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边界
1
作者 王兆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6,共8页
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语义内涵来看,先秦时代,“文学”指文化典籍;魏晋时期,“文学”指文章著述,既包含审美性和文学性作品,也包含应用性和非文学性作品。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文体指向来看,曹丕《典论·论文》、葛洪《抱朴子》、... 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语义内涵来看,先秦时代,“文学”指文化典籍;魏晋时期,“文学”指文章著述,既包含审美性和文学性作品,也包含应用性和非文学性作品。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文体指向来看,曹丕《典论·论文》、葛洪《抱朴子》、颜之推《颜氏家训》,以及首创《文苑传》的刘宋范晔《后汉书》、继之为文学家立传的梁萧子显《南齐书》,也一直把应用性文学、非审美性文学视为文学。在他们的观念里,应用性文体也是注重美感的,只不过美的表现方式和美感来源不同而已。从文学总集和别集的编录实践来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萧统的《文选》和宋人的《文苑英华》、明清的各种文章总集以及唐宋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诸家别集,都是将文学性文体和应用性文体兼收并蓄,一视同仁。无论是文学观念层面还是文学实践层面,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都包含文学性文体和非文学性文体,其边界既具包容性,又具明确性。金惠敏教授提出的“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非常切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理论 文学 没有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什么是“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作为一个苏格拉底式的学术自辩(Apologia)
2
作者 金惠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这一命题提出于21世纪初年,仅从字面要义看可能显得逻辑不通:“文学理论”若是没有“文学”还能称之为“文学理论”吗?但是倘若对“文学”“文学性”及“文学制度”在中西方20世纪的发生或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的话,...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这一命题提出于21世纪初年,仅从字面要义看可能显得逻辑不通:“文学理论”若是没有“文学”还能称之为“文学理论”吗?但是倘若对“文学”“文学性”及“文学制度”在中西方20世纪的发生或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的话,那么“文学理论”究竟应该包含怎样的“文学”并非不证自明。文学是一个现代性概念,一个被现代化了的概念,而现代性或现代化意味着对于对象世界的“科学”划分。在现代化浪潮中,审美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领域,一个绝缘于整个社会和所有科学的孤岛。但在此内聚型的审美化运动(唯美主义)之同时,实际上也发展着一个外扩型的审美化运动(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不能认为后者完全取代了前者,但可以说,审美的纯粹性在事实层面已不复存在。这种审美事实的新变化催逼我们重新界定“文学”和“文学性”,重新认识“文学理论”的中心对象,尤其是认识这一对象所具有的发明性质。“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应运而生,它重新界定和声张了文学理论的社会性质,调整了文学文本内部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的结构性关系,为民族文学之进入世界文学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 文学文化学 解释学 没有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当代文论的五个悖论——兼及“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3
作者 张进 徐滔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8,共13页
随着生态危机和人工智能挑战的不断加剧,当代文艺审美活动的悖论性处境日益凸显,将悖论美学、悖论诗学和悖论批评推到了前台,强化了文学理论在“述”与“行”、“硬”与“软”、“质”与“文”、“向心”与“离心”、“域化”与“化域... 随着生态危机和人工智能挑战的不断加剧,当代文艺审美活动的悖论性处境日益凸显,将悖论美学、悖论诗学和悖论批评推到了前台,强化了文学理论在“述”与“行”、“硬”与“软”、“质”与“文”、“向心”与“离心”、“域化”与“化域”之间的“悖论式振摆”。这种局面不仅显示了当代理论的“疑难与困境”,也使悖论本身的美学和诗学价值得到“解蔽”和释放,从而使悖论成为一种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型样态。“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是近年来有关文学问题的重要命题,其“含混”和“暧昧”不仅将当代文论的悖论性质全面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发挥悖论诗学的理论潜能和批判锋芒而对当下文艺文化现象做出了深入的反思和针砭。这是一种“可做的”理论而非一套“可用的”学说,其“洞见”和“盲视”当会在人们“做理论”的批评实践中得到彰显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有文学文学理论 悖论 述行性 离心解释 化域
下载PDF
在“文学”面前“理论”何为——略论近年来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热点话题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春青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86-100,共15页
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运用归纳、概括和推理的方式把实存之物及其关系构成的客观世界抽象为概念和逻辑的世界。传统形而上学曾经长期困扰着“理论”,以至于近代以来克服形而上学倾向就成为“理论”的重要任... 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运用归纳、概括和推理的方式把实存之物及其关系构成的客观世界抽象为概念和逻辑的世界。传统形而上学曾经长期困扰着“理论”,以至于近代以来克服形而上学倾向就成为“理论”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化理论”是“理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显现形式,虽然来去匆匆,但对于“理论”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纠缠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文学理论”是人们运用“理论”的方式对文学现象展开的言说,也曾经是“文化理论”展现自身解释能力的场所。但在“理论之后”,“文学理论”却陷入某种困境:究竟能不能用理论的方式来言说文学成了一个问题。“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成为受到普遍质疑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文化理论 理论之后 没有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历史、形态与公共性 被引量:5
