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周铭文与中国古代文体发源 被引量:1
1
作者 连秀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8-126,共9页
随着青铜器的大量出土,现已发现两周时期百字以上铭文400篇之多,其中最长的一篇《毛公鼎》铭文长达499字。这些长篇铭文记事完整,叙事清晰,语言简炼,其中可见早期中国文体的发源情况:青铜铭文中祈福的嘏辞,是祝体文学的发源之一;两周时... 随着青铜器的大量出土,现已发现两周时期百字以上铭文400篇之多,其中最长的一篇《毛公鼎》铭文长达499字。这些长篇铭文记事完整,叙事清晰,语言简炼,其中可见早期中国文体的发源情况:青铜铭文中祈福的嘏辞,是祝体文学的发源之一;两周时期的“诰”体铭文,与《尚书》六体之一的“诰”体的写作内容和行文方式是一致的;西周中晚期册命制度的建立,催生了“命”体铭文的成熟并形成模式化的写作方式;“铭者自铭”,铭文的颂赞本质是中国早期“颂”体文学的活头源水;铭文的箴刺鉴诫功能为古代“箴”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两周铜器铭文以其记事的生动丰富和写作的不同方式,成为中国古代不同文体的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周铭文 “祝” “诰” “箴”
下载PDF
《西狭颂》碑额“惠安西表”之讹混明晰
2
作者 姚怡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2年第4期75-77,共3页
《西狭颂》作为“汉隶三颂”之一,结字高古,庄严肃穆,保存之完整尤为难得,但其碑额行世至今,争议频发。因此,以金石书法视域为基点,就此碑额之见闻,试以思之、辨之、证之,确定“垂”是“表”的讹误,并对“表”体与“颂”体进行比勘,分... 《西狭颂》作为“汉隶三颂”之一,结字高古,庄严肃穆,保存之完整尤为难得,但其碑额行世至今,争议频发。因此,以金石书法视域为基点,就此碑额之见闻,试以思之、辨之、证之,确定“垂”是“表”的讹误,并对“表”体与“颂”体进行比勘,分析致误缘由,以明晰摩崖石刻书法释读的坐标体系,达到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狭 碑额 “惠安西表” “表”
下载PDF
仪式的“绾合”与“漂荡”——《诗经》农祭诗文本结构溯源蠡测
3
作者 吕树明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62-68,共7页
祭祀仪式推动主导着《诗经》农祭诗的文本结构形态产生变化,使之呈现多样丰富的景致。分析各叙事质素所占权重及叙事逻辑编排方式,其文本结构形态可分为:线性时间贯穿的圆形循环结构;祭祀仪式统摄的程序化封闭性结构;外部叙事质素介入... 祭祀仪式推动主导着《诗经》农祭诗的文本结构形态产生变化,使之呈现多样丰富的景致。分析各叙事质素所占权重及叙事逻辑编排方式,其文本结构形态可分为:线性时间贯穿的圆形循环结构;祭祀仪式统摄的程序化封闭性结构;外部叙事质素介入祭祀仪式的混合型结构(半开放性结构);外部叙事因素占主导,祭祀仪式退却的开放性结构。文本结构不同则是由周王室社会时代的变迁,雅颂之体对于籍田礼仪进展程序的捕捉与表达,农祭乐歌诉诸的农业之神、祖先崇拜在神格属性、等级上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然农祭诗文本结构的相似性特征,是与周王朝始祖神话的记忆孑遗,农业立国之本的重视,国人对于丰穰之年的诉求期盼、民间信仰绾合在一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农祭诗 文本结构 祭祀仪式 籍田礼 民间信仰
下载PDF
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德华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3,共10页
本文梳理相关资料 ,从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东汉赋、颂二体相互渗透的过程及产生这种影响的儒学背景。在此基础上 。
关键词 东汉 文学 艺术风格 儒家思想
原文传递
屈原《橘颂》对颂体文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5
作者 丁静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颂具有以“颂”名篇,内容上以褒述帝王功德、祖先事迹或赞美人物、事物为主,形式上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艺术风格上崇尚典雅清丽、华腴丰缛等鲜明的文体特征。考辨现存先秦文献,《诗经》“三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颂》从音乐而得名... 颂具有以“颂”名篇,内容上以褒述帝王功德、祖先事迹或赞美人物、事物为主,形式上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艺术风格上崇尚典雅清丽、华腴丰缛等鲜明的文体特征。考辨现存先秦文献,《诗经》“三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颂》从音乐而得名。《管子》“国颂”及《庄子》“有焱氏之颂”冠以“颂”名而非褒美的韵体颂文。屈原《橘颂》作为第一篇以“颂”名篇且题旨颂美的作品,在颂体文的形成发展中具有开创性。《橘颂》不仅在内容题材上将歌颂对象扩展为“细物”,通过歌颂具有高贵品质的物,来寄托作者的志向与情感,而且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格式,赋予四言句式以新的生机,从而奠定了颂体的基本特征,标志着颂体的正式形成,对后世颂体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橘 特征
