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网络同居”热背后的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肖诗鸣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22,共3页
“网络同居”模拟现实婚姻生活的场景,在互动时由于匿名而具有神秘性,带来新鲜感,以心理体验为主,迎合了多方心理需求。对于“网络同居”热不能封堵,只能疏导。要规范“网络同居”网站的经营和管理,对于青少年应劝其退出游戏,加强业余...
“网络同居”模拟现实婚姻生活的场景,在互动时由于匿名而具有神秘性,带来新鲜感,以心理体验为主,迎合了多方心理需求。对于“网络同居”热不能封堵,只能疏导。要规范“网络同居”网站的经营和管理,对于青少年应劝其退出游戏,加强业余时间的教育,某些特定身份者参与游戏要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同居
心理分析
对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络同居:大学生时尚新宠
被引量:
7
2
作者
杨春荣
殷方敏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6年第6期30-33,58,共5页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但作为一种情感游戏,网络同居似乎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笔者通过相关调查,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层面入手,以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大学生的网络同居行为,探讨网络同居对大学生心理...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但作为一种情感游戏,网络同居似乎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笔者通过相关调查,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层面入手,以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大学生的网络同居行为,探讨网络同居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同时从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同居
代偿行为
后现代主义
人本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少年网络同居亚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
8
3
作者
钟一彪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6年第3期8-11,共4页
网络同居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性吸引为基础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转型、消费文化、社会问题等角度对网络同居现象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网络同居这种青少年亚文化现象蕴涵着青少年对交流的渴望、对性知识的窥探和对两性关系...
网络同居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性吸引为基础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转型、消费文化、社会问题等角度对网络同居现象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网络同居这种青少年亚文化现象蕴涵着青少年对交流的渴望、对性知识的窥探和对两性关系的嬉戏;同时折射出青少年在性知识方面的贫乏、性教育的缺失以及青少年辅导与服务的缺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同居
亚文化
青少年教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之我见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莉珍
《沧桑》
2007年第5期184-185,206,共3页
"网络同居"正悄然走入大学生生活。追捧"网络同居",既是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需求的结果,又是高等教育中"性"教育缺失以及大学生课余时间过于充分的结果;既是社会消费观、流行观影响的结果,又是家庭"...
"网络同居"正悄然走入大学生生活。追捧"网络同居",既是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需求的结果,又是高等教育中"性"教育缺失以及大学生课余时间过于充分的结果;既是社会消费观、流行观影响的结果,又是家庭"代沟"深化的结果。解决大学生"网络同居"问题,高校工作者必须要以辩证、宽容的态度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同居"的两面性,重于疏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同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时尚新宠——网络同居
被引量:
3
5
作者
杨春荣
殷方敏
《青年探索》
2006年第4期38-40,共3页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但作为一种情感游戏,网络同居似乎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笔者通过相关调查,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层面入手,以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大学生的网络同居行为,探讨网络同居对大学生心理...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但作为一种情感游戏,网络同居似乎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笔者通过相关调查,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层面入手,以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大学生的网络同居行为,探讨网络同居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同时从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同居
代偿行为
后现代主义
人本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伦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同居
6
作者
苏建军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23-29,共7页
大学生网络同居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许多人包括大学生自己仅仅把它看作一种网络游戏,看重其虚拟性、娱乐性,而忽视了其真实性、情感沟通性。文章认为网络同居与网络游戏存在着本质差别,不宜将其定义为网络游戏,而应定义为精神同居。...
大学生网络同居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许多人包括大学生自己仅仅把它看作一种网络游戏,看重其虚拟性、娱乐性,而忽视了其真实性、情感沟通性。文章认为网络同居与网络游戏存在着本质差别,不宜将其定义为网络游戏,而应定义为精神同居。网络同居的真实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真实性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其虚拟性,应引起社会各界包括大学生自己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是中国传统性道德与现代西方性道德相互冲撞而倾斜的结果,存在着诚信、道德责任弱化等道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同居
精神
同居
道德问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学生“网络同居”的心理归因与教育引导
被引量:
1
7
作者
蒋春雷
《中国性科学》
2010年第11期42-44,共3页
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网络同居"的现状,探求其心理归因和负面影响,以辩证、宽容的态度认识"网络同居"这种新型快餐型性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从国际合作、政府协调、家校配合、科技强警等方...
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网络同居"的现状,探求其心理归因和负面影响,以辩证、宽容的态度认识"网络同居"这种新型快餐型性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从国际合作、政府协调、家校配合、科技强警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和科学管理,将性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促进高校性教育工作效果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同居
心理
引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络同居与青少年性越轨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
1
8
作者
杨震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1-14,共4页
当人们打开网页浏览全球信息、发电子邮件、玩网络游戏等涉足网上活动时,网络正悄然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网络同居亚文化的广泛传播给本就脆弱的网络道德带来新的烦恼,它已经改变和正在改变着现代人的婚恋价值观念,对处于青春期...
