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7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毓庆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1-101,共11页
本文首先从名义考释、功能分析、神格考察、形态比较等四个角度,对女娲的原始面貌作了考证,认为女娲乃女生殖器的生命化、人格化,“娲”字之本意即女性器。其次从女娲生炎帝、黄帝、夏人,以及“女娲蛇躯”、女娲化为石的传说入手,... 本文首先从名义考释、功能分析、神格考察、形态比较等四个角度,对女娲的原始面貌作了考证,认为女娲乃女生殖器的生命化、人格化,“娲”字之本意即女性器。其次从女娲生炎帝、黄帝、夏人,以及“女娲蛇躯”、女娲化为石的传说入手,引用人类学资料,分析了蛇、石意象的原始意义,进一步证论了女娲创始神、生殖神的本质。继而考证了“天裂”神话的天文根据,认为它是在极光现象的启示下产生的神话,是毁灭性灾难的象征。而“女娲补天”神话则是以生殖、大量繁衍人口的方式拯救氏族灭亡的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 生殖崇拜
下载PDF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二)︶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富仁 柳凤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2-23,共12页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二︶︹中︺王富仁︹韩︺柳凤九4二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产生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绝大多数新文学的作家把自己的目光专注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描写和对自我现实苦闷的宣泄。作家们似乎...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二︶︹中︺王富仁︹韩︺柳凤九4二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产生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绝大多数新文学的作家把自己的目光专注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描写和对自我现实苦闷的宣泄。作家们似乎刚从睡梦中醒来,睁眼看来,现实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 郁达夫 郭沫若 古代知识分子 鲁迅 华民族 黄仲则 中国文化 历史人物
下载PDF
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5-252,共18页
关键词 鲁迅 人生体验 《故事新编》 《呐喊》 《铸剑》 《奔月》 鲁迅小说 马克思主义 黑色人
下载PDF
历时创作中的变异与持恒──《故事新编》创作心理解读 被引量:8
4
作者 皇甫积庆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5年第2期33-41,共9页
历时创作中的变异与持恒──《故事新编》创作心理解读皇甫积庆创作的阶段性与同一性《故事新编》是一种跨时漫长的分阶段创作。《故事新编》(下简称《故》)8篇作品历经13年,分别创作于鲁迅生活的3个时期。并且是差异极大的3个... 历时创作中的变异与持恒──《故事新编》创作心理解读皇甫积庆创作的阶段性与同一性《故事新编》是一种跨时漫长的分阶段创作。《故事新编》(下简称《故》)8篇作品历经13年,分别创作于鲁迅生活的3个时期。并且是差异极大的3个时期:《补天》(1922)产生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创作心理 鲁迅 《铸剑》 “油滑” 《奔月》 作品 文化批判 变异
下载PDF
“油滑”新解——《故事新编》新论(之一) 被引量:6
5
作者 郑家建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0-36,共7页
“油滑”新解——《故事新编》新论(之一)●郑家建“油滑”的问题是《故事新编》中最难研究的一个。因为油滑不仅渗透在作品的题材和叙述描写等方面,而且还帮助《故事新编》建立起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切都不符合许多根深蒂固的文学... “油滑”新解——《故事新编》新论(之一)●郑家建“油滑”的问题是《故事新编》中最难研究的一个。因为油滑不仅渗透在作品的题材和叙述描写等方面,而且还帮助《故事新编》建立起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切都不符合许多根深蒂固的文学趣味、标准和规范,它所具有的特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油滑” 民间诙谐文化 鲁迅 艺术想象力 《庄子》 审美形式 《铸剑》 《堂·吉诃德》
下载PDF
《故事新编》译后解说 被引量:8
6
作者 木山英雄 刘金才 刘生社 《鲁迅研究动态》 1988年第11期19-24,共6页
若论特色,鲁迅作品集中首屈一指的是《故事新编》。在其众多特色之中,集内各篇不以执笔的先后为序而以题材的时代为序也是一个破例。作者在将自己的作品编辑成集时,向来注重执笔的先后顺序。之所以如此,除这种方法是最自然。
关键词 《故事新编》 鲁迅作品 题材 《铸剑》 成集 《奔月》 历史小说 《呐喊》 “油滑”
下载PDF
启蒙语境中“故事新编”的尝试、变奏与中断:也论《补天》 被引量:8
7
作者 龙永干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11,18,共9页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杰出之作,也是现代文学中极富魅力的独特之作。所收8篇作品篇幅不长,但创作时间却前后长达13年之久,创作主体的话语空间与生存境遇也是多有变化。因而在对其进行具体阐释时,既要见到各个作品源自同一创作主体的生...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杰出之作,也是现代文学中极富魅力的独特之作。所收8篇作品篇幅不长,但创作时间却前后长达13年之久,创作主体的话语空间与生存境遇也是多有变化。因而在对其进行具体阐释时,既要见到各个作品源自同一创作主体的生命感悟、审美取向与艺术才情的趋同性,更要见到它们各自不同的生成语境、价值意向与话语方式的具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语境 变奏 创作主体 现代文学 创作时间 生存境遇
