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结构断裂到“双轨一体”:第一书记制度下的乡村治理变迁——基于鲁西北D村驻村帮扶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许晓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7-83,M0005,共18页
第一书记制度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主动介入农村以推进治理有效的创新机制。基于"国家一村级党组织一乡村社会"的分析框架和"结构一过程"的分析策略可以发现,鲁西北D村的驻村帮扶工作既嵌入在政社关联链条断裂的前... 第一书记制度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主动介入农村以推进治理有效的创新机制。基于"国家一村级党组织一乡村社会"的分析框架和"结构一过程"的分析策略可以发现,鲁西北D村的驻村帮扶工作既嵌入在政社关联链条断裂的前置背景中,又呈现为一个从外来书记进场到村级党建强化再到乡村社会整合的延展过程。一方面,通过释放驻村干部的自主能动性,第一书记制度成为基层治理体制的重要补充,不仅将国家权力人格化地导入一线治理场景之中,也构造了双轨治理结构的协同并行;另一方面,通过发掘乡村社会的内生动能,第一书记制度还形塑出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不仅使简约治理以新的样态复归落位,也构建出双轨的一体融通与相辅相成,从根本上呼应了国家与村社二元合一的本土治理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第一书记制度 结构过程 简约治理
下载PDF
农民上楼:风险与治理——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9
2
作者 叶继红 孙崇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72,共12页
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一项战略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内蕴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农民上楼项目的快速推进却引致了一系列的结构性风险。通过引入“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发现伴随着征地拆迁和集中居住的... 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一项战略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内蕴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农民上楼项目的快速推进却引致了一系列的结构性风险。通过引入“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发现伴随着征地拆迁和集中居住的不同阶段,农民上楼先后经历了不同的风险类型,大致可分为“物质性结构风险”与“非物质性结构风险”。这些风险的生成既有系统性的原因也有制度性的原因。因此,在推进农民上楼过程中,要根据农民上楼风险的呈现特点和发生学逻辑,采取更为精准的治理策略,包括强化系统思维和对农民上楼风险的整体性认知,完善农民上楼的风险辨识防控机制,健全农民上楼的相关配套保障性机制,提升农民上楼后的空间治理水平,采取“小步走”的渐进式推进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上楼 结构-过程 风险 治理
下载PDF
功能性分权体系的制约与协调机制——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国权 皇甫鑫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2,155,共10页
在现代公权力体制中,权力的绝对集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多样的分权模式。虽然西方三权分立式的政治性分权不适合中国,但是中国有着自身特色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的功能性分权体系,这一体系力图通过构建多重的制约与协... 在现代公权力体制中,权力的绝对集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多样的分权模式。虽然西方三权分立式的政治性分权不适合中国,但是中国有着自身特色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的功能性分权体系,这一体系力图通过构建多重的制约与协调机制实现既保障权力运行效率又防止权力滥用专断的双重目标。中国特色功能性分权体系建基于广义政府,基本要义是政治集权与组织分权、核心特征是功能性与嵌套性。实践中,中国特色功能性分权已初步形成了权力结构与权力过程双重维度上的制约与协调机制,在总体上呈现出"强协调-弱制约"、"强监督-弱制约"的特征。基于此,实务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应从权力结构和权力过程来审视、提升功能性分权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权力制约与协调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分权 制约 协调 结构-过程 中国特色
下载PDF
驻村帮扶下的乡村治理变革--基于H省C镇X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6
4
作者 程同顺 许晓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4-103,共10页
驻村帮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主动介入农村以改善乡村治理状况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基于“结构一过程”的分析框架和H省C镇X村的调研材料,可以发现税费改革后第三领域内松散脱节的治理结构和多重机制混合的治理过程在驻村帮扶... 驻村帮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主动介入农村以改善乡村治理状况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基于“结构一过程”的分析框架和H省C镇X村的调研材料,可以发现税费改革后第三领域内松散脱节的治理结构和多重机制混合的治理过程在驻村帮扶下发生了明显改观。