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赋与中国叙事的演进 被引量:18
1
作者 傅修延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6-38,共13页
赋以"极声貌以穷文"的铺叙方式、"遂客主以首引"的问答结构和"卒章显志"的述志讽喻,对后世叙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赋之根深扎在通过俗赋反映出来的古老韵诵传统之中,只有懂得了这种源远流长的韵诵传统,... 赋以"极声貌以穷文"的铺叙方式、"遂客主以首引"的问答结构和"卒章显志"的述志讽喻,对后世叙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赋之根深扎在通过俗赋反映出来的古老韵诵传统之中,只有懂得了这种源远流长的韵诵传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叙事的演进历程。在以声音传播为主的故事消费时代,使用骈辞韵语的赋具有较大的传播优势,即使在散文体的叙事崛起之后,古老的韵诵传统仍然潜伏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叙事思维之中。叙事文学由韵诵转换到无韵是一个漫长的历程,直到明清小说这种过渡还未真正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韵诵
下载PDF
论赋的起源和赋文体的成立 被引量:15
2
作者 傅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94,共13页
赋的起源和文体的形成,有源于楚辞、源于六诗、源于纵横家文、源于诸子等各种不同说法,学术界根据汉代辞赋作品的不同体制,区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等类别,又据时代先后,以骚体赋最早产生,渐渐影响到大赋的产生。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赋的... 赋的起源和文体的形成,有源于楚辞、源于六诗、源于纵横家文、源于诸子等各种不同说法,学术界根据汉代辞赋作品的不同体制,区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等类别,又据时代先后,以骚体赋最早产生,渐渐影响到大赋的产生。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赋的起源,其实混淆了赋文体产生的历史时段,因而对汉代辞赋出现的不同面貌,不能提供合理的历史依据,故解释也就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说明赋文体发展的历史途径。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梳理可知,在赋文体建立的过程中,楚辞的影响其实很晚,最少到汉武帝时才由南方传到北方,经过由南入北的辞赋家如枚乘等人的努力,以楚辞体与北方流传的以铺叙风物为特征的杂赋结合起来,遂在枚乘、司马相如等人手中建立起一种新型文体——大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 楚辞 文体
原文传递
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的主旨及艺术探微 被引量:15
3
作者 褚斌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3-99,共7页
本文通过对高唐神女故事传说的考察和作者立意的分析,对二赋主旨提出新说。认为从两赋整体上看,它是以神话为题材的写景言情之作。但两赋的内容又有相对独立性。《高唐赋》借写神女之所居,主要铺叙巫山地区大自然景观,是一篇描写山... 本文通过对高唐神女故事传说的考察和作者立意的分析,对二赋主旨提出新说。认为从两赋整体上看,它是以神话为题材的写景言情之作。但两赋的内容又有相对独立性。《高唐赋》借写神女之所居,主要铺叙巫山地区大自然景观,是一篇描写山川胜景的美文,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的山水文学。后篇《神女赋》,则是借神话传说写男女情思,塑造了一个多情女子的形象,是一篇爱情作品,是后世文人言情之作的开端。二赋在艺术上均有很高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 高唐 神女 山水 言情
原文传递
论“不歌而诵谓之赋” 被引量:15
4
作者 骆玉明 《文学遗产》 1983年第2期36-41,共6页
一刘向与班固的两种不同解说 赋作为一种文体,它命名的意义,历来论述者所称引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为班固《两都赋序》语:“或日:赋者,古诗之流也”,以为源出于诗六义之“赋”,为铺陈之义;一为《汉书·艺文志》说:“不... 一刘向与班固的两种不同解说 赋作为一种文体,它命名的意义,历来论述者所称引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为班固《两都赋序》语:“或日:赋者,古诗之流也”,以为源出于诗六义之“赋”,为铺陈之义;一为《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文志 班固 古诗 六义 铺陈
原文传递
“贡”“赋”之间——试论《里耶秦简》【壹】中的“求羽”简 被引量:13
5
作者 沈刚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0,共5页
《里耶秦简》【壹】中有一类记录"捕羽"、"求羽"的资料。这项工作主要由政府分配刑徒完成;同时,购买也是获取"羽"的一条重要途径。"羽"用于制造箭羽,是国家赋税之一种。它兼有军赋和贡赋两种特... 《里耶秦简》【壹】中有一类记录"捕羽"、"求羽"的资料。这项工作主要由政府分配刑徒完成;同时,购买也是获取"羽"的一条重要途径。"羽"用于制造箭羽,是国家赋税之一种。它兼有军赋和贡赋两种特质,这是受先秦时期制度的影响,也是秦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耶秦简 捕羽
