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对柏拉图“洞喻”和“线喻”的现代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臻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A6期69-71,共3页
在西方哲学的路径里,"启蒙"似乎仅仅特指中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或"启蒙思潮"。然而,如果打破这种特定的"启蒙"话语而拓展启蒙的视野,回溯柏拉图的"洞喻"和"线喻"并进行... 在西方哲学的路径里,"启蒙"似乎仅仅特指中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或"启蒙思潮"。然而,如果打破这种特定的"启蒙"话语而拓展启蒙的视野,回溯柏拉图的"洞喻"和"线喻"并进行认真探究,则这两个比喻所相互映现的正是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那么在柏拉图的视阈里,为何启蒙,如何可能启蒙,启蒙具有何种特性,启蒙之人性究竟发生何种变化?以上诸类问题,正是本文需要梳理和阐释的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性启蒙 “洞 线 “可见世界” “可知世界”
下载PDF
柏拉图的线喻与漂移说——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森 《东吴学术》 2015年第6期29-38,2,共10页
本文阐述了柏拉图《理想国》中著名的线喻的观念系统及其与模仿说、西方进化论诗学知识谱系的学理关系,同时在西方诗学创作和理论史的视点上,将线喻的"可见世界"部分作为转喻修辞考察,将"可知世界"部分作为隐喻修... 本文阐述了柏拉图《理想国》中著名的线喻的观念系统及其与模仿说、西方进化论诗学知识谱系的学理关系,同时在西方诗学创作和理论史的视点上,将线喻的"可见世界"部分作为转喻修辞考察,将"可知世界"部分作为隐喻修辞考察,将两个"世界"的四个线段比喻划分为影像修辞(能指转喻)、物像修辞(所指转喻)、构成修辞(能指隐喻)、义理修辞(所指隐喻),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柏拉图线喻与本文作者提出的语言漂移说的学理关联,批判了诗学进化论,证明了心灵和心智是语言漂移的样态,而诗性(美)的生发,则是心灵、心智与语言合二为一的、非本质的语言漂移之生命直观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李森 线 漂移说 影像修辞 物像修辞 构成修辞 义理修辞 能指转 所指转 能指隐 所指隐
原文传递
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对柏拉图“洞喻”和“线喻”的一种现代解读
3
作者 刘臻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66-68,共3页
在西方哲学的路径里,"启蒙"似乎仅仅特指中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或"启蒙思潮"。然而,如果打破这种特定的"启蒙"话语而拓展启蒙的视野,回溯柏拉图的"洞喻"和"线喻"并进行... 在西方哲学的路径里,"启蒙"似乎仅仅特指中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或"启蒙思潮"。然而,如果打破这种特定的"启蒙"话语而拓展启蒙的视野,回溯柏拉图的"洞喻"和"线喻"并进行认真探究,则这两个比喻所相互映现的正是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那么,在柏拉图的视阈里,为何启蒙?如何可能启蒙?启蒙具有何种特性?启蒙之人性究竟发生何种变化?以上诸类问题,都需要进行梳理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性启蒙 “洞 线
下载PDF
求“善”之路的辨识——对《理想国》中“线喻”的相关思考
4
作者 张学骞 王子涵 《理论建设》 2015年第6期79-82,87,共5页
对于《理想国》中的线喻,我们常常将其视为柏拉图哲学视野下对世界的划分,但是这样的看法如果不详加辨析,就会产生对柏拉图在线喻中寓意的误解,而要真正厘清线喻的内在结构,又必须从线喻所处的整体的对话语境中入手。本文试图从这个角... 对于《理想国》中的线喻,我们常常将其视为柏拉图哲学视野下对世界的划分,但是这样的看法如果不详加辨析,就会产生对柏拉图在线喻中寓意的误解,而要真正厘清线喻的内在结构,又必须从线喻所处的整体的对话语境中入手。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线喻所处的背景,它关切到哲人与城邦的关系,亦关系到对"善"的追求,这将与线喻自身的结构互为照应互为启发,共同标示出对《理想国》的一种理解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 哲人 城邦
下载PDF
重构教师专业学习思维与实践——德勒兹后批判人文主义理论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祝刚 徐国兴 +1 位作者 林琦 史可媛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85,共7页
国际教师专业学习受“过程—结果”线性论、理论应用型等“树状思维”的宰制,集中表现为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困境。德勒兹后批判人文主义理论提出的聚集、块茎思维与线喻理论为重构教师专业学习思维与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利于... 国际教师专业学习受“过程—结果”线性论、理论应用型等“树状思维”的宰制,集中表现为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困境。德勒兹后批判人文主义理论提出的聚集、块茎思维与线喻理论为重构教师专业学习思维与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利于打破教师专业学习的二元对立、静止、割裂的思维模式,寻求思维活动的连续性、多元化、异质性。教师专业学习因此面临三方面的视角转变:在本体论层面,教师专业学习被视为一种涉及多种要素的、高度中介的“人类共存主义”活动;教师专业学习活动不仅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生成,具有政治性和情境性特征;规避克分子线的束缚,运用分子线和逃逸线进行教学活动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批判人文主义 教师专业学习 聚集 块茎思维 线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