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1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求诸“科学”的启蒙努力——以五四前后《科学》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陈炜 黄文华 《柳州师专学报》 2006年第4期120-123,共4页
五四前后掀起的“科学思潮”成为新文化运动高举的“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之一,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在此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对科学概念的完善,使它提倡的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影响了当下许多学人的治学,而且... 五四前后掀起的“科学思潮”成为新文化运动高举的“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之一,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在此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对科学概念的完善,使它提倡的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影响了当下许多学人的治学,而且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也成为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而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科学家集团 科学概念 启蒙努力
下载PDF
科学教育中的大概念:指向学生科学观念的获得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刚 吕立杰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7-123,共7页
科学教育是科学发展的基石,科学大概念的引入源于对当前科学教育陷入学科间割裂化与学科内碎片化状态,并同时降低对科学原则与科学精神教育要求的困境反思。科学大概念是基于科学事实基础的,但同时又超越科学事实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 科学教育是科学发展的基石,科学大概念的引入源于对当前科学教育陷入学科间割裂化与学科内碎片化状态,并同时降低对科学原则与科学精神教育要求的困境反思。科学大概念是基于科学事实基础的,但同时又超越科学事实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以及科学观念抽象概括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观念性认识。研究通过HPS与学习进阶视角对科学大概念进行结构考察,认为科学大概念应包含知识体系、哲学观念与方法原则三个部分,并指出科学大概念可以作为科学教材编写的逻辑基础以及科学教师教学的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科学概念 科学观念
原文传递
物理前概念及纠正错误前概念的策略 被引量:15
3
作者 赖小琴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3期89-93,共5页
物理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物理概念之前对它的想法 ,物理前概念广泛存在而且根深蒂固 .错误的物理前概念对物理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负作用 .本文论述了物理概念和前概念的形成过程 ,前概念对物理学习的作用 ,形成错误前概念原因 ,以及... 物理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物理概念之前对它的想法 ,物理前概念广泛存在而且根深蒂固 .错误的物理前概念对物理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负作用 .本文论述了物理概念和前概念的形成过程 ,前概念对物理学习的作用 ,形成错误前概念原因 ,以及如何纠正错误前概念 ,科学地进行概念教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学习 物理教学 物理前概念 科学物理概念 纠正策略 概念教学
下载PDF
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选择与表达方式——兼谈科学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大概念 被引量:19
4
作者 何善亮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9年第2期61-67,共7页
科学大概念教育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的大趋势,并成为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表达方式的时代选择。对国际科学教育会议成果、部分国家课程文件及科学教材的进一步比较发现,科学教育的内容选择与表达方式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反观我国中小学... 科学大概念教育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的大趋势,并成为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表达方式的时代选择。对国际科学教育会议成果、部分国家课程文件及科学教材的进一步比较发现,科学教育的内容选择与表达方式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反观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不仅需要丰富和完善以科学大概念为核心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内容,更需要依据其使用情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而加强相关的实证研究则有助于应对科学教育这一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科学概念 内容选择 表达方式 改进建议
下载PDF
“公众理解科学”进入中国15年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大光 《科普研究》 2006年第1期24-32,共9页
文章回顾了“公众理解科学”概念进入中国15年以来引发的讨论和开展科学素养调查的情况。作者探讨了科学素养概念形成的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国家对科学素养关注点的差异。文章对调查指标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了建立适合中国社会形态的指... 文章回顾了“公众理解科学”概念进入中国15年以来引发的讨论和开展科学素养调查的情况。作者探讨了科学素养概念形成的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国家对科学素养关注点的差异。文章对调查指标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了建立适合中国社会形态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同时,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调查中需要改革的思路。建议通过1至2年的努力建立既能够进行国际横向比较,同时能够进行国内发展趋势的纵向比较的观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理解科学 科学素养概念 调查指标设讨 中国社会形态
原文传递
理解“深度学习”:作为生态化理念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晓玲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6年第4期10-12,15,共4页
"深度学习"研究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活跃的实践探索。时代的发展,使作为一个普通语汇的"深度学习"从经验化表达转变为科学化、学科化概念。面对迫切的教育改革需求和复杂的实践探索,"深度学习"需要从科学化概念... "深度学习"研究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活跃的实践探索。时代的发展,使作为一个普通语汇的"深度学习"从经验化表达转变为科学化、学科化概念。面对迫切的教育改革需求和复杂的实践探索,"深度学习"需要从科学化概念进一步地被理解为一种生态化理念,从而更好地释放它内蕴的思维力量、理论潜力和彰显它于教学实践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经验化语汇 科学概念 生态化理念
下载PDF
TIMSS中的科学素养 被引量:4
7
作者 魏冰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3,20,共6页
