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被引量:567
1
作者 龙花楼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19-1028,共10页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利用转型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527
2
作者 刘继来 刘彦随 李裕瑞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90-1304,共15页
本文在探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功能与土地利用类型的辩证关系,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建立了三生空间分类与评价体系,揭示了1990-2010年间中国三生空间的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本文在探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功能与土地利用类型的辩证关系,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建立了三生空间分类与评价体系,揭示了1990-2010年间中国三生空间的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的主要城市群及粮食主产区,其扩张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新疆西北、宁夏、兰州—西宁、四川盆地、环渤海、长三角、厦漳泉、珠三角等地区,缩小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呼伦贝尔大草原、江汉平原、闽南丘陵等地区;(2)生活空间主要集中在全国主要城市及城市群,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格局,其扩张过程表现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大规模、区域式扩张和各主要省会城市的小规模、点状式扩张。(3)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侧,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工业化、城镇化是中国三生空间变化的基本动力,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农田开垦、华北平原和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化建设、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等是导致三生空间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可以为三生空间的分类规划和优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土地利用分类 城乡发展一体化 生态文明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省级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基于“三生”空间视角 被引量:110
3
作者 李秋颖 方创琳 王少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3-169,共7页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子系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基于2012年中国内地省级截面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三生"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在省级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则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的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又高于西部地区;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 被引量:37
4
作者 勾蒙蒙 刘常富 +3 位作者 李乐 肖文发 王娜 胡建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33-3941,共9页
明晰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的"三生空间"演变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对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1980、2000、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采用地学信息图谱刻... 明晰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的"三生空间"演变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对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1980、2000、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采用地学信息图谱刻画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贡献值测度了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80—2018年,三峡库区工业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面积不断增加,而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逐渐减少;从图谱转移视角分析,1980—2000年间,土地利用格局相对稳定,以未发生转移的图谱单元占主导,而2000—2018年土地利用转型复杂,以农业生产空间与林地、草地生态空间相互转化占主导,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是导致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空间面积萎缩的主要原因;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时间上呈先缓慢降低后迅速增加的趋势,在空间上呈"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正效应,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挤占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加之农田复耕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图谱特征 生态系统服务 三峡库区
原文传递
基于“居住场势”理论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以厦门市灌口镇为例 被引量:27
5
作者 梁发超 刘诗苑 刘黎明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3-200,共8页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功能导向与资源禀赋,可为乡村景观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 乡村聚落景观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居住场势”理论 空间重构 灌口镇
原文传递
大城市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多尺度耦合协调度——以郑州市为例 被引量:24
6
作者 赵宏波 魏甲晨 +3 位作者 孙东琪 王爽 刘雅馨 谭俊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44-953,共10页
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基础。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利用POI数据与随机森林模型精准识别2007年和2017年城市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分布特征,并运用定量模型多尺度分析&q... 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基础。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利用POI数据与随机森林模型精准识别2007年和2017年城市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分布特征,并运用定量模型多尺度分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整体结构特征上,郑州城市内部生态空间数量和所占比例均明显增加,生活空间所占比例相对稳定,生产空间的数量与所占比例变化波动较大。(2)辖区尺度上,郑州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耦合度不断提高,部分区域呈现出由拮抗时期向协调耦合时期的转化,协调度与耦合度存在一定的空间一致性。(3)街道尺度上,郑州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耦合度平均水平从磨合时期转为协调耦合时期,其空间差异明显减小,"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度平均水平由中度失调转为基本协调,协调度水平明显提升。本文通过对城市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耦合协调度的多尺度分析,旨在为城市层面不同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随机森林 耦合协调 POI数据 郑州市
原文传递
乌鲁木齐市2000-2018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风险评价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娟娟 毋兆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8-326,335,共10页
