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OFM的区域界线划分方法 被引量:19
1
作者 郝成元 吴绍洪 李双成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1-127,共7页
区域分异研究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认知深度和自然地理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划定分区界线就成为一项迫切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尤其是在气候复杂、地貌多样的我国西南高原、山地组合区。云南省南部地区由于多季风系统和大地形作用的影响,气... 区域分异研究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认知深度和自然地理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划定分区界线就成为一项迫切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尤其是在气候复杂、地貌多样的我国西南高原、山地组合区。云南省南部地区由于多季风系统和大地形作用的影响,气候复杂多样。雨季,温暖湿润的西南夏季风给研究区西部带来大量降水,东部雨量少;干季,整个研究区主要在西风南支急流控制之下,天气晴朗、少雨,同时也使得植被种类及盖度差别较大。基于研究区30个气象台站的海拔高度、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风速、活动积温、潜在蒸散以及MODIS-EVI等数据,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非线性分类器,即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OFM),对所有气象台站进行了聚类研究。结果显示,哀牢山成为阻挡北来冷空气进入西南山地的屏障,是我国冬季东北风和夏季西南风的分界线,因此也成为研究区东、西两类气候的分界线。SOFM网络应用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的生态地理区域分异研究,基本能反映不同区域之间界线两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能够揭示一个由量变到质量过程的连续性,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M 区域分异 气候复杂性 哀牢山 阻隔作用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南部“阻隔”作用及植被时空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郝成元 戴尔阜 +3 位作者 吴绍洪 周长海 王昊 潘韬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7期120-128,共9页
以MODIS-EVI为定量指标,应用ARCGIS和SPSS等软件对纵向岭谷区南部的植被时空分布格局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增强植被指数EVI区域差异显著,地形特别是纵向山地山体效应明显.时间异质性上,由于影响研究区的季风气流间存在一定的时相差,... 以MODIS-EVI为定量指标,应用ARCGIS和SPSS等软件对纵向岭谷区南部的植被时空分布格局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增强植被指数EVI区域差异显著,地形特别是纵向山地山体效应明显.时间异质性上,由于影响研究区的季风气流间存在一定的时相差,而EVI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这种区域差异与大地形,尤其是哀牢山和无量山,具有显著的位置相关性;空间异质性上,大体以哀牢山为界,研究区西北部高山峡谷相间分布,降水量自西而东随山地、峡谷地形几成正弦曲线般变化,EVI数值递变迅速,而东部整体地势平缓,EVI递变趋势不明显.究其EVI时空异质性格局形成的原因,纵向山地对水、热因子空间再分配所造成的影响是主要的,特别是无量山和哀牢山雨季对水汽的截留作用以及干季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更为突出:统计横剖面上的海拔高度在1400-1500 m之间点的自西而东5分区雨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干季平均极端低温,依次为1244.67,1081.44,1111.41,1033和807.11 mm以及7.93,7.46,7.28,8.44和9.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阻隔作用 EVI 生态效应 时空异质性
原文传递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3
