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4,8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另类空间 被引量:484
1
作者 M.福柯 王喆法 《世界哲学》 CSSCI 2006年第6期52-57,共6页
在福柯的解释中,“另类空间”是一种与古典哲学或经典物理学的空间概念不同的东西。为标志这种空间的特性,他发明了一个与“乌托邦”不同的新词,即“异托邦”。在福柯看来,“乌托邦”是一个在世界上并不真实存在的地方,但“异托邦”不... 在福柯的解释中,“另类空间”是一种与古典哲学或经典物理学的空间概念不同的东西。为标志这种空间的特性,他发明了一个与“乌托邦”不同的新词,即“异托邦”。在福柯看来,“乌托邦”是一个在世界上并不真实存在的地方,但“异托邦”不是。它是实际存在的,但对它的理解要借助于想象力。这种另类空间的概念实际上支配了福柯的全部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场所 异托邦
原文传递
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 被引量:326
2
作者 郑震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7-191,共25页
本文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试图分析和勾勒出空间概念在西方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境遇变迁,并深入探讨当代西方社会学空间转向的思想来源、基本特征和理论意义。这一空间转向将空间概念社会本体论化,它具有借鉴并超越传统的客观环境论... 本文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试图分析和勾勒出空间概念在西方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境遇变迁,并深入探讨当代西方社会学空间转向的思想来源、基本特征和理论意义。这一空间转向将空间概念社会本体论化,它具有借鉴并超越传统的客观环境论和主观空间论,以及反客观主义、反普遍主义和反历史主义的主导特征。但是其空间视角依然不同程度地为笛卡尔的主客体二元论所困扰,并受制于时间与空间二元化的传统思路,针对于此,本文将展望一种对空间概念的理论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社会空间 空间转向 空间本体论 西方社会学
原文传递
后知识服务时代的图书馆转型 被引量:185
3
作者 柯平 邹金汇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7,共14页
转型既是当代图书馆事业的主要特征,也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目前,图书馆转型处于后知识服务时代,创新成为一种常态,转型成为时代议题,图书馆需要主动转型。图书馆转型是一个系统,除了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的深刻影响,还有存在... 转型既是当代图书馆事业的主要特征,也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目前,图书馆转型处于后知识服务时代,创新成为一种常态,转型成为时代议题,图书馆需要主动转型。图书馆转型是一个系统,除了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的深刻影响,还有存在于系统外部的外在驱动力和系统内部的内在驱动力,两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引向图书馆转型发展。后知识服务时代,图书馆转型由空间、资源、服务、管理四大要素构成,整体转型是四大要素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一转型既需要解决内外部的原理问题,也需要解决理念、关键要素与路径问题。表2。参考文献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知识服务时代 图书馆转型 创新 空间 资源 服务 管理
下载PDF
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 被引量:185
4
作者 付志勇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5年第5期18-26,共9页
该文结合创客实践和创客教育的特点,探讨众创空间生态的理念与模式,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在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创客实践在高校已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基于创客模式的实践教育,从参与模式、学习内容、师生互动以及学习... 该文结合创客实践和创客教育的特点,探讨众创空间生态的理念与模式,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在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创客实践在高校已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基于创客模式的实践教育,从参与模式、学习内容、师生互动以及学习环境等各个层面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众创空间作为承载创客实践的平台,其核心要素包括合作社群、创意实践、开放资源和协作空间——合作社群是参与式创新的基础,创意实践则包含从课程、工作坊到各类交流与比赛,开放资源包括开源设备、工具和方法,协作空间以灵活多变的空间支持参与式的创新。四个核心要素相互支撑,形成了有机的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客 教育 空间 社群 生态
下载PDF
一种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 被引量:127
5
作者 曹志月 刘岳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92,共6页
地理信息系统中 ,时间、空间和属性是信息的 3种基本成分 ,理想的地理信息系统应支持信息的时态性 ,对时空数据进行统一的模拟和管理。由于当前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难以处理时态现象 ,时空数据模型已成为GIS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首先对... 地理信息系统中 ,时间、空间和属性是信息的 3种基本成分 ,理想的地理信息系统应支持信息的时态性 ,对时空数据进行统一的模拟和管理。由于当前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难以处理时态现象 ,时空数据模型已成为GIS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首先对当前时空数据模型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 ,并从 3个方面描述了该模型的数据结构 ,包括时空对象结构、时空数据组织方式和时空数据存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面向对象 时空数据模型 时间 空间 属性 时态性 GIS
下载PDF
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被引量:98
6
作者 胡序威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2-28,共7页