[目的]剖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转变对绿洲城市生态风险变化的影响,实现“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为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带来的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及资源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乌鲁木齐市2000,2010和2018年... [目的]剖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转变对绿洲城市生态风险变化的影响,实现“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为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带来的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及资源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乌鲁木齐市2000,2010和2018年3期“三生”空间矢量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三生”空间演变特征,并构建网格尺度下的生态风险指数,对该地区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①研究期间,研究区生活生产空间面积增加明显,增长率高达169.78%,生态生产空间面积平缓上升,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面积下降率达到4.27%和21.79%。“三生”空间综合动态度为0.40%,均呈现重心南移趋势。②2000—2018年生态空间区域内以高、较高风险等级为主,比例达92.15%,其他空间内风险等级相对较低;生活生产空间及生产生态空间区域内风险等级上升。③2010—2018年,该区域的生态风险程度有所减缓,生态风险等级变化以下降为主,是风险等级上升面积的1.95倍。④研究区生态风险对“三生”空间变化的响应弹性降低,表明影响生态风险的因素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结论]①近20 a来该区域生活生产空间面积明显扩张,增加了606.99 km^(2),主要由其周边的生态空间以及生产生态空间转入;②该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后期趋于好转,但依旧属于中高风险地区,需要对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的生态空间加强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生态风险评价 Landsat影像 空间统计分析 乌鲁木齐市
下载PDF
基于开发保护综合效益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万鼎 王志远 +3 位作者 谭勇 李灿斌 陈超 贺寒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5-267,共13页
“三生空间”优化是促进区域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以提升“三生空间”开发和保护综合效益为视角,耦合GMOP-FLUS模型,提出将“三生空间”情景配置和“三生空间”底线保护相结合的优化方法,比较分析3种... “三生空间”优化是促进区域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以提升“三生空间”开发和保护综合效益为视角,耦合GMOP-FLUS模型,提出将“三生空间”情景配置和“三生空间”底线保护相结合的优化方法,比较分析3种优化情景(经济优化情景、生态优化情景和多目标优化情景)并协调两线冲突区域,明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综合优化方案。结果表明:201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呈现生产、生活空间增加和生态空间减少的特征,导致国土生态环境效益部分丧失;经济优化情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但损害了区域生态安全,生态优化情景抑制了区域经济发展,多目标优化情景则实现了“三生空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升,分别提升2.0%和1.3%,是3种情景中的最佳优化情景;将最佳情景和两线冲突区域协调本底叠加得到2030年综合优化方案,该方案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面积分别为25777.18、2062.94和32552.68 km2;基于自然和社会条件,综合优化方案对各“三生空间”类型提出不同的管控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合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制定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情景优化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两线冲突区域协调本底 综合优化方案
原文传递
环渤海地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时空演化及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睿倩 单季香 +4 位作者 赵健 胡恒 刘大海 王桂芬 李永富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6-753,共18页
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和进行空间重塑的关键时期,深入审视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及其演进问题,可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提供关键依据,对于扭转高速增长阶段空间利用逻辑、提升区域空间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承载客体、活动... 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和进行空间重塑的关键时期,深入审视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及其演进问题,可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提供关键依据,对于扭转高速增长阶段空间利用逻辑、提升区域空间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承载客体、活动主体和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能力视角深化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内涵,明确提出结构、效率和活力是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核心指示要素。以此为基础,运用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障碍度模型评价2010—2019年环渤海地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演化规律和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国土空间综合利用质量缓慢增长;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分别表现为高水平均衡演进、各等级平稳提升和“波动式”下降态势。(2)综合利用质量整体呈“三足鼎立”的高值集聚态势;生产空间利用质量在辽宁沿海出现中低值塌陷,生活空间沿北岸一带形成中高值集聚区,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水平东降西升,高值碎片化明显。(3)区域国土空间综合利用质量主要受制于生产空间,突出表现在生产效率和生产活力,同时生态结构、生态效率和生活活力类因子的障碍度日益增强,地区分异明显。研究为深化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理论认知提供了新视角,为优化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指引,并为推进沿海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时空演化 障碍因素 高质量 环渤海地区
原文传递
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新型乡村居住建筑:葡萄种植农户的居住建筑现状与想象
10
作者 全永鹏 李旭洋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4年第5期79-81,共3页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乡村问题已经迭代成生产-生活-生态的协同发展问题,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文章研究河北省张家口市五堡镇的葡萄种植农户的居住建筑现状,通过形态学分析三者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新型...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乡村问题已经迭代成生产-生活-生态的协同发展问题,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文章研究河北省张家口市五堡镇的葡萄种植农户的居住建筑现状,通过形态学分析三者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新型乡村居住建筑的想象,以推动乡村发展,打造宜居环境,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新型乡村居住建筑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三生空间视角下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以吉林省辉南县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晓琳 郄瑞卿 张文琦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3-1074,共12页
