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解读狄金森“死亡”诗中的张力 |
赵振华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3
|
|
2
|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神秘宇宙人生观 |
吴国杰
|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9 |
0 |
|
3
|
《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诗》的文学主体与抒情主体 |
谭君强
|
《英语研究》
CSSCI
|
2018 |
3
|
|
4
|
飞翔的灵魂——和中学生谈谈海子和他的诗 |
吴国祯
|
《学语文》
|
2002 |
0 |
|
5
|
幻灭和永生——解读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 |
陆晓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10
|
|
6
|
《死亡诗社》评论集锦 |
雨文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7
|
|
7
|
埃米莉·狄更生的死亡诗 |
董爱国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8
|
狄更生的死亡比喻与基督 |
董爱国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9
|
略论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 |
万燚
|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6
|
|
10
|
《死亡诗社》及其导演彼得·威尔简介 |
许颖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5
|
|
11
|
新时期文学中的四类女性形象与男权意识 |
李永建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4
|
|
12
|
对死亡的矛盾心理——艾米莉·狄金森之死亡诗解读 |
侯斌
丁亚丽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8 |
3
|
|
13
|
论劳伦斯诗歌创作中的象征意象 |
王颖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14
|
《街头日记》改变人生 |
姗迟
|
《大众电影》
|
2007 |
3
|
|
15
|
狄金森的死亡情结与美学理念 |
杜丽霞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1
|
|
16
|
死亡诗社 |
许颖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
17
|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修辞手法研究 |
缪昌义
|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2
|
|
18
|
忧郁的愉悦中再生与感伤的豁达中升华——威廉·布莱恩特与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死亡诗的比较研究 |
李蓓蕾
|
《柳州师专学报》
|
2010 |
2
|
|
19
|
从四首死亡诗看艾米莉·狄金森对生死二元对立和死亡焦虑的解构 |
吴招娣
|
《今古文创》
|
2022 |
0 |
|
20
|
回归生命的死亡——论哈代的死亡诗 |
杨秀媚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