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 被引量:291
1
作者 徐勇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27,共10页
本文认为,在当今“回归国家”的学术热点中,一种是向传统国家回归的价值取向,一种是重视国家研究的政治学分析框架。根据这一分析进路,应该着眼于现代国家建构的研究。相对于传统国家的现代国家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民族—国家,一是民... 本文认为,在当今“回归国家”的学术热点中,一种是向传统国家回归的价值取向,一种是重视国家研究的政治学分析框架。根据这一分析进路,应该着眼于现代国家建构的研究。相对于传统国家的现代国家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民族—国家,一是民主—国家,前者是现代国家的组织形式,以主权为核心;后者是现代国家的制度体系,以主权在民为合法性基础。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现代国家建构中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非均衡性,及由此引起的政治整合和文化整合的矛盾。认为依靠历史记忆和“祖先崇拜”的国族建构并由此向传统国家回归的思路既不现实,更不合理。对于处于现代化全球化浪潮中的当今中国来说,更主要的任务是建构一个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相对均衡的现代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国 现代国 民族-国家 民主-国家 国家建构
下载PDF
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闽台三村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 被引量:106
2
作者 王铭铭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03-116,共14页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台湾、福建三个村落现代教育空间确立的历史,论证现代性建构过程中民间社会力量及文化与超地方的政权构成的互动关系。作为现代初等教育空间的学校,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类型的现代性方案(如...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台湾、福建三个村落现代教育空间确立的历史,论证现代性建构过程中民间社会力量及文化与超地方的政权构成的互动关系。作为现代初等教育空间的学校,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类型的现代性方案(如殖民化和民族—国家设计) 中,乡村的现代小学扮演着促使社会化中的主体分离于传统社会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之外,与现代社会的“抽象体系”实行整体结合的角色。在乡土社会中确立的现代学校,已经以一种新式的文化品格的面貌为地方民间社会所接受,成为渗透至深的象征力量。而这一事实又说明,村落社区公共事业观念对于现代初等教育制度的吸纳,是原有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对于现代知识传播体系的反向改造(subversion) 。这样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重进程,正是社学到新学转化过程的基本线路,它也特别能够反映19 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性之进程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教育空间 民间观念 历史轨迹 地方性知识 民族国家 初等教育 学校 普遍性知识 地方社会
原文传递
论公共性的四个典型层面 被引量:31
3
作者 沈湘平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23,共6页
当代公共性问题的凸显可以理解为基于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与求解。立足于当今的现实,公共性一定是复数的、多层面的,我们很有必要以理想类型的方式分析公共性的立体层面。民族—国家内部的公共性层面、民族—国家之间的公共性层面、跨... 当代公共性问题的凸显可以理解为基于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与求解。立足于当今的现实,公共性一定是复数的、多层面的,我们很有必要以理想类型的方式分析公共性的立体层面。民族—国家内部的公共性层面、民族—国家之间的公共性层面、跨越国家界限的个体之间的公共性层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公共性层面是当代公共性四个典型的层面。这四个层面的统一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理想类型 个体 民族国家
原文传递
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均衡性分析:三维视角 被引量:29
4
作者 叶本乾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8-34,共7页
现代国家渊源于西方国家,是针对传统国家而言的,也是广大后发国家政治发展的目标和指向。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具有不同的特性,现代国家是民族—国家、民生—国家和民主—国家三者的统一体。西方现代国家的生成逻辑具有协同性与独特性,而... 现代国家渊源于西方国家,是针对传统国家而言的,也是广大后发国家政治发展的目标和指向。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具有不同的特性,现代国家是民族—国家、民生—国家和民主—国家三者的统一体。西方现代国家的生成逻辑具有协同性与独特性,而后发国家的现代国家构建出现矛盾并发性与非均衡性。本文认为,现代国家构建应该是民族—国家、民生—国家和民主—国家三者的均衡性,形成三足鼎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局面,否则,整个现代国家构建的历程就没有完成,三足鼎立局面就会打破,从而整个国家就会出现不和谐的局面。针对中国国情与国家生成的特殊性,那么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路径选择应该是民族—国家、民生—国家和民主—国家之间的均衡性和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构建 民族-国家 民生-国家 民主-国家 均衡性
下载PDF
民族关系的社会整合与民族政策的类型——民族政策国际经验分析(上) 被引量:21
5
作者 关凯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本文试图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在殖民主义兴起后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民族政策进行整体性描述和理论分析,从中探讨各种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与社会整合的影响,同时也试图总结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做的理论探索与政策尝... 本文试图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在殖民主义兴起后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民族政策进行整体性描述和理论分析,从中探讨各种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与社会整合的影响,同时也试图总结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做的理论探索与政策尝试的规律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关系 社会整合 民族政策 类型 民族问题 少数民族 族群 民族主义 主体民族 民族-国家 种族主义