为了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本研究以吉林省辉南县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和K-均值聚类分析划分村庄组团类型,依据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结果... 为了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本研究以吉林省辉南县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和K-均值聚类分析划分村庄组团类型,依据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结果,进一步在村庄组团内部划分出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三生”空间综合阻力值分布差异性特征显著,总体呈东高西低趋势,按照综合阻力值大小分为最小、较小、中度、较大、最大5个阻力区。基于综合阻力分区结果与聚类结果划分出4种村庄组团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47个,总面积为1.243×10^(7)m^(2);城郊融合类村庄35个,总面积为7.169×10^(6)m^(2);特色保护类村庄41个,总面积为1.252×10^(7)m^(2);稳定改善类村庄18个,总面积为4.201×10^(6)m^(2)。根据村庄组团内部相对引力值关系和每个农村居民点实际的功能辐射范围,进一步在村庄组团内部划分出重点建设型、一般建设型、迁移合并型3种农村居民点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出相应的整治策略。研究表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反映外界因素组合对辉南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划分村庄组团及其内部组合特征,能够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从而对不同农村居民点类型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最小阻力模型 空间组合特征 农村居民点 布局优化 辉南县
下载PDF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皓天 郑少鑫 +2 位作者 王颖超 王林申 蒋伟春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2-469,共8页
针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现状,以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研究尺度、研究内容和特别关注的技术模型等为述评对象,梳理研究脉络,分析相关技术运用,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国内有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研究已从基础理论发展向深... 针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现状,以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研究尺度、研究内容和特别关注的技术模型等为述评对象,梳理研究脉络,分析相关技术运用,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国内有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研究已从基础理论发展向深化研究阶段演进,空间量化识别与功能分析技术的运用是当今学术主要潮流之一,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微观与宏观尺度且中观尺度研究的学术前景优越,多元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是未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潜在的研究重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格局演化 技术模型 展望
下载PDF
山区农户“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及其生计配置研究——以岷江上游大寨乡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茂英 《决策咨询》 2017年第1期65-70,共6页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既有功能属性也有尺度特征。山区乡村聚落空间由若干农户空间构成,农户空间是小尺度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真实写照。受制于山区垂直地带性影响,乡村聚落"三生空间"构成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既有功能属性也有尺度特征。山区乡村聚落空间由若干农户空间构成,农户空间是小尺度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真实写照。受制于山区垂直地带性影响,乡村聚落"三生空间"构成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复合型空间特征明显。大寨乡聚落空间和农户空间均呈现出"生产-生活"、"生态-生产"、"生产-生态"的复合特征,形成了特有的空间资源利用和保护特征。其中,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生计策略等在"三生空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农户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生计配置
下载PDF
风景名胜区边缘型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发展研究--以大理三月街片区为例
14
作者 毛志睿 杨燕 《中国名城》 2020年第2期56-61,共6页
风景名胜区周边涵盖大量本土乡村,随着旅游业价值提升,旅游产品挤压乡村空间,导致原始乡村空间异化,乡村空间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空间异化转变为复合型空间。以大理三月街片区为例,以问题为导向,从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分析三月街... 风景名胜区周边涵盖大量本土乡村,随着旅游业价值提升,旅游产品挤压乡村空间,导致原始乡村空间异化,乡村空间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空间异化转变为复合型空间。以大理三月街片区为例,以问题为导向,从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分析三月街片区成为"灯下黑"的原因,针对风景名胜区边缘型乡村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合理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乡村"造血"功能、与风景名胜区共建共享、提倡公共参与等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转型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风景名胜区边缘型乡村 大理三月街片区
下载PDF
山江海交错带城市群国土三生空间动态变化特征——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30
15
作者 凌子燕 李延顺 +2 位作者 蒋卫国 廖超明 凌玉荣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24,共7页
"三生功能"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有助于掌握国土空间格局与发展趋势,促进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群国土空间协调均衡利用。文章从数量变化、格局演变和重心转移等方面分析了山江海交错带广西北部湾城市群1995—2... "三生功能"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有助于掌握国土空间格局与发展趋势,促进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群国土空间协调均衡利用。文章从数量变化、格局演变和重心转移等方面分析了山江海交错带广西北部湾城市群1995—2019年的国土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生空间呈"一核两横两纵"分布格局,生活、生产空间沿江沿海分布,并在山间丘陵和平原扩展,山地和河流是主要的生态空间。研究区的空间构成以绿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为主,可见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具有提供生态、农业产品和服务的巨大潜力。(2)研究区三生空间冲突表现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城镇生活空间、农村生活空间和工矿生产空间增加,农业生产空间、绿地生态空间减少。(3)研究区的重心转移幅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可见1995—2019年研究区的生活空间建设较快,生态空间相对稳定,6个地级市之间的生活、生产重心呈现吸引靠拢的趋势,说明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联合发展与国土空间布局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变化特征 北部湾城市群 山江海交错带 工业化 国土空间规划
原文传递
1980—2020年汾河流域“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6
16
作者 付建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01-1911,共11页