下载PDF
论赋的叙事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湘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8-133,共6页
赋的叙事性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有意识地虚构情节、假设人物,以对话形式叙事,二是信而有征地创作。散体大赋假设客主、一问一答的行文方式,构成赋体独特的叙事结构。赋序具有叙事功能,有的赋序假设情景对话,虚构叙事内容,以揭示作赋目的... 赋的叙事性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有意识地虚构情节、假设人物,以对话形式叙事,二是信而有征地创作。散体大赋假设客主、一问一答的行文方式,构成赋体独特的叙事结构。赋序具有叙事功能,有的赋序假设情景对话,虚构叙事内容,以揭示作赋目的,有的赋序强调纪实描写,具有史料价值。纪行赋具有历史叙事意义,相对于史书记载而言,纪行赋是另类的历史记载。寓言赋的创作体现了作者"假象尽辞,敷陈其志"的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性 客主问答 历史叙事 文体学
下载PDF
论赋的学术化倾向——从章学诚赋论谈起 被引量:10
7
作者 许结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2-90,共9页
清人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赋论,对于我们探究赋的源起、发展与学术的关联,具有启发意义。汉大赋博物有如史志与类书,以及唐以来科举考赋制度,客观上推动了赋体创作的学术化倾向。在赋学研究中,历代赋论更多地体现于... 清人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赋论,对于我们探究赋的源起、发展与学术的关联,具有启发意义。汉大赋博物有如史志与类书,以及唐以来科举考赋制度,客观上推动了赋体创作的学术化倾向。在赋学研究中,历代赋论更多地体现于实际批评的诠释与评价,注重的是赋家的才学与赋作的功用。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则与学术传统、文化制度及赋体特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学术化
下载PDF
论宋代文赋 被引量:8
8
作者 曾枣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文赋是兴起于唐而成熟于宋的新兴赋体,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赋体的特点,专尚于理而略于辞,有散文之风。文赋作品主要出现在北宋古文运动兴起以后,但两宋存世文赋不足百篇,元明清三代作文赋者更少,因为多数赋家并不认可这种赋体。
关键词
下载PDF
从赋税之“赋”到登高能“赋”——追寻赋体发生的制度性本原 被引量:6
9
作者 马银琴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6-77,197,共12页
作为文体的"赋"字,其意义的生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以"贡赋"为主要义项,"赋"字从一开始就是具有制度性的内涵;另一方面,"王命使赋"的赋政活动,又使"赋"具有了作为言说方... 作为文体的"赋"字,其意义的生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以"贡赋"为主要义项,"赋"字从一开始就是具有制度性的内涵;另一方面,"王命使赋"的赋政活动,又使"赋"具有了作为言说方式的"直陈其事"的意义。从"瞍赋"到"赋诗断章","赋"一直在"直陈"的意义上作为一种制度性的言说方式被频繁使用。最后经过"登高能赋"阶段的发展,"赋"在直陈的制度性言说方式之外,又兼有了属文造辞的创作之义,并最终演化为指代其语言成果的文体概念。通过屈原与荀子的创作实践的推动,作为文体之一的赋终于开启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高能
原文传递
称谓调遣见匠心——汉代七体赋管窥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晶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8-123,共6页
汉代七体赋是一种因袭较重的作品 ,但在主客称谓上却能匠心独运 ,推陈出新。本文即从主客称谓入手 ,分析其由现实向虚拟的转变 ,认为《七发》的宾主关系实为战国时期士人帝王师情结的余绪 ;东汉基本道家化的主客称谓则凝聚了先秦以来道... 汉代七体赋是一种因袭较重的作品 ,但在主客称谓上却能匠心独运 ,推陈出新。本文即从主客称谓入手 ,分析其由现实向虚拟的转变 ,认为《七发》的宾主关系实为战国时期士人帝王师情结的余绪 ;东汉基本道家化的主客称谓则凝聚了先秦以来道家式的审美体验 ,与两汉之际隐逸之风关系密切 ,是文学招隐主题的一种外化方式。最后从文学创作因袭与超越的角度 ,分析了张衡《七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 汉代 七体 隐逸 招隐 文学创作 文学评论
原文传递
论宋人破体为记 被引量:9
11
作者 曾枣庄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7年第2期58-68,共11页
杂记文,本当以记叙为主,但宋人喜破体为文,往往以传奇为记,以赋为记,以策为记,以论为记。
关键词 杂记文 破体 传奇
原文传递
