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 被引量:43
1
作者 王正勇 柳兴国 吴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49,共6页
针对传统以专业为单位招生录取、组织教学存在的不足,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将全校专业整合为8大专业集群,合理定位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借鉴国际工程教育资格互认的"悉尼协议",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 针对传统以专业为单位招生录取、组织教学存在的不足,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将全校专业整合为8大专业集群,合理定位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借鉴国际工程教育资格互认的"悉尼协议",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通专融合的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果导向 融合 业群 课程体系
下载PDF
建设一流本科重在四个融合 被引量:26
2
作者 白逸仙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26,80,共5页
一流本科教育实质是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人才培养意味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破解高等教育的"四个断裂"问题: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断裂、通识教... 一流本科教育实质是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人才培养意味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破解高等教育的"四个断裂"问题: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断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断裂、学科分化与学科综合的断裂、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断裂。整合"四个断裂"需要实现四个融合:产教融合、通专融合、学科融合、科教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本科教育 产教融合 融合 学科融合 科教融合
下载PDF
智能建造专业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占省 薛洁 +1 位作者 杜修力 张建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31,共6页
智能建造作为新一代融合信息技术和工程建设技术的新型工程建造模式,是未来保障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手段。培养适合未来智能建造发展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对于我国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和国家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 智能建造作为新一代融合信息技术和工程建设技术的新型工程建造模式,是未来保障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手段。培养适合未来智能建造发展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对于我国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和国家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介绍了智能建造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建设智能建造专业知识逻辑体系、对课程综合化设计及交融性研究、实施智能建造专业通专融合课程项目化应用、构建智能建造专业通专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及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四个具体措施,期望为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智能建造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建造 融合 多维多元 课程体系
原文传递
通专融合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均 吴秋怡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21,共2页
通专融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通专融合与立德树人具有高度的精神与机制契合,即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基本任务的统一性、内在机制的相通性。高校要以德育为灵魂、以师德建设和教学方式转变为关键、以教育评价改革为保障... 通专融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通专融合与立德树人具有高度的精神与机制契合,即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基本任务的统一性、内在机制的相通性。高校要以德育为灵魂、以师德建设和教学方式转变为关键、以教育评价改革为保障,探索以通专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立德树人 识教育 业教育
原文传递
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建设 被引量:9
5
作者 沈少华 郭烈锦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84-87,共4页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遵循“新工科”背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通专融合”原则,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强调能源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把握专业主线,突出专业特色,构建通专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遵循“新工科”背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通专融合”原则,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强调能源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把握专业主线,突出专业特色,构建通专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群。通过“调研分析—通识与专业融合设计—专业知识梳理—专业课程体系总体规划—专业课程群建设”实施路径,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满足其教学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融合 课程体系
原文传递
面向工程教育改革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宋凤莲 陈东 +1 位作者 黄亚 盛宗建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17,共3页
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构建了面向未来的通专融合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并将工程文化贯穿工程训练教学全过程;创建了多类别及多模式的创客导引课程,设计了多梯度训练项目,促进了工程教育与人文社会的融合,建立了3D打印创客空间,采用了PBL教... 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构建了面向未来的通专融合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并将工程文化贯穿工程训练教学全过程;创建了多类别及多模式的创客导引课程,设计了多梯度训练项目,促进了工程教育与人文社会的融合,建立了3D打印创客空间,采用了PBL教学模式,探讨了多主体协同培养运行机制,为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训练 PBL模式 融合 工程文化
下载PDF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物理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被引量:12
7
作者 汪静 胡玉才 迟建卫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59,共5页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大连海洋大学物理教学团队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系统工程,对创新能力培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构建了通专融合、专创融合的分层次、模块化物理教育教学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必...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大连海洋大学物理教学团队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系统工程,对创新能力培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构建了通专融合、专创融合的分层次、模块化物理教育教学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专业与素养全方位协同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 融合 融合 物理教育教学体系