当人们打开网页浏览全球信息、发电子邮件、玩网络游戏等涉足网上活动时,网络正悄然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网络同居亚文化的广泛传播给本就脆弱的网络道德带来新的烦恼,它已经改变和正在改变着现代人的婚恋价值观念,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充满诱惑,导致青少年性越轨行为日渐增多,由此引发不可低估的社会问题,使社会治理的成本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同居
性越轨
社会问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婚,童话般的陷阱
9
作者
亦农
《新闻世界》
2008年第2期6-7,共2页
现实中,如果一个已婚的人再与另一个人结婚,就犯了重婚罪;如果他偷偷与第三者同居,必将受到道德的谴责。然而近来兴起另一种婚姻——网络虚拟家庭,或者叫网络同居、网婚。据调查,在网婚一族中,70%的网民年龄在25岁以下,95%的...
现实中,如果一个已婚的人再与另一个人结婚,就犯了重婚罪;如果他偷偷与第三者同居,必将受到道德的谴责。然而近来兴起另一种婚姻——网络虚拟家庭,或者叫网络同居、网婚。据调查,在网婚一族中,70%的网民年龄在25岁以下,95%的网婚男女根本没见过“同居一室”的配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
网络
同居
网络
虚拟
重婚罪
第三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学生“网络同居”社会问题浅析
10
作者
陈定才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72-75,共4页
“网络同居”现象在一部分大学生中滋衍,它在弥补大学生空虚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建康和人生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危害。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的成因出发,阐述了“网络同居”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危害,...
“网络同居”现象在一部分大学生中滋衍,它在弥补大学生空虚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建康和人生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危害。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的成因出发,阐述了“网络同居”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危害,井提出了帮助他们走出“网络同居”虚幻世界的建议。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和社会工作者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加强自我教育,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
网络
同居
”
虚拟性
后现代情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络同居中的自我呈现与亲密关系构建——以“爱情公寓”网站为例
11
作者
温海玲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2010年第1期55-82,共28页
网络同居作为一种需要长期经营的人际交往关系,势必对网络亲密关系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以网络同居为切入点,将现实人际传播中的社会渗透理论引入虚拟人际传播中的亲密关系发展步骤来进行分析,用以解释自...
网络同居作为一种需要长期经营的人际交往关系,势必对网络亲密关系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以网络同居为切入点,将现实人际传播中的社会渗透理论引入虚拟人际传播中的亲密关系发展步骤来进行分析,用以解释自我呈现与亲密关系的构建过程,从而得以检视社会资讯处理理论在网络同居主题下的适用性。总体而言,在网络同居的主题下,亲密关系依循探索期、蜜月期、磨合期和家人期等阶段逐步构建起来,并且不同类型亲密关系的构建依赖不尽相同的呈现策略,总体表现为虚实之间的拉扯,而对发展不同类型亲密关系的期望又进一步影响了双方的揭露水平。首先,网络同居者通过采取'部分或全部真实的呈现'、'文字呈现'、'图像呈现'、'主动形象的行动呈现'等策略来寻找同居对象。这符合Walther所说的选择性自我呈现的意涵,但当使用者意识到将与特定的交往对象有进一步互动时,选择性自我呈现则被抑制,趋向真实。其次,同居关系建立起来之后,进一步表现为三类发展路径:网络恋爱、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的爱、朋友之恋。前一阶段趋向抑制的自我呈现策略由此出现不同的变化:网络恋爱双方偏向于理想的自我呈现;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的恋爱双方呈现理想与真实自我的摆荡;朋友之恋双方则偏向于真实的自我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同居
自我呈现
亲密关系
原文传递
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心理分析
12
作者
韦耀阳
杨邓红
《理论界》
2009年第3期204-205,共2页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从心理学角度对"网络同居"现象进行分析,揭示"网络同居"现象对大学生的危害,并从网络开发商、大学生、学校、社会等多角度来阐述对"...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从心理学角度对"网络同居"现象进行分析,揭示"网络同居"现象对大学生的危害,并从网络开发商、大学生、学校、社会等多角度来阐述对"网络同居"现象的预防对策,以期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同居
心理分析
对策
原文传递
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的道德伦理考量
13
作者
赵芸
潘清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2012年第7期62-63,共2页
网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传统的婚姻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同居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了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本文论述了大学生网络同居的概念界定和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在社会伦理视角下分...
