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家的“虚静”说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论 被引量:3
1
作者 詹艾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96,143,共7页
“虚静”说源出于道家哲学,老庄认为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虚”和“静”。其时,“虚静”属于人生哲学范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虚静”哲学范畴被进行了美学改造,从而使得“虚静”具有了艺术创作论和审美态度论的双重内蕴。西方的“静... “虚静”说源出于道家哲学,老庄认为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虚”和“静”。其时,“虚静”属于人生哲学范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虚静”哲学范畴被进行了美学改造,从而使得“虚静”具有了艺术创作论和审美态度论的双重内蕴。西方的“静观”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态度理论,它与中国古典关学的“虚静”说在审美创造的自由心态的论述层面上是基本一致的。在对苏轼论“空”、“静”的个案研究中进一步揭示和论证了虚静(静空)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心态 审美创造 中国古典美学 哲学范畴 道家哲学 基本特征 历史语境 审美态度 态度理论 个案研究 创作论 “空” 苏轼论 为道 老庄 人生 关学
原文传递
“虚静”论的哲学基础及创作主体的心理建构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少良 《文艺评论》 CSSCI 2015年第12期22-26,共5页
“虚静”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在文艺创作上联系着主体思维的心理途径。以往谈审美虚静,多注意它与先秦道家思想的联系。实际上,我国哲学史上的“虚静”论除了道家之外,还有《管子》《列子》《荀子》《韩非子... “虚静”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在文艺创作上联系着主体思维的心理途径。以往谈审美虚静,多注意它与先秦道家思想的联系。实际上,我国哲学史上的“虚静”论除了道家之外,还有《管子》《列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论到了这一范畴,与文艺审美关联紧密的主要有《老子》《庄子》《管子》和《荀子》的言论。魏晋以后,“虚静”理论融人了佛学“空静观”的内容,这更加丰富了它的心理内涵。基于不同的哲学思想渊源,各家思想对审美“虚静”说也持有不同的认识,但总体来看都涉及到作家主体心理建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建构 哲学基础 创作主体 文艺审美 道家思想 《荀子》 《管子》
原文传递
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思想影响管窥
3
作者 刘宽文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48-50,共3页
老庄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母体 ,其“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价值取向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大美 ,以及“致虚极 ,守静笃”的实践手段 ,一方面奠定了尚自然、去雕饰 ,和谐致一的美学基础 ,另一方面成就了“虚静”
关键词 道家思想 中国 美学思想 影响 价值取向 和谐美 ""
下载PDF
试论“虚静”说与“距离”说 被引量:1
4
作者 郑莉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20-24,共5页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同时,二者都是强调在审美观照中保持一种非理性的、无功利的态度。然而,由于"虚静"说和"距离"说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产生的哲学渊源不同;其次,"虚静"说主要强调物我两忘的状态,而"距离"说主要强调物我有别;再次,道家的"虚静"说比西方的"距离"说适用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离” 审美
下载PDF
从“虚静说”和“距离说”看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佰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5期99-100,共2页
作为中西艺术鉴赏论的代表性旨趣,"虚静说"和"距离说"有着极为相似的理论内涵,两者都属于审美态度论范畴,都讲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心理状态的无直接功利性和审美悟性。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影响其发... 作为中西艺术鉴赏论的代表性旨趣,"虚静说"和"距离说"有着极为相似的理论内涵,两者都属于审美态度论范畴,都讲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心理状态的无直接功利性和审美悟性。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影响其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也有天壤之别,这就使得"虚静说"与"距离说"同样蕴含着截然相异的审美理想。就此,试从两种范畴的审美倾向入手,对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做出有价值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离” 中西比较诗学 审美鉴赏论
下载PDF
“虚静”之境与“禅”之境
6
作者 李建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0年第1期15-18,共4页
道家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境,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种审美的至境、化境。它们所强调的"虚一而静"和"一念顿悟",即是以超越的心态,与俗世人生拉开距离,以保证主体注意力的审美转向,进而达到对于... 道家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境,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种审美的至境、化境。它们所强调的"虚一而静"和"一念顿悟",即是以超越的心态,与俗世人生拉开距离,以保证主体注意力的审美转向,进而达到对于观审对象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心境,是人类诗意生存所必须的想象中的心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 审美心境 保证主体 高峰体验 心理平衡 诗意生存 注意力
