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零碳园区电-氢混合储能系统多目标优化配置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驰 周骏 +2 位作者 赵镔 李嘉乐 杨博 《电力建设》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2,共12页
随着氢气生产和储存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发氢气储能系统(hydrogen energy storage systems, HESSs)将给能源和电力系统结构带来根本性变化。HESSs和电池储能系统(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s, BESSs)相结合进行协调优化可以解决多种... 随着氢气生产和储存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发氢气储能系统(hydrogen energy storage systems, HESSs)将给能源和电力系统结构带来根本性变化。HESSs和电池储能系统(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s, BESSs)相结合进行协调优化可以解决多种能源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并提高能源效率。为确保BESSs和HESSs规划的有效性,以最小全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 LCC)、系统网损、联络线交换功率偏差、负荷波动以及电压波动为目标,采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Ⅱ, NSGA2)求解储能系统(energy storage systems, ESSs)选址定容规划方案的Pareto非支配解集。并利用基于熵权法(entropy weight method, EWM)的灰靶决策在Pareto非支配解集中选取最佳折中解。另外,通过模糊核C-均值(fuzzy kernel C-means, FKCM)聚类算法获取源荷典型运行场景集,并基于扩展的IEEE-33节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NSGA2算法不仅实现了电-氢混合储能系统LCC最小,且其电压质量、功率稳定性、网损与负荷波动也显著优于对比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 电池储能系统(BESSs) 氢气储能系统(HESSs) 模糊核C-均值 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2)
原文传递
基于变权理论的近零碳排放园区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晶晶 李琦芬 杨涌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4-340,共7页
近零碳排放是低碳排放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地,是不断趋向于零碳排放的动态过程。以碳的形成生命周期为核心将低碳园区分成智慧型园区和生态型园区,从规划、近零碳技术、碳排放管理、环境健康四个要素出发,同时根据园区的碳排放溯源跟踪体系... 近零碳排放是低碳排放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地,是不断趋向于零碳排放的动态过程。以碳的形成生命周期为核心将低碳园区分成智慧型园区和生态型园区,从规划、近零碳技术、碳排放管理、环境健康四个要素出发,同时根据园区的碳排放溯源跟踪体系,形成以能源消耗、工业生产、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碳汇、碳排放管理、健康生活为准则层的指标体系架构。当园区处于近零碳发展的不同阶段,评价指标内部差异性也不同。常权评价方法无法反映各指标对近零碳发展的影响,进而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引入变权理论,构建惩罚型变权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案例园区。对比常权评价和变权评价的结果可知,变权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更易区分发展等级。验证结果表明变权评价方法更切合近零碳发展的动态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分类 变权理论 排放园区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零碳工业园区绿色电力建设方案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洁 《电器工业》 2024年第3期67-71,共5页
工业园区零碳路径的实现离不开绿色电力的使用,本文系统分析涵盖产生绿电的光伏设备及配套储能系统的建设方案、绿电交易布局方案在内的全方位零碳工业园区绿电建设方案。通过气象站提供的气象资料结合实际情况评估光伏设施的建设风险,... 工业园区零碳路径的实现离不开绿色电力的使用,本文系统分析涵盖产生绿电的光伏设备及配套储能系统的建设方案、绿电交易布局方案在内的全方位零碳工业园区绿电建设方案。通过气象站提供的气象资料结合实际情况评估光伏设施的建设风险,针对气候条件规划相应建设方案;结合园区特点及要求,分析储能系统技术路线,电池类型选择方案;同时考虑到园区的零碳属性,新能源配置比例较高,易产生多余绿电,因此针对绿电交易现状及困境,布局绿电交易参与方案,提升园区绿电交易业务价值。以期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参考方案,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光伏 配套储能 绿电交易
下载PDF
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思路和对策建议 被引量:3
4
作者 周鑫 陈明扬 +2 位作者 罗彬 向柳 李言洁 《四川环境》 2023年第5期268-273,共6页
近零碳排放园区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推动园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抓手,是有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体现。通过分析国家对于近零碳排放园区... 近零碳排放园区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推动园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抓手,是有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体现。通过分析国家对于近零碳排放园区的政策要求、梳理总结国内外近零碳排放园区典型实践案例的经验、识别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最终政策体系、建设路径、技术支撑、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体现四川特色的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思路和对策建议。对于四川省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园区 达峰中和 政策建议