我国东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地区,均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对其周围地区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既是集聚核,又是扩散源,而且同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但由于彼此间在具体区位、资源、环... 我国东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地区,均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对其周围地区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既是集聚核,又是扩散源,而且同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但由于彼此间在具体区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与结构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因而其空间问题的表现形式又各有特色。以宏观背景分析、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大中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乡村地区城市化、区域发展各具特色五个方面对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 城镇密集地区 空间 集聚 扩散
下载PDF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被引量:133
7
作者 吴宁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2-127,共16页
亨利·列斐伏尔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提出城市的权利和城市革命,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城市化,认为城市是全球空间的脉络背景,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 亨利·列斐伏尔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提出城市的权利和城市革命,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城市化,认为城市是全球空间的脉络背景,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填补了以往社会理论对空间研究的空白,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解释和说明意义。但是,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具有抽象思辨性和乌托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城市 空间 社会学
下载PDF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18
8
作者 黎一畅 周寅康 +3 位作者 吴林 金晓斌 王丽萍 胡静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9-315,共7页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①苏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最为集约,苏中次之...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①苏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最为集约,苏中次之,苏北城市土地低度利用,这是因为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造成的;②在江苏省域空间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阶梯状分布,其直接原因是城市区位的不同,而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差异和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的不同是其内在原因,也是导致个别城市存在特殊性的根本原因;③通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分析,发现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通过对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初步分析研究,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和城市土地储备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 空间 江苏省
下载PDF
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转型研究 被引量:132
9
作者 吴莹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116,共23页
近年来在国家主导式的城市化模式下,大量村庄"撤村并居","村改居"社区广泛出现。从传统乡村到"村改居"社区,其空间特征发生了剧烈变化,由此对社区基层治理提出了挑战。基于对我国多地"村改居"... 近年来在国家主导式的城市化模式下,大量村庄"撤村并居","村改居"社区广泛出现。从传统乡村到"村改居"社区,其空间特征发生了剧烈变化,由此对社区基层治理提出了挑战。基于对我国多地"村改居"社区的比较研究,笔者发现,网格式管理与乡村原有的治理网络遗产相结合,迅速在"村改居"社区中获得接受;以绿地景观为代表的新型空间的使用矛盾体现了公共事务管理在主体、资金来源和运作方式上从乡到城的转型;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代表的新空间的实际运用与政府的功能设计存在的偏移,则是再造公共空间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实践的相互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村改居”社区 空间 基层治理
原文传递
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问题:理论、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124
10
作者 周翔 李镓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7-154,共18页
在媒介渗透的社会背景下,媒介化成为最能够体现媒介重要性的概念之一,也是媒介研究的新路径。本文基于文献爬梳与反思,辨析媒介化与中介化的差异,阐释作为元过程的媒介化所蕴含的媒介逻辑,并进一步从网络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实践角度出发... 在媒介渗透的社会背景下,媒介化成为最能够体现媒介重要性的概念之一,也是媒介研究的新路径。本文基于文献爬梳与反思,辨析媒介化与中介化的差异,阐释作为元过程的媒介化所蕴含的媒介逻辑,并进一步从网络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实践角度出发来理解和分析媒介化的社会空间表征及其向网络化逻辑延伸等问题。本文认为,传统的媒介逻辑本质上是一种以时间面向为主导、以传播效果为目标的单向技术逻辑,而网络化逻辑在很大意义上是基于日常生活的以空间面向为主导的多元实践逻辑。网络使得社会空间、心灵空间和物理空间产生套叠和分离。网络社会表面上是媒介技术延伸的结果,其实质却是社会互动关系的投射。未来的媒介研究应聚焦如何联结网络空间中的互动关系,探索打通时间和空间问题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 媒介逻辑 空间 网络化逻辑 网络社会