一方面,作为基层政府与村级组织之间的中间型载体,驻村帮扶实现了国家与社会在村治场域内的上下贯通,塑造了紧密嵌合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依托于规范的公共治理规则和官僚化的治理工具,驻村帮扶又在实践中将多重治理推向统合,构建出正规化的治理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由国家驱动的治理形式虽不同于节省成本的简约治理,但却具有复归二元合一政社关系的结构意义,因而又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村帮扶 结构过程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结构困境到要素演进: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路径转向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世政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推动应急管理机制有效运行和应急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对提升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及效率具有关键作用。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实践效果的历时性比较,从治理结构、政府架构、政策体系、运行机... 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推动应急管理机制有效运行和应急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对提升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及效率具有关键作用。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实践效果的历时性比较,从治理结构、政府架构、政策体系、运行机制4个层面的分析发现,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呈现结构演进与固化并存的特征,凸显出非制度主体参与困境、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不健全、应急物资保障运行受到制约等问题。遵循结构优化和过程再造的基本思路,应以创新政企合作机制、提高跨区域应急物资协调能力、优化政府间权责关系、推动智慧化应急物流网络建设、推动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和保障效能有效转化和融合,夯实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社会风险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突发事件 应急物资保障 结构-过程 体系演进 应急管理
下载PDF
“小切口”联结“大问题”:找回充分解释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晓林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6-24,共9页
在社会科学中,结构功能主义曾经盛极一时、占据研究主流,但因其长于宏观分析,且不着意于个体行动,遭受广泛的批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抛去结构、制度、价值、文化等的罩缚,专注于具体的行动与事件研究,微观精巧的研究范式席云卷浪。总体... 在社会科学中,结构功能主义曾经盛极一时、占据研究主流,但因其长于宏观分析,且不着意于个体行动,遭受广泛的批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抛去结构、制度、价值、文化等的罩缚,专注于具体的行动与事件研究,微观精巧的研究范式席云卷浪。总体来看,结构功能主义及其批评者的差异是存在的,但是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构成彼此致命的威胁。需要说明的是,行动者无不在结构之中,行动者的行为势必要由结构来说明。由于分工不同,对社会进行一般的理论抽象,是结构主义而非其他主义所能做的。将过程引入到结构分析中来,建构一种“结构—过程”分析范式,既能激活详尽的行动要素,又能链接一般的结构。在大时代,研究者借助结构—过程范式分析大问题、产出大理论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主义 结构过程 政治过程
下载PDF
部委主导型基层社会治理试验的结构化困境及其化解——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7
7
作者 郭松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7,125,共15页
试点试验是改革开放以来被广为使用的重要方法。当前部委主导型基层社会治理试验面临着数量规模的显著扩张,但真正能够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深刻变革的地方经验并没有同步增长。基于“结构-过程”分析框架研究发现,这类改革试验实际上... 试点试验是改革开放以来被广为使用的重要方法。当前部委主导型基层社会治理试验面临着数量规模的显著扩张,但真正能够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深刻变革的地方经验并没有同步增长。基于“结构-过程”分析框架研究发现,这类改革试验实际上面临着多重结构化约束,包括对上负责的问责结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结构、漏斗型的动力结构、相对分散的分工结构。受此影响,实践中可能出现基层民主失范、社会发展失衡、形式主义抬头、公共利益受损的伦理风险。这些潜在的伦理风险通过科层组织的吸纳机制、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机制、纵向条线中的控制机制、试验绩效的评估机制沉淀为实践张力,导致相关试点试验项目难以取得实效。未来,应当通过持续改革来改善相关试点试验的结构化环境,以实现新时代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过程 部委主导 基层社会治理试验 结构化困境
下载PDF
加压容易减压难:乡镇政府负担生成的多重制度逻辑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泽鹏 董迪瑶 雷晓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77,共13页
乡镇政府负担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很大的阻滞因素。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范式与压力传导的双向视角,并结合田野调查发现,多重制度逻辑综合作用引致的乡镇政府负担生成机制可解释为“加压容易减压难”。一方面,在压力... 乡镇政府负担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很大的阻滞因素。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范式与压力传导的双向视角,并结合田野调查发现,多重制度逻辑综合作用引致的乡镇政府负担生成机制可解释为“加压容易减压难”。一方面,在压力型科层体制下,乡镇政府受到上级政府的强制性支配,议价空间有限,上级政府较易实现对乡镇政府的加压,这表现为任务分配与任务负荷的失衡、资源配套与高效执行的冲突、检查与迎检的张力、问责与容错的矛盾。另一方面,在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下,乡镇政府对村级组织的行政控制受到限定和约束,减压过程存在任务转包困难、任务承接能力有限、任务落实效果衰减、任务执行动力不足的困境,导致村级组织较难实现对乡镇政府的减压,且乡镇政府还需处理村级组织反向上交的“剩余事务”。“加压容易减压难”导致乡镇政府的治理事务超出其可承载限度,由此生成治理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政府负担 制度逻辑 结构-过程 压力型体制
