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诗“缘事而发”的诠释界域与中国诗学传统——对“中国抒情传统”观的一个检讨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怀义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9-138,共10页
在王德威等人的努力下,陈世骧"中国抒情传统"的提法成为囊括整个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庞大"容器"。这一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诉求的命题遮蔽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诗学传统,即以汉诗"缘事而发"创作和记... 在王德威等人的努力下,陈世骧"中国抒情传统"的提法成为囊括整个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庞大"容器"。这一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诉求的命题遮蔽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诗学传统,即以汉诗"缘事而发"创作和记述方式为基础而形成的"诗缘事"传统。此传统直承上古时期"事""史"合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中国诗歌独特的"事""史""思""情""诗"合一的五位一体的运思方式,在起源论和本体论层面解决了诗歌的本质问题。这一观念对于"诗言志"向"诗缘情"转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可用"诗缘事"统合"诗言志""诗缘情",建立一种新的中国古典诗学,凸显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 诗言志 抒情传统
原文传递
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新阐释 被引量:5
2
作者 曾晓峰 王劭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511-515,共5页
根据《乐府诗集》的统计数据 ,汉乐府诗歌中本事和作品共同流传下来的占其总数的 44 %以上 ,班固“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评价确是至评。汉乐府作者的创作动机以自我抒情为主 ,少数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其传播方式呈现出文事结合的特点 ... 根据《乐府诗集》的统计数据 ,汉乐府诗歌中本事和作品共同流传下来的占其总数的 44 %以上 ,班固“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评价确是至评。汉乐府作者的创作动机以自我抒情为主 ,少数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其传播方式呈现出文事结合的特点 ,有的甚至“文依事存” ,诗文不具备独立传播的资格。分别从创作和传播的角度来看 ,对“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古评可以赋予新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感于哀乐 " 班固 创作动机 结合
下载PDF
论“花儿”的性爱主题及其文化渊源 被引量:5
3
作者 屈文焜 《民间文学论坛》 1996年第4期54-60,14,共8页
应该说,任何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永恒运动的物质又是处于全面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相互作用产生了生命和生命的进化,促成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诗经通义 花儿会 醉眠 民间文学论坛 人类社会 生活哲学 阴阳观念 瓦西列夫 《陌上桑》
下载PDF
“缘事说”: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被遮蔽的隐体系 被引量:5
4
作者 殷学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87,共4页
与"缘情说"相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缘事说"是围绕着事件概念对文学的本质、发展、创作以及接受重新检视后而建构的一种具有原创性的历史文化诗学。发掘"缘事说"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和揭示历史叙事... 与"缘情说"相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缘事说"是围绕着事件概念对文学的本质、发展、创作以及接受重新检视后而建构的一种具有原创性的历史文化诗学。发掘"缘事说"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和揭示历史叙事、文化叙事、文学叙事及文学生产的基本机制与内在规律,从而为当下戏仿以及经典再生产等文学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缘事说"的运作方式是缘事生理、缘事生事和缘事生情,创作方法是托事于物、用事、叙事等。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缘事说"的发掘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说” 说”
下载PDF
《木兰诗》新考 被引量:5
5
作者 曹熙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34-40,共7页
《木兰诗》也称《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近代中学课本上常见的必读物。一般认为它是北朝时的民歌,没有标明作者是谁,但也看到其中也有经文人雕琢润色的痕迹。北朝民歌相当发达,现存于文献中还能见到的民歌有七十... 《木兰诗》也称《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近代中学课本上常见的必读物。一般认为它是北朝时的民歌,没有标明作者是谁,但也看到其中也有经文人雕琢润色的痕迹。北朝民歌相当发达,现存于文献中还能见到的民歌有七十余首,其中大部分是当时少数民族的作品。尤以木兰诗的影响最深远,评价也最高。范文澜在其所著的《中国通史简编》中,曾提到“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的全部士族诗人。同时他说可能有一个女儿曾代老父从过一次军,这自然是非常动人的奇迹,民间歌颂这个英雄女儿,逐渐扩充成大篇,修改成精品。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洁道德。……因之这首诗的内容也是真实的,倒不必考证木兰是否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诗》 《乐府诗集》 郭茂倩 中国通史简编 英雄气概 汉乐府民歌 代父从军 中国妇女 伙伴们
