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量词“顿”的产生及其发展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毅力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1-74,共4页
论文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察了动量词"顿"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动量词"顿"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关键词 动量词 认知
原文传递
何其芳现代格律诗论的三个要点评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本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2-95,共4页
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论包含三个主要观点。他的这些观点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其主要的局限在于:只讲究诗行的顿数规律,却忽略了诗行的顿歇规律。对于何氏的理论,我们应着重在这后一点上加以发展。
关键词 何其芳 现代格律诗 数规律 歇规律
下载PDF
也谈动量词“顿”产生的时代及其语源——兼与王毅力先生商榷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建平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1,共3页
动量词"顿"并非产生于晋代,而是萌芽于隋代,唐至五代发展成熟。动量词"顿"的语法化,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名量词"顿";二是直接来源于"停顿"义。
关键词 动量词 名量词 语法化
原文传递
动物采食过程中顿间间隔的定量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德祥 徐振强 +3 位作者 季从亮 张燕 彭志军 张细权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23-1530,共8页
动物的采食量同时受到短期和长期调控,这些调控对采食量起到平衡作用,防止个体产生绝食或暴食的情况。个体在一次采食中可能吃不饱,一顿中可能包含多次采食,在顿内或顿间都会形成一定的采食间隔。本文综述了采食间隔的分类、不同动物采... 动物的采食量同时受到短期和长期调控,这些调控对采食量起到平衡作用,防止个体产生绝食或暴食的情况。个体在一次采食中可能吃不饱,一顿中可能包含多次采食,在顿内或顿间都会形成一定的采食间隔。本文综述了采食间隔的分类、不同动物采食间隔的特性、通过拟合采食间隔有效估计顿间跨度的方法,以及数据结构对采食间隔分布的影响,旨在为采食性状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奠定基础,为动物的采食行为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间隔 间间隔 采食性状
下载PDF
马建忠句读论的得失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佩弦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0-64,共5页
《论句读卷之十》是《马氏文通》的一个重点,是全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作者在例言中所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①本卷概念术语很多,... 《论句读卷之十》是《马氏文通》的一个重点,是全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作者在例言中所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①本卷概念术语很多,内容极为丰富,是最能体现作者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通》 马建忠 层次分析法 “读” 《马氏文通》 语言观 句子成分分析法 语法单位 中心词分析法
下载PDF
朝鲜族舞蹈韵律中的“顿、抻、伸”核心要素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池福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27,共3页
面对"教师如何最有效地传授朝鲜族舞蹈、学生如何高效地学好朝鲜族舞蹈"这一教学难题,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把握朝鲜族舞蹈韵律的核心要素——"顿、抻、伸"是掌握朝鲜族舞蹈风格的关键。本文以代表... 面对"教师如何最有效地传授朝鲜族舞蹈、学生如何高效地学好朝鲜族舞蹈"这一教学难题,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把握朝鲜族舞蹈韵律的核心要素——"顿、抻、伸"是掌握朝鲜族舞蹈风格的关键。本文以代表性的朝鲜族舞蹈动作为实例,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顿、抻、伸"在朝鲜族舞蹈中的重要影响和意义,以帮助教师教好、学生跳好朝鲜族舞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族舞蹈 韵律 伸”
原文传递
《马氏文通》“顿”“读”简论 被引量:4
7
作者 蒋文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4-57,共4页
《马氏文通》中的“顿”和“读”一向为人误解为含义不清、内容混乱的两个术语。本文通过对《句读卷》中“顿”“读”例句的分析,发现“顿”“读”有作为“诵读单位”和“语法单位”的两个含义。从语法作用来说,“顿”和“读”是互补... 《马氏文通》中的“顿”和“读”一向为人误解为含义不清、内容混乱的两个术语。本文通过对《句读卷》中“顿”“读”例句的分析,发现“顿”“读”有作为“诵读单位”和“语法单位”的两个含义。从语法作用来说,“顿”和“读”是互补的同一级语法单位,从而揭示了《马氏文通》由字─—“顿”和“读”─—句构成的三级语法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 “读” 语法单位 《文通》 语法结构 语言单位 偏正词组 分析句子 语法作用
原文传递
唐五代敦煌人的宴饮活动述论 被引量:4
8
作者 高启安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68-73,共6页
生活在唐五代的敦煌人 ,有许多宴饮活动 ,这些宴饮活动的名称也很别致 ,有“局席”、“设”、“顿”、“看”、“斋”、“小食”、“中食”、“筵”、“脚”、“解火”、“解劳”等 ,一般在归义军招待周边政权的使节、某项工程完工、... 生活在唐五代的敦煌人 ,有许多宴饮活动 ,这些宴饮活动的名称也很别致 ,有“局席”、“设”、“顿”、“看”、“斋”、“小食”、“中食”、“筵”、“脚”、“解火”、“解劳”等 ,一般在归义军招待周边政权的使节、某项工程完工、社人聚会、节日庆祝、迎送首长等仪式和活动中举办。这些宴饮活动不仅是一种集中、大规模的饮食活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五代 敦煌人 宴饮活动 局席 小食
