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辨体与破体 被引量:44
1
作者 吴承学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7-65,共9页
文体风格论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论题。文体风格,即不同体裁、样式的作品所具有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独特风貌,古人一般称文体的艺术特征为“体”“体制”“大体”“大要”“势”等。古人在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时,往往先考虑体制问... 文体风格论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论题。文体风格,即不同体裁、样式的作品所具有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独特风貌,古人一般称文体的艺术特征为“体”“体制”“大体”“大要”“势”等。古人在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时,往往先考虑体制问题。《文镜秘府论·论体》谓“词人之作也,先看文之大体。”宋代倪思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王安石主张“论文章先体制而后工拙。”张戒也认为“论诗当以文体为先,警策为后。”(《岁寒堂诗话》)首先考虑文体的规范’然后才考虑语言形式、表现技巧等问题。古代文体风格学发轫甚早,且贯串于整部文学批评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风格学 文体论 艺术特征 辨体 破体 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史 风格特征 以诗为词 体制问题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文学的尊体与破体 被引量:14
2
作者 曾枣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70,共12页
中国古典文学的文体大体上可以分为文学性的、非文学性的和两可性的三大类。文学类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及辞赋、赠序、杂记、哀祭、楹联等非文学类文体包括诏令、奏议、公牍、祈祷等应用文体,两可性文体指书启、序跋、论说、箴铭、颂... 中国古典文学的文体大体上可以分为文学性的、非文学性的和两可性的三大类。文学类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及辞赋、赠序、杂记、哀祭、楹联等非文学类文体包括诏令、奏议、公牍、祈祷等应用文体,两可性文体指书启、序跋、论说、箴铭、颂赞、传状、碑志等类。从文学、非文学角度划分文体类别是可能的,但不是绝对的。任何非文学文体都含有不少文学名篇,任何文学类文体也非篇篇都是文学作品。实际上任何文体都是两可的,都可能有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决定其是否属于文学,是作品本身,而不是文体。正体与变体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而破体则是为求变求新而有意为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应从中国古典文学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照搬西方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如果只有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才算文学,恐怕会得出中国古代无文学,有也少得可怜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学 文体 变体 破体
原文传递
尊体·破体·原体——重开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路和诗径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建中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7,共8页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至今未见实质性进展,其重要原因是学界对古代文论"说什么"(言说内容)的过度研究导致对"怎么说"(言说方式即批评文体)的有意忽略,从而造成其转型的困难。本文清理古代文论的"...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至今未见实质性进展,其重要原因是学界对古代文论"说什么"(言说内容)的过度研究导致对"怎么说"(言说方式即批评文体)的有意忽略,从而造成其转型的困难。本文清理古代文论的"尊体"传统,建立"怎么说比说什么更为重要"的文体意识,并以此为出发点揭示中国文学批评史嬗变的"破体"规律:共时性的"破"是将理论内容安放于文学文体,历时性的"破"则是破出最能满足时代需求的新文体,两者整体地塑造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文学性品质。本文在总结"尊体"传统和标举"破体"规律之基础上首开"原体"思路,从而以批评文体的生命力复活和文学性复兴来重开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路和诗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现代转换 破体 尊体 中国文学批评史 批评文体 言说方式
