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1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末清初碑刻研究中的书学观念 被引量:15
1
作者 薛龙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9,共8页
明末清初,大批学者亲历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南京等地访求以汉碑为主的金石遗文,耸动为一时风气。证经补史的同时,学者们发掘出汉碑与二王书风迥异的审美趣味——气味之古与形态之拙,“古拙”意趣得到时人普遍的认同与... 明末清初,大批学者亲历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南京等地访求以汉碑为主的金石遗文,耸动为一时风气。证经补史的同时,学者们发掘出汉碑与二王书风迥异的审美趣味——气味之古与形态之拙,“古拙”意趣得到时人普遍的认同与激赏,并贯穿了碑学的始终。然而,访碑家们对于北朝碑刻中的“丑”、“怪”、“俗”现象,基本持否定态度,这与乾嘉以后的风尚有较大差别。大批汉碑的发现、椎拓与传播,为临池提供了极好的范本,于是“汉法大恢天下”,以郑籚为代表的清初隶书创作与明人划出一道鸿沟。明末清初汉碑热与汉隶振兴雄辩地说明,康有为关于碑学肇始于清中叶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访碑 碑学 隶书 古拙
下载PDF
康有为“帖学大坏”论及其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曹建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8-138,共11页
康有为扬碑抑帖的态度和“帖学大坏”的观察结论虽然流露出强烈的主观性,并且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但同时也刺激了人们对碑、帖自身价值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随着对书法风格和字体演变的深入认识,以及疑古思潮的影响,作... 康有为扬碑抑帖的态度和“帖学大坏”的观察结论虽然流露出强烈的主观性,并且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但同时也刺激了人们对碑、帖自身价值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随着对书法风格和字体演变的深入认识,以及疑古思潮的影响,作为帖学经典的《兰亭序》等也遭到了质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碑学的眼光来审视帖学的结果。但帖学传统并没有因此而断绝,在康有为之后,不仅存在着纯粹的帖学创作,而且形成了碑帖相互渗透的创作和审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帖学 碑学 兰亭序
下载PDF
论于右任书法 被引量:10
3
作者 沃兴华 《中国书画》 2007年第8期33-50,138,共19页
于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右任,后以字行,号髯翁。陕西三原人。1903年登乡举,因"昌言革命"案发,被革,乃亡命上海,后入震旦学院。1906年在日本入同盟会,此后办《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曾任国民政府监察院... 于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右任,后以字行,号髯翁。陕西三原人。1903年登乡举,因"昌言革命"案发,被革,乃亡命上海,后入震旦学院。1906年在日本入同盟会,此后办《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曾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1949年去台北。出版有《标准草书》、《右任诗存》、《右任文存》等。20世纪的中国书法,最精彩的是早晚两个时期。早期,碑学走向成熟,风靡天下;晚期,与时俱进,强调创新。在这两个时期中,于右任始终是大家关注的风云人物。早期他是积极的实践者,开创了重拙大兼而有之的风格面貌,受到普遍的赞誉和推崇。晚期他是主要的影响者,作为变法创新的榜样,作品被许多书法家和爱好者借鉴学习。本文就其书法发展过程、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人的启示谈一点个人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右任 标准草书 碑学 结体 广武将军碑 以字行 碑版 重拙大 帖学 右任诗存
下载PDF
阮元与《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被引量:6
4
作者 金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2年第2期47-52,26,共7页