下载PDF
论《故事新编》的表现主义风格 被引量:4
8
作者 徐行言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5年第11期28-35,共8页
论《故事新编》的表现主义风格徐行言《故事新编》是鲁迅小说中一部公认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然而,如何为这一风格命名并确定其艺术价值,却是研究者们多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热点。并且较之鲁迅的其他代表作,它似乎承受了更多的... 论《故事新编》的表现主义风格徐行言《故事新编》是鲁迅小说中一部公认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然而,如何为这一风格命名并确定其艺术价值,却是研究者们多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热点。并且较之鲁迅的其他代表作,它似乎承受了更多的微词。早在《故事新编》出版之初即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表现主义 鲁迅小说 作品 陌生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 艺术方法 历史小说 历史素材
下载PDF
神话与鲁迅小说——《补天》重读札记 被引量:5
9
作者 甘智钢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3-116,共4页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具特色的神话整理者,他用神话题材创作小说,与其小说史研究的学术活动有关。《补天》典型地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神话的复原和重建。《补天》表达的人以快乐为最高目标,快乐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思想内容,对我们仍有...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具特色的神话整理者,他用神话题材创作小说,与其小说史研究的学术活动有关。《补天》典型地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神话的复原和重建。《补天》表达的人以快乐为最高目标,快乐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思想内容,对我们仍有着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神话 神话整理 终极目标
下载PDF
不堪重负的脊梁——鲁迅小说《理水》、《非攻》重读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怡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1年第8期34-36,共3页
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创作大致表现为三个重心:早期的先驱英雄系列,包括《补天》、《奔月》、《铸剑》;中期的实干家系列,包括《理水》、 《非攻》;晚期的圣贤先师系列,包括《采薇》、《出关》、《起死》。早期创作热血喷薄,无... 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创作大致表现为三个重心:早期的先驱英雄系列,包括《补天》、《奔月》、《铸剑》;中期的实干家系列,包括《理水》、 《非攻》;晚期的圣贤先师系列,包括《采薇》、《出关》、《起死》。早期创作热血喷薄,无论是激情还是郁闷都直泄无碍,个性鲜明;晚期冷峻克制,竭力掩饰情绪波澜以求理性的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非攻 《铸剑》 中期创作 鲁迅小说 《奔月》 鲁迅思想 个性鲜明 小说集
下载PDF
《红楼梦》的三线结构和三重旨意 被引量:6
11
作者 丁淦 《红楼梦学刊》 1983年第2期43-63,共21页
《红楼梦》是写什么的?似乎很难用一句话回答。前人曾云:此书“立意高超,取材宏富”,“玄之又玄,无上妙品,不可思议”(解(?)居士),读之“如捉水月,祗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戚蓼生)。他们多少道出了此书的内容之纷华、结构之宏伟... 《红楼梦》是写什么的?似乎很难用一句话回答。前人曾云:此书“立意高超,取材宏富”,“玄之又玄,无上妙品,不可思议”(解(?)居士),读之“如捉水月,祗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戚蓼生)。他们多少道出了此书的内容之纷华、结构之宏伟、旨意之深隽,致使红学史上对它有种种说法,莫衷一是。鉴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 红楼梦 石头 学刊 贾宝玉 发展线索 基本内容 线结构 金陵十二钗
原文传递
《故事新编》的编定出版及手稿简述 被引量:6
12
作者 施晓燕 《上海鲁迅研究》 2017年第1期97-113,共17页
《故事新编》收鲁迅1922年至1935年所作小说8篇,分别《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故事新编》作为鲁迅的一部古代神话及历史传说改编的说集,一直为研究者们... 《故事新编》收鲁迅1922年至1935年所作小说8篇,分别《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故事新编》作为鲁迅的一部古代神话及历史传说改编的说集,一直为研究者们所感兴趣,在总体上对《故事新编》整部集子进行阐释的论著,浩如烟海,有些是专注于某一主题,比如方(浩的《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有些是挖掘鲁迅的心理与人生体验,比如皇甫积庆的《历时创作中的变异与持恒———〈故事新编〉创作心理解读》;有些是关注艺术手法,如严家炎《鲁迅与表现主义:兼论〈故事新编〉的艺术特征》。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 出版社 铸剑 新编 理水 历史 神话