原文传递
破体与创造性思维──宋代文体学之新诠释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高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31,共12页
所谓破体,指将其他文体之特质与本色,转介、移植于本位文体之中,迭经移植换元、创意组合,于是促成文体再造、风格生新。如:古文之特色为典实、理道、词达、载道,为事之实用;移以置入贵清空、主风神、尚词婉、崇虚用、陶性情之诗歌中;或... 所谓破体,指将其他文体之特质与本色,转介、移植于本位文体之中,迭经移植换元、创意组合,于是促成文体再造、风格生新。如:古文之特色为典实、理道、词达、载道,为事之实用;移以置入贵清空、主风神、尚词婉、崇虚用、陶性情之诗歌中;或以古文章法句法入诗、以议论入诗、以虚词、奇零句入诗,会通化成,则体现为以文为诗。将原本隶属于诗歌之题材、主题、语汇、意象、风格,凭借新奇组合,而体现于词体中,则是以诗为词。辞赋本色如假设问对、铺陈错彩、排比衬映、韵散相间、托物设喻、卒章显志,体现于古文之中,则成以赋为文。凡此,皆突破本色,疏离当行,进行文体间之新奇组合,大抵切合创造性思维之表现。文体学讨论,宋初以来,以辨体和破体为两大主轴。王若虚楬橥"定体则无,大体则有"之说,以调和宋金文体学,可谓言简意赅,能得宋代文体学之大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体 以文为诗 以诗为词 以赋为文 以文为四六 创造性思维
下载PDF
论宋人破体为记 被引量:9
5
作者 曾枣庄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7年第2期58-68,共11页
杂记文,本当以记叙为主,但宋人喜破体为文,往往以传奇为记,以赋为记,以策为记,以论为记。
关键词 杂记文 破体 传奇
原文传递
清代词学中的破体、辨体与推尊词体 被引量:8
6
作者 曹明升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56,共6页
清代前期,在词体教化、言志功能的支撑下,破体论试图通过让词向诗教回归的方式来提升其地位,但面临着使词沦为“句读不葺之诗"的危险。由词体娱乐功能支撑下的辨体论则想通过对词这种音乐文艺样式自身特质的强调来推尊词体,却得不... 清代前期,在词体教化、言志功能的支撑下,破体论试图通过让词向诗教回归的方式来提升其地位,但面临着使词沦为“句读不葺之诗"的危险。由词体娱乐功能支撑下的辨体论则想通过对词这种音乐文艺样式自身特质的强调来推尊词体,却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无法真正实现尊体目的。嘉、道以后,词体娱乐功能褪失,常州词派在使词体诗化的同时保留了词体特有的形式特质,并使其为儒家诗教所用,从而使破体论和辨体论实现了理想的结合。词体至此真正获尊,词文学却因此与近代革命思想、白话文学相脱节,无可挽回地走向衰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体 辨体 尊体 词学 清代
下载PDF
杜甫的文体学思想 被引量:8
7
作者 任竞泽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杜甫的文体学思想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别裁伪体"和"诗文之辨"的辨体理论内涵和意义。古今学者对"别裁伪体"的解释充满歧义,我们通过文献辨析和多方论证,认为"辨体"当最合本意。杜甫之诗文优劣... 杜甫的文体学思想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别裁伪体"和"诗文之辨"的辨体理论内涵和意义。古今学者对"别裁伪体"的解释充满歧义,我们通过文献辨析和多方论证,认为"辨体"当最合本意。杜甫之诗文优劣论及其"以诗为文"、"以文为诗"的辨体特征,则成为宋人辨体批评的主要内容。其次,杜甫"集大成"的核心内涵就是"集文体之大成",元稹所谓"尽得古今之体势"便是最早最好的总结。第三,"吴体"最能代表杜甫"破弃声律"和"时用变体"的破体观,他辨证地将破体和辨体结合起来,即"变而不失其所"。许多文献虽然早已为学者耳熟能详并被频频使用和论述,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完全从文体学的视域来全面深入地透视和挖掘其理论内涵,对一些传统命题概念进行全新的文体学解读阐释,将会有很多创获,这对于杜诗学研究当不无禆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别裁伪体 辨体 文体集大成 破体 变而不失其所
下载PDF