下载PDF
垂改背景下县级环境监管权的重组模式及其优化方向 被引量:7
9
作者 丁霖 竺效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1-39,共9页
环保垂改引发县级生态环境派出机构与县级政府的分离,加深县域范围内生态环境治理困境。引入“结构-过程”框架对这一机构分离进行剖析可见,县级环境监管权产生了结构过程双重分化。实践中,县级层面探索在党委领导下成立生态环境议事协... 环保垂改引发县级生态环境派出机构与县级政府的分离,加深县域范围内生态环境治理困境。引入“结构-过程”框架对这一机构分离进行剖析可见,县级环境监管权产生了结构过程双重分化。实践中,县级层面探索在党委领导下成立生态环境议事协调机构实现县级环境监管权的重组。结构与过程双重视角分析可见,实践中县级生态环境议事协调机构对环境监管权重组呈现虚化间歇、虚化常态、实体间歇与实体常态四种模式。四种模式各自具有不同的适用情景,但其运行仍面临合法性、运行效率、权力监督等方面的困境。生态环境议事协调机构应通过县级党委政府的赋权与信息公开明确合法性基础,通过流程再造明确权力界限、提高执行效率,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监督与制约,以环境治理现代化思维来化解县级生态环境议事协调机构不同运行模式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垂改 结构-过程 环境监管权 生态环境议事协调机构 治理现代化
原文传递
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基于“结构-过程”框架的分析
10
作者 罗海成 《闽台关系研究》 2024年第1期2-16,共15页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战略安排。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应用“结构-过程”框架,建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研究模型。从结构角度分析,可以清晰展现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内涵、空间两个...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战略安排。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应用“结构-过程”框架,建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研究模型。从结构角度分析,可以清晰展现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内涵、空间两个维度的全领域、全区域的全域网格化图景;从过程角度分析,可以动态体现两岸融合发展中两类主体、两种不同方向作用力的互动作用过程。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蕴含了社会系统建构的内在逻辑机理,是两岸关系领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一项创新性系统工程,在结构层面要强化系统观念,完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有机系统;在过程层面要强化合作观念,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合作共建;在创新层面要强化质效观念,实现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过程 逻辑理路 社会系统
下载PDF
结构-过程视角下中国乡-村关系的演进与展望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新文 郝永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8-77,157,158,共12页
“结构-过程”是中国政治分析的新范式。结构-过程视角下中国乡-村关系的整合性省察有助于对其变迁历程与演进前景作出更为深刻的判断。中国乡-村关系演进是结构与过程彼此调适、相互作用的结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社会关系... “结构-过程”是中国政治分析的新范式。结构-过程视角下中国乡-村关系的整合性省察有助于对其变迁历程与演进前景作出更为深刻的判断。中国乡-村关系演进是结构与过程彼此调适、相互作用的结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社会关系结构变迁与乡村治理体制结构改革,在现实乡村治理过程中,中国乡-村关系先后经历了初步形成、动态探索与渐进调适三个阶段。其中在初步形成阶段,中国乡-村关系主要表征为行政命令型,而在动态探索过程中,以税费改革为界,中国乡-村关系实现了从利益诱导到情感运作的逻辑转变。基于全新的时代特征,在渐进调适环节,新一轮结构与过程的互动促使合作逻辑下信任均衡型乡-村关系日益生成,并因其遵循乡-村关系演进的一般规律而成为了乡-村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过程 乡-村关系 国家-社会 信任均衡 乡政村治
下载PDF
国家统编教材何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国家认同的结构——过程视角
12
作者 杨龙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6,共10页
国家统编教材作为优良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国家认同赋能价值。国家统编教材属于国家认同的具象化表征,国家认同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点。以国家认同理论作为解释性框架,在结构组成机制层面,国家统编教材既... 国家统编教材作为优良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国家认同赋能价值。国家统编教材属于国家认同的具象化表征,国家认同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点。以国家认同理论作为解释性框架,在结构组成机制层面,国家统编教材既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承载形式,也是国家认同基本观念的内容实体;在过程传导机制层面,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过程是国家事权的彰显,使用过程则体现了国家意志的下沉。当前,要发挥好国家统编教材的认同性结构功能,不断推进其政治社会化过程,在持续增进各族群众国家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统编教材 国家认同 结构过程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认同类型化逻辑及其中介作用机制:基于“结构-过程”的视角
13
