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潮研究百年反思:历史、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共7页
思潮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但是在中国,思潮纷繁却是一种现代现象。整个20世纪,思潮研究都是现代学术的一个重要向度。它的百年历程也是因人对历史尤其是20世纪的反省。对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并不平衡,"社会思潮"的概念尚... 思潮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但是在中国,思潮纷繁却是一种现代现象。整个20世纪,思潮研究都是现代学术的一个重要向度。它的百年历程也是因人对历史尤其是20世纪的反省。对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并不平衡,"社会思潮"的概念尚需澄清,并且应该从分学科的或个案的研究进到综合的求"通观"的研究。把20世纪社会思潮看作是围绕着现代化而展开的历史性争论,考察由此形成的现代性话语和现代性观念,可以是"通观"的一项选择。这种研究同时应注意知识分子与社会思潮的密切关系,以及相应的一系列方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潮 社会思潮 通观 现代化 现代性
下载PDF
“通观”与“虚壹而静”——柏拉图灵魂说与荀子“神明”观之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孙伟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8-108,共11页
从《斐多篇》里灵魂的永恒理性与智慧到《理想国》中灵魂的三分,《蒂迈欧篇》灵魂中的"同""异"和"存在"以及宇宙灵魂和人类灵魂的关系,柏拉图所努力追求的是通过何种途径将人的灵魂摆脱肉体情感和欲望的... 从《斐多篇》里灵魂的永恒理性与智慧到《理想国》中灵魂的三分,《蒂迈欧篇》灵魂中的"同""异"和"存在"以及宇宙灵魂和人类灵魂的关系,柏拉图所努力追求的是通过何种途径将人的灵魂摆脱肉体情感和欲望的束缚,重新获得灵魂所本有的最高理念和个别具体认知间的平衡结构。在这一最高诉求下,柏拉图提出了"通观"和辩证法的方式来达到这一最终目的。对于荀子来说,心之"神明"的实现首先需要内在的道德坚守诉诸外在实践,而在最后阶段则需要通过"虚壹而静"的方式来实现永恒理性知识与个别感性认知之间的平衡。柏拉图的"通观"和荀子的"虚壹而静"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如荀子的"静"对实现最高"神明"境界的辅助作用,柏拉图对辩证法"一"与"多"、具体与抽象关系的深入论述等,也为二者思想提供了互为镜鉴和相互补益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 通观 神明 虚壹而静
原文传递
“无声诗”与“无形画”的现象直观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37,共11页
"无声诗"指的是画,而"无形画"说的却是诗,这种换位言说不仅是以诗意入画和以画法入诗的文艺现象之反映,也与于"无声"、"无形"处见精神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照方式有一种本质的内在联系。如果说&q... "无声诗"指的是画,而"无形画"说的却是诗,这种换位言说不仅是以诗意入画和以画法入诗的文艺现象之反映,也与于"无声"、"无形"处见精神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照方式有一种本质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听之以气"的"静观"决定了画家追求画中有诗而以山水画为正宗的审美取向,色即空的般若"空观"对诗中有画的山水诗的兴盛有决定性影响,那么"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则建立在六根互用的通感和视听圆融的"通观"之上,涉及视觉与听觉的沟通、色法与心法的集合,以及虚实相生的审美原理。"静观"、"空观"和"通观",是中国诗画创作现象直观的三种审美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诗 无形画 静观 空观 通观
原文传递
公元前2000年:中原大变局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许宏 《东方考古》 CSSCI 2012年第1期186-204,共19页
一、引言自李济先生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两年后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掘河南安阳殷墟,中国考古学参与古史建构的历史已近百年。通观20世纪学术界对中国早期文明史的探索历程,由于丰富的文献材料及由此产生的史学传统,这一探索理... 一、引言自李济先生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两年后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掘河南安阳殷墟,中国考古学参与古史建构的历史已近百年。通观20世纪学术界对中国早期文明史的探索历程,由于丰富的文献材料及由此产生的史学传统,这一探索理所当然地以对具体国族、王朝的确认为中心。'证经补史'情结与研究取向,基本上贯穿学术史的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观 山西 证经 考古学 中国 产生 补史 大变局
原文传递
关于姚鼐与桐城派的世纪断想 被引量:1
5
作者 章澄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6期51-56,共6页
