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 |
刘毓庆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6
|
|
2
|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二)︶ |
王富仁
柳凤九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1
|
|
3
|
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 |
李怡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0
|
|
4
|
历时创作中的变异与持恒──《故事新编》创作心理解读 |
皇甫积庆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5 |
8
|
|
5
|
“油滑”新解——《故事新编》新论(之一) |
郑家建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6
|
|
6
|
《故事新编》译后解说 |
木山英雄
刘金才
刘生社
|
《鲁迅研究动态》
|
1988 |
8
|
|
7
|
启蒙语境中“故事新编”的尝试、变奏与中断:也论《补天》 |
龙永干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8
|
|
8
|
论《故事新编》的表现主义风格 |
徐行言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5 |
4
|
|
9
|
神话与鲁迅小说——《补天》重读札记 |
甘智钢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10
|
不堪重负的脊梁——鲁迅小说《理水》、《非攻》重读 |
李怡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1 |
5
|
|
11
|
《红楼梦》的三线结构和三重旨意 |
丁淦
|
《红楼梦学刊》
|
1983 |
6
|
|
12
|
《故事新编》的编定出版及手稿简述 |
施晓燕
|
《上海鲁迅研究》
|
2017 |
6
|
|
13
|
为比较文学补天——读《印度古典诗学》 |
侯传文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5
|
|
14
|
《奔月》——神话的世俗化 |
李德尧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5
|
跌宕生姿 意蕴无穷——《红楼梦》开头艺术研究 |
李小菊
|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16
|
“补天”考 |
刘毓庆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4
|
|
17
|
《红楼梦》“补天”公案通考 |
董文成
|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18
|
《补天》的性思维解读 |
韩冷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9
|
鲁迅小说的神话性 |
叶世祥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
|
|
20
|
女娲形象:人的价值观念的确立——重读《补天》 |
周葱秀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1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