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音韵逢源》氐毕胃三母的性质 被引量:8
1
作者 王为民 杨亦鸣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7-65,共9页
本文从满汉对译的角度来考察《音韵逢源》“氐、胃、毕”三母的性质及其关系,从而证明《音韵逢源》设立“氐、胃、毕”三母是为了解决满汉翻译中的困难而实施的一项人为举措。
关键词 《音韵逢源》 “毕” “胃” 声母系统 北京音系 满文音系 古音来源
原文传递
汉代川西北高原的氐人聚落:九寨沟阿梢垴遗址考古调查试掘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吕红亮 李永宪 +3 位作者 陈学志 范永刚 杨青霞 王燕 《藏学学刊》 2010年第1期125-136,293,共13页
本文概要介绍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景区阿梢垴遗址的考古调查及试掘的成果。其中的重要发现包括房屋建筑遗迹1组、铁器5件。根据器物类型的区域比较和绝对年代测试,本文作者认为阿梢垴遗址是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汉代聚落遗址,并可... 本文概要介绍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景区阿梢垴遗址的考古调查及试掘的成果。其中的重要发现包括房屋建筑遗迹1组、铁器5件。根据器物类型的区域比较和绝对年代测试,本文作者认为阿梢垴遗址是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汉代聚落遗址,并可能与史书记载的氐人相关。该遗址对于重建九寨沟人地关系的历史、认识四川北部汉代族群分布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梢垴遗址 汉代 铁器
原文传递
先秦川西高原的氐与羌 被引量:4
3
作者 段渝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川西高原氐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这无论在文献还是考古资料中都有据可证。氐、羌同源异流,原居西北甘青高原,后分化为两族。西羌分布极其广阔,除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而外,还南及岷山之域。从考古学并结合历史文献考察,岷江上游石... 川西高原氐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这无论在文献还是考古资料中都有据可证。氐、羌同源异流,原居西北甘青高原,后分化为两族。西羌分布极其广阔,除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而外,还南及岷山之域。从考古学并结合历史文献考察,岷江上游石棺葬应是氐人的文化遗存,雅砻江、金沙江和大渡河流域的石棺葬,则应是羌人的文化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川西高原 同源异流
下载PDF
“氏”“氐”互用校正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思含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0-95,102,共7页
氏、氐两声旁在文献中常因形似而互用,这导致了一些字际之间、义项之间的讹混。《汉语大字典》在收录这类字时未加以辨明,主要集中在“疧-疷”“■-貾”“赿-趆”“■-胝”“坁-坻”“■-岻”“■-柢”“祇-祗”“秖-秪”“芪-茋”等十... 氏、氐两声旁在文献中常因形似而互用,这导致了一些字际之间、义项之间的讹混。《汉语大字典》在收录这类字时未加以辨明,主要集中在“疧-疷”“■-貾”“赿-趆”“■-胝”“坁-坻”“■-岻”“■-柢”“祇-祗”“秖-秪”“芪-茋”等十组字上。区分氏声字与氐声字的方法有二:第一,氏声字与氐声字的韵部不同,前者属支部,后者属脂部;第二,氐声字有较为核心的义素,大多可以系联成同源词,而氏声字该特征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讹混
下载PDF
氏、氐考辩及相关字形的讹混
5
作者 羊春秀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5期118-120,127,共4页
“氏”之本义应为“根柢”义,《说文解字》对“氏”字的解释迂曲不可解。“响若氏隤”的本字应该为“■”,“坻”与“坁”、“阺”与“■”、“泜”与“汦”三组字存在着讹混情况,在修订第二版《汉语大字典》时应加以区分。
关键词 讹混 《汉语大字典》
下载PDF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阿梢垴遗址的调查与试掘 被引量:4
6
作者 吕红亮 范永刚 +12 位作者 陈学志 杨青霞 李永宪 王燕 蔡永寿 王硕 乔纲 杨颖东 罗雁冰 玳玉 张正为 马志勇 钟雅丽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0-68,共9页