原文传递
从“声景”思考传播:声音、空间与听觉感官文化 被引量:123
11
作者 季凌霄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41,共18页
受限于视觉性的思维框架,以声音媒介及其使用为议题的传播研究倾向于关注社会情境中人对声音内容的接受过程,将具有空间性的声音压缩到平面世界来讨论,忽略了声音环境本身的形塑、声音的空间性以及它与人类感官的互动。而声音景观研究... 受限于视觉性的思维框架,以声音媒介及其使用为议题的传播研究倾向于关注社会情境中人对声音内容的接受过程,将具有空间性的声音压缩到平面世界来讨论,忽略了声音环境本身的形塑、声音的空间性以及它与人类感官的互动。而声音景观研究则从空间与听觉者的感官经验出发来考察声音环境,以及经由人的听觉方式(包括解读声音文化意义的能力和听觉的涉身倾向)而在内心形成的对此声音环境的印象。声景研究将声音视作一种直接跟身体感官互动的环境,而非仅是内容的承载者。声景与听觉方式呈现出某一时期特定的权力关系与物质技术特征。通过考察更广泛空间中的声景,能够拓展与联系各个声音媒介的传播情境/场所,洞见它们之间的位置安排与权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景观 声音环境 听觉方式 空间 涉身倾向
原文传递
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119
12
作者 胡潇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131,207,共19页
在人类实践中,空间发生着由自然向社会、由物理向人文的让渡与转换,这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揭示空间社会化和社会空间化的相互生成机制。马克思是依据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给空间之双重再生产的分析出发,去进行空间... 在人类实践中,空间发生着由自然向社会、由物理向人文的让渡与转换,这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揭示空间社会化和社会空间化的相互生成机制。马克思是依据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给空间之双重再生产的分析出发,去进行空间社会化重构现象之解析的。马克思极其关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物质实践的不同状态对生存空间带来不同的生产、构建和形塑,以致可以从生存空间的形态去判定历史发展的分期。就整个世界历史进程而言,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实质上就是资本逻辑通过全球性市场经济的刚性力量,将生产实践和活动空间都纳入资本运行的轨道,遂使率先发达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世界霸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空间 空间社会化 社会空间
原文传递
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被引量:101
13
作者 龙迪勇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5-22,共8页
从时空维度看,小说首先表现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因此小说叙事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时间逻辑;但小说同时也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所以小说叙事也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空间逻辑。很多现代小说家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 从时空维度看,小说首先表现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因此小说叙事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时间逻辑;但小说同时也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所以小说叙事也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空间逻辑。很多现代小说家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然而,对空间的利用和强调,决不能导致对时间的忽视和“超越”。“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未来小说发展的康庄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小说 时间 空间 空间叙事
下载PDF
街头官僚的空间阐释——基于工作界面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13
14
作者 韩志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3-591,共9页
街头官僚现象的兴起提出了加强街头官僚的理论研究的现实任务。街头官僚概念是一个由空间关系来定义的概念,是空间化思维建构的结果。"街头"不是对工作场景的直观描述,而是对街头官僚与公民直接打交道时的工作界面的一种高度... 街头官僚现象的兴起提出了加强街头官僚的理论研究的现实任务。街头官僚概念是一个由空间关系来定义的概念,是空间化思维建构的结果。"街头"不是对工作场景的直观描述,而是对街头官僚与公民直接打交道时的工作界面的一种高度抽象,是定义街头官僚的一个空间的隐喻。根据街头官僚工作界面的空间性质,街头官僚的行动空间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窗口空间、街头空间和社区空间。不同的空间对街头官僚和公民的行为及其互动过程都施加了约束和限制,在其中活动的街头官僚与公民的行动性质和相互关系都有所不同。这为深入理解街头官僚及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官僚 空间 工作界面 公民
下载PDF
空间的哲学:福柯的“异托邦”概念 被引量:105
15
作者 尚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8-24,共7页
现代物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空间哲学,它也为福柯关于“异托邦”的空间理论提供了灵感。“异托邦”与福柯所谓“知识考古学”的精神是一致的,即抵抗以时间为线条,以一元论精神为线索的哲学史。福柯分析了“异托邦”的六个特征,赋予普遍的... 现代物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空间哲学,它也为福柯关于“异托邦”的空间理论提供了灵感。“异托邦”与福柯所谓“知识考古学”的精神是一致的,即抵抗以时间为线条,以一元论精神为线索的哲学史。福柯分析了“异托邦”的六个特征,赋予普遍的空间现象以新的内涵,他开发了一种新的空间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物理学 空间 福柯 异托邦
下载PDF
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 被引量:101
16
作者 王承旭 《规划师》 2006年第4期69-72,共4页