中国书法史上,清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由于清代学术思潮的影响,清代中、后期书坛渐成碑学兴盛、帖学衰微的格局,从而影响到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书法观念和创作。在这个转折时期,清代学者阮元以其显赫的政治和学术地位,对清代碑学的形... 中国书法史上,清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由于清代学术思潮的影响,清代中、后期书坛渐成碑学兴盛、帖学衰微的格局,从而影响到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书法观念和创作。在这个转折时期,清代学者阮元以其显赫的政治和学术地位,对清代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称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元 清代 书法观念 碑学 《南北书派论》 《北碑南帖论》 书学思想 地域书风理论
下载PDF
况周颐“重、拙、大”与晚清碑学 被引量:7
5
作者 杜庆英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3-151,共9页
况周颐论词以"重、拙、大"为核心,学界对这一批评概念的研究基本限于词学领域。若将视阈扩展至整个文艺史便会发现其与书法有着较深的渊源关系。晚清碑学的兴盛与"重、拙、大"概念在文艺批评领域的经典化密切相关,&... 况周颐论词以"重、拙、大"为核心,学界对这一批评概念的研究基本限于词学领域。若将视阈扩展至整个文艺史便会发现其与书法有着较深的渊源关系。晚清碑学的兴盛与"重、拙、大"概念在文艺批评领域的经典化密切相关,"重、拙、大"不仅为词学批评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碑版书法的最高审美理想。从书学到词学批评,"重、拙、大"的内涵基本上包含两个层面,一为笔法概念,一为风格特点,并以笔法内涵为核心,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后世词学家对"重、拙、大"的接受上,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审美感受的深沉及审美心理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况周颐 词学批评 碑学 论词 重拙大 唐圭璋 碑版 书学 文艺史 词学史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北碑接受过程中的“雅化”转向——以赵熙为例
6
作者 刘虎林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4,共4页
清代碑学的理论建构极大拓展了书法的经典范畴,以往被称为“穷乡儿女造像”的民间书法材料逐渐进入书学视野,北碑成为继篆隶书体之后清末民国书法创新与审美表现的重要领域。在碑学内在尚新求变与自我反思精神的指引下,清末民初的北碑... 清代碑学的理论建构极大拓展了书法的经典范畴,以往被称为“穷乡儿女造像”的民间书法材料逐渐进入书学视野,北碑成为继篆隶书体之后清末民国书法创新与审美表现的重要领域。在碑学内在尚新求变与自我反思精神的指引下,清末民初的北碑书写与审美呈现几个不同的阶段,出现了以邓石如、赵之谦、张裕钊、于右任等为代表的几次重大转变。其中,以赵熙、梁启超等人为代表,追求对北碑予以“雅化”,此类书风虽与碑学崇尚“雄强”“质朴”的审美风尚有所差异,但仍然符合碑学开放性及自我革新的特点,是碑学发展过程中书家主观探索精神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碑学 北碑 雅化 赵熙
原文传递
翰墨荟萃 看清代精英书写文韬武略
7
作者 陈曦 《中国收藏》 2024年第5期60-63,共4页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书坛渐成“帖学”和“碑学”分流的局面,前者书风流丽蕴籍,后者崇尚朴拙雄浑,二者此消彼长又相互融合,形成有清一代新的书法风尚。5月下旬,在中国嘉德2024年春拍之际,此季特别推出的“经纶...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书坛渐成“帖学”和“碑学”分流的局面,前者书风流丽蕴籍,后者崇尚朴拙雄浑,二者此消彼长又相互融合,形成有清一代新的书法风尚。5月下旬,在中国嘉德2024年春拍之际,此季特别推出的“经纶——清代书法的文韬武略”专场将隆重登场。该专场荟萃130余件书法作品,从一个侧面绘就了清代近300年书法历经艰难蜕变的发展史,诸多名家的精品力作将让这段精彩的“碑帖之争”再现于世人眼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嘉德 清代书法 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史 帖学 碑学 重要转折时期 文韬武略
原文传递
东晋至南北朝早期南北书法的美学差异——从《始平公造像记》《都下帖》谈起
8
作者 谷敏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24年第8期52-55,共4页