下载PDF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实践中的障碍与改革路径 被引量:11
8
作者 高圆圆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66,共5页
为培养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改善高等教育"重专业、轻通识"的状况,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推动了高校的通专融合实践和反思。要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一步融合,还需要跨越目前已出现的分离、无序、表征化、... 为培养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改善高等教育"重专业、轻通识"的状况,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推动了高校的通专融合实践和反思。要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一步融合,还需要跨越目前已出现的分离、无序、表征化、功利化等阻碍,通过双向渗透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评估手段等改革促进两者在实践中高度融合,努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专业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教育 业教育 融合 高等教育
原文传递
OBE理念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倪晓丹 《教育评论》 2020年第1期48-55,共8页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建立共同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关联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保障目标结果一致的评估体系是实现通专融合的关键因素.OBE(Outcome-basedEducation)以学习结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组织...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建立共同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关联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保障目标结果一致的评估体系是实现通专融合的关键因素.OBE(Outcome-basedEducation)以学习结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内容和教学策略,更能体现融合的本质.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机制和路径,可以借鉴OBE在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的应用以及体现OBE理念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法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 识教育 业教育 融合
下载PDF
美国一流大学化工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冰洋 詹逸思 《化工高等教育》 2019年第3期21-26,89,共7页
我国化学工业正在从传统的原料工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面对这样的变革,如何兼顾化学工程师专业与通识能力融合培养的问题,不容回避。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美国一流高校的化工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开展一手资料的编码,发现其课程... 我国化学工业正在从传统的原料工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面对这样的变革,如何兼顾化学工程师专业与通识能力融合培养的问题,不容回避。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美国一流高校的化工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开展一手资料的编码,发现其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培养目标强调'通专融合'与终身学习意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分布;通识课程顶层设计多元化;专业课程设置采用双柱分层递进模式。最后,本文对我国卓越化学工程师培养政策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人才 课程设置 化工 融合
下载PDF
又红又专与通专融合:当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表达”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均 吴秋怡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1-78,共8页
新中国成立后,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党的八大以后提出的"又红又专"模式,修正了苏联专业教育模式,加强了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密切了高等教育与生产实际的关系;红与专的辩... 新中国成立后,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党的八大以后提出的"又红又专"模式,修正了苏联专业教育模式,加强了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密切了高等教育与生产实际的关系;红与专的辩证统一,使专业教育有了正确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探索的"通专融合"模式,超越了西方通识教育模式,淡化了通专界限,打破了通专壁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有了灵魂与方向。"又红又专"与"通专融合",都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表达",对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构建新时代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又红又 融合 中国表达
原文传递
高职院校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管理创新 被引量:8
12
作者 石芬芳 卢洪胜 尹喆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2-25,共4页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间的光谱地带位置点,即是呈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显著差异的关键。为探索新型职业环境下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匹配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研究和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双元耦...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间的光谱地带位置点,即是呈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显著差异的关键。为探索新型职业环境下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匹配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研究和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双元耦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普适-定向"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通专融合的课程理念,倡导开发通专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实施协同教学模式和全程导师制,建立健全开放性的实践性教学管理机制,依托项目、学分奖励进一步推进校企间深度的产教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融合 结合 协同教学 导师制
下载PDF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之辨析与契机——以通专融合的南洋理工学院为案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林杰 刘业青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119,共13页
为应对VUCA时代的来临,通识教育不仅在本科/研究型大学,在高等职业院校也有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识教育内涵的流变,内容的去精英化,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确立了前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是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有着优... 为应对VUCA时代的来临,通识教育不仅在本科/研究型大学,在高等职业院校也有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识教育内涵的流变,内容的去精英化,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确立了前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是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有着优质的专业教育,近些年通过通专互嵌的方式开设通识课程,并在学校4C卓越人才培养框架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为融合域,实现观念、目标、方法、组织上的通专融合,使通专融合从狭义走向广义。这为高职院校如何发展通识教育树立了一个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南洋理工学院 识教育