桐城派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 ,对扭转明末清初矫饰浮夸的文风 ,起过积极作用。作为桐城派的主要代表 ,姚鼐在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实践中 ,都有重大贡献。他把“义理”、“考据”、“词章”放在一个综合化结构中加以考察 ,形成了文... 桐城派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 ,对扭转明末清初矫饰浮夸的文风 ,起过积极作用。作为桐城派的主要代表 ,姚鼐在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实践中 ,都有重大贡献。他把“义理”、“考据”、“词章”放在一个综合化结构中加以考察 ,形成了文史哲的统一观 ,对我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他的散文理论包含了散文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的主要因素和相互关系 ,并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生命意识 ;他的“阳刚阴柔”论 ,在美学的风格审美范畴也有所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文体创造 递嬗 通观
下载PDF
直观、旁观和通观——修辞主观世界中的观察者 被引量:2
6
作者 霍四通 《语言研究集刊》 CSSCI 2012年第1期331-340,362,共11页
积极修辞是现代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的积极本来就是指主观态度的积极。积极修辞总是主观的。在这个主观世界中,观察者利用直观、旁观和通观等多种技巧,试图制造一种真实客观的现实。
关键词 视角 直观 旁观 通观
原文传递
红楼新论犹可论,红学史述善通观:刘梦溪的红学研究——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十二 被引量:1
7
作者 高淮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14,共14页
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红楼梦新论》、《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红学》的增订版)、《牡丹亭与红楼梦》等。刘梦溪的《红楼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两个阶段:一是《红楼梦新论》阶段,二是《红学》阶段。刘梦溪《红楼梦》研究... 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红楼梦新论》、《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红学》的增订版)、《牡丹亭与红楼梦》等。刘梦溪的《红楼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两个阶段:一是《红楼梦新论》阶段,二是《红学》阶段。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尝试运用文艺学基本理论研究文学作品,为了这一实用目的,他选择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批评理论和方法,虽不免机械和狭隘,但研究格局很大;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二阶段,则重新检讨红学的历史和现状,能够从学术出发,分流梳脉,评短论长,豁然贯通,视野更开阔了,思想更融通了。并且,刘梦溪的《红楼梦》文化研究呈现出一种"文化托命"的学术使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梦溪 《红楼梦新论》 红学 通观 文化托命
下载PDF
换一种眼光看红学——“学案体”红学史撰述述略 被引量:1
8
作者 高淮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12-117,144,共7页
众所周知,历史有三个主要的方面:时、事、人,若分别以时、事、人为主线,则红学史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譬如"通史"的写法、"专题史"的写法、"学案体"的写法等。"学案体"的写法是红学史的新写法,即... 众所周知,历史有三个主要的方面:时、事、人,若分别以时、事、人为主线,则红学史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譬如"通史"的写法、"专题史"的写法、"学案体"的写法等。"学案体"的写法是红学史的新写法,即换一种眼光看红学学术发展过程和学术成就,这种新写法可谓"以人立案,提要钩玄;由人带史,综论通观。""学案体"的写法是一种长编著述,若以新时期小说批评派立案,则庶几于通解通释过程呈现新时期红学批评之概貌,彰显一代有一代学术之通则,以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学史 学案体 新时期小说批评 通观
下载PDF
云南发现的南诏纪年文物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梁银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2年第1期133-141,共9页
一南诏(738—902年)是云南古代民族建立的强大地方政权,保存至今的文物数量众多,以大理三塔、太和城、石宝山石窟、南诏德化碑、袁滋摩崖、《南诏图传》等为代表,充分反映了南诏高度发达的文明。通观南诏发现的文物,细心的人会发现,带... 一南诏(738—902年)是云南古代民族建立的强大地方政权,保存至今的文物数量众多,以大理三塔、太和城、石宝山石窟、南诏德化碑、袁滋摩崖、《南诏图传》等为代表,充分反映了南诏高度发达的文明。通观南诏发现的文物,细心的人会发现,带南诏纪年的文物极为罕见,数量非常少,但此类文物又十分重要,无论对文物自身年代的断定,或是对南诏史料的印证、补充,年号的订正,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笔者将已经发现的南诏纪年文物加以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作一些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涉及南诏纪年文物,不涉及唐朝纪年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观 纪年 云南 文物 人会 太和城 地方 图传
原文传递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法律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顾功耘 罗培新 《公司法律评论》 2005年第1期37-74,共38页