原文传递
为比较文学补天——读《印度古典诗学》 被引量:5
13
作者 侯传文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23-24,共2页
比较诗学是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其任务是通过对世界各民族文论遗产的挖掘整理,比较分析,批判吸纳,丰富和发展现代文学理论。然而从我国比较诗学兴起至今已十数年,却一直是“天倾西北,地缺东南”。
关键词 比较诗学 古典诗学 跨民族 文学理论研究 现代文学理论 文论 印度 世界 比较分析
全文增补中
《奔月》——神话的世俗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德尧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7-39,共3页
关键词 《奔月》 世俗化 神话 《故事新编》 创作要求 鲁迅 史实 传说 题材
下载PDF
跌宕生姿 意蕴无穷——《红楼梦》开头艺术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小菊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37-345,共9页
《红楼梦》的开头非常富有特色。小说开篇的“作者自云”和石头的叙述交待了创作动机和创作缘起 ;空空道人石上读奇书的方式使作品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两个神话各司其职 :补天石的神话虚构出主人公非凡的来历 ,而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 《红楼梦》的开头非常富有特色。小说开篇的“作者自云”和石头的叙述交待了创作动机和创作缘起 ;空空道人石上读奇书的方式使作品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两个神话各司其职 :补天石的神话虚构出主人公非凡的来历 ,而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则解释了主人公爱情故事的前世因缘 ;作者、说书人、石头三个相继出现的叙述者使小说叙事视角多样化、叙事层次复杂化。这些都体现了作者主体创作意识和结构意识的增强 ,从侧面表现出章回小说文体演进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章回小说 主人公 开头艺术 小说叙事 神话 道人 主体创作意识 创作思想
原文传递
“补天”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毓庆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2-46,共5页
在中国有不少关于“补天”的神话。贵州西北传有谷佛补天,广西大苗山传有桑哥补天,汉族则有著名的“女娲补天”。郑獬有诗云:“女娲炼石五,上补天之缺。如锢黄金液,万古无由裂”(《郧溪集》二十三)。或以为“补天”神话反映了人与自... 在中国有不少关于“补天”的神话。贵州西北传有谷佛补天,广西大苗山传有桑哥补天,汉族则有著名的“女娲补天”。郑獬有诗云:“女娲炼石五,上补天之缺。如锢黄金液,万古无由裂”(《郧溪集》二十三)。或以为“补天”神话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光 生殖 文志 氏族部落 自然神话 西北方 地平纬度
下载PDF
《红楼梦》“补天”公案通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文成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7-183,共17页
在热闹非凡的“红学”领域,有不少久讼难结的历史悬案,沉积成不解的“红学”之谜。本文将要对其中之一的“补天”公案试作一次全面的考察探究,并尽可能作出符合原作实际的阐释。
关键词 《红楼梦》 小说 曹雪芹 词义 语言环境 “无材 象征手法
原文传递
《补天》的性思维解读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冷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86,共4页
关键词 20世纪初 心理小说 性思维 精神分析理论 国民性批判 中国人 社会道德 中国古代
下载PDF
鲁迅小说的神话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叶世祥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28-32,共5页
关键词 《故事新编》 鲁迅小说 《呐喊》 《不周山》 女娲 隐喻思维 文学起源 神话性 原始思维
下载PDF
女娲形象:人的价值观念的确立——重读《补天》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葱秀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1年第4期35-38,共4页
《补天》写的是一女神。先驱者把礼赞的目光投向女神?并非偶然。五四时期,先驱者为“人”的觉醒而呐喊,首先是为处于社会结构最底层的女性的觉醒而呐喊。 《补天》的第一句“女娲忽然醒來了”具有象征意义,是先驱者所企盼的一个新时代... 《补天》写的是一女神。先驱者把礼赞的目光投向女神?并非偶然。五四时期,先驱者为“人”的觉醒而呐喊,首先是为处于社会结构最底层的女性的觉醒而呐喊。 《补天》的第一句“女娲忽然醒來了”具有象征意义,是先驱者所企盼的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女性价值的被确认,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神话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驱者 五四时期 象征意义 女性价值 女娲形象 最底层 社会结构 鲁迅 价值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