网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传统的婚姻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同居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了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本文论述了大学生网络同居的概念界定和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在社会伦理视角下分析大学生网络同居产生伦理道德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伦理道德
大学生
网络
同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老的情书
14
作者
刘学刚
《教育家》
2012年第10期23-23,共1页
时下,移动联通了网通,QQ视频着UC。世界变了。网络同居,短信情缘,早已不是爱情的模样。一个新的爱情时代,实际上是距离美相思苦彻底消失的时代。
关键词
情书
网络
同居
距离美
爱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络同居”热背后的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肖诗鸣
机构
武汉科技学院数理系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22,共3页
文摘
“网络同居”模拟现实婚姻生活的场景,在互动时由于匿名而具有神秘性,带来新鲜感,以心理体验为主,迎合了多方心理需求。对于“网络同居”热不能封堵,只能疏导。要规范“网络同居”网站的经营和管理,对于青少年应劝其退出游戏,加强业余时间的教育,某些特定身份者参与游戏要慎重。
关键词
网络
同居
心理分析
对策
分类号
B849 [哲学宗教—应用心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络同居:大学生时尚新宠
被引量:
7
2
作者
杨春荣
殷方敏
机构
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大学
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6年第6期30-33,58,共5页
文摘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但作为一种情感游戏,网络同居似乎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笔者通过相关调查,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层面入手,以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大学生的网络同居行为,探讨网络同居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同时从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
网络
同居
代偿行为
后现代主义
人本主义
分类号
D432.64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少年网络同居亚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
8
3
作者
钟一彪
机构
中山大学
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6年第3期8-11,共4页
文摘
网络同居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性吸引为基础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转型、消费文化、社会问题等角度对网络同居现象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网络同居这种青少年亚文化现象蕴涵着青少年对交流的渴望、对性知识的窥探和对两性关系的嬉戏;同时折射出青少年在性知识方面的贫乏、性教育的缺失以及青少年辅导与服务的缺位。
关键词
网络
同居
亚文化
青少年教育
分类号
D432.62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之我见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莉珍
机构
山西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处
《沧桑》
2007年第5期184-185,206,共3页
文摘
"网络同居"正悄然走入大学生生活。追捧"网络同居",既是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需求的结果,又是高等教育中"性"教育缺失以及大学生课余时间过于充分的结果;既是社会消费观、流行观影响的结果,又是家庭"代沟"深化的结果。解决大学生"网络同居"问题,高校工作者必须要以辩证、宽容的态度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同居"的两面性,重于疏导。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同居
分类号
G645.5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时尚新宠——网络同居
被引量:
3
5
作者
杨春荣
殷方敏
机构
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青年探索》
2006年第4期38-40,共3页
基金
盐城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文摘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但作为一种情感游戏,网络同居似乎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笔者通过相关调查,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层面入手,以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大学生的网络同居行为,探讨网络同居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同时从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同居
代偿行为
后现代主义
人本主义
分类号
G444 [哲学宗教—心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伦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同居
6
作者
苏建军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
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23-29,共7页
文摘
大学生网络同居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许多人包括大学生自己仅仅把它看作一种网络游戏,看重其虚拟性、娱乐性,而忽视了其真实性、情感沟通性。文章认为网络同居与网络游戏存在着本质差别,不宜将其定义为网络游戏,而应定义为精神同居。网络同居的真实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真实性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其虚拟性,应引起社会各界包括大学生自己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是中国传统性道德与现代西方性道德相互冲撞而倾斜的结果,存在着诚信、道德责任弱化等道德问题。
关键词
网络
同居
精神
同居
道德问题
分类号
D432.62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学生“网络同居”的心理归因与教育引导
被引量:
1
7
作者
蒋春雷
机构
江苏科技大学
出处
《中国性科学》
2010年第11期42-44,共3页
文摘
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网络同居"的现状,探求其心理归因和负面影响,以辩证、宽容的态度认识"网络同居"这种新型快餐型性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从国际合作、政府协调、家校配合、科技强警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和科学管理,将性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促进高校性教育工作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同居
心理
引导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cohabitation Psychology Education
分类号
R155 [医药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络同居与青少年性越轨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
1
8
作者
杨震
机构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1-14,共4页
文摘