作者 吴绍洪 戴尔阜 何大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40,共10页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植被分布的三维地带性规律;干旱河谷发育,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格局复杂。"通道-阻隔"作用的形成因素和生态效应亦作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上。研究表明该区跨境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主驱动力:纵向岭谷区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纵向岭谷区的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为了适应该区跨境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个生态-经济综合区划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生态地理地域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经济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经济分区,共划分为三个温度带,7个自然地带,19个自然区和55个经济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通道-阻隔作用 生态效应 跨境生态安全 生态-经济综合区划
下载PDF
西南纵向岭谷地形对季风的“通道—阻隔”作用 被引量:25
4
作者 吴绍洪 潘韬 +2 位作者 曹杰 何大明 肖子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3,共13页
地形格局对大气环流与区域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认为纵向岭谷区主要受到印度洋季风与太平洋季风的共同影响,二者在哀牢山山脉附近交汇,哀牢山山脉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本文从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区域气候、河川径流以及植物... 地形格局对大气环流与区域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认为纵向岭谷区主要受到印度洋季风与太平洋季风的共同影响,二者在哀牢山山脉附近交汇,哀牢山山脉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本文从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区域气候、河川径流以及植物稳定氧同位素等多个方面研究发现:纵向岭谷地区主要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在8月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够明显;在地形格局作用下,地表水汽、降水以及河川径流在纵向岭谷区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差异、经向延伸的特征;大流环流、水汽输送、区域气候以及河川径流等的空间差异,是特殊环境对水热再分配的结果,即"通道-阻隔"作用的效应;这些差异不是地理地带性的表现,而是非地带性作用的结果;这种"通道—阻隔"作用导致地表水热条件的再分配,是该区生态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化的主驱动力之一。纵向岭谷地形对季风的"通道—阻隔"作用导致了一系列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和相关联的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季风环流 交汇区 “通道-阻隔作用
原文传递
纵向岭谷区地表格局的生态效应及其区域分异 被引量:23
5
作者 潘韬 吴绍洪 +2 位作者 何大明 戴尔阜 刘玉洁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6,共14页
中国西南纵向高耸山岭与深切河谷并列排布的特殊地表格局对该区自然环境与生态地理区域分异的效应明显。利用纵向岭谷区1:5万DEM数据、建站以来至2010的气象观测数据、水文观测资料、MOD13与MOD17的NDVI与NPP产品以及1:100万植被类型数... 中国西南纵向高耸山岭与深切河谷并列排布的特殊地表格局对该区自然环境与生态地理区域分异的效应明显。利用纵向岭谷区1:5万DEM数据、建站以来至2010的气象观测数据、水文观测资料、MOD13与MOD17的NDVI与NPP产品以及1:100万植被类型数据等,选取地表大气水汽含量、降水量、干湿指数、地表径流等水分指标,平均气温、年积温等温度指标以及太阳总辐射等热量指标,基于ANUSPLIN样条函数、GIS空间分析、小波分析、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区水热格局、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及其主控因子,揭示地表格局对生态地理要素区域分异的效应。结果表明:受地表格局的影响,纵向岭谷区的水分、温度与热量都表现出明显的沿纬线方向间断式差异和经线方向连续式延伸的分布特征,纵向山系与河谷对地表主要自然物质和能量输送具有南北向通道作用和扩散效应以及东西向阻隔作用和屏障效应;特殊地表格局对植被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是植被景观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子;小波方差分析反映了环境因子以及NDVI、NPP的空间各向异性,而小波一致性分析揭示了NDVI与NPP空间分布的控制因子,及其控制程度的定量关系。纵向岭谷特殊地表格局是该区生态地理区域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地带性规律与以"通道—阻隔"作用为主要特征的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纵向岭谷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特殊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纵向岭谷区 “通道—阻隔作用 生态地理区域 空间分异
原文传递
