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革命”语境下的辛亥时期报刊舆论的社会动员力
1
作者 刘兴豪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01-106,共6页
"有效的传播媒介是一种能动的倍增器,可以大大加快社会变革的速率"。[1](P1)资产阶级革命派抓住报刊这种传播媒介,以舆论为中心,大势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鼓吹"革命排满",对辛亥革命的启动、组织、推动起到了... "有效的传播媒介是一种能动的倍增器,可以大大加快社会变革的速率"。[1](P1)资产阶级革命派抓住报刊这种传播媒介,以舆论为中心,大势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鼓吹"革命排满",对辛亥革命的启动、组织、推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语境 辛亥时期 报刊舆论 社会动员力
下载PDF
社会主义革命语境下的精神生产:政治宣传画 被引量:5
2
作者 康丹丹 王明生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168,共7页
作为视觉化的精神生产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宣传画通过强化政治认同、促进生产动员和实现宣传教化等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展开,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精神风貌的缩影。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政治宣传画也呈现出单一性的倾向和大众性的特征... 作为视觉化的精神生产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宣传画通过强化政治认同、促进生产动员和实现宣传教化等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展开,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精神风貌的缩影。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政治宣传画也呈现出单一性的倾向和大众性的特征,在动员群众和形塑新社会中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其独特的宣传功能在此后的发展中并未"退场",反映了社会精神生产的延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产 革命语境 政治宣传画
下载PDF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范本——重温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
作者 施言志 《学习月刊》 2024年第6期40-41,共2页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一文最早始于毛泽东于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上的讲话,后几经修改、补充和完善,于同年6月19日正式公开发表。当时的国内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社会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一文最早始于毛泽东于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上的讲话,后几经修改、补充和完善,于同年6月19日正式公开发表。当时的国内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历史方位和历史语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革命语境”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最高国务会议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革命语境 历史方位 国内背景 建设语境 补充和完善
下载PDF
论毛泽东革命语言范式及其当代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君亮 栾忠恒 吴朝阳 《毛泽东思想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18,共5页
近代的历史遭遇生成了中国革命的话语主题,在革命语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形成了毛泽东革命语言范式。毛泽东革命语言范式具有民族性,要求言说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切实解决中国问题;毛泽东革命语言范式具有人民性,主张... 近代的历史遭遇生成了中国革命的话语主题,在革命语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形成了毛泽东革命语言范式。毛泽东革命语言范式具有民族性,要求言说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切实解决中国问题;毛泽东革命语言范式具有人民性,主张为中国人民言说;毛泽东革命语言范式具有革命性,号召革命的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毛泽东革命语言范式具有党性原则,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要求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革命语言范式对当代中国有重大影响,习近平同志提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是对毛泽东革命语言范式的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革命语境 革命语言范式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的认识历程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亚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21,共9页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的认识和阐释,受制于革命现实追求和革命理论发展。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给予不同关注,使其呈现不同历史面貌。到延安时期,毛泽东总其大成,形成马克思主义"...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的认识和阐释,受制于革命现实追求和革命理论发展。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给予不同关注,使其呈现不同历史面貌。到延安时期,毛泽东总其大成,形成马克思主义"五四"观的经典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 革命语境 认识