本文通过对比《始平公造像记》和《都下帖》的书写对象、用笔、结体和章法,探讨北方魏碑与南方帖系书法的异同,提出东晋至南北朝早期南北书风的差异源于书写载体、书体演变、哲学宗教及人文地域的影响这一结论。这种古质与今妍的审美差... 本文通过对比《始平公造像记》和《都下帖》的书写对象、用笔、结体和章法,探讨北方魏碑与南方帖系书法的异同,提出东晋至南北朝早期南北书风的差异源于书写载体、书体演变、哲学宗教及人文地域的影响这一结论。这种古质与今妍的审美差异影响了后世书法美学的发展,唐至晚明帖学的盛衰之变以及清代碑学的复兴都可以从中找到端倪。追溯南北分派源头有利于打破当代书坛派别隔阅,构建兼容并蓄的书法美学,进而从书法美学角度探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南北朝早期 书法美学 碑学 帖学
原文传递
赵之谦楷书的笔法、结构与形态蠡测——以《齐民要术》八条屏为例
9
作者 李光明 《书法》 2024年第6期160-165,共6页
赵之谦是清代重要的书法家,他初师颜真卿,得宽博端庄之基。随着进入潘祖荫幕府,受到汉学思想的浸染,书学审美转向六朝及北魏造像铭,在碑学的道路上深入耕耘,又得北碑雄强壮丽之蕴。赵之谦书法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用笔并不追求斩钉截铁... 赵之谦是清代重要的书法家,他初师颜真卿,得宽博端庄之基。随着进入潘祖荫幕府,受到汉学思想的浸染,书学审美转向六朝及北魏造像铭,在碑学的道路上深入耕耘,又得北碑雄强壮丽之蕴。赵之谦书法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用笔并不追求斩钉截铁、刀刻斧琢的碑刻效果,而是追求其流美、拙趣的审美情调。因此,赵之谦书法显得厚重且明丽。在这种碑帖融合的书法创作理念下,赵之谦取得了具有书史意义的地位。尤其是对于碑学书风的传播、碑帖融合书风的发扬,具有承先启后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之谦 碑帖融合 《齐民要术》 北碑 宽博 书风 颜真卿 碑学
原文传递
杨沂孙篆书风格的形成和影响探究
10
作者 刘振煦 《艺术科技》 2024年第5期41-43,46,共4页
目的:文章从杨沂孙的生平、学书历程以及书学思想等方面分析,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其篆书风格的形成及其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也为相关学习者学习传统、进行创新,并形成自己的书学思想和书风面貌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方法:通... 目的:文章从杨沂孙的生平、学书历程以及书学思想等方面分析,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其篆书风格的形成及其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也为相关学习者学习传统、进行创新,并形成自己的书学思想和书风面貌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方法:通过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搜集概括杨沂孙的家庭背景、交际圈、时代背景以及邓石如书风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杨沂孙篆书风格是由多种因素及其自身所秉承的“简化”的书学思想相结合而成的。结论:碑学兴盛的大时代环境与家庭环境、朋友圈层,给杨沂孙提供了良好的学书条件和环境。同时,在友人的影响下,其开始学习邓石如的篆书,在这一过程中融会贯通,结合自身艺术见解,内化创新,苦心经营,变圆为方,在笔画相接处加入自己的理解,相接处或厚实凝重,或虚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将“简化”的书学思想完美表现出来。静观其字,文雅静谧,字态端正,笔画流畅而透亮,将清代文人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学书之路上,杨沂孙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精神也对其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且其书风的确立对后世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吴大澂、吴昌硕等书家就受到杨沂孙篆书的影响,从而找到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杨沂孙 碑学 篆书
下载PDF
亦沉亦雅经生笔——朱彝尊隶书审美观念管窥
11
作者 严紫祥 王军领 《书法》 2024年第6期185-189,共5页
朱彝尊是清代篆隶复兴的先驱人物,倡导以“篆隶为本”的书学观,其书法取法《曹全碑》而又能融合诸家,力推复古之风。其书风与词风醇厚沉雄,书诗之气盎然,张宗祥评其为“却将书卷入行间,亦沉亦雅经生笔”。朱彝尊提出的汉隶三种书风分类... 朱彝尊是清代篆隶复兴的先驱人物,倡导以“篆隶为本”的书学观,其书法取法《曹全碑》而又能融合诸家,力推复古之风。其书风与词风醇厚沉雄,书诗之气盎然,张宗祥评其为“却将书卷入行间,亦沉亦雅经生笔”。朱彝尊提出的汉隶三种书风分类,改变了唐代以来单一的汉碑审美观,开辟了一条汉隶复兴的新道路。他的书学思想和艺术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汉碑古法在清初的重振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尊 复古观念 碑学