纵向岭谷区降水量时空变化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少娟 何大明 张一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2期51-63,共13页
利用纵向岭谷区内36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1年逐日观测降水量,根据纵向岭谷区典型南北走向山系河谷特点,选取区内7个典型剖面,通过系统分析区内降水量纬向、经向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探讨降水变化与纵向岭谷特殊环境格局中"... 利用纵向岭谷区内36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1年逐日观测降水量,根据纵向岭谷区典型南北走向山系河谷特点,选取区内7个典型剖面,通过系统分析区内降水量纬向、经向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探讨降水变化与纵向岭谷特殊环境格局中"通道-阻隔"作用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到纵向岭谷特殊地形的影响,研究区水热条件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具有独特的"通道-阻隔"多重效应,区内北部(〉26°N)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年内分配状况出现具备"桃花汛"小雨期的"多峰型";至26°N,"桃花汛"小雨期渐趋消失,降水量年内分配由"多峰型"逐渐过渡为"单峰型";24°-25°N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均为单峰型、且峰型相似,至纵向岭谷区南部,年内分配出现了具备"后雨期"的"准双峰型",且随着经度增加,这种双峰型特点更突出.由于干季该区大气环流较为单一,纵向岭谷"阻隔"作用对干季降水年际变化的空间影响并不明显,区内干季降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湿季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则更复杂,空间分异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空变化及地域分异 “通道-阻隔作用 纵向岭谷区
原文传递
纵向岭谷区植被景观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12
7
作者 潘韬 吴绍洪 +2 位作者 戴尔阜 赵东升 尹云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91-3098,共8页
基于中国1∶100万植被类型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纵向岭谷区主要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的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纵向岭谷区植被景观多样性的理想粒度是2000m;纵向岭谷区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的空间格局... 基于中国1∶100万植被类型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纵向岭谷区主要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的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纵向岭谷区植被景观多样性的理想粒度是2000m;纵向岭谷区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表现为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分异的"通道-阻隔"空间格局;植被景观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好,环境因子在空间上的分异格局是影响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在空间格局上变化的主要因素.纵向岭谷特殊地形的"通道-阻隔"作用对该区的水热空间分布进行了再分配,是该区植被景观多样性的特殊空间格局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植被景观多样性 格局 “通道-阻隔作用
原文传递
“通道-阻隔”作用对纵向岭谷区水稻灌溉需水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顾世祥 何大明 +1 位作者 李远华 傅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7期8-13,共6页
通过对纵向岭谷区的保山、景洪、元江及比邻区的昆明等4个典型站的逐日参照作物腾发量分析,发现在低纬度和高原气候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逐日ET0变化的“延迟现象”,即在5月份达到年内极大值ET0,max后缓慢下降,在极大值的80%-85%水平上... 通过对纵向岭谷区的保山、景洪、元江及比邻区的昆明等4个典型站的逐日参照作物腾发量分析,发现在低纬度和高原气候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逐日ET0变化的“延迟现象”,即在5月份达到年内极大值ET0,max后缓慢下降,在极大值的80%-85%水平上波动并维持到秋季,此后的变化趋势才与内地一致.气象因素导致了研究区普遍种植的中稻作物需水量及灌溉需水的高峰期与水稻生理生长的高峰期错位,实际高峰期出现在雨季到来之前,生育期的需水强度为6.1-8.2 mm/d,变幅较内地小.