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汾阳方言的语气词 被引量:15
1
作者 宋秀令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2-59,共8页
汾阳方言的语气词宋秀令汾阳方言中的语气词特别丰富。有单独表示语气的,有两个语气词连在一起表示各种不同语气的,还有三个四个语气词连用在一起的。本文着重讨论单用语气词和两个语气词连用。壹单用语气词一、啦[1a ̄(324)... 汾阳方言的语气词宋秀令汾阳方言中的语气词特别丰富。有单独表示语气的,有两个语气词连在一起表示各种不同语气的,还有三个四个语气词连用在一起的。本文着重讨论单用语气词和两个语气词连用。壹单用语气词一、啦[1a ̄(324)](-)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词连用 汾阳方言 疑问句 陈述句 动作完成 特指问句 疑问语气 提出疑问 语调
原文传递
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及其句式 被引量:8
2
作者 胡盛伦 王健慈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8-11,共4页
0.说明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之一是表示任指。比如“谁”可以指代任何一个人,“谁也不认识”;“哪儿”可以指代任何一块地方,“哪儿都没去过”;“怎么样”可以指代任何一种性质、方式或行为,“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得去”。这种表示任指... 0.说明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之一是表示任指。比如“谁”可以指代任何一个人,“谁也不认识”;“哪儿”可以指代任何一块地方,“哪儿都没去过”;“怎么样”可以指代任何一种性质、方式或行为,“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得去”。这种表示任指的句式在形式上可分三种情形: (1)单用一个疑问代词,记为S(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代词 任指用法 句式 大主语 代任 同指 “都” 肯定式 “也”
下载PDF
从《史记》看同义词“孰”“谁”在上古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5
3
作者 管锡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5-90,共6页
本文对同义词“孰”“谁”从先秦到《史记》的发展演变作了深入的研究,描写了这组同义词在使用频率、指称义、语法义、功能组合、固定组合、构词能力六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证明了上古同义词不尽处于一个平面的观点。
关键词 《史记》 同义词 “孰” 指称义 语法义
下载PDF
“谁是NP”与“NP是谁”的句式语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灿龙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46,共8页
受认知语言学有关理论的启发,本文提出"内涵突显"和"外延突显"这两个概念,并考察和分析了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的不同特性。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了"谁是NP"和"NP是谁"的句式语义。从总体上看... 受认知语言学有关理论的启发,本文提出"内涵突显"和"外延突显"这两个概念,并考察和分析了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的不同特性。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了"谁是NP"和"NP是谁"的句式语义。从总体上看,这两个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因NP的不同(专有名词或普通名词)而有较大的差别。最后文章分析了影响这两个句式使用的篇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 内涵突显 外延突显 句式语义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疑问代词“谁”和“孰”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邓军 李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3-117,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种文体中,使用“谁”、“孰”两字的情况较为普遍。作者通过对《三国志》、《六度集经》……《百喻经》等九部文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着重从分布和用法两方面对魏晋南北朝疑问代词“谁”和“孰”作了比较,揭示了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种文体中,使用“谁”、“孰”两字的情况较为普遍。作者通过对《三国志》、《六度集经》……《百喻经》等九部文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着重从分布和用法两方面对魏晋南北朝疑问代词“谁”和“孰”作了比较,揭示了二者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特定语言环境下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分布 用法
下载PDF
“这样”的语义指向和已知信息的代词化 被引量:8
6
作者 段业辉 《汉语学习》 1987年第6期8-11,共4页
一、“这样”的语义指向 “这样”是一个多功能的代词,可以出现在句中的任何位置上,其分布之广,是汉语中极为少见的。尽管其分布非常复杂,但它的语义指向却是很有条理的。我们对当代作家王蒙、从维熙、贾平凹、梁晓声等十余人的近200万... 一、“这样”的语义指向 “这样”是一个多功能的代词,可以出现在句中的任何位置上,其分布之广,是汉语中极为少见的。尽管其分布非常复杂,但它的语义指向却是很有条理的。我们对当代作家王蒙、从维熙、贾平凹、梁晓声等十余人的近200万字(按版面计算)的作品作了调查,发现“这样”的语义主要可分为指上和指下两种。此外,“这样”的语义指向还有同步现象。就出现频率而言,语义指上的最高,占百分之八十;语义指下的次之,占百分之十五;语义同步的最低,占百分之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指向 已知信息 代词 分句 句子 “几” 段落 疑问句 宾语
