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石头”意象的民俗学阐释 被引量:1
1
作者 孙诗尧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24-128,共5页
"石头"意象的民俗学指向使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形成基于个体艺术创造的、重构的民族民俗信仰文化系统。通过民俗仪式在远古人类内心与现代人的心灵体验之间获取贯通,通过"石头"意象寻回诗歌文本呈现给我们的多... "石头"意象的民俗学指向使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形成基于个体艺术创造的、重构的民族民俗信仰文化系统。通过民俗仪式在远古人类内心与现代人的心灵体验之间获取贯通,通过"石头"意象寻回诗歌文本呈现给我们的多民族文化记忆,这对我们体悟人类艺术创造精神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新诗 石头意象 民俗信仰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石头”意象的经典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诗尧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48-52,共5页
"石头"意象是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石头"意象的经典化取决于创作与批评两个层面。创作者要历练语言内蕴,锻造独特风格;批评者应坚持外在文化与内在体验的双重维度。在对"石头"意象外维多... "石头"意象是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石头"意象的经典化取决于创作与批评两个层面。创作者要历练语言内蕴,锻造独特风格;批评者应坚持外在文化与内在体验的双重维度。在对"石头"意象外维多元文化观照与在内维精神力量发掘中,新世纪贵州少数民族诗歌会呈现出灿烂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 石头意象 经典化 创作 批评
下载PDF
《红楼梦》石头意象论——从石头意象的内涵看作者的创作心态 被引量:8
3
作者 孙福轩 孙敏强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8-190,共13页
“石头”在《红楼梦》中是个中心意象,它和宝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紧密结合体;而《石头记》这一书名,又与石头意象的生成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密切相关。以“石头”为作品的中心意象,反映了作者区别于庙堂的民间化叙事意图,并且从一... “石头”在《红楼梦》中是个中心意象,它和宝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紧密结合体;而《石头记》这一书名,又与石头意象的生成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密切相关。以“石头”为作品的中心意象,反映了作者区别于庙堂的民间化叙事意图,并且从一个侧面含蕴了作者的心性人格、创作心态,无论是在审美心理和叙事结构中都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拟从石头意象的生成与其所涵蕴的作者的创作心态两个层面上略作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创作心态 石头意象 作者 意象 内涵 中心意象 石头记》 文化积淀 叙事结构 审美心理 结合体 民间化 宝玉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石头」意象 被引量:5
4
《荆州师专学报》 1996年第6期64-67,共4页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石头」意象孟修祥石头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从先秦史传文学记载“灵石崇拜”现象开始,到后来的志怪、传奇小说及诗、文、辞、赋等文学形式中,都有大量的石头意象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石头」意象孟修祥石头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从先秦史传文学记载“灵石崇拜”现象开始,到后来的志怪、传奇小说及诗、文、辞、赋等文学形式中,都有大量的石头意象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变化、文学形式的演进,石头意象的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石头意象 原型意象 石头崇拜 审美意蕴
全文增补中
走向“自性”之路——论叶芝诗中的“石头”意象 被引量:1
5
作者 许淑芳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1-24,共4页
叶芝中后期的诗歌中广泛使用了石头意象,在具体诗篇中它们分别象征了艺术之源、智慧和真理、永恒、灵魂。世界上众多民族都有关于石头的神话,它们的象征意义很丰富,然而各种象征意义都源于石头对“自性”的象征。而“自性”正是叶芝的... 叶芝中后期的诗歌中广泛使用了石头意象,在具体诗篇中它们分别象征了艺术之源、智慧和真理、永恒、灵魂。世界上众多民族都有关于石头的神话,它们的象征意义很丰富,然而各种象征意义都源于石头对“自性”的象征。而“自性”正是叶芝的毕生追求,叶芝诗中的石头意象也正是通过对艺术之源等的象征最终实现了对“自性”的把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芝 石头意象 原型 象征 自性
下载PDF
《红楼梦》与中国古代灵石意象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相雨 朱祥竟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4-67,共4页
石头意象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借鉴、改造和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灵石意象的描述,既清除了其神秘主义的色彩,又保留了其空灵飘逸的风格。
关键词 石头意象 灵异功能 神秘 朦胧
下载PDF
沉默的言说与无名的心绪——略论李瑛诗歌中石头和鸟两个主体意象 被引量:1