九寨沟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属高山峡谷地貌区。沟内地势南高北低,相对高差达2768米。在沟内高半山地带,分布有阶梯状的小型黄土阶坎(Terracette)。四川大学九寨沟联合实验室曾对九寨沟内阶坎地貌的形成机制进行了... 九寨沟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属高山峡谷地貌区。沟内地势南高北低,相对高差达2768米。在沟内高半山地带,分布有阶梯状的小型黄土阶坎(Terracette)。四川大学九寨沟联合实验室曾对九寨沟内阶坎地貌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其很可能与古今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经过广泛踏查,最终在古洼寨、尖盘寨、扎如寨附近发现了古代遗址的线索,其中以阿梢垴遗址堆积最为丰富(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阿坝州 阿梢垴遗址 地面泥墙建筑 铁器 汉代
原文传递
论“狄”的衍化 被引量:1
7
作者 田俊迁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狄起源于戎的分支犬戎。狄人在新石器时代生活于渭河上游,以后随着人口繁衍而向与泾水汇合下游的关中平原迁徙,从戎狄中分离出来的周、秦在处于渭河下游的关中平原建立政权后,狄人则被分割成渭河上游部分和渭水汇入黄河后不断东迁部分,... 狄起源于戎的分支犬戎。狄人在新石器时代生活于渭河上游,以后随着人口繁衍而向与泾水汇合下游的关中平原迁徙,从戎狄中分离出来的周、秦在处于渭河下游的关中平原建立政权后,狄人则被分割成渭河上游部分和渭水汇入黄河后不断东迁部分,其中东迁的部分-白狄与赤狄曾在周、春秋、战国时的历史中产生过影响而被记入史册,并在春秋战国中原争霸中向南融入平原人当中,成为周人、秦人和汉人的一部分;向北迁徒部分成为匈奴的组成部分;仍在渭河上游生活的狄人则作为戎人的分支,归入秦朝的统治范围,在羌人兴起后则又成为氐羌组成部分,并在羌内附的过程中逐渐融入汉人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论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农业转型的成因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占鳌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101-104,共4页
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地区由于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和年积温等条件均已不能满足粟类作物生长的需要,种植业开始逐步萎缩。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羌、氐、周人等人口大规模地向气候相对温暖的中原或东南部地区迁移。月氏... 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地区由于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和年积温等条件均已不能满足粟类作物生长的需要,种植业开始逐步萎缩。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羌、氐、周人等人口大规模地向气候相对温暖的中原或东南部地区迁移。月氏、乌孙等大量游牧民族乘机大量迁入河西,完成了河西人口主体的历史性转变,河西地区经济形态也由农业为主转型为以畜牧业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农业 畜牧业 月氏 乌孙 春秋战国
下载PDF
内迁与融合:魏晋时期西北地域的民族互动 被引量:1
9
作者 彭清深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2-96,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峰。西北地域周边的匈奴、羌、氏、西域诸族及秃发鲜卑等内迁诸族,因长期与汉族错居杂处,形成共同经济体制,民族间的差异逐渐减少,最后与汉族在互动中融合。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内迁 西迁 民族融合 文化精华 魏晋时期 匈奴 秃发鲜卑
下载PDF
陇南的地理环境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逵夫 《甘肃高师学报》 2017年第7期1-4,共4页
陇南、天水一带是伏羲氏早期活动之处,汉代荣氏《遁甲开山图》中言仇夷山(即仇池山)为伏羲生处。陇南也是秦人发祥之处。同时,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两个少数民族氐族、羌族也以陇南为中心活动区域,并先后建立仇池国、武都国、阴平国... 陇南、天水一带是伏羲氏早期活动之处,汉代荣氏《遁甲开山图》中言仇夷山(即仇池山)为伏羲生处。陇南也是秦人发祥之处。同时,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两个少数民族氐族、羌族也以陇南为中心活动区域,并先后建立仇池国、武都国、阴平国、宕昌国。陇蜀通道为蜀绣、蜀锦运往长安等地的通道之一,是丝绸之路东端支脉所在。也因此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代以后陇南又成为茶马交易的中心地区。对当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 秦人 蜀道 茶马古道
下载PDF
浅析“氐”声词族 被引量:1