下载PDF
英汉诗歌互译策略对比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谢盛良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7年第3期220-223,共4页
诗歌翻译的特殊性使得人们提出了不少独特的翻译策略。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Lefevere提出的诗歌翻译七策略。为了对英汉诗歌互译策略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概括,本文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对Lefevere的诗歌翻译策略进行了实践的探索。同时将其与... 诗歌翻译的特殊性使得人们提出了不少独特的翻译策略。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Lefevere提出的诗歌翻译七策略。为了对英汉诗歌互译策略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概括,本文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对Lefevere的诗歌翻译策略进行了实践的探索。同时将其与学者黄果欣所提出的另三种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找出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略 诗歌翻译 音步
原文传递
卞之琳的“顿法”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本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62-64,共3页
卞之琳的“顿法”论陈本益关键词卞之琳,新诗,格律,顿,节奏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I207.25在五十年代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卞之琳对新诗形式作过不少论说。这些论说可以用他在五十年代诗论中所用过的"顿法"二字来概括。他... 卞之琳的“顿法”论陈本益关键词卞之琳,新诗,格律,顿,节奏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I207.25在五十年代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卞之琳对新诗形式作过不少论说。这些论说可以用他在五十年代诗论中所用过的"顿法"二字来概括。他说:"旧诗里有一定的顿数,一定的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新诗 格律 节奏
下载PDF
藏戏“阿姐拉莫”前演“顿”之音声考源、仪式象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心怡 《大音》 2016年第2期81-123,共43页
藏戏'阿姐拉莫'承袭西藏佛教完整行事需以前行、正行、结行的三阶段,使一出藏戏由前演'顿'、正戏'雄'以及'扎西'等三部曲所组成,其中,以'顿'最具仪式意义。藏戏前演'顿'的展演形式大... 藏戏'阿姐拉莫'承袭西藏佛教完整行事需以前行、正行、结行的三阶段,使一出藏戏由前演'顿'、正戏'雄'以及'扎西'等三部曲所组成,其中,以'顿'最具仪式意义。藏戏前演'顿'的展演形式大致固定,由三个角色'温巴'(■,rngon-pa)、'甲鲁'(■,rgya-1u)与'拉莫'(■,lha-mo)担任,角色人物从剧目《诺桑法王》(■,chos-rgyal-nor-b.zang)脱胎。该文聚焦于藏戏的前演'顿',以期从微观角度,步步进入核心,试图从音声考源、技法运用、唱段内容与动作进程等多元角度探讨藏戏前演'顿'的宗教关联与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戏 阿姐拉莫 诺桑法王 温巴 甲鲁 拉莫
原文传递
朱光潜的诗美学与新诗理论辩正 被引量:1
12
作者 温儒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3-87,共5页
关键词 朱光潜 新诗理论 《诗论》 诗美学 文艺心理学 诗的本质 新诗形式 中国诗 自由体诗
下载PDF
《马氏文通》与现代汉语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粲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124-129,共6页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它的作者马建忠(1845—1899),字眉叔,江苏丹徒人,曾于1875年留学法国.《文通》是他花了十八年的时间,在他的晚年写成的.全书共十卷.1898年出版,到现在已经有八十七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里面,……中...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它的作者马建忠(1845—1899),字眉叔,江苏丹徒人,曾于1875年留学法国.《文通》是他花了十八年的时间,在他的晚年写成的.全书共十卷.1898年出版,到现在已经有八十七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里面,……中国的文法学家——比马氏高明得多的文法学家先后辈出,中国文法的专著已有多种出版,……虽然都比《文通》进步,……却仍有不少因袭马氏的观点或应用他的方法,尤其是实用文法方面,直到今天还不能完全脱出他的窠臼.”(章钖琛《马氏文通校注》页560)可见,《马氏文通》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通》 《马氏文通》 现代汉语 转词 表词 外动字 英语 内动字 静字
下载PDF
新诗形式理论中“顿”概念的渊源及演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本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99-103,共5页
新诗诗律论中的“顿”概念来源于古代表示顿歇意思的“句读”概念和“顿”概念。在现代,“顿”概念通过“节”和“音尺”两个概念而扩大成为既包含顿歇又包含音组(节奏单位)两方面意思的概念。至当代,它却变得往往偏指音组这一方面... 新诗诗律论中的“顿”概念来源于古代表示顿歇意思的“句读”概念和“顿”概念。在现代,“顿”概念通过“节”和“音尺”两个概念而扩大成为既包含顿歇又包含音组(节奏单位)两方面意思的概念。至当代,它却变得往往偏指音组这一方面的意思了。在上述演变中,英语诗律论中的“音步”概念曾被借鉴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形式理论 句读 音尺 节奏