下载PDF
通专融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丽君 廖思敏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59-64,共6页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虽然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二者是不可偏废的共同体关系,当前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通专融合”发展符合国家...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虽然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二者是不可偏废的共同体关系,当前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通专融合”发展符合国家定位、社会需求和人的内在需求,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教育理念认识的偏离、课程设置分野、教学实施龃龉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应树立正确的通专教育理念,构建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推动通专融合发展,进而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识教育 业教育 融合
下载PDF
“五育融合”视域下“通专之辩”再审视
15
作者 张勇 《教育评论》 2024年第6期40-47,共8页
教育界长期存在“通专之辩”并非通才与专才本身存在优劣之分,也并非单纯由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的时代人才需求差异,而是因为教育界自身的“培养霸权”造就了“通专对立”的表象,违背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规律,影响了社会用人需要和个人发展... 教育界长期存在“通专之辩”并非通才与专才本身存在优劣之分,也并非单纯由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的时代人才需求差异,而是因为教育界自身的“培养霸权”造就了“通专对立”的表象,违背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规律,影响了社会用人需要和个人发展意愿的良性对接。化解“通专之辩”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在“五育融合”的根本目标指引下,把成为专才或通才的选择权力交给学生,按照系统观念深化教育整体性改革,通过在基础教育阶段补充专业启蒙教育短板和在高等教育阶段提升专业觉醒教育水平加速“通专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辩 融合 五育融合 识教育 业教育
下载PDF
日本通识教育的两次转向:从通专并行到通专融合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业青 王可 林杰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9-61,共13页
日本通识教育历经了三个阶段:早期是形塑精英人格的教养教育,二战后导入美国理念而改制成为培养公民的一般教育,20世纪末至今,复归培养创新人才综合胜任力的新教养教育。伴随通识教育的内涵演变,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发生... 日本通识教育历经了三个阶段:早期是形塑精英人格的教养教育,二战后导入美国理念而改制成为培养公民的一般教育,20世纪末至今,复归培养创新人才综合胜任力的新教养教育。伴随通识教育的内涵演变,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发生两次转向,从通专分轨到通专并行,再到通专融合。转向的动因是社会结构性变动导致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高等教育人才定位调整。日本通识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通专融合的实质是改造传统通识,构建专业教育所需的通识,以“作为专业基础的通识、提升跨界智慧的分段通识、全面整合专业教育的通识”三种类型推动通专融合。但指涉人格与精神的教养遗产,是通识教育保留的独立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教育 教养教育 融合
下载PDF
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聂强 沈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6期42-45,87,共5页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其迅速迭代的技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然而,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的课程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变化。当前高职课程体系普遍存在“重学科轻岗位、重专业轻通识、重安排轻选...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其迅速迭代的技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然而,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的课程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变化。当前高职课程体系普遍存在“重学科轻岗位、重专业轻通识、重安排轻选择”等问题,迫切需要紧跟岗位变化重构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胜任岗位的能力。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教学改革为例,聚焦课程问题破解,开展“岗位导向、通专融合、个性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并对改革中个性化培养问题作深入思考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模块化课程体系 岗位导向 融合 个性培养
下载PDF
全球语境中的一流工程教育本科课程的务本与布新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曼丽 詹逸思 何海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9-165,共7页
培养卓越工程师,探索工科教育新思路是其中的议题之一。30余份世界一流大学工程本科教育报告及15所一流大学相关工科专业16份最新培养方案的内容分析发现,国外一流大学工程本科教育改革呈现"务本"与"布新"态势:更... 培养卓越工程师,探索工科教育新思路是其中的议题之一。30余份世界一流大学工程本科教育报告及15所一流大学相关工科专业16份最新培养方案的内容分析发现,国外一流大学工程本科教育改革呈现"务本"与"布新"态势:更加注重工程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通专融合;着力构建工科基础和前沿兼顾的专业课程体系;给予工科生更多自由探索时间与空间,以自主探索解决现实社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工程教育 本科教育改革 融合
原文传递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四融合一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5
19
作者 欧阳卫平 薛彦卓 +1 位作者 耿敬 李明伟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2年第3期9-13,共5页
针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背景下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寻找问题根源,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一流工科专业人才的“四融合一贯通”培养模式和具体举措,为... 针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背景下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寻找问题根源,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一流工科专业人才的“四融合一贯通”培养模式和具体举措,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校企融合 教科融合 融合 虚实融合 本研贯
下载PDF
大学教育“通专之辩”与走向“清明”的通识写作课
20
作者 苏婧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1,共9页
中国通识教育30年,潘光旦先生所言的“通专之辩”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关键议题。以往学界对于“通”与“专”关系的讨论略显表面化,通识教育在理念与实践中不应是一种与专业教育角力、争夺的力量,“通专之辩”应当放置在时代语境中予以深... 中国通识教育30年,潘光旦先生所言的“通专之辩”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关键议题。以往学界对于“通”与“专”关系的讨论略显表面化,通识教育在理念与实践中不应是一种与专业教育角力、争夺的力量,“通专之辩”应当放置在时代语境中予以深刻回答。通过引入马克斯·韦伯在《科学作为天职》等文中对大学教育的思考,提出通识教育的关键在于走向清明、倡导价值理性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相合”思想一样,清明、融洽、和谐、内敛、包容,让我们的学生不仅热爱科学,也知道科学的边界;不仅崇尚理性,也拥有人格和尊严;不仅爱智慧、也爱行动,将沉思生活与行动生活真正内化为一,在“知行合一”中坚定地回答人生的价值、承担时代交付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教育 写作课 之辩 清明 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