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钱钟书比喻思想的符号学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姜奕村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钱钟书先生对比喻现象有十分独到的见解,提出了"两柄多边说"等重要观点。从符号学角度来解读钱先生的隐喻思想,能够得到不少新的发现。在宏观层面上,钱先生通过阐述"喻"与"诗"之间的关系,指出比喻性思维... 钱钟书先生对比喻现象有十分独到的见解,提出了"两柄多边说"等重要观点。从符号学角度来解读钱先生的隐喻思想,能够得到不少新的发现。在宏观层面上,钱先生通过阐述"喻"与"诗"之间的关系,指出比喻性思维,即诗性思维,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在这一问题上,钱先生与维科和皮尔士等西方学者不谋而合。维科最先提出了"诗性逻辑"这一概念。皮尔士认为,比喻的逻辑基础是类象推理。钱先生进一步指出,这种类象推理的本质特征是"以不同类为类"。在微观层面上,钱先生提出并重点阐述了比喻的"两柄多边"现象。"两柄多边说"充分体现了喻体的多义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揭示了比喻的任意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象性思维 分类 喻体的多义性和多样性 比喻的任意性
原文传递
语文教学中的“隐”与“显”
2
作者 施赛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第9期15-16,共2页
在“以生为本”,强调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时出现了“教师失语”的课堂,即课堂上教师该说不说,放任自流。语文课堂由于缺乏教学引导,最终出现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课堂现象。拟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在课堂... 在“以生为本”,强调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时出现了“教师失语”的课堂,即课堂上教师该说不说,放任自流。语文课堂由于缺乏教学引导,最终出现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课堂现象。拟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隐”与“显”之间相互转化,以提高教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师地位 教师行为
下载PDF
物景相融 构筑有度——“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导示设计案例分析
3
作者 路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43-44,共2页
本文从"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导示设计案例入手,详细剖析了整个景区导示设计系统的构建过程,从元素提炼整合、样式构造到整体布局;从环境的协调共生到信息的有效传递等方面来解读人文景区导示设计中所蕴涵的若干价值。
关键词 元素提炼 样式构造 ”的度 价值推论
下载PDF
《山海经》名物书写的基本样式和运思机制
4
作者 李炳海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山海经》之中的名物数量众多,种类繁富,是构成全书的基本骨架。其中名物的含义有显豁与隐晦之分,还有的则介于二者之间。造成含义隐晦的原因,是名物所用词语往往取其原始本义、特殊义,而不是常见用法;还有的文字属于多音、多义词。名... 《山海经》之中的名物数量众多,种类繁富,是构成全书的基本骨架。其中名物的含义有显豁与隐晦之分,还有的则介于二者之间。造成含义隐晦的原因,是名物所用词语往往取其原始本义、特殊义,而不是常见用法;还有的文字属于多音、多义词。名物指称对象有的是一种物,有的则是一个类别,后者运用的是综合思维。《山海经》以各个条目为相对独立的结构单元,各条目之间不存在意义的直接关联,呈现的是间断性。而在条目内部出现的名物,往往存在意义上的关联,是以条目标题名物所承载的理念统辖其他名物,连续出现的名物呈链状或网状。中国古代神话的片断性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书写方式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名物书写
下载PDF
网络道德建设内蕴的多重向度审视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欣玥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4-90,共7页
网络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深度聚焦并从多方面把握其有效推进的基本向度。其中,"隐与显"构成网络道德建设的基本现实,揭示了网络空间理性秩序与网民感性自由追求的矛盾;"破与立"构成网络道德建设的... 网络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深度聚焦并从多方面把握其有效推进的基本向度。其中,"隐与显"构成网络道德建设的基本现实,揭示了网络空间理性秩序与网民感性自由追求的矛盾;"破与立"构成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亟待解决互联网内容的非理性问题以实现人的自由自律,并基于主流道德价值"同心圆"来建立网络道德共同体;"知与行"构成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着力点,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营建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硬与软"构成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路径,既提供法律制度的保障和强制力驱动,也融入向善的精神滋养和情感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道德建设
原文传递
从角色-背景看译者主体性的隐与显
6
作者 蒋丽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9-90,94,共3页
从宏观看,译者主体性经历了从隐身到显身的过程。从微观看,译者在边缘主体制约下隐身于背景之中,而译者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凸显译者角色于背景之上。角色-背景反映了译者主体与边缘主体之间相互辩证关系中的隐身与显身这对矛盾... 从宏观看,译者主体性经历了从隐身到显身的过程。从微观看,译者在边缘主体制约下隐身于背景之中,而译者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凸显译者角色于背景之上。角色-背景反映了译者主体与边缘主体之间相互辩证关系中的隐身与显身这对矛盾统一体与连续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背景 译者主体性
下载PDF
沈从文与新感觉派的欲望书写
7
作者 陈广通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94-100,共7页
沈从文与新感觉派对欲望的书写不仅仅是个人的"性趣"寄托,同时隐含着对决定历史发展因素的探求。但是二者的表现方式又有所不同,前者"隐",后者"显","隐"与"显"决定了作品艺术品味的... 沈从文与新感觉派对欲望的书写不仅仅是个人的"性趣"寄托,同时隐含着对决定历史发展因素的探求。但是二者的表现方式又有所不同,前者"隐",后者"显","隐"与"显"决定了作品艺术品味的高下。从爱欲书写中探求历史发展动力的努力在革命作家的作品里也有表现,"新时期"以后的作家中也有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新感觉派 欲望 历史
下载PDF
谈《枣核》中情感的隐与显
8
作者 冯仰超 冯海洲 《中学文科(初中语政外)》 2000年第7期7-7,共1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枣核 情感 课文精读
下载PDF
隐与显的错位
9
作者 崔晨啸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1年第6期10-10,共1页
隐居在山水之间的隐士们.就好像是涂了一身磷粉.在黑暗中舞蹈,却自以为涂上了隐身药水一般令人可笑。泱泱山河,漫漫流光。上追溯到轩辕黄帝.下俯察至满清灭亡,能够在历史长卷上留下名字的.除了帝王臣胄,一方英豪,最多的.反而... 隐居在山水之间的隐士们.就好像是涂了一身磷粉.在黑暗中舞蹈,却自以为涂上了隐身药水一般令人可笑。泱泱山河,漫漫流光。上追溯到轩辕黄帝.下俯察至满清灭亡,能够在历史长卷上留下名字的.除了帝王臣胄,一方英豪,最多的.反而恰恰是那些号称要归隐山野的隐士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作文 语文教学 的错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