下载PDF
儒家教化思想与颂体的社会功用
6
作者 杨化坤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4-81,共8页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学说,具有显著的教化功能,在维系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儒家教化思想逐步确立,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教化的主体、对象、场所、内容,乃至产生了专门的释奠、临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学说,具有显著的教化功能,在维系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儒家教化思想逐步确立,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教化的主体、对象、场所、内容,乃至产生了专门的释奠、临雍之礼。颂体是由《诗经》“三颂”演变而来,由于其独特的文体功能,成为儒家教化思想的重要传播载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写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教化 功用
下载PDF
儒家“天命”思想与颂体的政治诉求
7
作者 杨化坤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35-41,共7页
儒家“天命”思想广泛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各个方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吊民伐罪”都是儒家“天命”思想的具体表现,它们常凭借符瑞来客观呈现。作为服务于政治的文体之一,颂成为表现儒家“天命”思想的重要载体。颂体文... 儒家“天命”思想广泛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各个方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吊民伐罪”都是儒家“天命”思想的具体表现,它们常凭借符瑞来客观呈现。作为服务于政治的文体之一,颂成为表现儒家“天命”思想的重要载体。颂体文通过文学描写,令“天命”思想得以更为广泛、有效的传播,从而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吊民伐罪”
下载PDF
西周颂赞性铭文的结构及生成
8
作者 徐正英 陈芳兵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5-151,共7页
颂体是中国古代文体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其发展演变源远流长。关于颂体文学的源头,刘勰认为是《诗经》中的“三颂”。事实上,西周颂赞性铭文才是颂体的早期形态,分非独立成篇和独立成篇两种结构类型。前者文本特征是以食器为主对在世之人... 颂体是中国古代文体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其发展演变源远流长。关于颂体文学的源头,刘勰认为是《诗经》中的“三颂”。事实上,西周颂赞性铭文才是颂体的早期形态,分非独立成篇和独立成篇两种结构类型。前者文本特征是以食器为主对在世之人的被动性颂赞,后者则是主动对祖先进行的非模式化颂赞。西周颂赞性铭文有两种生成方式,以记事为主的铭文是史官对相关事件要素的记录及第三人称的润色,以记言为主的铭文则可能是预先写好的发言稿。作为颂赞性文本早期发展的重要一环,独立成篇类颂赞性铭文与《诗经》“周颂”关系密切,后者在前者基础上予以继承和发展,并逐渐演变出后世的颂体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器铭文 结构 生成
下载PDF
汉代“颂体”的经学化——从《山川颂》作为“文颂”说起 被引量:1
9
作者 段立超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4-127,共4页
董仲舒的《山川颂》以经学的方式重新诠释儒家原有的理论观念,形成了对"先秦以来儒家山川传统"非常有效的经学化阐释和表达,伴随此种创造,"山川颂体"的"体格"也由先秦的"祭祀诗颂"向汉代的&qu... 董仲舒的《山川颂》以经学的方式重新诠释儒家原有的理论观念,形成了对"先秦以来儒家山川传统"非常有效的经学化阐释和表达,伴随此种创造,"山川颂体"的"体格"也由先秦的"祭祀诗颂"向汉代的"解经文颂"转变,发展出新的风格样貌,标志着"颂体"作为文学体裁的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川 经学化
下载PDF
刘勰颂体观及其颂作批评之得失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洪涛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28-31,共4页
刘勰对“颂”这种文体的认识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诗经》之《颂》为正体而排斥其后颂体的发展;颂体的特征上依“颂”之名立义,而不顾颂体创作的客观实际。这种局限性主要是受其宗经观念的影响而导致的。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刘勰