下载PDF
论《马氏文通》之“顿” 被引量:2
15
作者 邵霭吉 《高校教育管理》 1999年第1期48-53,共6页
“顿”是《马氏文通》中的一个术语,它是一种语言片断实体,多数能分析为一个短语,但又与短语不完全相同。它是被小停顿隔开而形成的既非句又非读的语法单位。
关键词 《马氏文通》 语法 术语
下载PDF
《马氏文通》语法单位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乔永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11-14,共4页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对语法单位的分析表现出了他的等级序列思想。虽然他没有专门论述的文字,但在他对汉语语法单位的划分与句法层次的理解上,都表现出了他的层次性原则。
关键词 《马氏文通》 汉语语法单位 现代汉语 “字” 《文通》 句子成分 语素 独立运用 “读”
下载PDF
《马氏文通》论顿节评说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霭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48-52,共5页
《马氏文通》论顿节给出了顿的一个定义,指出了“顿”的几个特征,为我们弄清“顿”是什么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论顿节还分析了若干顿的结构,给出了顿的一些下位类型,但都不很全面系统。论顿节提出的对同一个句子作两种分析“亦可”的... 《马氏文通》论顿节给出了顿的一个定义,指出了“顿”的几个特征,为我们弄清“顿”是什么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论顿节还分析了若干顿的结构,给出了顿的一些下位类型,但都不很全面系统。论顿节提出的对同一个句子作两种分析“亦可”的看法,以及对同一类现象作两种完全不同的分析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类型 《马氏文通》
下载PDF
论卞之琳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勤国 《中国文学研究》 1991年第2期76-82,46,共8页
“诗以人名,人尤以诗名”,极目古今中外的诗歌园地,莫不如此。作为一位致力于研究和探索我国新诗格律化的现代诗人,一向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的卞之琳的诗作在海内外文坛上的声誉正日见其隆。诚然,文学时尚和欣赏习惯的演变常常会带来意... “诗以人名,人尤以诗名”,极目古今中外的诗歌园地,莫不如此。作为一位致力于研究和探索我国新诗格律化的现代诗人,一向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的卞之琳的诗作在海内外文坛上的声誉正日见其隆。诚然,文学时尚和欣赏习惯的演变常常会带来意料之外的契机,但在这里,艺术本身的素质仍然是成功的最主要同时也最重要的内在依据。 卞之琳是一位律己甚严的诗人。他独具一种艺术家的“洁癖”——“喜爱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从不厌弃精致,绝不容忍粗滥甚或瑕疵,面对着历史的考验,卞之琳从不以“创作丰富”自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诗歌创作 新诗格律化 阴韵 格律体 “非个人化” 音组 韵脚 小说化
下载PDF
试论英诗汉译中的音乐美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忠华 盛艳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99-101,共3页
音乐美赋予诗歌独特的魅力。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英诗汉译的过程中 ,音乐美会削弱 ,丢失 ,甚至失去本来的面目。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 ,讨论了如何在忠实原作创作精神的基础上 ,再现原诗歌的音乐美。文章通... 音乐美赋予诗歌独特的魅力。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英诗汉译的过程中 ,音乐美会削弱 ,丢失 ,甚至失去本来的面目。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 ,讨论了如何在忠实原作创作精神的基础上 ,再现原诗歌的音乐美。文章通过比较、讨论和分析得出结论 :1.好的译本一定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2 .音乐美是由源语的文化内涵和译者的翻译观 ,以及翻译方法共同决定的 ;3.通过一定的翻译技巧 ,音乐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诗 意义 音乐美 节奏
下载PDF
根据三美论比较罗伯特·彭斯代表作的两版译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娜和芽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69-72,共4页
王佐良和袁可嘉分别翻译过罗伯特·彭斯的诗歌。本文借用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对比了罗伯特·彭斯的这两版中译本,分析二者的优劣,对诗歌翻译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探讨。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从诗歌外形上比较两个译文,即形美。... 王佐良和袁可嘉分别翻译过罗伯特·彭斯的诗歌。本文借用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对比了罗伯特·彭斯的这两版中译本,分析二者的优劣,对诗歌翻译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探讨。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从诗歌外形上比较两个译文,即形美。在形美方面,两个译本都保留了原诗的外形美。第二,就译文对诗歌的用词、音调和意象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即意美。本文认为在用词上袁可嘉的处理更加贴近原文,但王佐良的译本更自由,更好地体现了原诗的诗风。从语气和意境的表达上,王佐良的译本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三,从韵律和韵式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并认为袁可嘉的译本在这个方面处理更加得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措辞 意象 格律 韵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