一、关于TIMSS TIMSS是"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英文缩写.它是国际教育成就协会(IEA)发起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比较研究.整个研究历时近十年,涉及45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有50万学生参加测试.IEA曾于60... 一、关于TIMSS TIMSS是"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英文缩写.它是国际教育成就协会(IEA)发起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比较研究.整个研究历时近十年,涉及45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有50万学生参加测试.IEA曾于60年代初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分别进行了第一、第二次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比较研究,其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TIMSS的理论框架酝酿于90年代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于1995年五、六月份完成测试,有关的评价结果从1996年底开始陆续发表.TIMSS的研究集中于三个年级段:小学中段、初中中段和中学最后一年(相当于美国学制的12年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TIMSS 科学素养概念 教育改革
下载PDF
科学的概念、范围和界限——论卡尔·雅斯贝尔斯的科学观 被引量:7
8
作者 梦海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48,共6页
根据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雅斯贝尔斯批判了现代“科学哲学”倾向和“总体知识”冲动,揭示了科学的概念、范围和界限。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既不能是同一个东西,又不能互相反对。唯当把哲学与科学严格地加以区别开来以后,才能纯粹地保... 根据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雅斯贝尔斯批判了现代“科学哲学”倾向和“总体知识”冲动,揭示了科学的概念、范围和界限。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既不能是同一个东西,又不能互相反对。唯当把哲学与科学严格地加以区别开来以后,才能纯粹地保持二者之间的不可分离的联系,才能达到二者的真正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哲学与科学 科学概念 科学的范围和界限
下载PDF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大气压强”教学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苏爱娣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16年第6期25-28,共4页
为了使概念的建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顺序,“学习进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在学习进阶理论下开展教学,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设计进阶发展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核心概念体系,培养科学素养。
关键词 学习进阶 科学核心概念 大气压强 课例研究
下载PDF
科学前概念中西方研究进展追踪——文献计量学视角揭示的中西方差异 被引量:6
10
作者 石翡 丁邦平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33,共6页
让·皮亚杰较早研究了儿童理解世界过程中如何形成概念,其后西方科学教育改革也不断强调学科知识转化为"概念性理解"的重要性。新世纪之交,我国兴起了该领域的研究热潮,中西方的研究与实践有怎样的异同?本文通过文献计量... 让·皮亚杰较早研究了儿童理解世界过程中如何形成概念,其后西方科学教育改革也不断强调学科知识转化为"概念性理解"的重要性。新世纪之交,我国兴起了该领域的研究热潮,中西方的研究与实践有怎样的异同?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追踪发现:中国学者对科学前概念的理解与探查方法显著不同于西方;我国不像西方研究那样形成完整的研究-实践互动链;相较西方,我国科学前概念研究在高等教育以后的人群中呈现失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概念 概念性理解 文献计量学
原文传递
大科学教育新格局:学段一体化建构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永和 杨宣洋 苏洵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5,共6页
加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构建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推进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要秉承“以终为始”的理念,以培养和造就国家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大批... 加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构建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推进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要秉承“以终为始”的理念,以培养和造就国家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大批科技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依照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设计进阶式教育体系,统筹规划原本相对独立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的科学教育。具体而言,面对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诸多现实困境,要完善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的保障机制;构建一体化目标图谱;设计学段内和段间教学评一体化体系;开辟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渠道;聚力数字技术赋能。从这五个方面发力来推进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构建“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大中小学 学段一体化 科学教育加法 科技创新人才 科学概念
下载PDF
指向科学核心素养的四维整合学习模式——以“胡克定律”为例
12
作者 杨洋 张宗芳 王不一 《中学物理》 2025年第1期15-20,共6页
2022年发布的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本研究以胡克定律为例,首先梳理了从胡克到胡克定律的科学史,并以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为理论框架,批判了上世纪的“郑玄说”.在此基础上,使用... 2022年发布的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本研究以胡克定律为例,首先梳理了从胡克到胡克定律的科学史,并以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为理论框架,批判了上世纪的“郑玄说”.在此基础上,使用核心素养框架重构胡克定律相关内容,融入科学史与争议问题,组成科学大概念的学习进阶,以探究实践贯穿始终,提升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形成思维整合学习模式,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概念 学习进阶 科学核心素养 胡克定律
重审科学革命概念
13
作者 何天翼 袁江洋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共11页
科学革命曾作为科学史研究中的枢纽性概念影响了一个时代,但从科学史学史的视角来看,这种强调革命和断裂的编史学原则武断地切断了历史;从长时段的科学发展进程来看,它又武断地切断了科学的积累性和连续性。考察多种版本的科学革命概念... 科学革命曾作为科学史研究中的枢纽性概念影响了一个时代,但从科学史学史的视角来看,这种强调革命和断裂的编史学原则武断地切断了历史;从长时段的科学发展进程来看,它又武断地切断了科学的积累性和连续性。考察多种版本的科学革命概念的提出、发展与流变进程,比较奥恩斯坦、鲁滨逊、柯瓦雷、巴特菲尔德、库恩、I·B·科恩、F·科恩等人所主张的科学革命概念,可清楚地看到:科学革命概念始终未能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陷阱与历史断裂论陷阱,它未必为科学史研究提供了真正适宜的进路,也未必能够真切地揭示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史研究应超越民族主义,重新拾起萨顿的新人文主义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史理论 科学革命概念 萨顿理想 长时段全球科学
