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全媒体时代“硬”新闻如何“软”表达 |
邓安能
|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7
|
|
2
|
如何让时政新闻“温暖”“活亮”起来 |
李秀生
|
《南方电视学刊》
|
2012 |
0 |
|
3
|
让“硬”新闻变“软”——谈如何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贴近性 |
周浩喆
李国轩
|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
2007 |
2
|
|
4
|
全媒体时代如何借助H5技术实现“硬”新闻“软”着陆——以福州广播电视台重大主题报道为例 |
林真贞
|
《传播力研究》
|
2023 |
0 |
|
5
|
融媒体时代“硬”新闻如何“软”表达 |
周芳
|
《记者观察(中)》
|
2022 |
1
|
|
6
|
探索“硬”新闻“软”传播——政务题材新媒体产品生产运营探析 |
肖文舸
|
《南方传媒研究》
|
2018 |
1
|
|
7
|
让“硬”新闻实现“软”表达——金华日报打造时政要闻新媒体平台的实践与启发 |
邵雪廉
|
《新闻战线》
|
2022 |
0 |
|
8
|
硬科技新闻如何破圈——以新华社安徽分社的创新探索为例 |
徐海涛
陈诺
|
《中国记者》
|
2024 |
0 |
|
9
|
“硬新闻”的态度研究——“评价系统”应用研究之二 |
王振华
|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4 |
199
|
|
10
|
新闻特写中的人情味 |
杨晓冬
|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
1998 |
4
|
|
11
|
从即时享乐到延时享乐 网络时代的慢新闻写作 |
李希光
|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1
|
|
12
|
新闻文学化:从历史到当下传播走向的审视 |
周大勇
王秀艳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
9
|
|
13
|
中美报纸硬新闻时态非连续性间接引语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例 |
胡蝶
辛斌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14
|
重大主题报道的整合传播 |
李良荣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15
|
从媒介类型与惯例看中美新闻文化的异同——《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硬新闻个案比较 |
卢慎勇
赵虹
|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16
|
超越“倒金字塔” |
李希光
|
《青年记者》
|
2003 |
2
|
|
17
|
英语硬新闻和软新闻中的评论附加语分析 |
陈程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0 |
6
|
|
18
|
解读西方新闻娱乐化现象 |
马锋
路宪民
|
《传媒观察》
|
2003 |
3
|
|
19
|
企业转型改制的新闻学意义 |
李良荣
孙玮
|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20
|
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 |
黄彦娜
|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
2011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