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试论艾略特的文艺思想在《空心人》中的实践
- 1
-
-
作者
侯国玉
-
机构
襄樊学院文学院
-
出处
《襄樊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57-60,共4页
-
文摘
艾略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丰富而富有系统性。他的"历史意识"要求诗人要在作品中体现过去性和现存性、永久的和暂时的共存,诗人关照的不是它们外在的"统一性",而是内在的联系性,在主题思想的统领下,使若干征引材料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非个性化"理论认为诗人的感情要进入作品,必须要转化为非人格的东西,转化为普遍性的艺术性情绪,使诗歌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感情并反映时代面貌。"客观对应物"理论认为诗人的情感不能直接表现,需要借助"一件东西"(象征物)来揭示,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念。艾略特的这些文艺思想在《空心人》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
关键词
艾略特
《空心人》
“历史意识”
“非个性化”理论
“客观对应物”
-
Keywords
Elliot
The Hollow Men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Non-individualized" theory
Objective correlative
-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略论T·S·艾略特的传统观
- 2
-
-
作者
林琳
-
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78-80,共3页
-
文摘
T·S·艾略特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先锋作家,被誉为新批评之父。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创新性地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为无序时代的文学树立了新的秩序意识,对之后文学研究走进文本、注重文本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关键词
传统观
“非个性化”理论
现代性
-
Keywords
Tradition
Individual theory
Modernism
-
分类号
I109.5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浪漫主义批评中的非个性化理论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田茫茫
王艳坤
-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史地杂志社
-
出处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4-78,共5页
-
文摘
诗歌的非个性化理论是英国浪漫主义批评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柯勒律治、赫士列特和济慈看来,诗人唯有超越自我个性的局限,才能以博大的精神去体察万物,描绘万物,使笔下的一切生气灌注,千姿百态。而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伟大艺术的典范,就在于他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超越,他的艺术是一种非个性化的艺术。
-
关键词
浪漫主义批评
非个性化理论
柯勒律治
赫士列特
济慈
-
Keywords
Romantic criticism
Impersonal theory
S T Coleridge
William Hazlitt
John Keats
-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诗性此在——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的诠释学解读
- 4
-
-
作者
李雪梅
穆晓乔
-
机构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
出处
《外语教育研究》
2021年第1期77-84,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本土裔文学学术史”(项目编号:18CWW093)
辽宁省哲学社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L20BWW005)
+3 种基金
2020年辽宁省哲学社科项目(项目编号:LBWW005)
2019年度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19JYT10)
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7XJZD01)
大连外国语大学骨干教师项目(项目编号:2020YXGG1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T.S.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从本质上是以诗人的角度展开对历史意识和审美意识的解读。艾略特对传统秩序性的思考和对审美意识的去主体性思考体现了作为构成物转化与彻底中介的审美存在的时间性与游戏性。“非个性化”既表现了个人内心活动中对自我的感知与抵抗,又表现了意识面对传统所承载的超出自身具有广阔历史关系的观念性的有机集合。因此基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从效果历史意识和去主体性的审美意识出发进一步解读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诗性此在的历史意识与感受力。
-
关键词
T.S.艾略特
非个性化理论
诠释学
伽达默尔
效果历史意识
-
Keywords
T.S.Eliot
impersonality theory
Gadamer
hermeneutics
historically effected consciousness
-
分类号
I561.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张枣诗歌“抒情客观性”的理论形成
- 5
-
-
作者
张璐
-
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
-
出处
《山西档案》
2018年第2期157-159,共3页
-
基金
2017年江苏省重点教改课题"基于OBE理论的高职思政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编号:2017JSJG078)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张枣在中国古典意趣、现代白话言说和西方现代化土壤中,建立起一个能够兼容三者的诗学系统,提出"抒情客观性"这一突破性理论,将抒情客观性上升为创作主体高度现代化后在语言上的表现形式。这是对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的继承和西南联大诗人"客观化抒情"写作经验的辨证借鉴。
-
关键词
张枣
抒情客观性
非个性化理论
新诗现代化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