唐赋研究三十年述评(1978~2008)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伟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39-144,共6页
近30年来,唐赋研究不仅在观念上得到了重视,在实践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为可喜的是,在赋学会议与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中,唐以后的赋尤其唐赋所占份量日益增多,这无疑标示着唐赋研究良好的势头。汉赋与唐诗研究的某些视角与手法可... 近30年来,唐赋研究不仅在观念上得到了重视,在实践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为可喜的是,在赋学会议与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中,唐以后的赋尤其唐赋所占份量日益增多,这无疑标示着唐赋研究良好的势头。汉赋与唐诗研究的某些视角与手法可以成为唐赋研究的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金源赋学简论 被引量:8
13
作者 许结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56-61,共6页
金源赋学简论许结关键词金朝,赋,元好问,王寂,赵秉文,王若虚,李俊民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I207.22一.概述与宋代汉人政权长期对峙的有相继兴衰于中国北方领土上的辽、金王朝。由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从五代后梁末帝... 金源赋学简论许结关键词金朝,赋,元好问,王寂,赵秉文,王若虚,李俊民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I207.22一.概述与宋代汉人政权长期对峙的有相继兴衰于中国北方领土上的辽、金王朝。由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从五代后梁末帝贞明二年(916)立国到宋徽宗宣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朝 元好问 王寂 赵秉文 王若虚 李俊民
下载PDF
司马相如赋与四川方言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启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3-136,共4页
汉代赋家的创作,往往会体现其不同的语言背景尤其是方言底层背景。司马相如的赋用了一些方言词,这些方言词在今天的四川尤其是川东北地区还广泛使用。如果对这些词进行溯源,有一些可能来自楚方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司马相如的方言源和... 汉代赋家的创作,往往会体现其不同的语言背景尤其是方言底层背景。司马相如的赋用了一些方言词,这些方言词在今天的四川尤其是川东北地区还广泛使用。如果对这些词进行溯源,有一些可能来自楚方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司马相如的方言源和文化源,他可能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或许来自与楚接壤或深受楚文化影响的川东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相如 四川方言
下载PDF
《好了歌注》两译文对比评析——兼谈译者的主体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灵巧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73-78,共6页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好了歌注》可以说是其诗词曲赋的代表作。本文以《好了歌注》两译本的对比评析为切入点 ,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好了歌注》可以说是其诗词曲赋的代表作。本文以《好了歌注》两译本的对比评析为切入点 ,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以期有助于大家对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作用和地位有正确而适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了歌注》 英语翻译 《红楼梦》 诗歌 翻译者 主体性 读者意识 文化意识
下载PDF
汉晋赋管窥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逵夫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40,共6页
论文就汉、晋时代几篇赋佚文的辑录、认定、归并和篇名问题等进行了严密的考证论述。考定此前所谓东方朔《旱颂》为贾谊《旱云赋》中的文字 ,崔《武赋》佚文实即崔《武都赋》中佚文 ,该赋写了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的活动中心 ;论证了... 论文就汉、晋时代几篇赋佚文的辑录、认定、归并和篇名问题等进行了严密的考证论述。考定此前所谓东方朔《旱颂》为贾谊《旱云赋》中的文字 ,崔《武赋》佚文实即崔《武都赋》中佚文 ,该赋写了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的活动中心 ;论证了蔡邕所谓《协和婚赋》《协初赋》实为一篇 ,篇名应用《协初赋》 ;傅玄《团扇赋》《圆扇赋》《纨扇赋》本为一篇等。纠正了以往学界认识上的错误。此外 ,或对原文进行恢复 ,或增补佚文 ,或揭示其艺术上之特色 ,俱有助于对这一时期赋创作及有关作家之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文学 辑佚 辑录 认定 归并 篇名