下载PDF
教师叙事四问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凯 《上海教育科研》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22,共3页
时下,“教师叙事”之风正盛,许多期刊辟出专栏,供教师发表叙事作品。“校长叙事”“、名师叙事”的书陆续付梓。令人快慰的是,实践领域“沉默的大多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给充斥着概念、术语、政策口号的教育学书刊带来了清新的文字。... 时下,“教师叙事”之风正盛,许多期刊辟出专栏,供教师发表叙事作品。“校长叙事”“、名师叙事”的书陆续付梓。令人快慰的是,实践领域“沉默的大多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给充斥着概念、术语、政策口号的教育学书刊带来了清新的文字。本文旨在追问教师叙事是什么?教师叙事叙“谁”的事?教师叙事叙何事?教师叙事“真实”吗?从而廓清对教师叙事的基本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作品 教师 “真实” 基本认识 教育学 校长 名师
原文传递
“谁”“哪个”“什么人”辨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晓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0-21,共2页
"谁""哪个""什么人"辨王晓澎《中国语文》杂志1984年第4期发表了吕叔湘先生《'谁是张老三?'='张老三是谁?'?》一文(以下简称《谁》),文章认为,"谁是张老三?"这种形式既有要求指出一个人,又有要求说明一个人... "谁""哪个""什么人"辨王晓澎《中国语文》杂志1984年第4期发表了吕叔湘先生《'谁是张老三?'='张老三是谁?'?》一文(以下简称《谁》),文章认为,"谁是张老三?"这种形式既有要求指出一个人,又有要求说明一个人的意思,而"张老三是谁?"则只有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什么人” 要求说明 冯明清 共产党员 多方言 重庆方言 汉语方言词汇 语言学 《现代汉语八百词》
下载PDF
英—汉疑问代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赵世开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年第2期4-22,共19页
§.0.引言本文是英—汉指代词对比研究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的比较包括以下一些词汇成分:英语:who(whose,whom),what。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疑问代词 对比研究 WHAT 共同特征 and 关系代词 指代词
原文传递
“谁”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晓涛 邹学慧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60,共5页
从疑问和否定两大范畴的宏观角度入手,以"谁"为疑问标记的特指问为例,在前人关于"谁"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考察"谁知……"式、"谁说……"式、"谁叫……"式和"谁+... 从疑问和否定两大范畴的宏观角度入手,以"谁"为疑问标记的特指问为例,在前人关于"谁"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考察"谁知……"式、"谁说……"式、"谁叫……"式和"谁+不/没"式等四种常见的表否定意义的句式,揭示了现代汉语两大句法范畴———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谁"特指问同否定的相通源于"谁"的任指用法和虚指用法,用于反问句中的"谁",既可相当于任指意义下的"无人",又可表示虚指意义下的"无人",也就是说"谁"在特定的语境中指代的对象仅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已,它并不像任指那样含有"人人"的意思,因此所指代对象既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指问 否定 相通性
下载PDF
从功能角度看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的指称性质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焱 王红旗 《语文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4,共8页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的指称性质需要根据它们出现的语境来分析,这包括句法位置和句子情态。文章分析了“谁”“什么”“哪里”在这两种语境中的指称性质,对“谁”“什么”“哪里”的指称对象做出细致的解读,有助于准确地理...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的指称性质需要根据它们出现的语境来分析,这包括句法位置和句子情态。文章分析了“谁”“什么”“哪里”在这两种语境中的指称性质,对“谁”“什么”“哪里”的指称对象做出细致的解读,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义。文章还区分了指称功能与指称性质,认为前者是所有名词的词位都具有的,是潜在的,而后者则是名词的词位变体在具体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有相同指称功能的名词可以有不同的指称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什么 哪里 指称功能 指称性质 句法位置 句子情态
原文传递
论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海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86-87,共2页