11
作者 阎然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76-80,共5页
形声字的声符不仅有表音作用,还具有示源功能。对“氐”进行形义分析,找出“氐”的源义素,运用音近义通理论,将以“氐”为谐声偏旁的一组同源字进行系联,发现“氐”声词主要沿“根柢”义、“趋向”义、“土石”义三条路径延伸,形成多层... 形声字的声符不仅有表音作用,还具有示源功能。对“氐”进行形义分析,找出“氐”的源义素,运用音近义通理论,将以“氐”为谐声偏旁的一组同源字进行系联,发现“氐”声词主要沿“根柢”义、“趋向”义、“土石”义三条路径延伸,形成多层多向的同源系列,构建出具有规律性的“氐”声词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符 词族 引申
下载PDF
北周天落石軍團
12
作者 魏斌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72,124,共27页
成都龍泉驛天落石的北周造像龕及摩崖碑刻,建立於西魏平蜀、關隴軍事體制向蜀地延伸的背景之下。造像者儀同三司强獨樂、大都督夫蒙儁分别出自氐、羌,統領的是一個在蜀地戍防的關隴軍團。碑文部分内容帶有口語講述轉寫色彩,强調宇文泰... 成都龍泉驛天落石的北周造像龕及摩崖碑刻,建立於西魏平蜀、關隴軍事體制向蜀地延伸的背景之下。造像者儀同三司强獨樂、大都督夫蒙儁分别出自氐、羌,統領的是一個在蜀地戍防的關隴軍團。碑文部分内容帶有口語講述轉寫色彩,强調宇文泰在賀拔岳去世前後的經歷,可能是親歷過其事的軍人記憶。結合强、夫蒙兩姓氏和相關造像題名來看,他們應來自渭水以北的氐、羌人口聚集區。北魏末年關隴動亂,這一地區的氐、羌等人口最終被吸納入尒朱天光、賀拔岳、侯莫陳悦、宇文泰軍團,成爲西魏北周軍事力量的重要支撑。西魏平蜀後,爲滿足迫切的軍國財賦需求,在蜀地大量增置州郡,導致反抗不斷。戍防於沱江中游的强獨樂軍團,一方面防禦舊梁殘餘勢力,一方面控遏山地蠻獠和鹽鐵資源。他們在戍防地爲去世的“先王”宇文泰造像立碑,紀念其勳業,既是漢晉以來紀功頌德碑刻傳統的延續,也是宗教影響下紀念性政治文化的新形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周文王碑 造像 軍人
下载PDF
近三十年国内氐羌族源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勇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36-40,共5页
氐羌,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典籍文献记载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一个整体出现的。以至于过去人们都认为氐羌是同一个民族。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考证、研究。文章从氐、羌的起源,以及氐羌同源论与氐羌不同源论两个大的视角等方面,对... 氐羌,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典籍文献记载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一个整体出现的。以至于过去人们都认为氐羌是同一个民族。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考证、研究。文章从氐、羌的起源,以及氐羌同源论与氐羌不同源论两个大的视角等方面,对近年来关于氐羌族源这一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氐、羌婚姻探索
14
作者 杨铭 李锋 《文史杂志》 2017年第3期44-47,共4页
本文结合文献古籍和碑铭墓志材料,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氐、羌两族的婚礼、婚俗、婚姻形态等,并追踪了两族与汉、匈奴等民族的通婚状况。
关键词 婚姻 融合
下载PDF
汉晋时期藏彝走廊中的“氐”
15
作者 石硕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着重对汉晋时期藏彝走廊中的"氐"人的活动及分布范围进行了探讨。认为汉晋时期,氐人在藏彝走廊中的活动仅限于涪江上游及岷江上游地区。从《后汉书》及《华阳国志》记汶山郡有氐及"羌胡"来看,氐人很可能是在东... 本文着重对汉晋时期藏彝走廊中的"氐"人的活动及分布范围进行了探讨。认为汉晋时期,氐人在藏彝走廊中的活动仅限于涪江上游及岷江上游地区。从《后汉书》及《华阳国志》记汶山郡有氐及"羌胡"来看,氐人很可能是在东汉时期随着羌人的南下而大批进入岷江上游地区的。所以汉晋时期氐人的活动仅仅达到了汶山郡一带的岷江上游地区。文章还对岷江上游的氐人与夷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岷江上游
下载PDF
《霸伯釴》所见华、戎战事与周王北巡
16
作者 熊贤品 《邯郸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56-63,共8页