下载PDF
词与赋:观察张惠言词学的一个角度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宏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4-110,共7页
张惠言以赋说词 ,是希望通过把词通于赋 ,最终通于《诗》 ,其沟通的相契点是由于“失志”而产生的比兴寄托。沟通的结果是 ,赋表才学的基本特征不仅对词学的研讨有着理论的意义 ,而且一定程度上启发了词之大篇的产生。清代大量出现的学... 张惠言以赋说词 ,是希望通过把词通于赋 ,最终通于《诗》 ,其沟通的相契点是由于“失志”而产生的比兴寄托。沟通的结果是 ,赋表才学的基本特征不仅对词学的研讨有着理论的意义 ,而且一定程度上启发了词之大篇的产生。清代大量出现的学人之词 ,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创作实践 ,都可由此作为研讨的一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词史 张惠言 温庭筠 词学研究 《词选》
原文传递
论楚辞文体在魏晋六朝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6
18
作者 蒋方 张忠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3-107,共5页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文学地位和传播基础 ,而作为一种文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 ,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 ,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文体辨析的风行与大...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文学地位和传播基础 ,而作为一种文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 ,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 ,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文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文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 ,魏晋六朝文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 ,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文人的骚赋分立 ,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文人的屈宋并举 ,体现了这个时期文学观念的演进与文学思潮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魏晋六例时期 文学传播 文学接受 屈原 宋玉 评价
下载PDF
政治失落的遣怀——《洛神赋》主旨之再探索 被引量:8
19
作者 叶通贤 《铜仁师专学报》 2001年第4期25-29,80,共6页
本文探讨《洛神赋》主旨,以史实为据,考究赋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具体的政治环境,对《洛神赋》主旨的“感甄”说和“寄心君王”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联系作者创作时的特殊处境,分析其写作心态,对照其政治追求,并溯源“求女情结”的文... 本文探讨《洛神赋》主旨,以史实为据,考究赋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具体的政治环境,对《洛神赋》主旨的“感甄”说和“寄心君王”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联系作者创作时的特殊处境,分析其写作心态,对照其政治追求,并溯源“求女情结”的文化嬗变,因此认为赋作的主旨是“政治失落的遣怀”。这既便于加深对赋作内涵的体悟解读,亦更加深入对曹植政治人格的全面认识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求女情结 政治人格 《洛神
下载PDF
西方学者视野中的赋——从欧美学者对“赋”的翻译谈起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7-93,共7页
赋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话语,体裁类型比较特殊。本文从中西文类对比的角度,考察了赋在欧美学者视野中的文体类别,指出以有韵无韵的二分法译介赋的优势和不足,肯定了以欧洲流行的三分法译介赋的做法,认为译赋为rhapsody是欧美学者对... 赋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话语,体裁类型比较特殊。本文从中西文类对比的角度,考察了赋在欧美学者视野中的文体类别,指出以有韵无韵的二分法译介赋的优势和不足,肯定了以欧洲流行的三分法译介赋的做法,认为译赋为rhapsody是欧美学者对中西文体缺类研究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学者 文学传统 文体缺类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