原文传递
站在科学范式转折点上的科学教育
14
作者 倪闽景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50,共5页
科学发展经历了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三个范式的演变,由于强人工智能的突破,科学将进入数据科学新范式,这个范式的基本特征是科学自身的工具化,将让每个人拥有更强大的创造能力。站在科学范式的转折点上,科学教育将更加关注多... 科学发展经历了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三个范式的演变,由于强人工智能的突破,科学将进入数据科学新范式,这个范式的基本特征是科学自身的工具化,将让每个人拥有更强大的创造能力。站在科学范式的转折点上,科学教育将更加关注多样化和实践性,更加突出科学现象的发现和想象力,更加重视科学大概念,重视大中小学校科学教育的系统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科学范式 现象 多样化 科学概念
原文传递
学校科学课程的演变
15
作者 高凌飚 《中小学科学教育》 2024年第1期37-45,55,共10页
清晰地了解学校科学课程的演变,有助于提高对科学课程的认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革命导致的大量人才需求和科学研究本身的需要,学校科学课程应运而生,并于20世纪初逐步走向成熟。此后... 清晰地了解学校科学课程的演变,有助于提高对科学课程的认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革命导致的大量人才需求和科学研究本身的需要,学校科学课程应运而生,并于20世纪初逐步走向成熟。此后,学校科学课程的地位越发稳固,“科学为大众”运动、综合科学运动、科学·技术·社会理念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学校科学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科学大概念组织课程内容和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加以融合的科学课程理念方兴未艾,对我国的学校科学课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对科学课程做了全面革新,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深化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科学课程 科学概念 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科学教育 被引量:3
16
作者 倪闽景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3年第2期1-5,共5页
ChatGPT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工具,它的出现给科学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会。了解人工智能的进化史,把握人工智能对人类文化进化的推动作用,才能建立基于新科技观的科学教育新范式,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发挥科学教育作用。
关键词 科学教育 人工智能 ChatGPT 学习的本质 科学概念
下载PDF
科学桌游研发的原则与实践——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
17
作者 杨帆 章佳敏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4年第6期82-88,共7页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探讨了基于教育主题构建的游戏机制设计。运用OTMDA框架(主题、目标、机制、动态、体验),系统分析了设计者如何在科学内容策划与游戏机制设计之间实现平衡,以提高游戏的教育价值和玩家参与度,并评价了游戏的...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探讨了基于教育主题构建的游戏机制设计。运用OTMDA框架(主题、目标、机制、动态、体验),系统分析了设计者如何在科学内容策划与游戏机制设计之间实现平衡,以提高游戏的教育价值和玩家参与度,并评价了游戏的设计与实现,为未来基于教育主题的游戏开发提供经验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桌游 OTMDA 框架 游戏机制 科学概念
下载PDF
访谈:探明儿童科学概念的另一蹊径
18
作者 王家友 《江苏教育》 2024年第5期86-88,共3页
为了更好地设计适合儿童的教学,教师需要从儿童那里得到信息。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较为准确地找到儿童对某个科学概念先前的理解,那么对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将具有重要意义,而访谈在了解儿童科学前概念方面就有着独特的价值。一... 为了更好地设计适合儿童的教学,教师需要从儿童那里得到信息。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较为准确地找到儿童对某个科学概念先前的理解,那么对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将具有重要意义,而访谈在了解儿童科学前概念方面就有着独特的价值。一、何为访谈访谈是某人为了了解另一个人关于某个特定的主题而发起的谈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谈 非教育性 非判断性 科学概念
下载PDF
基于科学大概念编写科普进阶读物——以“燃烧”主题为例
19
作者 胡辉杰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4年第2期84-91,共8页
以“能量”大概念统领,依托“燃烧”主题,融合跨学科知识,把不同阶段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与人类发展历史情境相联系,尝试编写设计了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的进阶科普读物,以此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也为其他大概念或其他主题的编写提供思考... 以“能量”大概念统领,依托“燃烧”主题,融合跨学科知识,把不同阶段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与人类发展历史情境相联系,尝试编写设计了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的进阶科普读物,以此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也为其他大概念或其他主题的编写提供思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概念 学习进阶 科普读物 能量 燃烧
下载PDF
论20世纪上半叶“教育科学”概念在中国的形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小丽 侯怀银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0-111,共12页
"教育科学"这一概念,既受中国五四时期"科学"观念和教育学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又受"科玄论战"和"教育崩溃"论争的波及,并与国内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衰密切相关。教育科学概念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形... "教育科学"这一概念,既受中国五四时期"科学"观念和教育学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又受"科玄论战"和"教育崩溃"论争的波及,并与国内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衰密切相关。教育科学概念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受美国实验教育学思潮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教育科学"概念。此后欧美各国关于"教育科学"的论争被陆续引介到中国。在此过程中,"教育科学"与"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相剥离,进入教育学分类,并成为大学的系科建制名称。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概念的认识对中国现代的教育科学概念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的认识深受"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在认识过程中受欧美多国熏染,"一名多实"的现象影响了中国教育学的分类,同时这些认识特征也反映了教育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的急切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教育科学概念 教育学 教育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