下载PDF
汕头鲁能绿色能源产业基地的零碳工业园区碳排放影响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吴雪飞 牛菲菲 +5 位作者 吴泽江 和法利 刘哲 王丹阳 尹丽丽 王江泽 《节能》 2022年第12期70-73,共4页
为了分析工业园区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建立碳排放评估模型,对园区的碳排放进行评估测算,探究打造零碳工业园区的路径;对园区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节水及非传统水利用、绿色出行、绿地空间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减碳设计,以减少碳排... 为了分析工业园区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建立碳排放评估模型,对园区的碳排放进行评估测算,探究打造零碳工业园区的路径;对园区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节水及非传统水利用、绿色出行、绿地空间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减碳设计,以减少碳排放。结果显示:园区碳排放源主要为建筑能耗,占总碳排放的97.3%;与基准情景相比,零碳情景下建筑电力碳排放量可以减少50%;可再生能源减碳量最大,占总体减碳量的96.6%。未来的低碳园区发展可在建筑电力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评估模型 工业园区 措施 排放预测
下载PDF
工业“零碳”园区建设路径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许幸荣 刘琪 +2 位作者 梁鹏 王题 郑志扬 《信息通信技术》 2023年第4期63-68,共6页
在国家“双碳”背景下,经济贡献与能耗贡献占比均突出的工业园区的绿色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关注点。建设工业“零碳”园区已成为当下工业园区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文章从建筑材料低碳化、能源结构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碳排管理集... 在国家“双碳”背景下,经济贡献与能耗贡献占比均突出的工业园区的绿色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关注点。建设工业“零碳”园区已成为当下工业园区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文章从建筑材料低碳化、能源结构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碳排管理集约化等四个方面分析工业“零碳”园区的发展趋势,并从顶层规划牵引、技术创新促进、数字平台监管、商业模式构建四个方面设计了工业“零碳”园区的建设路径,最后针对工业“零碳”园区的发展给出建议,助力工业园区绿色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工业“园区 绿色数字化转型 管理
下载PDF
零碳智慧园区能源感知及管控平台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汪李来 潘学文 +3 位作者 吕志鹏 吴一庆 陈辉 江友华 《仪表技术》 2023年第6期39-42,共4页
零碳园区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载体,对其进行碳排放感知,并进行有效的碳排放管控是其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但现有管理平台存在管理粗放、不精细,碳排放核算及评价不准确,多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其零碳实施效果不明显。提出了一种... 零碳园区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载体,对其进行碳排放感知,并进行有效的碳排放管控是其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但现有管理平台存在管理粗放、不精细,碳排放核算及评价不准确,多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其零碳实施效果不明显。提出了一种零碳工业园区的精益化感知及管控平台,阐述了零碳智慧园区的总体建设思路、能源系统结构及其管控平台设计方案。零碳智慧园区碳流分析显示,该管控平台具有良好的碳排放监控、监督评价及多能优化调度等功能,对降低整个园区的能耗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零碳工业园区计划实施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可借鉴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园区 处理器 多能优化调度 精益化管理
下载PDF
生物质能将成为零碳产业园区供能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8
作者 邱德杰 《节能与环保》 2023年第11期29-36,共8页
通过对生物质能与其他清洁能源、储能系统从可再生性、低碳性、经济可行性、能源稳定性等方面展开综合对比分析,认为生物质能将成为零碳产业园区供能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能源供应稳定的奠基石。同时,本文还探讨了生物质能在零碳供能... 通过对生物质能与其他清洁能源、储能系统从可再生性、低碳性、经济可行性、能源稳定性等方面展开综合对比分析,认为生物质能将成为零碳产业园区供能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能源供应稳定的奠基石。同时,本文还探讨了生物质能在零碳供能系统中的关键应用技术,并对零碳产业园区的应用布局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产业园区 中和
下载PDF
零碳产业园区面临的现实挑战与空间规划应对策略 被引量:1
9
作者 马永健 《工程技术研究》 2023年第19期223-225,共3页