2004年11月30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2005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五方面的工作重点包括抓紧研究制定中央企业的授权经营管理的法规规章等。通观2004年,国有资产(本)的运营与监管所暴露出... 2004年11月30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2005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五方面的工作重点包括抓紧研究制定中央企业的授权经营管理的法规规章等。通观2004年,国有资产(本)的运营与监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关注。从'郎顾之争'到国务院紧急叫停大型国企MB(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观 国有资产 研究 经营 问题 规章 监督管理
原文传递
世界历史研究的“通观”——吴于廑先生的学术境界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广林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0,共8页
吴于廑先生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通观",是一种注重综合考察的宽广的学术路径,其主旨在于探索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由此,他放宽视域,打破历史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历史如何发展与融汇成为"世界历史"作了多层次... 吴于廑先生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通观",是一种注重综合考察的宽广的学术路径,其主旨在于探索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由此,他放宽视域,打破历史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历史如何发展与融汇成为"世界历史"作了多层次的探索。同时,吴先生反对那种假象臆断、空泛荒疏的历史模式建构,提倡历史研究要从专门史的细致研究做起,一步步地走向科学的综合考察。他的"通观"研究及其丰硕成果所彰显的学术境界,为我国的世界史研究标立出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于廑 通观 历史规律 学术境界
下载PDF
关于《“线条论”批判》的批判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豪良 《书法》 2005年第4期18-21,共4页
《书法》杂志二〇〇四年第十期李旭开先生的大作《“线条论”的批判》(以下简称李文),表现出对中国书法近二十年发展的极大关注与担忧,应该说,这种忧患意识是中国书法中兴与发展的福音。然而在其对“线条论”犀利的批判中,也显示出李先... 《书法》杂志二〇〇四年第十期李旭开先生的大作《“线条论”的批判》(以下简称李文),表现出对中国书法近二十年发展的极大关注与担忧,应该说,这种忧患意识是中国书法中兴与发展的福音。然而在其对“线条论”犀利的批判中,也显示出李先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故意,以及由于一厢情愿所导致的认识上的错误,今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李先生及众方家。通观全篇,李先生表示出了对线条的极大愤慨与“深恶而痛绝之”,希望置之死地而后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条 批判 李先生 书法 通观
原文传递
通观:作为文学史研究的进路
13
作者 张晶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3-131,共9页
文学史(包括文学理论史)著述虽然呈现不同的框架和面目,但在翔实的文献基础上的阐释与建构,仍是文学史发展所需要的。查洪德的《元代文学通论》,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出“通观”的视野。将民族学的视角与文学史的内化深度融... 文学史(包括文学理论史)著述虽然呈现不同的框架和面目,但在翔实的文献基础上的阐释与建构,仍是文学史发展所需要的。查洪德的《元代文学通论》,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出“通观”的视野。将民族学的视角与文学史的内化深度融合,使元代文坛的独特风貌与客观格局得到切实的把握。“通观”将“史”的厚重扎实与“论”的精警透辟合而为一,从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中熔炼整合出诸多属于元代文学独有的理论命题,使该著产生了一种直击读者心灵的锐感。在当今的文学史研究中,“通观”应该是一种突破性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文学通论》 通观 命题
原文传递
笛卡儿“我思”哲学探析
14
作者 王建国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年第10期84-87,共4页
确定性是笛卡儿认识论哲学所追求的目标,笛卡儿通过"我思"主体的确立,建构起一套通达确定性的方法。直观、演绎与通观既是笛卡儿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形而上学设定,同时也是追求确定性的基本方法。笛卡儿"我思"哲学的... 确定性是笛卡儿认识论哲学所追求的目标,笛卡儿通过"我思"主体的确立,建构起一套通达确定性的方法。直观、演绎与通观既是笛卡儿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形而上学设定,同时也是追求确定性的基本方法。笛卡儿"我思"哲学的方向、起点与方法都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独断论的痕迹,认清笛卡儿哲学的困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哲学反二元论的倾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语言学转向和历史意识的兴起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思 直观 演绎 通观
下载PDF
明通院、明通县考——兼证《中国历史地图集》错误一例