7
作者 颜同林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30-133,共4页
本文从意象角度出发,运用意象批评与文化心理批评等方法,对李瑛诗歌中石头和鸟两个主体意象进行了新的读解;进而认为两个主体意象反映出诗人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稳定性和生长性,是李瑛几十年诗歌创作生涯中内心生活音乐化的有力表征。
关键词 主体意象 石头意象 意象
下载PDF
石头的言说——文化生态视阈下喻子涵散文诗的精神内涵 被引量:2
8
作者 孙诗尧 《铜仁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23-27,共5页
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石头的言说使喻子涵散文诗彰显出和谐自然、和谐心灵的文化生态意识。发掘喻子涵散文诗中的生态观念,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人们对文学生产与社会发展进行深刻反思与重塑精神领域的内在诉求。这不... 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石头的言说使喻子涵散文诗彰显出和谐自然、和谐心灵的文化生态意识。发掘喻子涵散文诗中的生态观念,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人们对文学生产与社会发展进行深刻反思与重塑精神领域的内在诉求。这不仅有利于生态文学的本质回归,为新时期少数民族汉语诗歌指明了一条新出路,也促使我们用更加怀疑、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西南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意象 喻子涵散文诗 文化生态
下载PDF
且听“石头”唱出的动地歌吟——兼论犁青《石头》一诗的结构特色 被引量:1
9
作者 陶保玺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61-67,共7页
香港诗人犁青写成于1992年9月的长诗《石头》,是一首在中外诗坛引起强烈反响的成功诗篇。它的成功,主要在于它创造出堪称为中外诗坛所鲜见的“石头意象”。但对石头意象内蕴的理解,却轩轾有别。文章则认为,诗中的石头意象,意味着长期的... 香港诗人犁青写成于1992年9月的长诗《石头》,是一首在中外诗坛引起强烈反响的成功诗篇。它的成功,主要在于它创造出堪称为中外诗坛所鲜见的“石头意象”。但对石头意象内蕴的理解,却轩轾有别。文章则认为,诗中的石头意象,意味着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并包蕴着深广的生命体验。同时,这首诗在艺术结构方面,亦高标独树,呈现为一种甚具原创意义的崭新的诗体创造的特色。即就其基本结构形态而言,它则呈现出三种建筑关和节奏形象综合而成的诗体美。而这种诗体美又展示出多种诗体与文体紧密融合的鲜明特征。因而,笔者认为,《石头》一诗,实乃新诗的多媒体。它显然是分行诗、散文诗及图象诗的融合。此外,文章还以一定的篇幅,论析了犁青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的种种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犁青 石头意象 诗体创造 艺术结构 节奏形象 诗的多媒体
下载PDF
中国生态散文中的石头意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兆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6-96,共11页
20世纪以来,受到“人的文学”观念影响,中国文学相对忽略物性描写。不过,在生态散文中,物性得到重视,“石头”这一意象有逐渐凸显之势,到新时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获得一定发展。中国生态散文加深了对于玉石文化的认知,有助于理解世道人... 20世纪以来,受到“人的文学”观念影响,中国文学相对忽略物性描写。不过,在生态散文中,物性得到重视,“石头”这一意象有逐渐凸显之势,到新时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获得一定发展。中国生态散文加深了对于玉石文化的认知,有助于理解世道人心和人生智慧,强化了自我约束和生态意识。在叙述方式上,中国生态散文的石头书写注重辩证性,倾向虚实相生、正反相合、情理交融,有助于深入到物性、人性和天地道心。目前,中国生态散文中的石头意象书写还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作家的主体意识和生态意识不强、物性理解不够深入、经典性不足,这是今后需要努力推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散文 石头意象 物性 人生智慧
下载PDF
《麽经布洛陀》神话中的石头意象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凌梦云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97-101,共5页
壮族宗教经籍《麽经布洛陀》记录了智慧的创世始祖布洛陀与创世始母姆六甲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祈福追求幸福生活等神话故事,其中石头作为一种意象多次出现在以宇宙起源、洪水和怪胎碎尸化生、文化起源... 壮族宗教经籍《麽经布洛陀》记录了智慧的创世始祖布洛陀与创世始母姆六甲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祈福追求幸福生活等神话故事,其中石头作为一种意象多次出现在以宇宙起源、洪水和怪胎碎尸化生、文化起源、感生等为主题的神话中。文章通过对这些神话中出现的"石头"进行分析,揭示"石头"在壮族地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陀神话 石头意象 壮族 石崇拜
下载PDF
喻子涵散文诗中的石头意象初探
12