产业园区具有产业及创新要素集聚、能源及资源消耗集中的双重特点,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中坚力量,空间规划是推进零碳产业园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引领。文章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出零碳产业园具有“复合性目标、渐进式路径、定量化约... 产业园区具有产业及创新要素集聚、能源及资源消耗集中的双重特点,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中坚力量,空间规划是推进零碳产业园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引领。文章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出零碳产业园具有“复合性目标、渐进式路径、定量化约束”的内涵特征,目前面临“目标制订与有效传导、路径建构与技术创新、定量评估与换算方法”的规划挑战,进而提出“标准整合与分类施策、系统耦合与智慧支撑、全程管理与多方参与”的规划应对策略,以期为新时期零碳产业园区空间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园区 “双”目标 空间规划
下载PDF
数字经济培育西部零碳工业园区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玉雯 李婧婧 薛伟贤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27-240,共14页
聚焦于数字经济培育西部零碳工业园区的实现路径探讨。首先,基于系统论视角,厘清零碳工业园区的内涵与特征并赋予其以量化意义。其次,阐明数字经济培育零碳工业园区的理论机制,揭示出数字经济形态下智慧零碳共生体是工业园区零碳建设的... 聚焦于数字经济培育西部零碳工业园区的实现路径探讨。首先,基于系统论视角,厘清零碳工业园区的内涵与特征并赋予其以量化意义。其次,阐明数字经济培育零碳工业园区的理论机制,揭示出数字经济形态下智慧零碳共生体是工业园区零碳建设的主导模式。进而,基于碳排放脱钩与“碳源-碳汇”平衡的双重评价角度对西部工业园区零碳培育的潜在能力进行系统评估以及类型划分,明确低碳发展型、集约扩张型、低效扩张型、粗放扩张型四种类型工业园区的零碳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工业园区的功能形态、发展阶段,以数字赋能零碳场景落地为目标,对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工业园区的零碳培育路径进行全景画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工业园区 西部地区 中和 绿色增长极
下载PDF
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研究
11
作者 刘慧敏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3期276-280,共5页
基于各地发布的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分析总结近零碳排放园区的涵义,对比分析了其指标体系及核心指标,梳理了各地初期建设成效,并提出了建议。近零碳排放园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为目标,集成应用多领域技术... 基于各地发布的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分析总结近零碳排放园区的涵义,对比分析了其指标体系及核心指标,梳理了各地初期建设成效,并提出了建议。近零碳排放园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为目标,集成应用多领域技术措施,具备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的园区。指标可归纳为碳排放、能源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等6大类,关键性指标包括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排放管理体系等。目前,湖北、上海、浙江、四川、深圳、成都已发布首批试点项目名单,园区类项目占比21.36%。试点建设的推进推动了地区近零碳排放政策体系的建立,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专业机构和人才的培育。为更好地推动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工作,建议在后续工作中不断完善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保障体系,坚持动态跟踪试点项目建设实施,总结经验不断优化评价体系和建设路径,加强宣传扩大近零碳排放试点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园区 指标体系 排放
下载PDF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零碳园区优化规划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5
12
作者 宋卓然 程孟增 +3 位作者 牛威 王宗元 刘嘉恒 葛磊蛟 《电力建设》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26,共12页
碳中和、碳达峰的践行,零碳园区是重点之一。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园区的电力能源供应具有水/电/气/热高度融合、源网荷储强不确定、一二次拓扑结构复杂多样等特点,现有的规划设计技术较难满足其应用需求。为此,以零碳园区为主要研究对象... 碳中和、碳达峰的践行,零碳园区是重点之一。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园区的电力能源供应具有水/电/气/热高度融合、源网荷储强不确定、一二次拓扑结构复杂多样等特点,现有的规划设计技术较难满足其应用需求。为此,以零碳园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优化规划设计的研究现状、关键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讨论。首先,从能源互联的角度阐述了零碳园区的内涵架构与其规划设计技术研究现状;其次,归纳并阐述了零碳园区包括能源-交通系统耦合、多能互补、能量梯级利用、需求响应、渐进式规划等优化规划关键技术;最后,从共享理念、数字孪生与云储能等方面分析了园区规划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理念应用、学科交叉、信息融合与态势感知等角度指明了园区规划的技术挑战与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面向能源互联网的零碳园区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园区 优化规划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零碳园区智能感知设备优化规划方法 被引量:14
13