分析国土“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1980、1990、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汾河... 分析国土“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1980、1990、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汾河流域“三生空间”变化规律,并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0—2020年,流域内“三生空间”面积占比分别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其中,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用地呈下降态势,分别减少72441.19、105882.96 hm^(2),而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用地表现为上升趋势,分别增加119503.02、58821.13 hm^(2)。“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差异明显,转出面积最大的地类是农业生产用地,占转出总面积的47.9%,2000—2010年工业生产用地最大转入面积是农业生产用地,占工业生产用地转入总面积的61.3%。城镇生活用地占农业生产用地现象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各城区的边缘区,其中,太原市区的城镇生活用地增加表现为逐渐向南扩展态势。城镇生活用地和工业生产用地的重心迁移最明显,其中,城镇生活用地重心迁移表现出先向南再向北迁移的趋势,工业生产用地重心向北迁移显著。社会经济因子对流域“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明显强于自然因子,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力更强。研究结果将为理清“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和优化用地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土地利用功能变化 国土空间优化 汾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城市群“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优化——以兰西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亚宁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9,共11页
城市群“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优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治理方式,是协调城市群空间发展失衡、优化城市群空间资源配置、构筑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重要方式,对于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 城市群“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优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治理方式,是协调城市群空间发展失衡、优化城市群空间资源配置、构筑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重要方式,对于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立足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结合景观生态学与空间经济学理论方法,从“三生空间”结构变化、结构转移和景观演变三方面,分析了1980—2020年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提出了生态文明背景下兰西城市群“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治理的对策,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优化兰西城市群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演变特征 兰西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土地功能的乡村“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体系研究——以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18
作者 吴碧兰 向冬蕾 陈运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5期90-97,102,共9页
为了实施土地利用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亟需进行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以乡村地域多功能理论为指导,运用InVEST模型、层次分析法、赋值法等方法构建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的空间分类评价体系,从... 为了实施土地利用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亟需进行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以乡村地域多功能理论为指导,运用InVEST模型、层次分析法、赋值法等方法构建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的空间分类评价体系,从土地利用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功能量化对乡村土地“三生空间”进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三生空间”结构分异明显,呈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状态,生产、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县城区域,生态空间分布较广,西部更为密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功能 乡村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分类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下载PDF
旅游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 被引量:193
19
作者 席建超 王首琨 张瑞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5-435,共11页
优化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是新的发展阶段,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论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典型旅游村落苟各庄村为案例... 优化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是新的发展阶段,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论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典型旅游村落苟各庄村为案例,研究了28 a来聚落"三生"空间的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因旅游业导入村落正经历着加速的空间重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乡村生产生活空间逐步减少,生活-生产和生态-生产复合新型功能空间逐步增加,具体表现为生产空间由村外向村内转型发展,生活空间由分散到集聚的立体扩展,生态空间由斑块分割向整体利用的全面扩展。与传统乡村聚落"空心化"空间重构过程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资源利用集约不同,旅游乡村聚落则以乡村聚落空间融合、立体扩张和适度集约为基本特征。这种空间重构过程和演进模式的基本出发点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导向一致,代表着未来乡村城镇化进程的一种理想模式。当然,作为旅游城镇化空间演化路径,其发展必须遵循旅游城镇"外向型"发展导向,在生活空间中要重视公共空间扩展和重建,生产空间中要关注服务功能模块化提升,生态空间要重视景观生态整治和历史文脉挖掘,并以配套综合制度体系建构作为保障。研究结论将为推进中国新阶段旅游城镇化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规划建设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 乡村聚落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原文传递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51
20
作者 黄安 许月卿 +4 位作者 卢龙辉 刘超 张益宾 郝晋珉 王惠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3-518,共16页
“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是在识别现状空间结构、格局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空间进行优化布局,实现空间的均衡、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国土空间分区方式,已成为当前学术前沿和国土空间规划亟需解... “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是在识别现状空间结构、格局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空间进行优化布局,实现空间的均衡、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国土空间分区方式,已成为当前学术前沿和国土空间规划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论文通过文献调研法、对比法和归纳法,系统梳理了“三生”空间概念内涵、识别与优化研究现状。目前,“三生”空间识别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三生”空间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概念探讨不足,“三生”空间的定量识别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有待完善,“三生”空间动态演化及驱动机制、空间冲突诊断和问题分析较为薄弱,“三生”空间优化理论和技术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应形成“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质”“量”观,借鉴国际空间规划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三生’空间形成机理与概念界定、定量识别、演化机制挖掘、冲突诊断与问题分析、优化调控与模拟”为主线,系统构建“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同时,重视具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特征的山区“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识别 优化 进展与展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