下载PDF
零度叙事,不动声色的残忍——基于三一律的《石壕吏》解读
6
作者 李庆华 《读写月报》 2024年第21期25-27,共3页
“言志缘情”是中国传统叙事诗“缘事而发”的伟大传统,但叙事诗绝不是严格的“诗史”,而是诗歌叙事范本。从叙述学理论看,《石壕吏》并不是“微言大义”或“秉笔直书”,而是以叙事技巧的剪裁与虚构,呈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残忍”,构成... “言志缘情”是中国传统叙事诗“缘事而发”的伟大传统,但叙事诗绝不是严格的“诗史”,而是诗歌叙事范本。从叙述学理论看,《石壕吏》并不是“微言大义”或“秉笔直书”,而是以叙事技巧的剪裁与虚构,呈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残忍”,构成一种博大均衡、简约深邃的中国“零度叙事”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度叙 《石壕吏》 三一律 叙述学 诗歌叙 言志
原文传递
绘阴柔之色 写阳刚之美——论温庭筠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希斌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Z1期125-129,共5页
乐府诗歌的发展,从汉至唐,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就广义的乐府体诗而言,无论从思想内容或审美价值来看,两汉时期较有意义的作品,是那些“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赵、代之讴和秦、楚之风。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有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以乐府... 乐府诗歌的发展,从汉至唐,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就广义的乐府体诗而言,无论从思想内容或审美价值来看,两汉时期较有意义的作品,是那些“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赵、代之讴和秦、楚之风。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有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以乐府述时事,写了一些反映乱离景象的诗篇,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较有价值的乐府诗,还是那些里巷歌谣和民间歌辞。这里可能有个熟悉过程和立足点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在写作乐府歌辞上,文人还是个见习生。而在唐代,文人却成了乐府诗歌创作的主体。那些较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诗 阳刚之美 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 阴柔之美 文学史 审美价值 诗歌创作 三个阶段
下载PDF
从《诗经》《楚辞》看中国古代文坛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被引量:4
8
作者 谢思为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5年第3期121-122,共2页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这两种说法最早兴起于18世纪的欧洲。西方人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朴素的"和"伤感的",并逐渐形成两种区别明朗的文学创作风格。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出不同的两种...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这两种说法最早兴起于18世纪的欧洲。西方人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朴素的"和"伤感的",并逐渐形成两种区别明朗的文学创作风格。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出不同的两种文学创作流派,这种分别尤其体现在诗歌创作上。本文将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中国第一都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为例,分析中国古代文坛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诗歌总集 创作流派 诗歌创作 创作风格 重章叠句 叶沃若 《氓》 香草美人
下载PDF
论中国诗学中的缘事说 被引量:2
9
作者 殷学明 《甘肃理论学刊》 2011年第4期157-160,共4页
缘事说是中国气派的文论瑰宝,但一直被文论史所掩埋。"事"是言说或书写的能指,缘情和言志只有在"事"的观照下才能合情合理。缘事而发不仅是文学和诗学生成规律,而且也是整个上层建筑生成的普遍规律。对中国古文论... 缘事说是中国气派的文论瑰宝,但一直被文论史所掩埋。"事"是言说或书写的能指,缘情和言志只有在"事"的观照下才能合情合理。缘事而发不仅是文学和诗学生成规律,而且也是整个上层建筑生成的普遍规律。对中国古文论缘事说发掘考辨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说 情说
下载PDF
曹丕诗歌与乐府 被引量:3
10
作者 章新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73-76,共4页
曹丕诗歌继承了乐府民歌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有所革新和创造。可是,有些人却认为曹丕的诗歌,“缺乏艺术的独创性,他的诗不少地方留下摹仿的痕迹,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诗歌的一个明显的缺点。”“曹丕的诗,总是呈示着一个末成品的面貌... 曹丕诗歌继承了乐府民歌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有所革新和创造。可是,有些人却认为曹丕的诗歌,“缺乏艺术的独创性,他的诗不少地方留下摹仿的痕迹,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诗歌的一个明显的缺点。”“曹丕的诗,总是呈示着一个末成品的面貌,可谓集摹仿之大成。”我以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关于曹丕诗歌与乐府民歌的关系,历代文人多有评论,这些评论既指出了曹丕诗歌的继承性,又评价了曹丕诗歌的创造性。我们知道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它们大多数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歌谣,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广泛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多具有“刚健清新”的特色。曹丕诗歌所继承和发扬的正是这一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民歌 诗歌史 曹丕 优良传统 汉乐府 现实主义传统 现实主义诗歌 民间歌谣 创造性