从“破体”到“失范”--当前中国散文文体的异化问题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兆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119,共6页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文体 破体 异化问题 中国 文体解放 “本性”
下载PDF
辨体与破体:文体流变视野下的当代影像 被引量:5
9
作者 孔令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9-83,共5页
辨体与破体是文体学的重要范畴。从辨体的角度考察,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都取得了各擅其长的艺术成就;从破体的角度衡量,融媒背景下已经实现跨界传播,重新整合为影像。这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大体须有,是应辨体;定体则无,故可破体。无论从... 辨体与破体是文体学的重要范畴。从辨体的角度考察,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都取得了各擅其长的艺术成就;从破体的角度衡量,融媒背景下已经实现跨界传播,重新整合为影像。这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大体须有,是应辨体;定体则无,故可破体。无论从传播广度、开掘深度还是艺术高度而言,影像都已经成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形式。只有策略性地运用影像文化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才能形成长袖善舞的巧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体 破体 文体 影像 媒介融合
下载PDF
抒情与叙事:明末清初文体观念的破立演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鹏程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8,共12页
抒情与叙事构成明末清初文体观念破立演变的双重内核。首先,抒情是建构文体史观的主轴,将文体演变之“势”归于“情”,彰显不同文体的抒情特质,为推尊新兴文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情事融构的文学纪史导向,促进了以高行卑的“顺向”破... 抒情与叙事构成明末清初文体观念破立演变的双重内核。首先,抒情是建构文体史观的主轴,将文体演变之“势”归于“情”,彰显不同文体的抒情特质,为推尊新兴文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情事融构的文学纪史导向,促进了以高行卑的“顺向”破体。诗史、词史、曲史等创作实践,既强化了文学纪史的民间立场与共情表达,又刺激了诸体叙事性的扩张,史传文法向诗、词、曲的迁移是其重要表征。最后,叙事文法的雅俗互渗,驱动着自下而上的“逆向”破体。俗文学的兴起和文学话语权的下移催生了以传奇手法为诗、“以小说为古文辞”等文体实践,有力冲击了文体的尊卑秩序,映射出文学世俗化进程中的体用新变。抒情与叙事传统、雅俗文体观念在明清之际的融会,促成了清代诸体繁荣的古典文学“终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观念 民间立场 文体演变 俗文学 叙事文 词史 古文辞 破体
原文传递
论宋代文体学的核心问题:本色与破体 被引量:5
11
作者 谷曙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2-131,共10页
宋代文体学的核心问题乃本色与破体的错综纠葛、相反相成。宋代的文体本色论深入细致,占优势地位,但破体相参实践也普遍而广泛,以致深刻影响了宋代文学的面貌和成就。本色与破体、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相逆相济、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双... 宋代文体学的核心问题乃本色与破体的错综纠葛、相反相成。宋代的文体本色论深入细致,占优势地位,但破体相参实践也普遍而广泛,以致深刻影响了宋代文学的面貌和成就。本色与破体、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相逆相济、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双方既存在张力,又有着媾和。宋代文学巨匠欧阳修和苏轼借破体为利器,恢弘文体,掀起文学高潮,堪称最为成功的文体改革家。但破体亦有具体的类型和复杂的机制。宋代文学在尊法度的基础上力主变化,借破体开一代文学之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宋代 本色 破体 文学史
原文传递
“梅村体”歌行的文体突破及其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8-181,共14页