下载PDF
论中国山水画的“虚静”说——道家“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
7
作者 羊草 《美术向导》 2009年第4期77-79,共3页
庄子以“道”为逻辑起点,以寓言为载体.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文艺主张.他对“道”与“言”.“大美”与“大象”.“虚”与“静”展开的反复论述,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境界论体系。其中.“虚静”理论对山水画的创作... 庄子以“道”为逻辑起点,以寓言为载体.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文艺主张.他对“道”与“言”.“大美”与“大象”.“虚”与“静”展开的反复论述,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境界论体系。其中.“虚静”理论对山水画的创作及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庄子的“虚静”“心斋”理论的阐释,结合“虚静”在山水画论中的审美需求及历代山水画在“虚静”理论指引下的呈现来探讨“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道家 审美需求 山水画论
原文传递
说虚静
8
作者 艾初玲 潘安敏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7-90,共4页
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 ,“虚静”说几乎广涉了各个艺术领域 ,其中重“心”、重“虚”、重“神”是“虚静”
关键词 中国 古典艺术理论 美学理论 文学创作 创作思想
下载PDF
老庄“虚静”说与现代人的精神安顿
9
作者 王慧慧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1-12,共2页
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庄的"虚静"说可谓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它超越了有限存在而与人类灵魂达成了"先行对话",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这一本质问题。其中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精神安顿有着很重要的启... 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庄的"虚静"说可谓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它超越了有限存在而与人类灵魂达成了"先行对话",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这一本质问题。其中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精神安顿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 精神安顿
下载PDF
庄、荀“虚静”说比较兼论其美育意义
10
作者 张德文 《职大学报》 1994年第2期40-43,75,共5页
庄、荀“虚静”说同源于老子;但处理天、人关系之侧重点各不相同,研究目的及方法亦各异。荀说激励人敬德修业,自强不息;庄说启发人静以守动,退而俟静。二者的结合,有利于人协调主、客体关系,促进维持主体心理健康,培植理想的人格模式。
关键词 庄、荀“ 同源异质 理想人格模式
下载PDF
慧远的禅智论与东晋南北朝的审美虚静说 被引量:13
11
作者 普慧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35,共8页
本文指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虚静说的真正确立和形成,是与佛教分不开的。慧远的禅智论在思维与心理活动等方面,为审美虚静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慧远提出的"幽人玄览"与"冥神绝境"的审美虚静说,揭示了艺术审... 本文指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虚静说的真正确立和形成,是与佛教分不开的。慧远的禅智论在思维与心理活动等方面,为审美虚静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慧远提出的"幽人玄览"与"冥神绝境"的审美虚静说,揭示了艺术审美的心理特征。宗炳的"澄怀味象",注重超功利的直觉和美感体验,是慧远审美虚静说的进一步发挥。刘的审美虚静说虽语多出庄老,然其内涵则主要是从慧远、宗炳一线而来,它强调了虚静是艺术创作中审美心态变化的全部流程,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的心理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远 禅智论 念佛三昧 审美
下载PDF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静说与道禅哲学的渊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满 《九江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41-47,共7页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静说涉及相关的四个问题 :其一 ,何为虚静 ;其二 ,为何要虚静 ;其三 ,如何进入虚静 ;其四 ,虚静有何功效。虚静说本是老庄、禅宗参禅悟道之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古典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不二法门。因此 ,古典...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静说涉及相关的四个问题 :其一 ,何为虚静 ;其二 ,为何要虚静 ;其三 ,如何进入虚静 ;其四 ,虚静有何功效。虚静说本是老庄、禅宗参禅悟道之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古典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不二法门。因此 ,古典美学的虚静说与老、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道禅哲学 文化渊源关系
下载PDF
虚静与神思———《文心雕龙·神思》篇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应全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4期120-125,共6页