作者 潘霄 张明理 +3 位作者 韩震焘 胡旌伟 刘嘉恒 葛磊蛟 《电力建设》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7-55,共9页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零碳园区以新能源为主体,汇集了高比例风/光/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氢发电、煤电等能源形式。然而,目前零碳园区设备数据状态感知研究较少。为合理规划零碳园区中用于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智能感知设备,保证零碳园区能源系...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零碳园区以新能源为主体,汇集了高比例风/光/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氢发电、煤电等能源形式。然而,目前零碳园区设备数据状态感知研究较少。为合理规划零碳园区中用于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智能感知设备,保证零碳园区能源系统可靠、安全、优质、低碳和经济运行,提出一种面向能源互联网的零碳园区智能感知设备优化规划方法。首先,分析零碳园区状态感知设备的要求,制定了智能感知设备优化规划的原则,考虑投资成本、维护成本、故障成本等方面,提出了零碳园区智能感知设备优化规划的数学模型;其次,为实现所制定数学模型的准确求解,提出一种灰狼-教与学混合优化(grey wolf and teaching-learning hybrid optimization, GWO-TLBO)算法;最后,以一个零碳园区的实际案例作为仿真验证,验证了文章所提出的零碳园区智能感知设备优化规划方法可显著降低生命周期成本,与现有智能算法的对比实验表明所提出的GWO-TLBO算法具有较高的求解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 智能感知设备 优化规划 能源互联网 灰狼-教与学混合优化算法
原文传递
“双碳”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马欣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第8期4-7,共4页
“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园区作为先进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的产业活动主要载体,既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志,也是能源消费... “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园区作为先进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的产业活动主要载体,既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志,也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对此,零碳园区的建设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是园区智慧转型的必由之路,有助于促进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重塑城市发展新格局。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零碳园区建设所遇的障碍,结合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出推进零碳园区建设的可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 达峰、中和” 全生命周期化设计
下载PDF
基于离散混合自动机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多模式建模与日前优化 被引量:11
15
作者 邱迪 刘东 +2 位作者 高飞 陆海 王达达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5-146,共12页
综合能源园区是推进能源系统低碳发展的关键应用场景。针对电、气、冷、热耦合的综合能源园区,给出一种供需互动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日前优化方法。基于离散混合自动机(discrete hybrid automaton,DHA)架构,搭建考虑多种运行模式的综合... 综合能源园区是推进能源系统低碳发展的关键应用场景。针对电、气、冷、热耦合的综合能源园区,给出一种供需互动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日前优化方法。基于离散混合自动机(discrete hybrid automaton,DHA)架构,搭建考虑多种运行模式的综合能源系统设备级模型与系统级模型;通过搭建用户空调负荷预测模型,给出基于调节价格的园区需求侧负荷响应机制;通过搭建供需互动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双层优化模型,计算在低成本模式与低碳模式下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日前优化结果。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建模方法在描述设备运行模式的优势,计算园区供需互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并评估园区在低碳运行模式下的减排能力。最后,讨论通过清洁机组与储能设备的升级改造实现零碳园区的可行性,以及在设计规划阶段需要考虑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园区 日前优化 需求侧响应 混合状态系统 离散混合自动机
下载PDF
面向零碳园区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技术综述 被引量:5
16
作者 葛磊蛟 李京京 +1 位作者 李昌禄 刘航旭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1-1835,I0002,共16页