下载PDF
刘歆《列女颂》与颂体风貌转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丽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3-166,共4页
刘歆《列女颂》文体总体风格是向诗颂传统回归,但细微处则呈现出诸多特异性。比如与先秦《诗》颂、《桔颂》相比,《列女颂》文体存在着鲜明的特异性,而这种特异性产生的最本质根源,在于文字的言说语境产生变化,随之带来言说身份、对象... 刘歆《列女颂》文体总体风格是向诗颂传统回归,但细微处则呈现出诸多特异性。比如与先秦《诗》颂、《桔颂》相比,《列女颂》文体存在着鲜明的特异性,而这种特异性产生的最本质根源,在于文字的言说语境产生变化,随之带来言说身份、对象、情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说语境 《列女 特色 先秦两汉
下载PDF
“颂”体论
12
作者 葛刚岩 《华中学术》 2022年第1期27-35,共9页
“颂”之本义当为部族首领(或王)祭祀鬼神时的跪拜之形。这一仪式程序繁多,内涵丰富,既有跪拜之礼,又有告神之语;既有诵读之音,又兼有乐舞。古人各执一端,以疏己意,故而横生枝节,聚讼纷纭,容也,诵也,讼也,威仪也,乐器也。清其本方可栉其... “颂”之本义当为部族首领(或王)祭祀鬼神时的跪拜之形。这一仪式程序繁多,内涵丰富,既有跪拜之礼,又有告神之语;既有诵读之音,又兼有乐舞。古人各执一端,以疏己意,故而横生枝节,聚讼纷纭,容也,诵也,讼也,威仪也,乐器也。清其本方可栉其枝,正其源方能明其理。明了“颂”之本义,即可探究颂体之要(告神明,美功德),归纳颂体之式(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观照颂体之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对象化差异
原文传递
刘伶《酒德颂》的文体学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俊玲 《天中学刊》 2019年第1期89-95,共7页
刘伶《酒德颂》以酒德为歌颂对象,可从《诗经》为其溯源;它具有咏物颂与隐逸颂的双重特质;虽然其语言形式特殊,但颂体本无统一的语言规范,《文选》将之归为"颂"是合理的。《酒德颂》一方面反映了颂体流变复杂的特性;另一方面... 刘伶《酒德颂》以酒德为歌颂对象,可从《诗经》为其溯源;它具有咏物颂与隐逸颂的双重特质;虽然其语言形式特殊,但颂体本无统一的语言规范,《文选》将之归为"颂"是合理的。《酒德颂》一方面反映了颂体流变复杂的特性;另一方面受到赋和谐谑文等文体的影响,突出反映了"文体互渗"这一汉魏六朝文体学发展史上的事实,是研究汉魏六朝文体互渗现象的典型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德 互渗
下载PDF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存两汉文考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家骊 汪妍青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54-62,共9页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录两汉文,具有较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有整篇可补入严辑《全汉文》与《全后汉文》之文,亦可补足严辑全两汉文中断章残句之文,并可与严辑互校文字之误、互定脱衍之文,补严辑缺漏之字,校正严辑文字、时间及颠倒...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录两汉文,具有较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有整篇可补入严辑《全汉文》与《全后汉文》之文,亦可补足严辑全两汉文中断章残句之文,并可与严辑互校文字之误、互定脱衍之文,补严辑缺漏之字,校正严辑文字、时间及颠倒之误。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存录崔骃四巡颂、王粲《七释》等"颂体"文与"七体"文,不仅能校正严辑讹误、顺通文本之意,更能进一步还原文本写作的历史现场,同时在文本的互校与补遗中发现关键性的原创问题,推进"颂体"与"七体"的写作与研究进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作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馆词林》 校订
原文传递
先唐颂体“用瑞”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龚世学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6-150,共5页
先唐颂体作品,今存近两百篇,其中称引祥瑞或直接以祥瑞为颂咏对象的作品多达70余篇。对这些作品进行梳理与探讨,不仅有助于对颂体文学的理解与把握,更可补益祥瑞文化研究之遗阙,为祥瑞文化研究提供更广泛的文本视域。颂体"用瑞&qu... 先唐颂体作品,今存近两百篇,其中称引祥瑞或直接以祥瑞为颂咏对象的作品多达70余篇。对这些作品进行梳理与探讨,不仅有助于对颂体文学的理解与把握,更可补益祥瑞文化研究之遗阙,为祥瑞文化研究提供更广泛的文本视域。颂体"用瑞"葆有颂美时政、粉饰太平的政治目的。颂体"用瑞"在先唐时期的普遍性,既表明祥瑞文化在此时期的流行,又表明颂体文本颂美的主题意旨与祥瑞所具备的颂美功能相互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唐 “用瑞”