当人们打开网页浏览全球信息、发电子邮件、玩网络游戏等涉足网上活动时,网络正悄然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网络同居亚文化的广泛传播给本就脆弱的网络道德带来新的烦恼,它已经改变和正在改变着现代人的婚恋价值观念,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充满诱惑,导致青少年性越轨行为日渐增多,由此引发不可低估的社会问题,使社会治理的成本不断增加。
关键词
网络
同居
性越轨
社会问题
Keywords
cybersex cohabitation
sex transgression
social problems
分类号
D923.9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婚,童话般的陷阱
9
作者
亦农
出处
《新闻世界》
2008年第2期6-7,共2页
文摘
现实中,如果一个已婚的人再与另一个人结婚,就犯了重婚罪;如果他偷偷与第三者同居,必将受到道德的谴责。然而近来兴起另一种婚姻——网络虚拟家庭,或者叫网络同居、网婚。据调查,在网婚一族中,70%的网民年龄在25岁以下,95%的网婚男女根本没见过“同居一室”的配偶。
关键词
童话
网络
同居
网络
虚拟
重婚罪
第三者
分类号
D669.1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学生“网络同居”社会问题浅析
10
作者
陈定才
机构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72-75,共4页
文摘
“网络同居”现象在一部分大学生中滋衍,它在弥补大学生空虚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建康和人生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危害。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的成因出发,阐述了“网络同居”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危害,井提出了帮助他们走出“网络同居”虚幻世界的建议。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和社会工作者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加强自我教育,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大学生
“
网络
同居
”
虚拟性
后现代情感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net cohabitation
problems
分类号
C913.5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络同居中的自我呈现与亲密关系构建——以“爱情公寓”网站为例
11
作者
温海玲
机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2010年第1期55-82,共28页
文摘
网络同居作为一种需要长期经营的人际交往关系,势必对网络亲密关系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以网络同居为切入点,将现实人际传播中的社会渗透理论引入虚拟人际传播中的亲密关系发展步骤来进行分析,用以解释自我呈现与亲密关系的构建过程,从而得以检视社会资讯处理理论在网络同居主题下的适用性。总体而言,在网络同居的主题下,亲密关系依循探索期、蜜月期、磨合期和家人期等阶段逐步构建起来,并且不同类型亲密关系的构建依赖不尽相同的呈现策略,总体表现为虚实之间的拉扯,而对发展不同类型亲密关系的期望又进一步影响了双方的揭露水平。首先,网络同居者通过采取'部分或全部真实的呈现'、'文字呈现'、'图像呈现'、'主动形象的行动呈现'等策略来寻找同居对象。这符合Walther所说的选择性自我呈现的意涵,但当使用者意识到将与特定的交往对象有进一步互动时,选择性自我呈现则被抑制,趋向真实。其次,同居关系建立起来之后,进一步表现为三类发展路径:网络恋爱、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的爱、朋友之恋。前一阶段趋向抑制的自我呈现策略由此出现不同的变化:网络恋爱双方偏向于理想的自我呈现;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的恋爱双方呈现理想与真实自我的摆荡;朋友之恋双方则偏向于真实的自我呈现。
关键词
网络
同居
自我呈现
亲密关系
分类号
C912 [经济管理]
G206 [社会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心理分析
12
作者
韦耀阳
杨邓红
机构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人事处
出处
《理论界》
2009年第3期204-205,共2页
文摘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从心理学角度对"网络同居"现象进行分析,揭示"网络同居"现象对大学生的危害,并从网络开发商、大学生、学校、社会等多角度来阐述对"网络同居"现象的预防对策,以期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同居
心理分析
对策
分类号
G913.1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的道德伦理考量
13
作者
赵芸
潘清泉
机构
广西科技大学(筹)社会科学学院
广西科技大学(筹)管理学院
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2012年第7期62-63,共2页
基金
教育部规划基金课题"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出路"(12YJA710053)阶段性成果
文摘
网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传统的婚姻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同居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了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本文论述了大学生网络同居的概念界定和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在社会伦理视角下分析大学生网络同居产生伦理道德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社会伦理道德
大学生
网络
同居
分类号
B82-05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老的情书
14
作者
刘学刚
出处
《教育家》
2012年第10期23-23,共1页
文摘
时下,移动联通了网通,QQ视频着UC。世界变了。网络同居,短信情缘,早已不是爱情的模样。一个新的爱情时代,实际上是距离美相思苦彻底消失的时代。
关键词
情书
网络
同居
距离美
爱情
分类号
C913.1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网络同居”热背后的心理学分析
肖诗鸣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网络同居:大学生时尚新宠
杨春荣
殷方敏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6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青少年网络同居亚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钟一彪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6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之我见
王莉珍
《沧桑》
200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时尚新宠——网络同居
杨春荣
殷方敏
《青年探索》
200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伦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同居
苏建军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大学生“网络同居”的心理归因与教育引导
蒋春雷
《中国性科学》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网络同居与青少年性越轨的社会学分析
杨震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网婚,童话般的陷阱
亦农
《新闻世界》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大学生“网络同居”社会问题浅析
陈定才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网络同居中的自我呈现与亲密关系构建——以“爱情公寓”网站为例
温海玲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2010
0
原文传递
12
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心理分析
韦耀阳
杨邓红
《理论界》
2009
0
原文传递
13
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的道德伦理考量
赵芸
潘清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古老的情书
刘学刚
《教育家》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