双碳背景下,零碳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成为我国节能降碳、提质增效政策的重点。然而,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具有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供需方动态博弈等特点,其优化运行技术面临强不确定性和耦合机理... 双碳背景下,零碳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成为我国节能降碳、提质增效政策的重点。然而,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具有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供需方动态博弈等特点,其优化运行技术面临强不确定性和耦合机理不明等诸多挑战。为此,对零碳园区级IES优化运行的研究现状、关键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至关重要。该文首先聚焦于多类型能源耦合能效提升,系统阐述了零碳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架构;进一步,从零碳园区实施路径入手,对零碳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所涉及的多类型储能技术、碳捕集技术、多能协同规划设计、需求响应、能源监测与优化调度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以实现园区零碳为主要目标,从全方位融入零碳理念、综合探索碳吸收/碳排放等方面分析零碳园区优化运行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并从数字化、社会环境因素一体化、全域综合能源化等方向指明零碳园区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 综合能源系统 中和 优化运行
下载PDF
现代能源体系耦合绿氢化工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君 安娟 +5 位作者 杨宽辉 李红霞 刘力豪 张祥成 罗橙 张舜祯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54,共9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低碳化变革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氢能、碳捕集等技术深度耦合,是未来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未来主旋律,通过构建氢电耦合产业发展格局,可充分发挥清... 为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低碳化变革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氢能、碳捕集等技术深度耦合,是未来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未来主旋律,通过构建氢电耦合产业发展格局,可充分发挥清洁能源在产业绿色低碳升级中的示范作用,以及在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中的主体作用。总结了近年来能源结构优化及工业低碳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分析了新型的“工业+绿氢”低碳发展模式;探讨了能源承载型绿氢化工产业发展可行方向,以助力低碳乃至零碳产品供给;进一步对低碳技术应用于零碳园区创建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发展 绿色甲醇 绿氨 园区
下载PDF
零碳园区研究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艳波 张宁 +4 位作者 李嘉祺 方哲 吴适存 梅生伟 陈来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496-5516,I0005,共22页
园区作为国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生产活动和基础服务设施,同时也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源头。园区物理界限分明,生态系统独立,运营管理权明晰,使得园区成为践行碳中和的天然试验田。首先,介绍零碳园区的典型构成,并对其... 园区作为国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生产活动和基础服务设施,同时也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源头。园区物理界限分明,生态系统独立,运营管理权明晰,使得园区成为践行碳中和的天然试验田。首先,介绍零碳园区的典型构成,并对其净零碳能力进行分析;其次,从物理层、信息层、平台层、应用层4个层面分析零碳园区发展形态,提出园区零碳操作系统的架构;然后,对零碳园区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从园区碳排放核算技术、园区低碳经济体系、园区低碳管控技术3个方面对零碳园区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同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最后,提出零碳园区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 排放 能源转型 交易市场 运行与规划
下载PDF
“绿色园区”“低碳园区”和“零碳园区”的概念辨析与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敏 杨若溪 《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 2024年第4期29-33,共5页
为避免“绿色园区”、“低碳园区”和“零碳园区”概念的混淆,本文分别从概念、区别、发展3个维度对其进行对比与辨析,并就特征与发展进行解读。
关键词 绿色园区 园区 园区 概念辨析 发展
原文传递
零碳交易下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配置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谦 王斌 刘翔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94-2304,共11页
以长三角地区某工业园区为例,提出一套风、光、储一体化,综合考虑园区冷热电汽负荷的优化配置方法.通过引入0-1型整数规划并以综合能源系统年折算总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合理选择风、光电系统及固体熔盐、蓄电池储能的配置规模.基于园区... 以长三角地区某工业园区为例,提出一套风、光、储一体化,综合考虑园区冷热电汽负荷的优化配置方法.通过引入0-1型整数规划并以综合能源系统年折算总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合理选择风、光电系统及固体熔盐、蓄电池储能的配置规模.基于园区热能和电能实时功率变化,证实优化配置方法的合理性.对含碳交易成本的约束求解表明,综合能源系统的储能设备应向高效率方向转移,热负荷由电极锅炉向空气源热泵转换,蓄电池由锂离子向钠硫电池转换,熔盐储热向镁砖固体储热转换.在加入综合能源系统后,系统从外部购电、购热成本大幅减少,实现了日折算总成本和总运行成本的双重降低,总运行成本约为原先的20%~40%,日折算总成本仅为目前的30%~40%,且碳、氮、硫排放量显著降低90%以上.研究结论指明未来各部分储能的发展方向,对于当前建设零碳工业园区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 综合能源系统配置 0-1型整数规划 交易成本 储能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