在“通道-阻隔”作用下,纵向岭谷区水稻灌溉需水量与纬度、经度及海拔都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东经100°的海拔1550m区域内水稻灌溉需水与纬度的相关系数为0.857,水稻灌溉定额为6240-8550m3/hm2;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气候的影响,北纬23.5°的红河大断裂东西两侧地带的水稻灌溉需水量与经度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78和0.913,水稻灌溉定额分别为7260-7440和5970-7740 m3/hm2;而东经100°条状区海拔高程与水稻灌溉需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636,水稻灌溉定额为6240-8550 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阻隔作用 季风气候 纵向岭谷区 参照作物腾发量 水稻灌溉需水量
原文传递
纵向岭谷区灌溉需水空间变异性及其与“通道-阻隔”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顾世祥 何大明 +2 位作者 崔远来 谢先红 李远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2期29-36,共8页
利用纵向岭谷及对比区58个典型站点1971-2000年逐月气象资料及逐日降水量,分析各站ET0年值、月ET0最大值(5月份)、月ET0最小值(12月份)、水稻灌溉需水及农业综合灌溉需水定额(年值及4-6月主灌溉期),以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6者的空... 利用纵向岭谷及对比区58个典型站点1971-2000年逐月气象资料及逐日降水量,分析各站ET0年值、月ET0最大值(5月份)、月ET0最小值(12月份)、水稻灌溉需水及农业综合灌溉需水定额(年值及4-6月主灌溉期),以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6者的空间变化特性.研究表明:在小范围内,6个灌溉需水变量随距离都有正的自相关性,且绝大多数都在S-N方向的Moran’sⅠ系数最大,空间自相关性最强;受不同季风气候、纬度、海拔及土壤因素影响,水稻灌溉需水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其他变量更复杂;所有变量都是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起主导作用,结构性变异达到60.2%-87.9%,随机成分引起的空间变异只占12.1%-39.8%;受夏季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两股水汽交汇区的移动轨迹、冬季来自大陆干暖的南支西风作用,ET0年值、5月份及12月份的ET0值都是在NW-SE和NE-SW两个方向的分形维数最小、变异性最大;水稻灌溉需水和农业综合灌溉需水定额(年值及4-6月主灌溉期)在S-N的变异性最大,主要受纵向岭谷走向的影响,水气和能量在南北向的河流通道作用下形成扩散的梯度效应;所有6个需水变量在E-W的空间自相关性都最小,证实纵向岭谷区各个灌溉需水变量在空间分布上受到“通道-阻隔”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腾发量 水稻灌溉需水量 农业灌溉定额 空间变异 “通道-阻隔作用 纵向岭谷区
原文传递
纵向岭谷区地表大气水汽含量的气候学计算 被引量:4
10
作者 潘韬 吴绍洪 +1 位作者 刘玉洁 戴尔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基于1976-2005年30年的高空气象逐月资料,分析了地表大气水汽含量与实际水汽压之间的统计关系,构建出基于地表水汽压的大气水汽含量气候学计算模型;结合地面气象资料,计算得到纵向岭谷区各站点的地表实际水汽压;采用ANUSPLIN气象要素插... 基于1976-2005年30年的高空气象逐月资料,分析了地表大气水汽含量与实际水汽压之间的统计关系,构建出基于地表水汽压的大气水汽含量气候学计算模型;结合地面气象资料,计算得到纵向岭谷区各站点的地表实际水汽压;采用ANUSPLIN气象要素插值模型,对站点地表水汽压进行空间化处理,实现地表水汽压的栅格化;最后,将地表水汽压格网数据输入构建的气候学模型,基于GIS地理空间分析平台,得到纵向岭谷区地表大气水汽含量的空间格局,实现大气水汽含量的空间化模拟。讨论纵向岭谷区地表水汽压与大气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认为纵向山系对水汽输送的东西向阻隔作用导致了地表水汽压与大气水汽含量的东西差异,南北走向深切河谷是季风水汽输送的重要通道;地形的"通道-阻隔"作用形成了大气水汽含量的特殊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水汽含量 地表水汽压 气候学模型 “通道-阻隔作用 纵向岭谷区
原文传递
冬、夏季东海北部悬浮体分布及海流对悬浮体输运的阻隔作用 被引量:86
11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2 位作者 张东奇 范德江 雷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80,共10页