一《神思》是《文心雕龙》论创作的第一篇,该篇明显地受到当时流行的虚静说的影响。篇中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①虚静对“文思”非常重要,要培养和酝酿文思,关键之一在于“虚静”。“文思”就是“神... 一《神思》是《文心雕龙》论创作的第一篇,该篇明显地受到当时流行的虚静说的影响。篇中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①虚静对“文思”非常重要,要培养和酝酿文思,关键之一在于“虚静”。“文思”就是“神思”。因此,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非常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神思》 《神思》 刘勰 《庄子》 老庄玄学 言不尽意 创作过程 《文心雕龙》 心理活动
下载PDF
浅谈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兼谈其对后世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美卿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5期32-36,共5页
本文认为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表现在:一、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人工雕琢;二、重视精神美;三、“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四、“虚静说”。
关键词 "得意忘言" 庄子 文美学思想 自然美 精神美
下载PDF
试论庄子对文学想象论的贡献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敏强 黄敏雪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122,151,共10页
庄子对文学想象论的贡献,首先体现在虚静之说,而其关于言意关系的思考,寓言创制与理念,对后人更有导向性影响。寓言是广义的意象,庄子寓言思维通于意象思维,但寓言不等于意象,寓言式思维也不同于意象思维。意象和意象式思维更切合抒情... 庄子对文学想象论的贡献,首先体现在虚静之说,而其关于言意关系的思考,寓言创制与理念,对后人更有导向性影响。寓言是广义的意象,庄子寓言思维通于意象思维,但寓言不等于意象,寓言式思维也不同于意象思维。意象和意象式思维更切合抒情文学与抒情性想象,而寓言与寓言式思维更切合叙事艺术与叙事性虚构想象。庄子的寓言实践与叙事理念,弥补了传统想象论重视抒情性想象和意象式思维,轻忽诗、史之外的叙事文学想象虚构的偏缺。随着叙事文学文论的发展,在后人关于叙事艺术奇与正、幻与真和虚与实关系的思考中,在李渔、金圣叹等叙事论家的论说里,庄子理念获得了久远的响应,我国文学想象论方趋于完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想象论 言意关系 寓言式思维 叙事性想象
下载PDF
“虚静”的文艺心理探索——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思想研究之一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新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75-80,共6页
一、虚静由哲学向美学、文艺心理学的嬗变最早提出“虚静”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就是“道”,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的本原;同时,“道”又是认识的对象,并且是认识的最高目... 一、虚静由哲学向美学、文艺心理学的嬗变最早提出“虚静”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就是“道”,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的本原;同时,“道”又是认识的对象,并且是认识的最高目的。因此,人们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观照都要进入到对其本原“道”的观照。然而在老子看来,“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具有“恍惚”的特征,一般人对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把握起来十分困难(《老子》十四章)。正是为了认识这种“道”,老子提出了“虚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心理学 中国古代 审美活动 审美观照 审美心境 老子 美学家 认识 心理功能
下载PDF
虚静说的美学之旅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贞权 《求索》 CSSCI 2003年第6期190-192,共3页
“虚静”说本为先秦道家哲学观点 ,在中国古代就有其丰富的哲学意蕴和美学内涵。当援用到艺术创作领域后 ,贯穿于艺术创作始终。从道家的体道方式中超脱出来 ,到“虚静空明”的体用方式和“以资谈美”的自觉方式 ,再到“物我两忘”的艺... “虚静”说本为先秦道家哲学观点 ,在中国古代就有其丰富的哲学意蕴和美学内涵。当援用到艺术创作领域后 ,贯穿于艺术创作始终。从道家的体道方式中超脱出来 ,到“虚静空明”的体用方式和“以资谈美”的自觉方式 ,再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创作理论、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艺术创作 艺术鉴赏
下载PDF
玄学虚静说与文学创作心理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顺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90-97,89,共9页
关键词 文学创作 艺术想象 创作主体 《文心雕龙》 审美指向 “气” 气质个性 “志” 魏晋玄学
下载PDF
论庄子的“虚静”
19
作者 彭茵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72-75,共4页
庄子的虚静思想可以看作是主体进行审美或艺术创作活动必需的心理状态,但从根本上说,它是要求主体超脱世俗,忘其身后,心怀空明澄澈,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庄子提出以“心斋”、“坐忘”达至虚静之境。
关键词 《庄子·齐物论》 “坐忘” 对后世的影响 心斋 心理状态 心灵自由 艺术创作 恬淡 《庄子》
下载PDF
审美虚静说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献惠 《武警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72-75,共4页
儒道佛三家共有的重心灵体验的认识方式,所追求的中国文化的柔静精神,是审美虚静说的哲学渊源。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具体包括:去物但得物之内在精神;去我但得灵心独运... 儒道佛三家共有的重心灵体验的认识方式,所追求的中国文化的柔静精神,是审美虚静说的哲学渊源。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具体包括:去物但得物之内在精神;去我但得灵心独运的审美效应。审美虚静说的科学性可从生理学、心理学和异质同构说三个角度进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儒道佛 审美主体 异质同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