下载PDF
唐代乐府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振甫 《文学评论》 1982年第6期97-104,共8页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里讲到乐府的演变说:“汉乐府杂诗,自祀郊、铙歌、李陵苏武外,大率里巷风谣。如上古‘击壤’‘南山’。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古今。自曹氏父子以文章自命,宾僚缀属,云集建安。然荐绅之体,既...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里讲到乐府的演变说:“汉乐府杂诗,自祀郊、铙歌、李陵苏武外,大率里巷风谣。如上古‘击壤’‘南山’。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古今。自曹氏父子以文章自命,宾僚缀属,云集建安。然荐绅之体,既异民间,拟议之辞,又乖天造;华藻既盛,真朴渐漓。晋潘陆兴,变而排偶,西京格制,实始荡然。独五言短什杂出闾阎闺阁之口,句格音响,尚有汉风,若《子夜》《前溪》《欢闻》《团扇》等作,虽语极淫靡,而调存古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唐代 继承 新题乐府 杜甫 齐梁 李白 胡应麟 陈子昂
原文传递
寓辛酸于奇想 寄悲愤于荒诞——读汉乐府《战城南》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孝宁 《昭通学院学报》 1985年第1期67-69,共3页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是...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是一首诅咒战争,悲悼阵亡将士,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民歌。为《汉铙歌十八曲》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西汉时的作品。古代的铙歌,主要是军乐,目的在于“建威扬德,劝士讽敌”(《乐志》引蔡邕《礼乐志》)大约本是有声无辞的乐曲,后来陆续补进歌辞。由于时代不一,所补的歌辞内容庞杂,其中有的表武功,有的记祥瑞,有的写恋情,真正写战争的,至今所见,就是《战城南》这一篇。 汉代自武帝起,连年征距,这些战争有的是巩固边疆所必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城南 汉乐府民歌 铙歌十八曲 礼乐志 枭骑 夜归 封建统治阶级 补进 比兴手法
下载PDF
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及建安诗歌
13
作者 范能船 《江淮论坛》 1986年第4期94-99,共6页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历来被人称颂,比如钟嵘就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当然,《十九首》也存在一些瑕纇之处,特别在思想内容方面;但是,如果我们从总体上将《十九首》与汉乐府、建安...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历来被人称颂,比如钟嵘就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当然,《十九首》也存在一些瑕纇之处,特别在思想内容方面;但是,如果我们从总体上将《十九首》与汉乐府、建安诗歌进行比较,就会深感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建安诗歌 汉乐府 《诗品》 文学史 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 文心雕龙
下载PDF
汉乐府民歌散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兰英 《集宁师专学报》 2005年第1期6-10,17,共6页
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使它冲破了《诗经》的类的表现方式和温柔敦厚的审美品格,把艺术表现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深入到下层社会平民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比较自由地表达了平民百姓的悲欢哀乐。细致、生... 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使它冲破了《诗经》的类的表现方式和温柔敦厚的审美品格,把艺术表现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深入到下层社会平民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比较自由地表达了平民百姓的悲欢哀乐。细致、生动、尖锐、激切都有别于《诗经》中的创作。同时,相应着叙事性特质的要求,一改过去单纯而缺乏变化,板滞而过于凝固的四言诗形式之弊,创造了灵活多变、参差错落、不拘一格的杂言、五言全新的诗歌模式。汉乐府民歌的出现,不啻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次深刻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于哀乐 再现 体诗 诗体形式 语言风格
下载PDF
浅谈乐府诗的发展演变及分类
15
作者 陈红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乐府诗 展演变 新乐府运动 新题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 汉乐府 《乐府诗集》 现实主义精神 《文心雕龙》
下载PDF
论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兼论“滋味说”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艇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79-81,69,共4页