原文传递
西方民族--国家成长的历史与逻辑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凤阳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1,205,共18页
"民族"与"国家"有不同的渊源,其行动旨趣也大相径庭。前者是"共同体"谱系的一个分支,为个体成员提供情感归属;后者出自"统治体"一脉,核心构造是一套具有暴力色彩的政权组织系统。在近代欧洲,... "民族"与"国家"有不同的渊源,其行动旨趣也大相径庭。前者是"共同体"谱系的一个分支,为个体成员提供情感归属;后者出自"统治体"一脉,核心构造是一套具有暴力色彩的政权组织系统。在近代欧洲,市场经济发展将整合政治秩序的现代国家建设任务提上实践议程,但也导致古典共和公民动员模式的渐次失效,遂为古老民族意识的现代性敞开了空间。绝对主义时代出现的领土型国家,促成超越原生族群多样性的大尺度民族建构,亦对这种民族建构施加了政治规约。作为里程碑事件的法国大革命,进一步使国家主权与单一性的人格化统治者脱钩,将民族国家的命运共同体与民主共和的政制安排定型为现代国家的基础框架,并在跨界文化传播中释放出巨大的溢出效应,最终重塑了人们的政治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现代性 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 共和主义
原文传递
内与外: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中国语境 被引量:23
7
作者 关凯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5,180,共10页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为中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少数民族特殊性之间采取的一种妥协性制度,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体制建设进程的产物。基于民族区域自治,文明帝国的"藩属"成为民族—国家内部的"边疆地区"...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为中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少数民族特殊性之间采取的一种妥协性制度,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体制建设进程的产物。基于民族区域自治,文明帝国的"藩属"成为民族—国家内部的"边疆地区"。国家优待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将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整合进现代语境下的国家"大一统"政治格局。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具有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既承认、容纳和适应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也固化了族群边界,并受到国家政治、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实际运行机制上制度效能有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在遭遇一系列的挑战,面临一种不确定的演变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与外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 中国语境
原文传递
政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一项基于中国情境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建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6,共9页
在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国家建设在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两个维度展开,二者虽有逻辑上的承继关系,但并无明确的时空分界。基于集权的民族—国家建设与基于自由的民主—国家建设之间充满了制度建构的张力。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一切政... 在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国家建设在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两个维度展开,二者虽有逻辑上的承继关系,但并无明确的时空分界。基于集权的民族—国家建设与基于自由的民主—国家建设之间充满了制度建构的张力。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一切政党面临的难题。民国初年,作为"部分"的政党肩负着民族—国家建设的重任,不仅导致政党政治的失败,而且使得政党成为国人共诛的对象。国民党试图通过军政、训政、宪政的路径选择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终因无法应对自由民主的挑战,而丧失了基于宪政的合法性资源。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建构,消解了现代国家建设两个维度间的理论冲突,并找到了现代国家建设的革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 民族-国家 民主-国家 现代国家建设
下载PDF
民族—国家和比较教育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朱旭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7,共6页
民族文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比较教育是在民族国家的范畴内进行研究的,本文在对国家的认知模式的前提下,指出现代比较教育赖以建立的基础在于民族国家,同时梳理出比较教育的民族国家理论;通过对比较教育产生危机的原因... 民族文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比较教育是在民族国家的范畴内进行研究的,本文在对国家的认知模式的前提下,指出现代比较教育赖以建立的基础在于民族国家,同时梳理出比较教育的民族国家理论;通过对比较教育产生危机的原因分析,把多元现代性理论作为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 民族国家 民族文化 教育现代化 多元现代性 差异性
下载PDF
印度民族政策初探 被引量:15
10
作者 贾海涛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7-44,共8页
印度民族政策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本文认为,这是对欧洲“民族-国家”理论的歧解和误读,其防止国家分裂和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用心可以理解,但结果却并不利于国民团结的增强和各种矛盾的缓和。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民族压迫和民族... 印度民族政策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本文认为,这是对欧洲“民族-国家”理论的歧解和误读,其防止国家分裂和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用心可以理解,但结果却并不利于国民团结的增强和各种矛盾的缓和。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民族压迫和民族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民族政策 民族-国家 印度教民族