依据 1 987年 6月、1 996年 1 2月、1 997年 2月和 1 998年 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中、外陆架区悬浮... 依据 1 987年 6月、1 996年 1 2月、1 997年 2月和 1 998年 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中、外陆架区悬浮体含量冬季明显高于夏季 .悬浮体的分布及输运受到东海环流、风暴和潮流等的影响 ,其中东海环流的季节性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 .受台湾暖流的阻隔 ,冬季和夏季长江入海泥沙在东海基本不能越过 1 2 4°0 0′E以东海域 .黄海沿岸流携带着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的再悬浮沉积物向陆架东南扩散 ,其搬运的量和在中、外陆架区的扩散范围冬季显著大于夏季 .在黄海暖流的阻隔下 ,陆架悬浮体冬季和夏季在 32°N断面很少能扩散至 1 2 6°30′E以东海域 .台湾暖流和黑潮爬升水的阻隔作用使得冬季和夏季陆架悬浮体在P -N断面也基本不能扩散至陆架边缘 .冬季在东海北部可有部分陆架悬浮体输送到冲绳海槽 ,但有区域性 ,其输送的可能位置是在P -N断面以北、32°N断面以南之黄海沿岸流向东南延伸的陆架边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流 阻隔作用 东海 悬浮体 季节性变化 冬季 夏季 海洋沉积物
下载PDF
隔离桩对基坑外既有隧道变形控制的优化分析 被引量:57
12
作者 郑刚 杜一鸣 刁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499-3509,共11页
隔离桩对土体深层位移的影响及用于控制一定埋深的邻近既有隧道的作用机制尚缺乏研究。针对天津市采用隔离桩保护邻近既有隧道的某深大基坑工程,实测地下连续墙、坑外土体、隔离桩及隧道的变形。后在工程实测基础上,采用考虑土体小应变... 隔离桩对土体深层位移的影响及用于控制一定埋深的邻近既有隧道的作用机制尚缺乏研究。针对天津市采用隔离桩保护邻近既有隧道的某深大基坑工程,实测地下连续墙、坑外土体、隔离桩及隧道的变形。后在工程实测基础上,采用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有限元方法,对隔离桩的作用机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隔离桩对土体深层位移及隧道位移的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隔离桩在控制坑外土体、隧道水平位移时同时存在阻隔作用和牵引作用,当牵引作用较大时,隔离桩反而可加大一定深度范围内土体及该范围内隧道的水平位移;由此提出埋入式隔离桩的形式,可减小其牵引作用从而主要发挥其隔离作用,并减小隧道水平位移。同等条件下,隔离桩距隧道较近时隔离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 隔离桩 坑外隧道 牵引作用 阻隔作用
原文传递
盐胁迫下沙枣幼苗的生长表现和生理特性 被引量:32
13
作者 杨升 刘涛 +2 位作者 张华新 李焕勇 张丽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了解沙枣幼苗在盐胁迫下的生长和生理变化规律,通过不同浓度NaCl(0,100,200,300,400,500 mmol·L-1)处理2年生沙枣幼苗试验,并测定沙枣在盐胁迫下主要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结果显示:(1)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幼苗株高生长量、叶绿素... 为了解沙枣幼苗在盐胁迫下的生长和生理变化规律,通过不同浓度NaCl(0,100,200,300,400,500 mmol·L-1)处理2年生沙枣幼苗试验,并测定沙枣在盐胁迫下主要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结果显示:(1)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幼苗株高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呈下降趋势,根冠比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而生物量仅在500 mmol·L-1NaCl胁迫下,明显减少。(2)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低NaCl浓度(≤200 mmol·L-1)胁迫下变化不明显,在高NaCl浓度(≥300 mmol·L-1)胁迫下,显著增加,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无明显变化。(3)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植物Na+和Cl-含量逐渐增加,而K+含量逐渐减少;根中Na+和Cl-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但茎和叶只在500 mmol·L-1NaCl胁迫下才显著增加;K+含量在茎中变化不明显,而根和叶中的K+含量分别在400和500 mmol·L-1NaCl胁迫下显著减少。因此,沙枣能在一定盐胁迫范围内通过根系的阻隔作用和渗透调节适应盐渍环境,并且在400 mmol·L-1土壤盐浓度内,能够比较好地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枣 盐胁迫 阻隔作用 渗透调节
下载PDF
室外细颗粒物(PM2.5)建筑围护结构穿透及被动控制措施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清勤 李国柱 +3 位作者 孟冲 赵力 王军亮 王晓飞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13,共6页