下载PDF
革命语境中和“文化翻身”视角下的农民扫盲识字运动 被引量:3
6
作者 储诚炜 张波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45-147,共3页
建国初期的扫盲教育运动,采取的方式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民参与、强制性推行的运动式模式,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扫盲教育运动带有极强的泛政治化色彩和激进主义的革命化倾向,在革命语境中和"文化翻身"视角下对... 建国初期的扫盲教育运动,采取的方式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民参与、强制性推行的运动式模式,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扫盲教育运动带有极强的泛政治化色彩和激进主义的革命化倾向,在革命语境中和"文化翻身"视角下对于建国之初的农民扫盲识字运动要加以客观的历史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字扫盲运动 革命语境 文化翻身 历史评价
下载PDF
制造爱国者——18世纪美荷法革命中的爱国主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黄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5-185,共21页
在18世纪欧洲与北美革命进程中,一些关键的政治角色被称为爱国者。作为人为创制的名称,爱国者常被不同群体使用,以宣示各自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诉求。在美国、法国与荷兰不同特质的革命语境中,爱国者们的政治观念与政治行动体现为形态各异... 在18世纪欧洲与北美革命进程中,一些关键的政治角色被称为爱国者。作为人为创制的名称,爱国者常被不同群体使用,以宣示各自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诉求。在美国、法国与荷兰不同特质的革命语境中,爱国者们的政治观念与政治行动体现为形态各异并维持着某种均衡的爱国主义。而爱国者需要与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历史事件解绑,才能彰显其作为观念符号的属性,才得以突破这一名称最初被创制时用以界定特定群体的囿限,显示其跨越语境的普遍价值与意义。这需要同时考察爱国者的观念脉络与历史情境,并从中发掘爱国主义的启蒙函项。在此过程所制造的启蒙爱国主义,便是在制造爱国者的多元语汇历史中所揭橥的关于现代建国要旨的基本政治理念与政治认知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者 革命语境 名称 观念 爱国主义
下载PDF
中国革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佳阔 王春雨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7-130,共4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建构《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论述,它是一篇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经典著作,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提供了主要框架基础。首先,毛泽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建构《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论述,它是一篇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经典著作,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提供了主要框架基础。首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作为话语体系建构了理论基础。其次,批判地继承三民主义,汲取三民主义的合理思想内核,革新完善其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思想内核 革命语境 话语体系 经典著作
原文传递
中共党团的产生与强化:苏联因素、革命语境与制度竞争 被引量:2
9
作者 胡德平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第4期21-23,共3页
中共党团是党组的前身,其产生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内外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苏联因素,中共党团在俄国共产党制度输出与早期共产党人对俄共(布)进行制度模仿的双重动力下产生;二是革命语境,在中国革命建国的语境下,建立党团是... 中共党团是党组的前身,其产生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内外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苏联因素,中共党团在俄国共产党制度输出与早期共产党人对俄共(布)进行制度模仿的双重动力下产生;二是革命语境,在中国革命建国的语境下,建立党团是加强党对工会和工人运动领导,进一步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需要;三是制度竞争,国民党党团对中共党团在革命领导权的争夺和两党合作斗争等方面形成的竞争态势,成为中共党团不断强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团 苏联因素 革命语境 制度竞争
原文传递
辛亥革命时期的汴省风云
10
作者 汪先腾 《企业观察家》 2011年第10期115-117,共3页
辛亥革命时期,河南没能宣布独立确实是一件憾事,这至少在部分意义上造成了豫人形象的矮化,但其间中原健儿的昂扬斗志与不屈抗争仍是主旋律,只是时局无常罢了。由于长期浸淫在革命语境中,百年来不少人对河南没有宣布独立响应武昌起义都... 辛亥革命时期,河南没能宣布独立确实是一件憾事,这至少在部分意义上造成了豫人形象的矮化,但其间中原健儿的昂扬斗志与不屈抗争仍是主旋律,只是时局无常罢了。由于长期浸淫在革命语境中,百年来不少人对河南没有宣布独立响应武昌起义都表示过遗憾。只因河南地处华北腹地,为北京政权的南大门,京汉铁路又为进军之通道,如河南独立,革命军将实现北上"直捣黄龙"。河南籍台湾史家李守孔有感于豫人先贤在辛亥年间的流血奋斗,写下《河南与辛亥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时期 河南人 革命党人 同盟会 京汉铁路 武昌起义 革命语境 袁世凯 独立 革命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革命歌谣的创作——以山西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路畅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71,共8页
