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解读狄金森“死亡”诗中的张力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振华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44-46,共3页
以认知隐喻学中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解读诗歌张力的成因,即通过突显、忽略和遮蔽的方式达到目标域和源域间子集的映射。以狄金森的三首"死亡"诗歌为例,分析了她诗歌中无穷的隐喻张力。
关键词 认知 隐喻 狄金森 死亡 张力
下载PDF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神秘宇宙人生观
2
作者 吴国杰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25-27,共3页
艾米莉狄金森具有对自然、宇宙、人生最具独创、最具深奥的观察力,她以自由的灵魂书写出一个神秘而和谐的宇宙世界。死亡之谜作为宇宙人生奥秘的重要部分,则备受诗人关注。在她的"死亡"诗中,狄金森除了一如既往地使用突兀而... 艾米莉狄金森具有对自然、宇宙、人生最具独创、最具深奥的观察力,她以自由的灵魂书写出一个神秘而和谐的宇宙世界。死亡之谜作为宇宙人生奥秘的重要部分,则备受诗人关注。在她的"死亡"诗中,狄金森除了一如既往地使用突兀而大胆的意象、圣经隐喻以及为造成韵律上的起伏跌宕而使用短破折号外,她还有效地利用矛盾并置这一创作技巧,从而使其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反映出她的神秘宇宙人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死亡 矛盾并置 神秘宇宙人生观
下载PDF
《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诗》的文学主体与抒情主体 被引量:3
3
作者 谭君强 《英语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11-22,共12页
在叙事文本中,需将叙述主体与文学主体,即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而不是将二者加以混淆;在抒情文本中,对抒情主体和文学主体,即抒情人与诗人进行对应的区分同样必要。然而,在抒情文本中,抒情人与诗人的关系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关... 在叙事文本中,需将叙述主体与文学主体,即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而不是将二者加以混淆;在抒情文本中,对抒情主体和文学主体,即抒情人与诗人进行对应的区分同样必要。然而,在抒情文本中,抒情人与诗人的关系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关系有所不同。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体往往是一个具有自反性的主体,抒情人大多是自身故事的抒情人,与诗人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也不能将二者相互等同。在《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诗》中,抒情主体与文学主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错综复杂。分析与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从整体上理解诗歌与诗歌的抒情人至关重要。从叙事学相关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可获得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威夫特博士死亡 文学主体 抒情主体
下载PDF
飞翔的灵魂——和中学生谈谈海子和他的诗
4
作者 吴国祯 《学语文》 2002年第3期30-31,共2页
我第一次接触海子的作品,是1990年就读师范之时,老师在黑板上将海子的《死亡之诗(之二)》完整地抄录了下来,并向我们说起了海子的死,他诗歌中的麦子和少女。我们在底下吟咏着海子的诗句:
关键词 中学生 海子 死亡(之二)》 思想感情
下载PDF
幻灭和永生——解读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 被引量:10
5
作者 陆晓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92-94,共3页
死亡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反复吟咏的主题,她的死亡诗歌触及了死亡的规律、过程和意义。在基督教的传统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下,迪金森的死亡观是豁达而又现实的,指出死亡是通往永生的桥梁,但灵魂最终能否获得永生... 死亡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反复吟咏的主题,她的死亡诗歌触及了死亡的规律、过程和意义。在基督教的传统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下,迪金森的死亡观是豁达而又现实的,指出死亡是通往永生的桥梁,但灵魂最终能否获得永生还掌握在个人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金森 死亡 永生 自我的努力
下载PDF
《死亡诗社》评论集锦 被引量:7
6
作者 雨文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26-127,共2页
《死亡诗社》评论集锦雨文编译《死亡诗社》这个玩弄阴谋诡计的片名代表着澳大利亚导演、80年代无可否认的一部代表作《目击者》的作者彼得·威尔的新片。在内心深处保持浪漫主义的同时,他又一次变换了风格。影片的主题尽可以在... 《死亡诗社》评论集锦雨文编译《死亡诗社》这个玩弄阴谋诡计的片名代表着澳大利亚导演、80年代无可否认的一部代表作《目击者》的作者彼得·威尔的新片。在内心深处保持浪漫主义的同时,他又一次变换了风格。影片的主题尽可以在任何地方引起共鸣,因为人们在影片中谈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评论集 影片 目击者 莎士比亚 寓言 原作者 意现实主义 电影评论 澳洲人
下载PDF
埃米莉·狄更生的死亡诗 被引量:5
7
作者 董爱国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44,共5页
关键词 狄更生 死亡 埃米 精神分析 歌创作 评论家 安德森 弗洛伊德 基督教 临床案例
下载PDF
狄更生的死亡比喻与基督 被引量:5
8
作者 董爱国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2-110,共9页