清人章学诚语:“《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①既然,《诗品》为论诗之“初祖”,那么它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诗之工拙与优劣呢?有的学者认为“钟嵘以‘滋味’为诗歌批评的最高标尺”,②“显然,... 清人章学诚语:“《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①既然,《诗品》为论诗之“初祖”,那么它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诗之工拙与优劣呢?有的学者认为“钟嵘以‘滋味’为诗歌批评的最高标尺”,②“显然,这‘味之无极’的滋味,就是钟嵘衡量诗歌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最高标尺。事实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批评 滋味说 《诗品》 论诗 诗歌作品 兼论 五言 丹彩 《古诗十九首》
下载PDF
千古盛传不衰 敢问魁力安在──试论新乐府的新闻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建龙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78-82,共5页
千古盛传不衰敢问魁力安在──试论新乐府的新闻性刘建龙在万紫千红的唐诗艺苑里,新乐府璀璨辉煌,格外引人注目,恰如洪钟大鼓一般,虽没有娇柔的声韵,虽缺乏媚人的旋律。但却以其高亢激越、质朴雄健的音节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 千古盛传不衰敢问魁力安在──试论新乐府的新闻性刘建龙在万紫千红的唐诗艺苑里,新乐府璀璨辉煌,格外引人注目,恰如洪钟大鼓一般,虽没有娇柔的声韵,虽缺乏媚人的旋律。但却以其高亢激越、质朴雄健的音节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人们的魂魄,令人歌哭随之、哀乐伴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乐府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新闻性 《秦中吟》 《资治通鉴》 真实性 时效性 新乐府诗 通俗平易
下载PDF
小学语文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之背景知识应用策略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清芳 周文伟 《语文月刊》 2023年第1期43-47,共5页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唐代诗人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均点明了古诗词创作贴近生活的本质属性,即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诗人境遇。而这也恰恰说明,古诗词教学需要关注作品背后蕴含的知识。背景知识...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唐代诗人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均点明了古诗词创作贴近生活的本质属性,即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诗人境遇。而这也恰恰说明,古诗词教学需要关注作品背后蕴含的知识。背景知识是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在古诗词教学中,背景知识则是由与古诗词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 文章合为时 诗人白居易 高年段 汉乐府诗 背景知识
原文传递
试论乐府民歌与建安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秋枫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72-78,共7页
(一) 汉乐府民歌“感于衰乐,缘事而发”,继承了周代民歌的优良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现实。郭沫若认为,乐府民歌是研究两汉社会的第一把手的材料。这话,阐明了乐府民歌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余冠英说:“中国文学的现实主... (一) 汉乐府民歌“感于衰乐,缘事而发”,继承了周代民歌的优良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现实。郭沫若认为,乐府民歌是研究两汉社会的第一把手的材料。这话,阐明了乐府民歌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余冠英说:“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早就表现在《诗经》,但是发展成为一个延续不断的,更丰富,更有力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能不归功于汉乐府。这要从建安黄初所受汉乐府的影响来看。”(《乐府诗选序》) 建安,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是一个“俊才云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民歌 乐府诗选 中国文学展史 建安文学 建安诗 黄初 现实主义精神 《杂诗》 悲愤诗
下载PDF
叙述与抒情的“博弈”——以于坚诗为中心
20
作者 陈仲义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6,共8页
一、抒情与叙事此消彼长倘若说隐喻与转喻是诗家族一对亲密无间、须臾不可分离的孪生姊妹,那么抒情与叙事则更像同父异母、时有杯葛的兄弟了。①盖因各自强大的基因,显豁个性,互不买账,一直以来都处于此消彼长、恩恩怨怨、分分合合的状... 一、抒情与叙事此消彼长倘若说隐喻与转喻是诗家族一对亲密无间、须臾不可分离的孪生姊妹,那么抒情与叙事则更像同父异母、时有杯葛的兄弟了。①盖因各自强大的基因,显豁个性,互不买账,一直以来都处于此消彼长、恩恩怨怨、分分合合的状态。抒情分子相对细腻、柔软,在文本字里行间,穿行轻敏,悠游自在;叙事的颗粒相对生硬、粗笨,于文本的各种隧道、闸口,受制于排斥性的“安检”,有些缩头缩尾,行动不便。抒情如驭风的快乘,浩浩乎统摄情感的千波万涛,一直以来忘乎所以。叙事旨在曲折的航道来往迂回,却总是被安排在百米跑道冲刺,自然施展不了自己的身手。重要的是,抒情是吾国香火不息的传统,缘情的属性对应着国人的心理结构。三千年抒情风范占据着辽阔的疆域,长盛不衰。东汉班固,虽有过出自《诗经》、乐府的“缘事而发”的总结,白居易也曾多次发出“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呼吁,无奈弱势的叙事一直处于下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诗 白居易 《诗经》 排斥性 悠游自在 隐喻与转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