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大量革命题材的新歌谣被创作出来并广为流传。这些歌谣既有普通民众战争亲历下的自发创作,也有文艺工作者根据宣传需要的应时之作。根据地的歌谣创作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和时代性。革命歌谣的创... 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大量革命题材的新歌谣被创作出来并广为流传。这些歌谣既有普通民众战争亲历下的自发创作,也有文艺工作者根据宣传需要的应时之作。根据地的歌谣创作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和时代性。革命歌谣的创作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歌谣的艺术表现形式,保留歌谣原有的美学特征。正因如此,这些新歌谣才能在民众间持久传唱,并在社会动员方面发挥出文字宣传难以企及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革命歌谣 革命语境 艺术特质
原文传递
中共革命语境中的“调查研究”
12
作者 许江 王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8期80-81,共2页
调查研究作为中共政治传统和制度化的工作方法,形成于革命时期,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之中。要理解中共政治话语体系中的调查研究概念,首先需要弄清楚它在中共革命语境中的起源和形塑问题。在根本性前提的意义上,... 调查研究作为中共政治传统和制度化的工作方法,形成于革命时期,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之中。要理解中共政治话语体系中的调查研究概念,首先需要弄清楚它在中共革命语境中的起源和形塑问题。在根本性前提的意义上,中共革命语境中调查研究概念的起源和形塑问题是否得到科学解答,直接关系着我们能否为理解中共政治话语体系中的调查研究概念筑造一个相对稳固的理论地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语境 话语体系 建设和改革 制度化 中共 形塑 调查 起源
原文传递
革命语境下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金玲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18,共5页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该政策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从早期的摸索与初步尝试(1921—1936),到全面抗战时期的进一步尝试与深化(1937—1945),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实践与确立(1946—1949),贯...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该政策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从早期的摸索与初步尝试(1921—1936),到全面抗战时期的进一步尝试与深化(1937—1945),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实践与确立(1946—1949),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立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语境,详细梳理和阐释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历史演变,不仅可以对其发展演变的轨迹给予客观清晰地认识与正确审视,而且有助于深化对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从而在新时代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制度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语境 民族区域自治 历史演变
原文传递
从陈独秀论义和团看政治生态变化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洁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第11期40-45,共6页
陈独秀曾就义和团发表过多篇文章。他对义和团的认知在前后有显著变化:由批评、贬斥到肯定和高度赞扬。在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对于义和团的赞誉和高度评价与前期的态度完全不同。这种政治话语解析的巨大转变确与革命斗争形势需要有密切关... 陈独秀曾就义和团发表过多篇文章。他对义和团的认知在前后有显著变化:由批评、贬斥到肯定和高度赞扬。在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对于义和团的赞誉和高度评价与前期的态度完全不同。这种政治话语解析的巨大转变确与革命斗争形势需要有密切关系。如此高调的肯定和赞扬与其说是他对义和团运动观点认知的变化,不如说是彼时在革命斗争中对于农民阶级的关注和国民革命宣传的需要使然。这些明显的不同和变化过程,不仅反映出陈独秀个人思想的变化,也能够部分反映20世纪初期的中国历史光景、革命面相与政治变迁,而且还折射出当时革命背景下政治生态的变化对知识分子思想改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义和团 20世纪初期 革命语境
原文传递
荒唐岁月的风花雪月——艾米《山楂树之恋》的风情解
15
作者 梁沛 《戏剧之家》 2013年第5期158-159,161,共3页
革命语境中的革命加恋爱的爱情叙事成功典型或许可首推杨沫的《青春之歌》,历史进入21世纪这个无爱的泛性时代(或许言重),艾米的《山楂树之恋》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范本,让我们回溯到一个远离现实社会的陌生和神秘——无性的特殊革命年... 革命语境中的革命加恋爱的爱情叙事成功典型或许可首推杨沫的《青春之歌》,历史进入21世纪这个无爱的泛性时代(或许言重),艾米的《山楂树之恋》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范本,让我们回溯到一个远离现实社会的陌生和神秘——无性的特殊革命年代,其实爱情从来不分年代的,只不过因为年代背景语境的不同而选择的表达方式有异而已,但是冲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树 爱情故事 白马王子 意识形态 革命语境 恋爱 巴赫金 背景语境 年代 爱情叙事