狄更生的死亡诗中有许多是写基督受难的。仅从宗教的角度来理解这些作品很不够。本文作者以大量事实说明诗人运用了基督教象征论的手法 ,将自己的隐退比作基督受难 ,希望自己能够像基督死后升天一样 ,通过默默的努力而死后成名。
关键词 基督 受难 死亡 象征 作品 比喻 理解 事实
原文传递
略论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 被引量:6
9
作者 万燚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07-109,共3页
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富有自我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最有创新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其爱情诗,从表面上看,对抒发美好爱情理想的常见模式有所颠覆,而其实质,则是在更为真实的层面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 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富有自我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最有创新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其爱情诗,从表面上看,对抒发美好爱情理想的常见模式有所颠覆,而其实质,则是在更为真实的层面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呼唤,追求爱情价值与意义的回归。死亡诗则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其独特的死亡观--把死亡视为“永恒的休息”。哈代的死亡观映照出他的存在观,其存在观可以用负重精神来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代 爱情 死亡
下载PDF
《死亡诗社》及其导演彼得·威尔简介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颖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23-125,共3页
《死亡诗社》及其导演彼得·威尔简介许颖《死亡诗社》这部影片情节动人,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在美国被评为当年的十大票房佳片之一,而且在世界影坛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该片导演是澳大利亚人彼得·威尔,他... 《死亡诗社》及其导演彼得·威尔简介许颖《死亡诗社》这部影片情节动人,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在美国被评为当年的十大票房佳片之一,而且在世界影坛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该片导演是澳大利亚人彼得·威尔,他于1944年生于悉尼。彼得的父亲是经营地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澳大利亚 影片 好莱坞 导演 教学方法 男主角 英语教师 超现实主义 美国影坛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中的四类女性形象与男权意识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永建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74-78,共5页
关键词 女性形象 新时期文学 男主人公 男权意识 传统文化 贾平凹 女作家 男作家 死亡 社会地位
下载PDF
对死亡的矛盾心理——艾米莉·狄金森之死亡诗解读 被引量:3
12
作者 侯斌 丁亚丽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8-22,共5页
英美现代派诗歌先驱艾米莉.狄金森对死亡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留下了600多首关于这一主题的诗篇。这些诗深刻地反映了她本人对死亡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认为死亡给人带来了恐惧、焦虑与绝望,死亡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冰冷痛苦的,因此她否定... 英美现代派诗歌先驱艾米莉.狄金森对死亡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留下了600多首关于这一主题的诗篇。这些诗深刻地反映了她本人对死亡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认为死亡给人带来了恐惧、焦虑与绝望,死亡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冰冷痛苦的,因此她否定了死亡;另一方面,由于受基督教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她又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并坚信人死后可以得到永生,因此她又肯定了死亡,并渴望死亡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死亡 矛盾心理
下载PDF
论劳伦斯诗歌创作中的象征意象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颖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40-142,共3页
劳伦斯诗歌的一个最鲜明突出的特征及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于诗中的意象往往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出来,并生动形象地把这一手法贯穿于早、中、晚期的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 意象 象征手法 爱情 自然 死亡
下载PDF
《街头日记》改变人生 被引量:3
14
作者 姗迟 《大众电影》 2007年第3期48-49,共2页
信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拯救一条生命,就拯救了整个世界。”如此真实动人的老师感化学生的故事,历来是电影创作的绝佳题材,好莱坞自然不会放过。
关键词 学生 日记 死亡 电影创作 好莱坞 故事 威尔逊 种族歧视 人生 老师
原文传递