为探究室外细颗粒物(PM2.5)通过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建筑室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以"源头控制"为思路提出被动控制措施,通过实测手段分析了室内和室外PM2.5的相关性及外窗气密性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在介绍PM2.5围护结构缝隙... 为探究室外细颗粒物(PM2.5)通过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建筑室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以"源头控制"为思路提出被动控制措施,通过实测手段分析了室内和室外PM2.5的相关性及外窗气密性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在介绍PM2.5围护结构缝隙穿透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室外PM2.5进入室内的影响因素;根据实测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被动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室内外PM2.5浓度具有相关性,气密性好的外窗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强;颗粒物穿透围护结构的过程受换气次数影响。因此,对于住宅或无正压保证的建筑,应采取较高气密性外窗、保证外窗密封胶条产品质量和安装质量、加强墙体预留孔口的密封以及定期维护等被动式控制措施,以减少室外PM2.5向室内的穿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2.5) 围护结构 穿透系数 阻隔作用 被动控制 室内空气品质
下载PDF
初探水利水电工程阻隔作用对水生动物资源及水生态环境影响与对策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军严 《西北水力发电》 2006年第4期80-82,86,共4页
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生动物栖息的水环境造成阻隔产生的负面影响作了具体分析,并简单介绍了国内外所采用的过鱼方法。认为应在工程中修建、补建鱼道;在江河流域规划不建工程的支流,以加强水生野生动物种质资源保护。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 阻隔作用 鱼道 水生态环境
下载PDF
水利工程对鱼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以近50年白洋淀鱼类变化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龙 谢高地 +2 位作者 鲁春霞 裴厦 张昌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75-1480,共6页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速度惊人,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改变了水体的自然环境,水利工程不可避免的对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水利工程影响鱼类主要分为直接的阻隔作用和间接作用即水利工程引起的...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速度惊人,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改变了水体的自然环境,水利工程不可避免的对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水利工程影响鱼类主要分为直接的阻隔作用和间接作用即水利工程引起的水体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水文条件、气体过饱和以及水温等。本文以白洋淀为案例,通过分析近50多年来鱼类物种的变化来反应水利工程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利工程的直接阻隔作用和入淀水量的减少是白洋淀鱼类消失的重要因素。建议今后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应采取相关措施,以保护鱼类的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白洋淀 阻隔作用 洄游性鱼类
原文传递
既有地下结构水-土阻隔效应对基坑抽水引发地层变形影响机制 被引量:12
17
作者 薛秀丽 廖欢 +2 位作者 曾超峰 刘运思 曾兴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1,I0006,I0007,共11页
当基坑邻近既有地下结构时,基坑降水引发的坑外地下水渗流与地层运动均会受到地下结构阻隔(阻水效应与阻土效应);因此,在有/无邻近地下结构情况下,降水引起的基坑变形规律应是不同的。依托实际基坑工程开展了现场抽水试验,实测得到了基... 当基坑邻近既有地下结构时,基坑降水引发的坑外地下水渗流与地层运动均会受到地下结构阻隔(阻水效应与阻土效应);因此,在有/无邻近地下结构情况下,降水引起的基坑变形规律应是不同的。依托实际基坑工程开展了现场抽水试验,实测得到了基坑抽水引起的坑外不同含水层水位变化及围挡与土体变形规律;并基此建立了考虑邻近地下结构阻隔影响的基坑抽水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模型,以基坑与邻近地下结构间距D、基坑降水深度Hd为变化参数,探究了邻近地下结构阻隔作用对基坑抽水引发基坑变形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基坑与既有地下结构间距较小时(如D<20m),地下结构对基坑变形的阻隔作用以阻土效应为主,减小了坑外地面沉降(相对于无邻近地下结构而言,以下类同);当基坑与既有地下结构间距较大时(D>20 m),地下结构对基坑变形的阻隔作用以阻水效应为主,增大了坑外地面沉降;而随着间距进一步增大(D>40 m),阻水与阻土效应均逐渐减弱,坑外地面沉降分布向无地下结构时的情况趋近。基坑设计时应考虑邻近已有地下结构阻水、阻土效应耦合作用的影响以更准确地计算地层损失与围挡侧移,从而更好地优化基坑支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降水 阻隔作用 地下结构 变形 抽水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多层含水层中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特性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倪龙 马最良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5年第3期10-13,51,共5页