下载PDF
理解“资本主义”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与使用——《中国革命语境中的“资本主义”:一项概念史考察》评价
16
作者 陈刚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第3期159-160,共2页
在人类近代史上,"资本主义"一词可谓耳熟能详。按照一般理解,人类社会大约从15世纪或者16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的时代,随后又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并在俄国十月革命后进入"资本主... 在人类近代史上,"资本主义"一词可谓耳熟能详。按照一般理解,人类社会大约从15世纪或者16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的时代,随后又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并在俄国十月革命后进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相对抗的时代……近现代以来,"资本主义"一词对中国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而"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所以就被赋予了更为特定的意识形态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十月革命 概念史 资本主义 革命语境 16世纪 近代史 意识形态 15世纪
下载PDF
论毛泽东革命语境下的科技创新范式
17
作者 栾忠恒 王宁初 吴朝阳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28,共5页
在革命语境中,毛泽东形成了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的,发展尖端技术为核心,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为主体,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为基本方法,坚持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为基本原则的科技创新范式。这一... 在革命语境中,毛泽东形成了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的,发展尖端技术为核心,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为主体,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为基本方法,坚持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为基本原则的科技创新范式。这一科技创新范式为当代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革命语境 科技创新 范式
下载PDF
以词(概念)解史:可能与可为——评《中国革命语境中的“资本主义”:一项概念史考察》
18
作者 叶娟丽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第4期126-128,共3页
治史的方法有很多,介入历史研究的视角也可多元,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但在这诸多的历史研究范式中,唯有概念史研究实现了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大转移,从而大大推进了"历史语境主义"也包括传统的"历史... 治史的方法有很多,介入历史研究的视角也可多元,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但在这诸多的历史研究范式中,唯有概念史研究实现了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大转移,从而大大推进了"历史语境主义"也包括传统的"历史语义学"和"语言分析"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一个概念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概念最后变得约定俗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研究 概念史 历史语义学 革命语境 政治史 约定俗成 经济史 内涵和外延
下载PDF
狼与虱子的生死浮沉
19
作者 朱鸿召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93,共9页
延安时期,与革命队伍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自然动物是狼和虱子。狼,被描述为“侵略者”,像敌人一样受到舆论与暴力的追杀。而虱子却被推崇为“抗战虫”,像奴才那样豢养着,借以考验知识分子投身革命, 与工农大众打成一片的意志信念。这样,在... 延安时期,与革命队伍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自然动物是狼和虱子。狼,被描述为“侵略者”,像敌人一样受到舆论与暴力的追杀。而虱子却被推崇为“抗战虫”,像奴才那样豢养着,借以考验知识分子投身革命, 与工农大众打成一片的意志信念。这样,在延安特定的历史时空和革命语境里,狼与虱子就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浮沉。陕北地区,地广人稀,干旱少雨,素来狼生野外,虱子在农家,这两种大自然的尤物与老乡们相随相伴,怨缘远结,难解难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知识分子 革命语境 埃德加·斯诺 陕北地区 历史时空 工农大众 意志 远结 窑洞
原文传递
主持人语
20
作者 张颖 《文化研究》 2019年第3期141-142,共2页
2019年8月初,亚洲文化研究国际会议在菲律宾小城杜马盖地举行,本年度的会议主题是“Fluid Circuits:Cultures of Knowledge After the Digital Turn”(“流动的回路:数字化转向之后的文化知识”)。顾名思义,会议关注当前媒体数字化革命... 2019年8月初,亚洲文化研究国际会议在菲律宾小城杜马盖地举行,本年度的会议主题是“Fluid Circuits:Cultures of Knowledge After the Digital Turn”(“流动的回路:数字化转向之后的文化知识”)。顾名思义,会议关注当前媒体数字化革命语境下,泛亚洲地区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并探索这些新变化带动下的“理论突破”之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持人 革命语境 媒体数字化 理论突破 数字化转向 会议主题 亚洲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