5
作者 肖明华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1-67,共7页
在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反思的进程中,出现了"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一说。此说颇为费解,因为就常识而言,"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其实就是"理论",而不能算作"文学理论"。然而,考察文学理论学科史,"... 在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反思的进程中,出现了"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一说。此说颇为费解,因为就常识而言,"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其实就是"理论",而不能算作"文学理论"。然而,考察文学理论学科史,"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却时有发生。在文学理论的"当代发生"期,就出现了"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它虽然讨论文学,但却往往是对文学的挪用。在文学理论的"文化转型"时,也出现了"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不完全是"文学"理论,而可能是"文学性"理论。强制阐释意义上的"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则主要表现在不尊重文学文本,离弦说象,断章取义,从而成为了"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对于不同形态的"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可以从公共性的角度予以分析、理解和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有文学文学理论 文论形态 公共性 公共阐释 文学公共领域
原文传递
20世纪西方文论的缘起、发展和转型 被引量:2
6
作者 高建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5-151,178,共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是从偏离作者中心开始的。在其发展过程中,至少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围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出现了意义从作者到文本再到读者的转移过程;二是以文学研究为平台,在文化研究的号召下,走向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从而建...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是从偏离作者中心开始的。在其发展过程中,至少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围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出现了意义从作者到文本再到读者的转移过程;二是以文学研究为平台,在文化研究的号召下,走向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从而建立了"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使"文学理论"研究变成"理论"研究。到了世纪之交,"理论"破产,"理论之后"时代来临。在"后理论"时代,理论向文学回归,只有回到对文学活动和实践的研究,才是文学理论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论 文本中心论 没有文学文学理论 理论之后”
下载PDF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与未来中文学科的新理念——新时代语境下“新中文”的肉身、灵魂与头脑
7
作者 张灵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第2期104-109,共6页
如果说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世界”的意义日益凸显这一维度的“新时代”着眼,如何平衡好中文学科的语言、文学、文献的占比,如何平衡“学问”与“写作”的分量,这对中文学科而言是事关其“肉身”(语言、文献)与“灵魂”(诗性... 如果说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世界”的意义日益凸显这一维度的“新时代”着眼,如何平衡好中文学科的语言、文学、文献的占比,如何平衡“学问”与“写作”的分量,这对中文学科而言是事关其“肉身”(语言、文献)与“灵魂”(诗性才能、创新写作、精神自由)的传统问题的话,一些新的挑战也向中文学科迎面走来。从政治经济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符号传播一体化”的“新时代”这一维度而言,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冲突”变得司空见惯和愈益贴身紧迫。“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不仅为人文知识界所关注,而且已经上升到了为国家核心议程所重视的高度。如何使对文化问题的思考和评判建立在坚实科学的理论原则上,就成为一个值得关切的现实学术问题。金慧敏等学者发展、论证与倡导的“间性状态”理论和“星丛对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新解答,这也是他们致力的“新比较”“新对话”为“新时代”下的“新中文”找到的开辟发展“新里程”的理论支撑所在。这些新的理论看法将催生形成未来“中文学科”的一维“新理念”——“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使我们对中文学科的“肉身”“灵魂”和“头脑”获得新的认识。展望未来,尽管“全球一体化”的浪潮难以阻止,但各个民族、国家将永远处在自己所不能拔出的历史境遇中,同时也走在自己的“地方性”上。因此,各民族、国家文化之间将始终处于一种包含差异的“星丛对话主义”的态势中。这恐怕是未来“新中文”应该努力不断向学生阐释、建构的一个人文精神与思想的新维度与新坐标,它们事关“中文学科”的“头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新时代 没有文学文学理论 间性理论 星丛对话主义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