原文传递
谭延闿对颜真卿书风的继承性研究
12
作者 李小妤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6期75-81,共7页
谭延闿的书法以宗颜著称,并在后期师法多家,最终形成自家面貌。但是谭延闿在楷书和行书上取得的成就,主要得力于他对颜真卿书法流派的深入研究。本文从清代以来颜真卿在书坛的地位和影响切入,对颜真卿书风进行概述,并解析颜派书风在清... 谭延闿的书法以宗颜著称,并在后期师法多家,最终形成自家面貌。但是谭延闿在楷书和行书上取得的成就,主要得力于他对颜真卿书法流派的深入研究。本文从清代以来颜真卿在书坛的地位和影响切入,对颜真卿书风进行概述,并解析颜派书风在清代至民国的传承及原因。又分别从谭延闿的书学渊源、与颜体楷书的对比、与颜体行书的对比来分析他对颜真卿书法的继承。最后从得忠义崇高之气格、扬碑帖融合之风潮两方面说明他继承颜体并开拓创新的意义,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延闿 颜真卿 碑学 帖学
下载PDF
当代中国书法审美流变举隅--流行书风中的“流行书风”
13
作者 罗亚琳 《书法》 2024年第7期185-192,共8页
在当代,全国三大书展是“传统派”书法最大、最重要的展示舞台,舞台之上,中国书法已呈现出几次大的审美流变,比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原书风”的崛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流行书风”的流行、新世纪“二王书风”的复兴等。这些书风背... 在当代,全国三大书展是“传统派”书法最大、最重要的展示舞台,舞台之上,中国书法已呈现出几次大的审美流变,比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原书风”的崛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流行书风”的流行、新世纪“二王书风”的复兴等。这些书风背后遵循的逻辑是晚清“碑学”“帖学”在当代的延展,呈现出的审美亦是碑学审美与帖学审美之间的转换。它们究竟是如何生成、延展与转换的,这是回顾中国书法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话题,而这也构成了探讨之下的线索。这里阐释的是其中的“流行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书风 “流行书风” 中原书风 碑学 帖学 民间书法
原文传递
马世晓的草书探索
14
作者 李廷华 《中国书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1,共6页
马世晓(一九三四—二〇一三〉,山东省滕州人,后就学于江苏徐州市。浙江农业大学〈现归回浙江大学)茶学系毕业,浙江农业大学书法教授。马世晓曾经拜林散之为师,得到他悉心指点。随着学习的深入,马世晓也意识到,林散之草书受碑学影响,追... 马世晓(一九三四—二〇一三〉,山东省滕州人,后就学于江苏徐州市。浙江农业大学〈现归回浙江大学)茶学系毕业,浙江农业大学书法教授。马世晓曾经拜林散之为师,得到他悉心指点。随着学习的深入,马世晓也意识到,林散之草书受碑学影响,追求奇崛、硬朗的表现风格,重视彰显骨力,但对草书圆润、流利、跳荡、奔突等意味则表现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散之 浙江农业大学 碑学 草书 骨力 表现风格 马世晓 浙江大学
原文传递
清代宋诗运动与碑学比较研究
15
作者 杨阳 《文史杂志》 2024年第1期87-90,共4页
清代早期,“祢宋”诗风和书写金石文字各为诗学、书学的取法方向,也是宋诗运动和碑学兴起的萌芽。至清代晚期国运衰微之时,文艺思潮从主流的追求秀美风格,转变为追求雄强风格。宋诗运动与碑学正是晚清文艺思潮追求雄强风格过程中,趁势... 清代早期,“祢宋”诗风和书写金石文字各为诗学、书学的取法方向,也是宋诗运动和碑学兴起的萌芽。至清代晚期国运衰微之时,文艺思潮从主流的追求秀美风格,转变为追求雄强风格。宋诗运动与碑学正是晚清文艺思潮追求雄强风格过程中,趁势而起的两大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宋 碑学 雄强 相互影响 高峰
下载PDF
文脉赓续 熠熠重光——近现代帖学的振兴暨沈尹默、潘伯鹰、白蕉书法学术特展综述
16
作者 范国新 《中国书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0,22-27,共9页
长期以来,“帖学”和“碑学”作为两大传统,二者互为分野但又紧密联系。到了近现代,在碑学仍是书坛风尚之际,以沈尹默、潘伯鹰、白蕉为代表的帖学大家,却把眼光投向传统帖学。因碑学大兴而几近中断的延续千年的传统帖学能否得到振兴?要... 长期以来,“帖学”和“碑学”作为两大传统,二者互为分野但又紧密联系。到了近现代,在碑学仍是书坛风尚之际,以沈尹默、潘伯鹰、白蕉为代表的帖学大家,却把眼光投向传统帖学。因碑学大兴而几近中断的延续千年的传统帖学能否得到振兴?要如何走好这振兴之路?依旧是从帖学的制高点入手,还是碑帖兼融、另辟蹊径?沈尹默、潘伯鹰、白蕉的反复探索和实践,为这一时期的书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帖学 碑学 沈尹默 白蕉 振兴之路 碑帖兼融 潘伯鹰 书法