以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为例,对反问式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设问式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和反问式设问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和阐释。非真性询问"谁&qu... 以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为例,对反问式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设问式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和反问式设问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和阐释。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用于传信时,语义特征是"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只是其语境中所存在的充分条件的前提的必然的毫无疑问的结果,其疑问项的信息域是个空域";语用阐释是"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是说话人在知道答案的前提下,运用疑问句的形式给予听话人信息、实物或服务亦或是向听话人求取实物或服务的言语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真性询问 特指疑问句
下载PDF
《庄子》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孰”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春萍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41-43,共3页
《庄子》中疑问代词使用十分丰富。“何”及“何”字结构的用法及分布;“谁”“孰”在使用频率、指称义、功能组合、表达语气等方面的异同,战国时期某些方言中“谁”“孰”在语法功能上存在着互补关系。
关键词 庄子
下载PDF
《春秋繁露》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孰”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华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32-36,共5页
《春秋繁露》疑问代词“何”和“何”字结构,以及“谁”、“孰”的使用都表现出与同时代的《史记》中的使用有不同的特点,其更多的保留了先秦汉语疑问代词的特点。这是汉语语法在同一时期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体现。
关键词 《春秋繁露》 不平衡性
下载PDF
试论现代汉语“谁”的匹配用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仁法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1-65,69,共6页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过去关注较多的是其单用情况。本文考察了疑问代词“谁”字匹配用法几种不同的现象,指出它们之间的匹配制约关系,并试图运用生成语法“管约论”中的一些理论成果对各条规律的制约条件尽可能作有说服力的解释。
关键词 现代汉语 疑问代词 匹配用法 任指 虚指 生成语法
下载PDF
《史记》《汉书》疑问代词“孰”与“谁”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继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23-328,共6页
对《汉书》中“孰”与“谁”这一组同义疑问代词的共时描写和同先秦典籍、《史记》等的历时比较,认为二者从先秦到东汉的发展演变是十分复杂的,东汉时期“谁”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孰”日渐衰落。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原文传递
人在“谁”与“什么”的延异中被发明——解读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观 被引量:5
17
作者 舒红跃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3-100,共8页
受传统形而上学技术观的影响,技术始终被当做目的或方法而没有自身的动力:"一切自然事物都明显地在自身内有一个运动和静止……的根源。反之,床、衣服或其他诸如此类的事物,在它们各自的名称规定的范围内,亦即在它们是技术制品范围内说,
关键词 技术观 “什么” 贝尔纳 解读 发明 延异 传统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宁波话中的“谁”及其消失
18
作者 汪维辉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42,共7页
老派宁波话有问人的疑问代词“谁”,现在已经基本消失,只说“啥人”,偶尔也说“谁侬/孰侬”。本文概述其消失过程,并尝试探讨消失的原因。
关键词 宁波方言 问人疑问代词 啥人 侬/孰侬 消失 原因
原文传递
短视频,风生“谁”起 被引量:4
19
作者 甘恬 李戈辉 《传媒评论》 2016年第10期9-15,共7页
短视频热度持续不减。平台方和内容业一致认为,短视频领域的内容生产与需求之间尚有较大缺口。在这一风口下,过去以文为生的纸媒和纸媒人,也纷纷涌入短视频行业,探索这一更符合年轻人移动端信息消费习惯的新传播形态。
关键词 视频行业 报人 产品 内容生产 传播形态 消费习惯
下载PDF
语言起源的一源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钢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4-42,共9页
本文述介了近年来流行于国外历史比较语言学界的语言单一起源说。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有不少学者对语言起源问题不屑一顾,以为这个问题空而且玄,并非语言科学所应问津,也绝非它所能企及。但是,语言学无法回避语言起源问题,犹如生物学不能... 本文述介了近年来流行于国外历史比较语言学界的语言单一起源说。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有不少学者对语言起源问题不屑一顾,以为这个问题空而且玄,并非语言科学所应问津,也绝非它所能企及。但是,语言学无法回避语言起源问题,犹如生物学不能回避生命起源问题。象过去一样,今天有关语言起源问题的研究仍充满了假想和推测,但人们的认识显然更丰富、更深入了。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周流溪先生,他不仅应请撰写了“书后”,使读者对本文所述问题的渊源、背景及其它有更详细的了解,而且花大力气补充修订了本文的参考书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缘关系 语言起源 印欧语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源论 类型学特征 词根 疑问代词 结构特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