下载PDF
论颂体的功能转型与魏晋颂体的叙事模式
16
作者 汪妍青 林家骊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71-78,共8页
“颂”于早期生成时,以告神为功能“正体”,具有浓重的仪式感。经《诗经》三颂以降至魏晋,“颂美”职能不断强化,渐趋取代“告神”成为颂体功能的主流,并由此确立四言韵语结言的文本形态。颂体四言以谓词性短语主导行文,呈现明显的叙事... “颂”于早期生成时,以告神为功能“正体”,具有浓重的仪式感。经《诗经》三颂以降至魏晋,“颂美”职能不断强化,渐趋取代“告神”成为颂体功能的主流,并由此确立四言韵语结言的文本形态。颂体四言以谓词性短语主导行文,呈现明显的叙事性,从而形成以“通神受命—颂扬功德—祈福被泽”为主线的叙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神 叙事模式
原文传递
规范体式 由诗入文——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的文体学意义
17
作者 杨化坤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 2018年第2期73-83,共11页
汉代王褒所写的《圣主得贤臣颂》,是颂由诗变文之后,第一篇具备颂体特征的作品,无论内在的精神主旨,还是外在的文体形式,都符合颂体的标准,标志着颂由诗入文的转折。南朝文人任昉在《文章缘起》中首次将《圣主得贤臣颂》视为颂体之始,... 汉代王褒所写的《圣主得贤臣颂》,是颂由诗变文之后,第一篇具备颂体特征的作品,无论内在的精神主旨,还是外在的文体形式,都符合颂体的标准,标志着颂由诗入文的转折。南朝文人任昉在《文章缘起》中首次将《圣主得贤臣颂》视为颂体之始,虽然在此之前已出现了一些以颂为名的作品,但它们都不符合颂体的标准。而《圣主得贤臣颂》对后世颂体的影响,也体现了其意义之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褒 圣主得贤臣
原文传递
《诗经》“三颂”与颂体的起源
18
作者 杨化坤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82-89,共8页
《诗经》“三颂”是先秦时期的一种音乐文学,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其中,《周颂》《商颂》用于祭祀告神,《鲁颂》用于祝颂。“三颂”对于后世颂体影响很大,尤其是《鲁颂》直接影响了颂体的形式和内容。同时,后世的颂体也在施... 《诗经》“三颂”是先秦时期的一种音乐文学,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其中,《周颂》《商颂》用于祭祀告神,《鲁颂》用于祝颂。“三颂”对于后世颂体影响很大,尤其是《鲁颂》直接影响了颂体的形式和内容。同时,后世的颂体也在施用对象、创作题材、篇章结构方面较之《诗·颂》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也是颂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文体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继承 发展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与《文选》颂体观辨析
19
作者 赵俊玲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55-60,共6页
《文心雕龙》与《文选》的颂体观差异甚大,最突出的表现为"禀经以制式"与"随时变改"的区别。即《文心雕龙》论颂体,强调其源出《诗经》,认为只有沿承了《诗经》体式才是正体,很大程度上否认了此体在后世的演变和创... 《文心雕龙》与《文选》的颂体观差异甚大,最突出的表现为"禀经以制式"与"随时变改"的区别。即《文心雕龙》论颂体,强调其源出《诗经》,认为只有沿承了《诗经》体式才是正体,很大程度上否认了此体在后世的演变和创新;《文选》除大体反映了颂体的流变外,所选大部分作品颇与传统颂文相悖,呈现了颂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其他文体影响,与其他文体互渗的事实,还因此保存了如刘伶《酒德颂》这样的奇篇名文,于其传世居功甚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选》 “禀经以制式” “随时变改”
下载PDF
论先唐颂体的正体与变体
20
作者 胡吉星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3期164-170,共7页
"颂"作为一种与诗、赋不同的独立文体,它的起源与古代宗教文化有关,其文体风格是"雍容典雅、庄重肃穆"。先唐颂体呈现出正体和变体两种形式。《诗经》中《周颂》和《商颂》是宗庙正歌,《周颂·时迈》更为颂体... "颂"作为一种与诗、赋不同的独立文体,它的起源与古代宗教文化有关,其文体风格是"雍容典雅、庄重肃穆"。先唐颂体呈现出正体和变体两种形式。《诗经》中《周颂》和《商颂》是宗庙正歌,《周颂·时迈》更为颂体树立了规范;但《鲁颂》的题材、内容形式呈现出了新变化,故被后世视为"变颂"。汉代既有郊庙乐歌的正体,也有被称为变体的颂文;魏晋时期颂体的世俗化进一步加强,这时期颂体的功能、歌颂对象、题材都呈现出新变化。先唐时期颂体的正与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着,它们共同促进颂体文学审美品味的形成,通过辩体能帮助我们更好了解颂体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唐 正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