作者 陈恩贵 《当代教育》 2014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站在黑夜思考人生,我的灵魂便上升为天空,超越一切物欲。当黑夜关闭涌动而浮躁的现实,真善美与假恶丑便在黑夜里深化分解,最终让灵魂与幻想提取出人类急需的美好物质来。我所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希望人间和睦美满。”作为生长于... “站在黑夜思考人生,我的灵魂便上升为天空,超越一切物欲。当黑夜关闭涌动而浮躁的现实,真善美与假恶丑便在黑夜里深化分解,最终让灵魂与幻想提取出人类急需的美好物质来。我所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希望人间和睦美满。”作为生长于西部喀斯特地区的土家族诗人,喻子涵以其孤傲决然的姿态,行走在诗意的世界里。多年来,喻子涵坚持在散文诗的创作及理论的研究上,在大量的纯文学刊物发表散文诗作品及理论文章,并先后结集出版散文诗集《孤独的太阳》,诗集《蓝色天空》,散文集《雨天作文》,散文诗集《回归或超越》,逐渐引人关注。1997年《孤独的太阳》获第五届全国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成为全国范围内以散文诗获得全国性文学奖的第一人;2007年,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评奖委员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授予其“中国当代十大优秀散文诗作家”称号,成为当代中国散文诗界的一颗明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诗集 石头意象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散文诗 文学创作 中国当代 喀斯特地区 2007年
下载PDF
胡沙岸诗作印象
13
作者 曾军 《长江文艺》 2001年第11期65-66,共2页
“一个古典而忧伤的诗人/聆听石头内部的语言/城市最后一个穴居者/无法守护它的凋谢”以上是我从胡沙岸的诗集《正午的阳光锻打我》中抽取出来的几句。我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并不是为了玩一种拼图游戏,而是因为它们正好构成了我对胡沙岸... “一个古典而忧伤的诗人/聆听石头内部的语言/城市最后一个穴居者/无法守护它的凋谢”以上是我从胡沙岸的诗集《正午的阳光锻打我》中抽取出来的几句。我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并不是为了玩一种拼图游戏,而是因为它们正好构成了我对胡沙岸诗作的一种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意象
原文传递
中国生态散文中的石头意象
14
作者 王兆胜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2年第1期94-95,共2页
中国文学包括散文一向重视石头描写,中国古代还形成了瘦、漏、透、皱等赏石文化传统,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或画过石头。现当代以来,在“人的文学”观念指导下,“物”的地位有所下降,石头当然也不例外。不过.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特别是散... 中国文学包括散文一向重视石头描写,中国古代还形成了瘦、漏、透、皱等赏石文化传统,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或画过石头。现当代以来,在“人的文学”观念指导下,“物”的地位有所下降,石头当然也不例外。不过.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特别是散文史,仍有不少关于石头的书写,特别是在生态观念的强化下,石头在生态散文中出现的频次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散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散文史 石头意象 “人的文学”观 生态观念 赏石文化 文人墨客
原文传递
石不能言我代言
15
作者 葛良彦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62,共19页
本文从《红楼梦》的自我反射性出发,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关于贾宝玉、十二钗、大观园和荣宁二府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小说艺术本身的小说。因此,《红楼梦》与略早的小说批评作品之间的文本互动应该是红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基础上,本... 本文从《红楼梦》的自我反射性出发,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关于贾宝玉、十二钗、大观园和荣宁二府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小说艺术本身的小说。因此,《红楼梦》与略早的小说批评作品之间的文本互动应该是红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红楼梦》中的石头意象与十七世纪面世的三篇小说批评文章中的石头意象之间可能的联系。通过用戏拟的手法对这些文章中的石头意象所进行的扬弃和改造,《红楼梦》创造了自己的神话石头这一象征意象,并围绕这一意象提出了有关小说文本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崭新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意象 小说批评 自我反射性 戏拟 文本互动
原文传递
浅析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所出现的“石”意象
16
作者 刘炜桐 陈祥祺 《高考》 2018年第24期230-230,共1页
本文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所出现的'石'之意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美学和文学相结合的角度,浅析石头这个特殊意象在不同作品的表现、衍生和改变,力图通过分析石头意象以及石头为题材的作品,来展现不同时期和不同作家的人格理想... 本文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所出现的'石'之意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美学和文学相结合的角度,浅析石头这个特殊意象在不同作品的表现、衍生和改变,力图通过分析石头意象以及石头为题材的作品,来展现不同时期和不同作家的人格理想和创作风格,推动石头意象的经典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名著 石头意象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