"梅村体"歌行在清代广有影响。其创体成功常被归因于经典模拟,细察却可见对传统诗体的重新选择及改造。吴梅村兼为诗人和剧作家,"梅村体"的叙述角度、结构设置、语言修辞等方面都不难看出戏曲模式的渗透。这一戏曲... "梅村体"歌行在清代广有影响。其创体成功常被归因于经典模拟,细察却可见对传统诗体的重新选择及改造。吴梅村兼为诗人和剧作家,"梅村体"的叙述角度、结构设置、语言修辞等方面都不难看出戏曲模式的渗透。这一戏曲对诗歌的文体渗透发生在"辨体"意识高涨的清初诗坛,突破了文体互动的尊卑等级惯例,是相当大胆的举动。其"破体"动力来自吴梅村诗歌与戏曲互通的文体观,以及以诗歌容纳复杂人情、贴近世俗生活的多元价值需求。类似需求也见于同代其他诗人,是晚明以来诗歌寻求自我突破潮流的一部分。文体互渗对明清文学发展的意义,尚有待研究者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村体 吴梅村 辨体 破体
原文传递
曹雪芹的文体学思想——兼及脂评本《红楼梦》的文体文献学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竞泽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6-145,共10页
曹雪芹的文体学思想全面而系统,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辨体与尊体。包括"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的辨"文各有体",以及宝玉评鉴《桃花行》的辨"人各有体"。二是得体与失体。这组对立概念范畴的文体内蕴丰富,... 曹雪芹的文体学思想全面而系统,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辨体与尊体。包括"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的辨"文各有体",以及宝玉评鉴《桃花行》的辨"人各有体"。二是得体与失体。这组对立概念范畴的文体内蕴丰富,此外还继承了曹丕的文体理论并亲自实践之。三是破体与变体。也就是打破传统文体规范,这表现在《芙蓉女儿诔》等文体革新中。四是传统与俗套。曹雪芹提倡打破传统小说文体的写法规范,这种文体观在小说原文和脂评批语中,反复借不落俗套等相类之语道出。脂砚斋批语中的大量文体言论是对曹雪芹文体学思想的补充、印证和完善,具有很高的文体文献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体 破体 得体 曹雪芹 脂砚斋 文体学思想
下载PDF
王献之“破体”书法在唐代的延续与探索
14
作者 宋伊晨 《艺术教育》 2024年第5期204-207,共4页
魏晋以后,书体演变结束,书法艺术走向自觉化发展。书家开始寻找书法创作的新方向,一种打破书体界限、对比夸张又和谐统一的书法风格应运而生,后人谓之“破体”。王献之在章法和审美追求方面另辟蹊径、独创一格,是破体书法的开创者。文... 魏晋以后,书体演变结束,书法艺术走向自觉化发展。书家开始寻找书法创作的新方向,一种打破书体界限、对比夸张又和谐统一的书法风格应运而生,后人谓之“破体”。王献之在章法和审美追求方面另辟蹊径、独创一格,是破体书法的开创者。文章指出,唐朝统一稳定的政局以及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使书法艺术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唐人在继承王献之破体的同时又有更深一步的探索,陆柬之的《文赋》和颜真卿的《裴将军诗》最为典型。颜氏破体也为唐以后书法创作提供了先驱实践之范例,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体 王献之 颜真卿 《裴将军诗》
原文传递
唐代书论中的“破体”辨正
15
作者 李立鹏 《美术大观》 2024年第10期20-23,共4页
8世纪中叶,自“破体”被提出之后,“破体”逐渐成为诗歌中并不罕见的典故,并在后世书家的论述中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含义。本文通过梳理中古时期文艺理论中“体”的相关含义,对“小令破体”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前人对“破体”的定义并不符合... 8世纪中叶,自“破体”被提出之后,“破体”逐渐成为诗歌中并不罕见的典故,并在后世书家的论述中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含义。本文通过梳理中古时期文艺理论中“体”的相关含义,对“小令破体”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前人对“破体”的定义并不符合唐代的语境。对于“小王破体”的理解,本文认为是王献之对王羲之书风样式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体 文体 王献之 徐浩
下载PDF
战国时代《诗》《书》文体的模拟与破体
16
作者 陈民镇 党圣元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6,238,共11页