15
作者 王小紅 李中鋒 《宋代文化研究》 2003年第1期183-188,共6页
後蜀时,在达州东部置有明通院,以催科赋税。宋朝因之,并于崇宁年间改明通院为明通县。但是通观历史记载及当代学人的有关著述,多将'明通'误写作'通明',特别是历史地理学界权威工具书《中国历史地图集》对此有错误标注... 後蜀时,在达州东部置有明通院,以催科赋税。宋朝因之,并于崇宁年间改明通院为明通县。但是通观历史记载及当代学人的有关著述,多将'明通'误写作'通明',特别是历史地理学界权威工具书《中国历史地图集》对此有错误标注。一、'通明'应为'明通'从宋迄今,学界对达州'明通院(县、关、巡检司)'的名称,共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通明说'、'明通说'及'两可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观 地图集 工具书 历史 中国 赋税 通县 达州
原文传递
灵通观楼上的会晤
16
作者 于友 《群言》 1995年第2期26-27,共2页
1979年初,可能是1、2月间,我和新闻出版界前辈刘尊棋同志一起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创办的《百科知识》杂志组稿,来到建国门外永安里灵通观西楼,找在我国历史界已颇有名气的黎澍同志。那时。
关键词 新时期 通观 百科知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 楼上 大混乱 历史问题 电梯 思想路线 五四运动
原文传递
试论《西游补》的创作动机
17
作者 何良昊 《人文论丛》 2000年第1期460-468,共9页
《西游补》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存在几种说法,都不能令人满意。一是演绎佛理说。这是董斯张自己说过的。~①《<西游补>答问》说:“四万八千年俱是情根团结,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内;走入情内,见得世界情根之虚... 《西游补》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存在几种说法,都不能令人满意。一是演绎佛理说。这是董斯张自己说过的。~①《<西游补>答问》说:“四万八千年俱是情根团结,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内;走入情内,见得世界情根之虚,然后走出情外,认得道根之实。”《<西游补>答问》口口声声说空破情根,可是,通观全书,并没有像杜丽娘、贾宝玉那样的情根情种存在,“情根”是否别有含义呢?佛教统称有生命的东西为有情众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观 有情 东西 动机 空破情 情内 情根
下载PDF
论元代文人的雅俗双栖创作
18
作者 张艳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63,共5页
元代出现文人雅俗双栖创作现象,双栖创作类型主要有诗文词兼散曲、诗文词兼杂剧、诗文词兼曲(杂剧散曲)等三大类。以双栖文人的诗歌和散曲作品为例,其内容、风格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内容、风格相近。典型的如侯克中,侯克中的散曲内容... 元代出现文人雅俗双栖创作现象,双栖创作类型主要有诗文词兼散曲、诗文词兼杂剧、诗文词兼曲(杂剧散曲)等三大类。以双栖文人的诗歌和散曲作品为例,其内容、风格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内容、风格相近。典型的如侯克中,侯克中的散曲内容是其乡思羁愁感怀诗的情感总汇。其二,内容、风格迥异。最典型的是徐琰,其诗文受正统儒教影响,庄重严肃。但其散曲,尤其咏妓之作,却是趣味低俗。通观认识雅俗双栖作家不同文体创作的差异及联系,有助于突破元代文学不同文体研究相互割裂的现状,既是客观认识元代文人的需要,也是准确认识元代文坛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文人 雅俗创作 通观
下载PDF
2013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唐宋)述评
19
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度述评课题组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4年第2期166-180,共15页
一、唐代文学研究通观本年度关于唐代文学的相关论著,我们感到总体上与去年格局相近,具有启示性的亮点甚多,亦有不少原创性的学术发现,以下就其较突出的成果谈一点心得与学界同仁分享。首先,本年度在原典整理方面出现了几项重要成果,一... 一、唐代文学研究通观本年度关于唐代文学的相关论著,我们感到总体上与去年格局相近,具有启示性的亮点甚多,亦有不少原创性的学术发现,以下就其较突出的成果谈一点心得与学界同仁分享。首先,本年度在原典整理方面出现了几项重要成果,一是熊飞的《张说集注》①,一是李定广《罗隐集系年校笺》②,两书皆是厚重力著,两人之前都有年谱专著出版,故能积多年之功,汇集多方面成果成一书,为学人阅读提供了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果 原创性 原典 通观 专著 研究 文学 本年度
原文传递
唐《五通观冯仙师墓志铭》疏证
20
作者 王原茵 李举纲 《乾陵文化研究》 2006年第1期181-185,共5页
近年来,西安碑林相继入藏了唐代女冠墓志三种,即永贞元年(805)《九华观曹口师藏形记》、元和四年(809)《五通观冯仙师墓志铭》、大和五年(831)《玉晨观韩法师仙宫铭》,三志均保存较为完整,志文内容对了解唐长安城道观的分布、兴衰,唐代... 近年来,西安碑林相继入藏了唐代女冠墓志三种,即永贞元年(805)《九华观曹口师藏形记》、元和四年(809)《五通观冯仙师墓志铭》、大和五年(831)《玉晨观韩法师仙宫铭》,三志均保存较为完整,志文内容对了解唐长安城道观的分布、兴衰,唐代女冠的身份、人道原因及研究唐代道教史等诸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资料经整理已陆续披露,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其中《九华观曹口师藏形记》、《玉晨观韩法师仙宫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观 原因 参考价值 形记 长安城 仙师 女冠 仙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