作者 张洋阳 《宁夏党校学报》 2023年第6期92-100,共9页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之一,而治理是否真正有效,应以农民认不认同乡村治理作为衡量标准。既有关于农民乡村认同的研究多从“主体-功能”的视角展开,偏向对农村治理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分散领域的认同建构,更关注认同的结果输出...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之一,而治理是否真正有效,应以农民认不认同乡村治理作为衡量标准。既有关于农民乡村认同的研究多从“主体-功能”的视角展开,偏向对农村治理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分散领域的认同建构,更关注认同的结果输出,鲜有对农民乡村认同的体系性阐释。从“结构-过程”视角对于认同产生的过程进行研究极有必要,为此建构了系统的乡村认同“金字塔”模型:在历时层面,认同分为先赋型、制度型、发展型、后致型认同,它们整体上呈现出由片面到全面、由被动到主动的认知加深过程;在共时层面,它们相互共生且相对独立。厘清这些认同类型化逻辑的目的在于以认同为中介实现乡村由“弱治理”向“强治理”转换,为探寻“强治理”与“强认同”互构互强的乡村现代化振兴之路提供可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认同 结构-过程 乡村治理
下载PDF
“结构-过程”视角下的系统性腐败生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尘子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7-96,共10页
作为一种易发多发的腐败现象,系统性腐败由多种要素要件构成,表现出鲜明的组织性和嵌入性特征。在“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下,系统性腐败并非个人腐败行为的简单聚集,而是源于公共权力授予、运行和监管的制度性短板,是既有权力结构和权... 作为一种易发多发的腐败现象,系统性腐败由多种要素要件构成,表现出鲜明的组织性和嵌入性特征。在“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下,系统性腐败并非个人腐败行为的简单聚集,而是源于公共权力授予、运行和监管的制度性短板,是既有权力结构和权力过程的“系统误差”。在结构化诱因的作用下,腐败行为逐渐向公权体系渗透,并在特定系统内由个人向群体扩散蔓延。对此,有必要采取针对性矫治策略,明确公权机构的权力和职能、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健全权力监督与制约体系,铲除系统性腐败的滋生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腐败 结构-过程 生成机理
下载PDF
结构—过程视角下政府间协作影响因素探析--以B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例
15
作者 龚颖 鲍操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27-31,共5页
城市行政综合执法关系城市治理的良善水平,条块分割等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长期制约行政执法体制的良性运转。进入新时代,伴随城市治理的重心下移,执法资源和服务下沉,以及执法职责和权力的下放,基层政权属地管理与下沉的执法机构之间关... 城市行政综合执法关系城市治理的良善水平,条块分割等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长期制约行政执法体制的良性运转。进入新时代,伴随城市治理的重心下移,执法资源和服务下沉,以及执法职责和权力的下放,基层政权属地管理与下沉的执法机构之间关系整合与协作成为了现行城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难题。B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街乡体制改革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解题思路和制度安排。以"结构-过程"为分析视角,基于B市两轮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案例事实,对政府间协作影响因素进行了经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在"吹哨报到"体制下,协作领导与协作主体权力、执法资源的平衡与下沉、执法主体的既往经验与协作执法的目标协议等影响因素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这些研究发现揭示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创新背后的作用机制,并为进一步的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间协作 协作领导 执法下沉 结构过程
下载PDF
人民政协界别小组会的运行机制——基于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全体会议的观察
16
作者 张丽琴 李佳育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开会是民主政治的必要形式,也是交流沟通的集中体现。人民政协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以会议交流意见、以协商讨论问题,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会议体系和会议机制,但一些观察和经验还在积累和验证中。作者基于政协北京市委员会第十三... 开会是民主政治的必要形式,也是交流沟通的集中体现。人民政协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以会议交流意见、以协商讨论问题,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会议体系和会议机制,但一些观察和经验还在积累和验证中。作者基于政协北京市委员会第十三届三次会议(2020年1月)和十三届四次会议(2021年1月)期间医药卫生界两次会议的观察,从结构、过程、评估、效能四个方面,讨论政协界别小组会的民主协商机制。本文不仅从静态的角度研究会议的基本构成,而且从动态的角度对议事过程进行跟踪,建议以关键环节为抓手,优化协商效能,实现界别小组会从形式价值到实质价值的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人民政协 界别小组会 结构过程 评估—优化
下载PDF
结构—过程理论视域下的中国道路解读
17
