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徘徊在过去与未来间的赎罪者:《重返巴比伦》解读 |
欧荣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6 |
7
|
|
2
|
小说《大人物盖茨比》中的“美国梦”及人物象征 |
陈梅
金月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6
|
|
3
|
了不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
李传芳
|
《外国语言文学》
|
1997 |
5
|
|
4
|
爵士乐时代的美国梦——《了不起的盖茨比》解读 |
韩利伟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5
|
美国大众文化与后现代小说 |
罗小云
|
《译林》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6
|
盖茨比——美国梦在“爵士乐时代”的化身 |
姚文俊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 |
3
|
|
7
|
都市幻象与身体欲望的重奏——海派文化视域下本土女团的百年演进 |
黄敏学
陈喆
|
《上海艺术评论》
|
2023 |
0 |
|
8
|
盖茨比与富兰克林精神──析盖茨比人物形象的历史底蕴 |
姚文俊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3
|
|
9
|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
高慧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0
|
爵士乐时代视阈下的哈莱姆文艺复兴——兼论哈莱姆文艺复兴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关系 |
周春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1
|
“爵士乐时代”的女性价值观研究——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 |
段文玉
|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4 |
2
|
|
12
|
欧洲大陆的爵士乐舞者——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里的爵士乐时代元素 |
史凤晓
李欣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3
|
盖茨比——“爵士乐时代”的“西部拓荒者” |
姚文俊
|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1 |
2
|
|
14
|
即兴演奏的《蓝色狂想曲》 |
郭兰兰
|
《音乐生活》
|
2006 |
0 |
|
15
|
“美国梦”的破灭──纪念菲茨杰拉德逝世五十周年 |
潘绍玺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16
|
爵士乐时代的通俗代言人——略论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超自然成分 |
胡锦凤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7
|
留住我的华尔兹——菲茨杰拉德作品中以姗尔达为原型的女性形象分析 |
朱丽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18
|
《夜色温柔》的非线性叙事 |
余烈全
陶青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9
|
论大人物盖茨比的悲剧性追求 |
马小燕
|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
2004 |
1
|
|
20
|
身份重构者盖茨比之死 |
马梅
|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
201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