战国时代,知识阶层在研习《诗》《书》等经典的基础上,创作出模拟《诗》《书》文体的篇章,这种模拟行为表明当时人们对《诗》《书》的文体体式已有较明晰的认识,反映了文体观念的逐步自觉。上博简《交交鸣乌》《多薪》当是对《诗》的模... 战国时代,知识阶层在研习《诗》《书》等经典的基础上,创作出模拟《诗》《书》文体的篇章,这种模拟行为表明当时人们对《诗》《书》的文体体式已有较明晰的认识,反映了文体观念的逐步自觉。上博简《交交鸣乌》《多薪》当是对《诗》的模拟,上博简《卉茅之外》《李颂》以及《楚辞·橘颂》则是在模拟《诗》的基础上的新变,为楚辞之先声。清华简《保训》可视作对《书》的模拟。在经典传承基础上的“尊体”与“破体”,促成了战国时代的“文体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尚书》 模拟 尊体 破体
原文传递
文法交融与风景变容——唐宋记体文发展轨迹管窥及“破体说”反思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琰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14年第2期59-74,共16页
唐宋记体文文体属性复杂,写作手法多样,尤善写景.本文从文法入手,全面梳理唐代记体文的写景发展,认为其接受了骈文、赋、古文甚至诗歌的影响,形成了“骈语对仗法”“逻辑排比法”“空间铺陈法”“时间铺陈法”“散语点染法”等多种写景... 唐宋记体文文体属性复杂,写作手法多样,尤善写景.本文从文法入手,全面梳理唐代记体文的写景发展,认为其接受了骈文、赋、古文甚至诗歌的影响,形成了“骈语对仗法”“逻辑排比法”“空间铺陈法”“时间铺陈法”“散语点染法”等多种写景文法.而北宋记体文的写景,延续了唐代记体文的文法类型和文体风貌,只是在文法的具体使用和组合关系上进行了革新,追求简约与圆融,从而形成新的美感特质:唐人写景兼重写实与造境,而宋人写景专意于造境.因此,北宋记体文并未“破体”,只是发生了文法改进与美感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记体文 写景 文法 破体
原文传递
陈廷焯的破体辨体论与“沉郁”说
18
作者 赵建章 陈晓宇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0-117,共8页
陈廷焯继承了常州词派推尊词体的理论要旨,但又在三个方面丰富、发展、升华了这一理论主张。一是破体尊词,通过比附诗骚、以诗衡词的方式来观照词体,提升词体的地位和品格。这种观照涉及到词之起源、题材立意、语言、风格等方面。二是... 陈廷焯继承了常州词派推尊词体的理论要旨,但又在三个方面丰富、发展、升华了这一理论主张。一是破体尊词,通过比附诗骚、以诗衡词的方式来观照词体,提升词体的地位和品格。这种观照涉及到词之起源、题材立意、语言、风格等方面。二是辨体言词,指出词在外在特征、体性特质、审美追求等方面的特殊之处在于沉郁婉曲,在辨体自尊一路上确认了词体独特的审美价值。三是沟通“比兴”和“沉郁”。作为创作手法,比兴是实现沉郁的手段。作为审美特征,比兴和沉郁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蕴含状态。比兴和沉郁互释,体现了陈廷焯对古典诗词审美本质的深刻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廷焯 破体 辨体 沉郁 比兴
下载PDF
苏轼散文体制创新管窥——苏轼散文文体形态论之一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渭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75-81,共7页
体制是文体形态的四大构成要素之一,苏轼散文按其体制可分为辞赋、论说、传状碑志、尺牍、奏议公文、箴铭颂赞、序跋、杂记八大类,其中辞赋、论说、题跋、尺牍、杂记五类体制创新最为突出,即努力突破已有的写作规范,破体为文,进一步开... 体制是文体形态的四大构成要素之一,苏轼散文按其体制可分为辞赋、论说、传状碑志、尺牍、奏议公文、箴铭颂赞、序跋、杂记八大类,其中辞赋、论说、题跋、尺牍、杂记五类体制创新最为突出,即努力突破已有的写作规范,破体为文,进一步开拓散文写作的新天地。苏轼散文体制创新一者源于他"出新意于法度之外"的创新精神,二者与他"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创作思想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散文 文体形态 体制 破体
下载PDF
破体与尊体:刘熙载“以诗论词”的价值与局限
20
作者 张力尹 冯小禄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7-41,共5页
刘熙载秉承清代词学尊体的追求,在《艺概》中多处运用“以诗论词”的方法,将诗及诗话引入词论中,其范围涵盖了词作、功能、作品等方面,意在打破诗词界限,使词向诗靠拢。“以诗论词”是刘熙载本人的论词倾向和审美趣味的具体反映,也是清... 刘熙载秉承清代词学尊体的追求,在《艺概》中多处运用“以诗论词”的方法,将诗及诗话引入词论中,其范围涵盖了词作、功能、作品等方面,意在打破诗词界限,使词向诗靠拢。“以诗论词”是刘熙载本人的论词倾向和审美趣味的具体反映,也是清代词体推尊进程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体 尊体 推尊词体 以诗论词 词学批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