作者 周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唯物史观明确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结构性要素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社会呈现不同形态,其实质就是马克思运用结构——过程理论对人类社会进行的哲学分析。对中国道路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结构——过程理论进行审视思考,是对... 唯物史观明确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结构性要素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社会呈现不同形态,其实质就是马克思运用结构——过程理论对人类社会进行的哲学分析。对中国道路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结构——过程理论进行审视思考,是对中国道路深刻认识的哲学分析。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的社会结构不断调整、转型、优化达到和谐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理论对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都作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唯物史观 结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问题与重构——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
18
作者 时光龙 高灼荣 《休闲》 2021年第4期0007-0008,共2页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得出:国内研究现状评价观念由传统趋于现代;研究范围和理论视角多样;评价观念由传统趋于现代;评价模式单一、技术多样;国外研究现状评价模式单一、技术多样。
关键词 大专院校 公共体育课程 结构-过程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19
作者 康鹏 陈卫平 王美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2-1203,共12页
生态风险评价对科学管理与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弥补传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不足和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将生态系统服务引入生态风险评价中进行发展和完善,成为了当前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系统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在... 生态风险评价对科学管理与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弥补传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不足和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将生态系统服务引入生态风险评价中进行发展和完善,成为了当前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系统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指出生态系统服务在问题形成阶段中可明确保护对象和属性,在风险分析阶段可联系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作用,在风险表征阶段及后续阶段能可提供清晰明确的评价结果,加强风险交流和管理,能有效地改进生态系统传统生态风险评价。在实践上,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风险评价可从3个不同层面开展:一是针对外界压力对某类特定功能或者系统中某些服务功能的影响,构建基于某种特定服务的实体属性评价方法;二是针对外界压力作用下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变化下对功能影响,构建基于复杂生态系统作用的评价方法,实现对生态风险的模拟评价;三是评价社会生态系统下外界驱动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时,可将DPSIR(Driv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理论模型运用到生态风险管理中,也可基于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与压力源的空间作用关系,实现社会生态系统风险评价与管理。作为生态风险表征手段,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损失与不利服务进行表征,也可选取热力学等指标作为评估量纲。从理论、评价方法、风险管理等方面对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生态风险评价给予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 评价终点 生态系统结构过程 风险管理
下载PDF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的延续性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5
20
作者 万爱红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年第36期4794-479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的延续性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应对方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GDM患者106例,依据建档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的延续性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应对方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GDM患者106例,依据建档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采用SDS、SAS、医学应对问卷(MCMQ)、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6(SDSCA-6)、自拟护理工作满意度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并随访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干预1个月后研究组SDS、SAS评分及MCMQ中的屈服分量表、回避分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面对分量表、SDSCA-6中的运动、饮食、遵医行为项目评分及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研究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的延续性护理用于GDM患者,可缓解负性情绪,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应对方式,减少不良妊娠结局,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焦虑 抑郁 应对方式 自我管理 妊娠结局 延续性护理 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