《霸伯釴》是一件反映西周华、戎关系的重要器物。从器物形态、铭文特征诸方面来看,本器应为西周中期偏早,铭文中的“王”应当为周穆王或周共王;铭文之地名“氐”,可以和《臣谏簋》的“軝(軧)”、文献之“泜”(在今河北石家庄南赞皇县一... 《霸伯釴》是一件反映西周华、戎关系的重要器物。从器物形态、铭文特征诸方面来看,本器应为西周中期偏早,铭文中的“王”应当为周穆王或周共王;铭文之地名“氐”,可以和《臣谏簋》的“軝(軧)”、文献之“泜”(在今河北石家庄南赞皇县一带)相联系。由“氐”“丧原”应相距不远,推断《格(霸)仲簋》地名“丧原”,可能即前述“氐”以西、战国赵“上原”所在(石家庄南元氏县以西)。《霸伯釴》同出的《霸伯盘》之“戎”,应当是山西中部地区东出冀南之戎,而非由冀北南下之戎。《霸伯釴》所见霸国非华族,而为与周之封国邢一起为周“搏戎”,及受到周王北行赏赐的史实,表明西周在进行封建的同时,也对相关地方国族有直接接触,也启发对西周民族关系史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伯釴 格(霸)仲簋 丧原 民族关系
下载PDF
历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区的白马人——白马人族属初探 被引量:42
17
作者 孙宏开 《民族研究》 1980年第3期33-43,共11页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分布在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活动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建立过封建割据政权,与当时的中央政权相抗衡,因此,在历史上的这一阶段,有关氐族活动的记载是比较多的。隋唐以后,吐蕃兴...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分布在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活动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建立过封建割据政权,与当时的中央政权相抗衡,因此,在历史上的这一阶段,有关氐族活动的记载是比较多的。隋唐以后,吐蕃兴起,白马人居住的地区是唐蕃争夺的中间地带,从这以后,史书关于氐族的记载渐少,这是因为氐族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一部分被吐蕃征服,成为吐蕃的属民,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一部分氐人同化于藏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 氏族 汉族 少数民族 吐蕃 割据政权 藏族地区 西北地区 史书
原文传递
医用三氧临床应用基础及其在肝炎等疾病治疗中的初步实践 被引量:31
18
作者 郭亚兵 周福元 彭劼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8,共5页
关键词 温消融 臭氧 病毒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
下载PDF
关于“巴蜀图语”的几点看法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复华 王家祐 《贵州民族研究》 1984年第4期153-161,181,共10页
四川地区所出土的战国铜器上常见一些图像符号,这些符号有的是个体单符,有的是成组联符。绝大多数符文铜器是出土于战国土坑墓中(个别出土于岩洞中)。另外在个别匋纺轮上、木梳上、漆耳怀上也有图像符号。此种图像符号,已见的大约有单... 四川地区所出土的战国铜器上常见一些图像符号,这些符号有的是个体单符,有的是成组联符。绝大多数符文铜器是出土于战国土坑墓中(个别出土于岩洞中)。另外在个别匋纺轮上、木梳上、漆耳怀上也有图像符号。此种图像符号,已见的大约有单体符文百余个。成组的联文符图则有约二百组。虽然它们难于组成篇章词句,但显然是当时人们表达语意的特殊符号——图象的语言。因命名为“巴蜀图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 汉字 几点看法 冬笋 象形字 鳖灵 蜀王 出土物 图像符号
原文传递
滇西北8个民族群体面貌特征观察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辉 潘方芳 +6 位作者 张敏华 陈华 张蔚鸰 吴弘 金建中 金力 卢大儒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68-576,580,共10页
滇西北怒江州、迪庆州等地是氐羌民族南迁的集散地.对当地独龙族、怒族、普米族、(拉玛)白族、福贡和维西的傈僳族、(康巴)藏族、纳西族等8个群体的面形、眼、鼻、唇、耳等5大类24项观察性特征进行了描述,以此计算了各群体间... 滇西北怒江州、迪庆州等地是氐羌民族南迁的集散地.对当地独龙族、怒族、普米族、(拉玛)白族、福贡和维西的傈僳族、(康巴)藏族、纳西族等8个群体的面形、眼、鼻、唇、耳等5大类24项观察性特征进行了描述,以此计算了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已报道的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滇西北氐羌群体面貌较一致,而其他地区的氐羌群体则不可避免地与别类群体进行过遗传交流,导致面貌趋近于外族.傈僳族和白族在迁徙中族内血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就近居住的群体之间遗传交流往往是不可避免而且可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貌特征 羌民族 遗传距离 聚类分析 云南 群体体系 遗传交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