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作为文化的表层,体现在城市的文化空间层面上。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居民、文化活动及文化场所三要素构成,在空间尺度上表现为整体文化意象、文化分区、文化片区及文化设施... 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作为文化的表层,体现在城市的文化空间层面上。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居民、文化活动及文化场所三要素构成,在空间尺度上表现为整体文化意象、文化分区、文化片区及文化设施四种尺度,在需求层次上划分为区域型、提升型及基础型三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 空间 意象 尺度
下载PDF
时态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实现方法 被引量:80
17
作者 吴信才 曹志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1-245,共5页
数据在具有空间性的同时亦具有时间性 ,时态地理信息系统是具备处理数据时间性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 .简要介绍了时态GIS中的时间、时间粒度、时间戳、应答时间等基本概念及其分析、更新、显示等功能 ,以及时空数据表示、不确定性、多标... 数据在具有空间性的同时亦具有时间性 ,时态地理信息系统是具备处理数据时间性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 .简要介绍了时态GIS中的时间、时间粒度、时间戳、应答时间等基本概念及其分析、更新、显示等功能 ,以及时空数据表示、不确定性、多标度等时态GIS的相关问题 .重点讨论了时态GIS的 2个基本数据模型 :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 .关系模型具有语义丰富、理论完善、高效灵活等特点 ,从而使人们开始尝试在关系模型中加入时间维 ,并利用关系代数和查询语言来处理时态数据 ,关系模型包括归档保存、时间片、记录级时间戳等实现方法 .面向对象模型提供了聚合、关联等机制 ,易于支持时态GIS中的各种时空数据 ,面向对象模型包括OSAM/T模型和InithOO模型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时态GIS 空间 对象 时间粒度 时间戳 应答时间 日控数据
下载PDF
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一个重新想象传播的维度 被引量:107
18
作者 潘忠党 於红梅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0-157,8-9,共18页
本文考察空间动态和主体的空间实践这二者之间的交织,论述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城市空间与传播的互构关系,并借用文化人类学的"阈限性"概念来探讨这个互构,聚焦人的实践(包括传播与交往实践)以及人们在实践中实现其行动主体... 本文考察空间动态和主体的空间实践这二者之间的交织,论述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城市空间与传播的互构关系,并借用文化人类学的"阈限性"概念来探讨这个互构,聚焦人的实践(包括传播与交往实践)以及人们在实践中实现其行动主体的这个过程。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共同构成重新想象传播学的一个维度。在此,传播也是人们创造产生阈限体验的实践时空并在不同的身份、角色、场景、生存条件等结构性状态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是人们策略性地或游戏地应对多元、多变、缺乏确定性的时代并在其中共同生活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阈限性 空间 场所 后现代状态
原文传递
城市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组织模式——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00
19
作者 周素红 闫小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64-670,共7页
作为城市居民生活与生产的两大载体,城市居住与就业用地及其空间组织对城市发展及空间格局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大城市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展巨大的变化。本文以广州为案例,分析了广州市居住就... 作为城市居民生活与生产的两大载体,城市居住与就业用地及其空间组织对城市发展及空间格局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大城市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展巨大的变化。本文以广州为案例,分析了广州市居住就业空间均衡性、宏观空间组织模式和不同片区的居住就业中微观空间组织模式等,并从历史因素、政府因素、市场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角度揭示了广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居住就业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和规律。论文倡导多元化的土地开发模式,提倡从居住与就业空间协调的角度调节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进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达到提高城市运作效率的目的,并试图在研究视角上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居住 就业 空间 城市地理
下载PDF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2
20
作者 王勤玲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6,共5页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 & Johnson(1980)。这个理论里的“源域”、“目的域”、“恒定性”、“映射”等概念已经成为人们讨论隐喻语言和概念现象时所共同使用的术语。由 Fauconnier & Turner(1996, 1998)提出的一个更新的框/...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 & Johnson(1980)。这个理论里的“源域”、“目的域”、“恒定性”、“映射”等概念已经成为人们讨论隐喻语言和概念现象时所共同使用的术语。由 Fauconnier & Turner(1996, 1998)提出的一个更新的框/架,通常被冠之以“整合”、“概念整合”或“概念一体化”等不同的名称,是用来探索和解释大致与概念隐喻理论相同的语料,并且也尝试着把隐喻分析与对许多其它语言和概念现象的分析统一为一个整体。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这两种理论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指出这两种方法在解释语言方面实际上是互为补充的,而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相互竞争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对比研究 空间 映射 投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