原文传递
现代民族—国家结构与中国民族—国家的现代形成 被引量:13
11
作者 韩水法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9,共26页
民族—国家及其民族—国家主义是现代世界之中极其复杂而又关系重大的现象,而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现实更是这类现象的盘根错节的典型。但是,当代主流的民族—国家理论不仅以西方的社会和历史为模板,而且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和共同的基础,... 民族—国家及其民族—国家主义是现代世界之中极其复杂而又关系重大的现象,而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现实更是这类现象的盘根错节的典型。但是,当代主流的民族—国家理论不仅以西方的社会和历史为模板,而且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和共同的基础,从而导致它们的内在矛盾,并且只具有区域性的意义。事实上,任何民族—国家都是通过共同的政治核心因素和基本结构的构建并且同时以特定的族类属性得以普遍化而形成的。这种政治核心因素和基本结构为分析和判断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国家的传统民族—国家的性质提供了衡量的标准,而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其实就是这个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沉重转型,而非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民族-国家 传统的民族-国家 政治 -法律资籍 基本结构 现代民族 -国家
原文传递
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评王铭铭《社区的历程》 被引量:13
12
作者 曹树基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9-133,共15页
本文认为,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一书对溪村传统家族的描述缺乏创新,对溪村历史的发展存在误读,而在此基础上与西方理论的对话也大多没有意义;该书对溪村传统复兴的解说则颇有价值。作者指出,当代中国急... 本文认为,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一书对溪村传统家族的描述缺乏创新,对溪村历史的发展存在误读,而在此基础上与西方理论的对话也大多没有意义;该书对溪村传统复兴的解说则颇有价值。作者指出,当代中国急需与西方展开学术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铭铭 家族制度 社会人类学 汉学人类学 陈氏家族 社区 宗法制度 基层社会 明清时期 民族国家
原文传递
博物馆:民族、后民族和跨文化认同 被引量:15
13
作者 沙伦·麦克唐纳 尹庆红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72-90,共19页
兴起于19世纪的博物馆是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紧密相联的。对于今天的博物馆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思考它们在民族—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的世界中的作用,以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认同。作者对19世纪博物馆的认同作用做一个简要的概括... 兴起于19世纪的博物馆是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紧密相联的。对于今天的博物馆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思考它们在民族—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的世界中的作用,以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认同。作者对19世纪博物馆的认同作用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并分析社会理论家的一些观点和客观的现实,思考它们对博物馆的意义。作者还实地调查了英国卡特莱特霍尔的跨文化艺术馆的运作方式,并指出博物馆除了能够表达民族的、同质的和固有的身份之外,还适于表达其他类型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跨文化认同 民族国家
原文传递
天下体系的未来可能性——对当前一些质疑的回应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汀阳 王家范 +8 位作者 姚大力 许纪霖 虞云国 白彤东 刘擎 张宇燕 高全喜 任剑涛 徐英瑾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75,共24页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国内思想界试图超越西方近代以来建立在民族-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提出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世界秩序主张,包括天下秩序、新天下主义、新世界主义等,引...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国内思想界试图超越西方近代以来建立在民族-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提出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世界秩序主张,包括天下秩序、新天下主义、新世界主义等,引起了哲学、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其中也包括许多亟待深入讨论的分歧。为了给世界新秩序的各种主张搭建一个对话和讨论的平台,《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于3月5日在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召开了“天下秩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峰论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秩序 天下体系 可能性 《探索与争鸣》 质疑 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风格 民族-国家
原文传递
回归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晓明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4期63-70,共8页
回归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陈晓明90年代的中国大陆与80年代相比是如此风格迥异,特别对于那些生存于80年代文化潮流中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毋庸置疑给中国大陆带来生机和希望,80年代人们追寻现... 回归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陈晓明90年代的中国大陆与80年代相比是如此风格迥异,特别对于那些生存于80年代文化潮流中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毋庸置疑给中国大陆带来生机和希望,80年代人们追寻现代化,急切摆脱落后与贫困,崇尚西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民族主义 中国知识分子 回归传统 中国文化 民族国家 “现代性” 西方文化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现代化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 被引量:9
