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屈原赋“看视”概念场词语的运用艺术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广平 李霖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15,共15页
屈原赋"看视"概念场词语语义丰富,呈现"方向""情态""距离""结果""时间"等多个认知角度。每一认知角度呈现出不同的语义场,每一语义场又含有不同的"看视"概念场... 屈原赋"看视"概念场词语语义丰富,呈现"方向""情态""距离""结果""时间"等多个认知角度。每一认知角度呈现出不同的语义场,每一语义场又含有不同的"看视"概念场词语,精细多样。从运用形式来看,屈原赋"看视"概念场词语既有"单用"又有"并用"。屈原赋通过使用"看视"概念场词语,产生了显著的艺术效果。这些词语在屈原赋中是形象的活化点、画面的切换点以及情感的寄寓点,其运用促进了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赋 看视 语义 运用形式 艺术效果
下载PDF
上古看视类动词的演变规律 被引量:4
2
作者 尹戴忠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0-201,共2页
通过对9个语义场和10个个案的研究,本文归纳总结了上古看视类动词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这些演变规律主要有:词项的变化、大量产生复合词、表达的丰富性及多样性、相邻义域的侵占影响。
关键词 上古 看视类动词 演变规律 原因
下载PDF
楚辞“看视”义动词的表达系统及其特点
3
作者 段勇义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6期11-14,共4页
楚辞中看视义动词特别丰富,文章对楚辞中的看视义动词进行了穷尽性的研究,从词义的构成模式出发对其进行分类描写,发现楚辞中不仅有众多的单音节视觉动词还有大量的双音节看视义动词。通过比较的方法,从楚辞看视义动词的时代性、文体性... 楚辞中看视义动词特别丰富,文章对楚辞中的看视义动词进行了穷尽性的研究,从词义的构成模式出发对其进行分类描写,发现楚辞中不仅有众多的单音节视觉动词还有大量的双音节看视义动词。通过比较的方法,从楚辞看视义动词的时代性、文体性和方言性等三个方面全面揭示楚辞中看视义动词的特点。本研究对楚辞文本的深入阅读有裨益,也将深化对“楚语”以及汉以前的视觉类动词的认识,对汉语常用词的演变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看视 动词 楚语
下载PDF
宋玉赋“看视”概念场词语的运用艺术 被引量:3
4
作者 吴广平 李霖 《中国韵文学刊》 2019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宋玉赋"看视"概念场词语语义丰富,涉及方向、情态、距离、时间和结果等多个认知角度,呈现"向上看""向下看""回头看""斜视""窥视""仔细看""远看"以及&... 宋玉赋"看视"概念场词语语义丰富,涉及方向、情态、距离、时间和结果等多个认知角度,呈现"向上看""向下看""回头看""斜视""窥视""仔细看""远看"以及"看见"等多个子场。从运用特点来看,宋玉赋"看视"概念场词语有句中单用、句中连用、句间并用三种形式,丰富多样,灵活多变,而且形容准确,精细生动,往往与受事者特点相切合,与施事者性格相切合,与环境氛围相切合。宋玉赋"看视"概念场词语的巧妙运用,使得人物形象得以"活化"、情感表现得到突出、语言错综而有变化、行文结构得到彰显,因而产生显著的艺术效果,实现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艺术美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赋 看视”概念场词语 语义 特点 效果
下载PDF
从“看视”概念域的历史演变看古今概念化和词化方式的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贾燕子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65-72,共8页
汉语“看视”概念域从古至今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上古时期,其词汇系统中单音词众多,主要采用综合型的词化方式。中古时期,受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各子域主导词逐渐演变为“X+V视”式偏正复音词。在近现代汉语口语中,各种不同方式、... 汉语“看视”概念域从古至今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上古时期,其词汇系统中单音词众多,主要采用综合型的词化方式。中古时期,受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各子域主导词逐渐演变为“X+V视”式偏正复音词。在近现代汉语口语中,各种不同方式、方向、情态等的看视动作多采用“修饰性词组+看”的句法格式来表达,由此导致该概念域常用成员的数量剧减。在对“看视”概念域历史演变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化和词化理论,总结了该概念域概念化和词化方式的古今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视”概念域 词汇系统 概念化 词化 历史演变
下载PDF
科玄合一之问:眼往万形还是万形入眼
6
作者 刘伟生 《社科纵横》 2021年第3期137-144,共8页
《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载眼往万形还是万形入眼的问题,可以关联到古往今来许许多多自然与社会的现象及理论。《世说新语》中有不少关于"看""视"的语词与叙述,以及"目"与"题目"之类的专用... 《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载眼往万形还是万形入眼的问题,可以关联到古往今来许许多多自然与社会的现象及理论。《世说新语》中有不少关于"看""视"的语词与叙述,以及"目"与"题目"之类的专用语汇,这实际上涉及到了人物品评的时代风习与主客关系或心物关系问题的探究。六朝学术虽以道家为主,却不乏儒学、佛学、名理之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内容,而视觉形成问题又可以总归为主客关系或物我关系的大命题。六朝是文学创作与批评开始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自觉也以心物关系的体认与总结为核心线索。从看视类语词的大量运用与看视场景的细致描写,到山水文学兴起与感物理论的发展,无不伴随着文学的身影。考察六朝学术对视觉形成问题的回应,并联系视觉形成问题的现代阐释,有助于古今、中西学术的对比与交流互鉴,也能显示出这科玄合一之问的学术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视觉形成 心物关系 看视叙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