狄金森的死亡情结与美学理念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丽霞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0-43,共4页
艾米莉·狄金森在她的500多首死亡诗中,用"心灵之眼"对死亡主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本文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死亡诗的分析,结合其书信,揭示出狄金森对死亡"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体验及她对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 美国 狄金森 歌创作 死亡 死亡主题 死亡情结 美学理念
下载PDF
死亡诗社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颖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00-122,共23页
死亡诗社美国塔奇斯通影片公司1989年出品编剧:汤姆·舒尔曼导演:彼得·威尔摄影:约翰。西尔主演:罗宾·威廉斯编译:许颖题图:周铮获奖:获1989年美国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 死亡诗社美国塔奇斯通影片公司1989年出品编剧:汤姆·舒尔曼导演:彼得·威尔摄影:约翰。西尔主演:罗宾·威廉斯编译:许颖题图:周铮获奖:获1989年美国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四项提名,获最佳编剧奖;获1990年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克斯 死亡 卡梅伦 安德森 皮兹 拉丁语 “及时行乐” 斯特里特 莎士比亚 先生们
下载PDF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修辞手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缪昌义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4期30-34,共5页
 艾米莉·狄金森在她的诗中,从各个角度研究了死亡,并表达了她的真情实感。为了使她的死亡诗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去达到她的目的,其中主要运用了隐喻、拟人、象征、联觉等四种修辞手法。正是她熟练掌握这些...  艾米莉·狄金森在她的诗中,从各个角度研究了死亡,并表达了她的真情实感。为了使她的死亡诗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去达到她的目的,其中主要运用了隐喻、拟人、象征、联觉等四种修辞手法。正是她熟练掌握这些修辞手法,使她赢得美国最伟大诗人之一的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修辞手法 死亡
下载PDF
忧郁的愉悦中再生与感伤的豁达中升华——威廉·布莱恩特与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死亡诗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蓓蕾 《柳州师专学报》 2010年第5期49-51,54,共4页
素有"美国的华兹华斯"之称的威廉·布莱恩特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笔触细腻,意象丰富。而年小他30多岁的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则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诗人,凭借机敏的触觉和甜美的抒情... 素有"美国的华兹华斯"之称的威廉·布莱恩特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笔触细腻,意象丰富。而年小他30多岁的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则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诗人,凭借机敏的触觉和甜美的抒情,她创作出许多音韵和谐、雅致动人的诗篇。通过对两位诗人的死亡诗在情调变换、抒情对象、意象运用及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在布莱恩特的死亡诗里,灵魂在愉悦的忧郁中再生;而在罗塞蒂的作品中,自我则在感伤的豁达中得以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布莱恩特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死亡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从四首死亡诗看艾米莉·狄金森对生死二元对立和死亡焦虑的解构
19
作者 吴招娣 《今古文创》 2022年第38期63-65,共3页
艾米莉·狄金森,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之一,其中以死亡为主题的诗就多达600多首。对死亡这一人类不可回避母题的关注,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诗人的死亡焦虑。但是,其中死亡的存在形式与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是处于动态变化的。... 艾米莉·狄金森,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之一,其中以死亡为主题的诗就多达600多首。对死亡这一人类不可回避母题的关注,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诗人的死亡焦虑。但是,其中死亡的存在形式与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是处于动态变化的。本文将聚焦于狄金森的四首死亡诗,研究死亡诗歌中所表现永生和死亡的主题,用解构主义的理论探讨生死的二元对立是如何得以消解的,从而来论述其对死亡态度的转换以及对死亡焦虑的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死亡 生与死的二元对立 死亡焦虑 解构
下载PDF
回归生命的死亡——论哈代的死亡诗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秀媚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31-35,共5页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哈代 死亡 死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