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都柏林人》中的“精神顿悟” |
李维屏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
1996 |
35
|
|
2
|
“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试比较乔伊斯的《死者》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
蒋虹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 |
18
|
|
3
|
宗教的世俗化和理想的幻灭——《阿拉比》主题研究 |
刘晓燕
|
《皖西学院学报》
|
2007 |
8
|
|
4
|
浅析小说《阿拉比》中的精神顿悟 |
刘晓萍
何菲
|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8
|
|
5
|
试析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的写作技巧 |
王晓燕
|
《长春大学学报》
|
2003 |
6
|
|
6
|
小说《阿拉比》主人公心理体验分析 |
王占九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7
|
论《都柏林人》中的“精神顿悟” |
杨洋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
4
|
|
8
|
试论《死者》的死亡主题及其象征手法 |
郑亚娟
|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5
|
|
9
|
《屋顶丽人》中汤姆的“精神顿悟” |
马英
|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
2013 |
4
|
|
10
|
论《死者》中主人公的“精神顿悟” |
吴伟萍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11
|
乔伊斯、海明威对“顿悟”与“感悟”的演绎 |
孟志明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3 |
2
|
|
12
|
从“精神瘫痪”走向“精神顿悟”与“重生”——乔伊斯短篇小说《死者》的主题探析 |
吴晓梅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2 |
3
|
|
13
|
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一朵浮云》与《墙上的斑点》之比较研究 |
王丽蓉
胡妮
|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4
|
《阿拉比》和《草原日出》的写作手法对比 |
曹小雪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5
|
詹姆斯·乔伊斯的精神顿悟与美学理论 |
唐旭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3
|
|
16
|
影像·信念·理性——从柏拉图的“洞喻”看《死者》中的众生相 |
秦丹丹
孙胜忠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3
|
|
17
|
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
庄小芬
|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
2008 |
2
|
|
18
|
“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 |
李新博
|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9
|
扭曲的自我 可笑的反英雄——“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人物分析 |
蒋花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2
|
|
20
|
从现实真实到心灵真实——浅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主题及其表现方法 |
高刘鑫
|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
201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