在适当简化了多层含水层和抽灌同井的基础上,分析了多层含水层中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水力和热力特性。随着中间含水层竖向渗透系数的增加,抽、回水口降深绝对值减小,抽水和回灌相对容易;中间弱透水层厚度减小时,抽、回水口降深绝对值... 在适当简化了多层含水层和抽灌同井的基础上,分析了多层含水层中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水力和热力特性。随着中间含水层竖向渗透系数的增加,抽、回水口降深绝对值减小,抽水和回灌相对容易;中间弱透水层厚度减小时,抽、回水口降深绝对值有所降低,但降低不明显;抽水流量增加,抽、回水口降深绝对值基本呈线性增加,从而增加抽水和回灌压力。中间弱透水层的存在,显著地降低了抽水温度降,大大增加了含水层热影响范围,即使弱透水层很薄,也能起到很好阻隔作用,在这种条件下井的出水温度对于流量的加大不敏感。因此在抽水和回灌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加大抽水流量,使井承担更大的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含水层 回灌 特性分析 多层 弱透水层 绝对值 热力特性 渗透系数 影响范围 阻隔作用 出水温度 水流量 抽水 中间 降深 水口 温度降 基础 竖向 减小
下载PDF
地下结构对渗流场阻隔问题的解析~半解析法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军辉 韩煊 +1 位作者 周宏磊 张在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8,24,共7页
针对当前地下空间开发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场变化量化评价需要,本文就渗流场受地下结构阻隔后的稳定流状态下的流量及各部位(上游段、阻隔段和下游段)的水位计算公式进行了探讨,分别导出了上、下阻隔两种情况下的承压水问题的解析解和潜水... 针对当前地下空间开发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场变化量化评价需要,本文就渗流场受地下结构阻隔后的稳定流状态下的流量及各部位(上游段、阻隔段和下游段)的水位计算公式进行了探讨,分别导出了上、下阻隔两种情况下的承压水问题的解析解和潜水问题的半解析解,并利用数值试验直观解释了一些阻隔现象,以及获得了小水力梯度条件下潜水问题半解析解可以用同条件下的承压水问题解析解来近似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渗流场 阻隔作用 分段积分 端点连续 解析~半解析法
下载PDF
不同结构型式建筑外窗缝隙通风对建筑室内细颗粒物(PM_(2.5))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超 王平 +3 位作者 陈紫光 万亚丽 王亚峰 赵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1-608,共8页
为了把握不同结构型式建筑外窗对室外PM2.5阻隔特性及其影响规律,基于细颗粒物穿透机理与沉降特性,结合项目组2014年7月到2014年10月关于北京地区临街办公建筑室外及室内环境PM。〈质量浓度水平以及粒径分布特性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结... 为了把握不同结构型式建筑外窗对室外PM2.5阻隔特性及其影响规律,基于细颗粒物穿透机理与沉降特性,结合项目组2014年7月到2014年10月关于北京地区临街办公建筑室外及室内环境PM。〈质量浓度水平以及粒径分布特性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结果,重点比较分析了建筑外窗关闭且无室内源条件下,不同结构型式建筑外窗室外PM2.5气渗透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并给出了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条什下,缝隙渗透通风作用压力却与建筑外窗缝隙结构特征、室外风速、室外空气相对湿度的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大气环境中粒径〉1.0μm的颗粒物不到10%,且粒径〈1.0μm的细颗粒物粒径分布随室外PM。气质量浓度的增加呈向较大粒径0.7~1.0μm转化趋势,反之呈向较小粒径0.3~0.5μm转化趋势;2个不同结构特性建筑外窗对粒径〈0.5μm细颗粒物的阻隔作用非常有限,对粒径〉0.5μm,特别是0.7~1.0μm粒径细颗粒物的阻隔作用明显增加;建筑外窗渗透通风作用压力△p、渗透系数Fin与室外风速呈正相关性、与室外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更高气密性等级建筑外窗对室外PM。气侵入室内的阻隔性能始终优于低气密性等级建筑外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PM2.5污染 渗透通风作用 阻隔作用 室内空气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