16
作者 耿波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81-86,共6页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百余年中国乡民艺术的发展一直在经历着一个“去语境化”的过程,所谓“去语境化”即外在的强势“他者”对中国乡民艺术本源性存在境遇的剥夺。这个强势“他者”在1980年代之前的现代性阶段表现为“民族-国家”...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百余年中国乡民艺术的发展一直在经历着一个“去语境化”的过程,所谓“去语境化”即外在的强势“他者”对中国乡民艺术本源性存在境遇的剥夺。这个强势“他者”在1980年代之前的现代性阶段表现为“民族-国家”的话语,此后则表现为“经济-国家”话语,两者构成了百余年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史。同时,“去语境化”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语境赋予,中国乡民艺术在长久的“去语境化”境遇中形成了传统与当代杂糅的当代语境,这是当代中国乡民艺术在新时代获得新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民艺术 去语境化 民族-国家 经济-国家
下载PDF
启蒙理性的黑色絮语——从《印度之行》论后殖民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 被引量:8
17
作者 陶家俊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3-87,共5页
本文重点分析《印度之行》中阿齐兹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阐明启蒙理性不仅是推动欧洲现代性的动力,也是后殖民话语中后殖民知识分子反抗殖民霸权、重写殖民遭遇中的主奴关系、形成民族—国家意识的催化剂。应该指出的是,民族—国家理... 本文重点分析《印度之行》中阿齐兹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阐明启蒙理性不仅是推动欧洲现代性的动力,也是后殖民话语中后殖民知识分子反抗殖民霸权、重写殖民遭遇中的主奴关系、形成民族—国家意识的催化剂。应该指出的是,民族—国家理念是后殖民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本身的历史性说明了后殖民话语的历史性和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之行 启蒙理性 后殖民话语 民族-国家
下载PDF
西方文论关键词 民族—国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逢振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118,共7页
民族—国家是构成世界秩序的基础,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各国的发展道路也要依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决定。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界定国家和民族、民族主义与文化如何联系、民族身份如何形成,不仅涉及到多种理论和批... 民族—国家是构成世界秩序的基础,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各国的发展道路也要依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决定。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界定国家和民族、民族主义与文化如何联系、民族身份如何形成,不仅涉及到多种理论和批评,而且也是当前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重要课题。本文梳理民族—国家这一概念:民族—国家如何是想象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民族如何是创造的,以及文学对民族—国家的构建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想象 构成 文化 文学
原文传递
专题一:反思“民族—国家” 被引量:7
19
作者 安东尼·吉登斯 《开放时代》 CSSCI 2007年第6期4-20,共17页
在全球化和福利国家的双重压力下,欧洲社会模式呈现了不同的应对能力。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不仅实现了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绩效的共同发展,而且还有效应对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压力。保守或者合作主义类型的社会模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困境。《... 在全球化和福利国家的双重压力下,欧洲社会模式呈现了不同的应对能力。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不仅实现了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绩效的共同发展,而且还有效应对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压力。保守或者合作主义类型的社会模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困境。《里斯本议程》展现了欧盟社会发展的蓝图,但在由民族国家所组成的欧盟,实现的前景依然任重而道远。最后,结合欧洲运作良好的国家的经验,本文提出了欧盟未来发展的政策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模式 民族-国家 欧洲 斯堪的纳维亚模式 展望 专题 福利国家 经济增长
原文传递
多重语境下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变迁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协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54-164,共11页
惠山泥人是根植于民间又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其发展与源远流长的民间社会和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密切相关。惠山泥人作为一种传统,能够延续至今,不仅在于程式化规则的心口相授,还在于不断地顺应时俗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本文以惠山... 惠山泥人是根植于民间又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其发展与源远流长的民间社会和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密切相关。惠山泥人作为一种传统,能够延续至今,不仅在于程式化规则的心口相授,还在于不断地顺应时俗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本文以惠山泥人的传承为研究对象,探究惠山泥人在多重语境下的适应与调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山泥人传承 生活实践 民族国家 民间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