原文传递
晚清碑学视域下“以复古为解放”的草书实践
17
作者 童强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66,共2页
清代乾嘉时期,“碑学”与“复古”在古今之变和中西交冲的历史坐标上际会,激发了书法以“复古”为指向、以金石考据为途径的探索实践。由此,篆隶得以复苏,魏碑楷书体系确立,“经世致用”的帖学也得到了稳步的发展,而草书却出现了断崖式... 清代乾嘉时期,“碑学”与“复古”在古今之变和中西交冲的历史坐标上际会,激发了书法以“复古”为指向、以金石考据为途径的探索实践。由此,篆隶得以复苏,魏碑楷书体系确立,“经世致用”的帖学也得到了稳步的发展,而草书却出现了断崖式衰微。咸同以后,沈曾植、王世镗、郑诵先、王蘧常等草书家“以复古为解放”,将草书的复兴指向定格在章草的复苏之上,并参照碑学分别选择了不同的融合方向,形成了最具原创性质的“碑体草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古 碑学 章草 草书
原文传递
《语溪铭》在清代金石学方面的研究
18
作者 张曙光 《中国书画》 2024年第6期25-27,共3页
一、引言元结《溪铭》撰于唐大历三年(767),请当时有名的书家刻于湖南永州祁阳县语溪。清代书坛因“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1],故《溪铭》作为金石碑刻又重新进入清人视域。清代以前就有众多学者对《语溪铭》作过研究... 一、引言元结《溪铭》撰于唐大历三年(767),请当时有名的书家刻于湖南永州祁阳县语溪。清代书坛因“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1],故《溪铭》作为金石碑刻又重新进入清人视域。清代以前就有众多学者对《语溪铭》作过研究,大多是考证,到了清代亦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帖学 碑学 湖南永州 清代以前 祁阳县 语溪 金石碑刻 清代金石学
下载PDF
名家临名帖--白蕉临褚遂良摹《兰亭序》(四)
19
作者 孙稼阜 《书法》 2024年第7期160-161,共2页
释文: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现当代学王羲之书法而杰出者,如沈尹默、白蕉、吴玉如等,于王书都各有所得。清代前期重董、赵,中后期碑学大兴,尚力与势,王羲之... 释文: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现当代学王羲之书法而杰出者,如沈尹默、白蕉、吴玉如等,于王书都各有所得。清代前期重董、赵,中后期碑学大兴,尚力与势,王羲之一路流利畅快、以气韵见长之书风不振,这也是理之然。沈尹默也有临《兰亭序》作品,字势挺拔,锋芒毕显,然静多动少,稍欠流畅;白蕉临作,蕴藉雅健,点画含蓄,静中见动,气韵便生;吴玉如学王得其圆劲流畅,时见痛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序》 吴玉如 白蕉 褚遂良 字势 沈尹默 碑学 王羲之
原文传递
图形、际遇与审美转向:素人之书的古今阐释——以《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为中心
20
作者 刘畅 《书画世界》 2024年第7期23-29,共7页
古今素人之书虽所处时代不同,但都因出自写刻极不熟练者之手,没有经典碑帖书学路径的临习背景,所表现出的视觉图形带有粗朴简率、支离无秩序、无法度的奇趣与古意等形式特征,无论古今均具有视觉上的一致性。自碑学运动以来,康有为等人... 古今素人之书虽所处时代不同,但都因出自写刻极不熟练者之手,没有经典碑帖书学路径的临习背景,所表现出的视觉图形带有粗朴简率、支离无秩序、无法度的奇趣与古意等形式特征,无论古今均具有视觉上的一致性。自碑学运动以来,康有为等人极力鼓吹北朝的“穷乡儿女造像”,对于古代的素人之书,以其数量稀少、年代久远具有古意而推崇备至,以至凡是历史上的一切文字遗迹均成了可资书家临习的对象;而对同时期或当代具有相同意趣的素人之书,却因其数量庞大、不具历史的斑驳与年代久远的沧桑感而弃置一旁,加之推崇当代的素人之书会使得现有的书法体制遭到冲击,既得利益受到侵害,在与古为徒的观念下,具有相同表现形式的古今素人之书却有着不啻霄壤的现实境遇。碑学的极端化发展意图颠覆晋唐法帖所主导的审美风尚,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碑学鼓吹者试图进行新的经典取法建构,主张将古代粗服乱头的生活原型书写奉为经典,却无视同时期的类似书迹,引发了碑学发展以来的逻辑悖论和古今学理分疏。本文以《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一书为中心考察,以期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人之书 古今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碑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