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 |
吴迪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
1995 |
34
|
|
2
|
论哈代小说悲剧主题的发展 |
聂珍钊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3
|
|
3
|
试析奥康纳《好人难寻》的荒诞主题 |
杜志卿
张燕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24
|
|
4
|
剑桥学术传统与研究方法:从利维斯谈起 |
聂珍钊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6
|
|
5
|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
葛桂录
刘茂生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5
|
|
6
|
论《谁害怕弗吉妮亚·沃尔夫?》的社会批评主题 |
邹惠玲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3
|
|
7
|
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 |
程巍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8
|
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 |
金元浦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1
|
|
9
|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 |
王向远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5 |
9
|
|
10
|
鲁迅杂文观念的形成演进与日本文学 |
王向远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6 |
11
|
|
11
|
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 |
高宁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9
|
|
12
|
当代女性精神的缺席——试析贾平凹小说的女性形象 |
王晓音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10
|
|
13
|
试论罗斯金的文化观 |
殷企平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9
|
|
14
|
80年代文学批评的“分层化”问题 |
程光炜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0
|
|
15
|
论哈代小说的历史文化底蕴 |
许海燕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5
|
|
16
|
“无恩有爱”:新文化运动亲子伦理再考察 |
姜瑀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0
|
|
17
|
《红色中华》与苏区社会 |
万振凡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9
|
|
18
|
关于“文本分析”与“社会批评”(笔谈) |
洪子诚
耿占春
敬文东
姜涛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8
|
|
19
|
略论两汉童谣 |
王子今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7
|
|
20
|
库哈斯方法:当建筑学成为反讽批评 |
金秋野
|
《建筑师》
|
2006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