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动量词“顿”的产生及其发展 |
王毅力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2
|
何其芳现代格律诗论的三个要点评析 |
陈本益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3
|
也谈动量词“顿”产生的时代及其语源——兼与王毅力先生商榷 |
李建平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4
|
动物采食过程中顿间间隔的定量化 |
张德祥
徐振强
季从亮
张燕
彭志军
张细权
|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5
|
马建忠句读论的得失 |
陈佩弦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6
|
朝鲜族舞蹈韵律中的“顿、抻、伸”核心要素研究 |
池福子
|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7
|
《马氏文通》“顿”“读”简论 |
蒋文野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4
|
|
8
|
唐五代敦煌人的宴饮活动述论 |
高启安
|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4
|
|
9
|
英汉诗歌互译策略对比研究 |
谢盛良
|
《时代文学(上半月)》
|
2007 |
4
|
|
10
|
卞之琳的“顿法”论 |
陈本益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2
|
|
11
|
藏戏“阿姐拉莫”前演“顿”之音声考源、仪式象征及其意义 |
魏心怡
|
《大音》
|
2016 |
4
|
|
12
|
朱光潜的诗美学与新诗理论辩正 |
温儒敏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
|
|
13
|
《马氏文通》与现代汉语 |
许粲新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 |
1
|
|
14
|
新诗形式理论中“顿”概念的渊源及演变 |
陈本益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1
|
|
15
|
论《马氏文通》之“顿” |
邵霭吉
|
《高校教育管理》
|
1999 |
2
|
|
16
|
《马氏文通》语法单位论 |
乔永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2
|
|
17
|
《马氏文通》论顿节评说 |
邵霭吉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9 |
1
|
|
18
|
论卞之琳的诗歌创作 |
蒋勤国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1 |
1
|
|
19
|
试论英诗汉译中的音乐美 |
李忠华
盛艳
|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1
|
|
20
|
根据三美论比较罗伯特·彭斯代表作的两版译文 |
娜和芽
|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
2016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