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读《大学》 被引量:12
1
作者 叶秀山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0年第1期109-114,共6页
本文重点在思考《大学》的哲学-形而上的意义。作者认为,《大学》的哲学精神在于 强调一个“止”字。“止”不是“停止”,而是“立定”的意思。“立定”世间万事万物万民各自的位置,是 《大学》“诚意、正心……平天下”的核心。据... 本文重点在思考《大学》的哲学-形而上的意义。作者认为,《大学》的哲学精神在于 强调一个“止”字。“止”不是“停止”,而是“立定”的意思。“立定”世间万事万物万民各自的位置,是 《大学》“诚意、正心……平天下”的核心。据此,作者对“格物致知”等说法,提出不同于一般经验知识 论的看法,认为“格物致知”乃是排除(被动)“感觉”(物),而“认知”万物“自己”。于是,本文对《大学》 哲学精神的理解,重点在于从“自身”、“自己”、“本身”贯串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善 格物 致知 克己 自己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单字为训研究——以东汉高诱注释中的“止”字为例
2
作者 吴欣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35-40,共6页
单字为训作为注释语料中最常见的训释方式,在本质上反映了古人是如何通过心智范畴的建立来认知世界的。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从语义框架、原型范畴和边缘范畴、语义场焦点分布三个方面,对单字为训注释语料进行研究。以《吕氏春秋》高诱... 单字为训作为注释语料中最常见的训释方式,在本质上反映了古人是如何通过心智范畴的建立来认知世界的。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从语义框架、原型范畴和边缘范畴、语义场焦点分布三个方面,对单字为训注释语料进行研究。以《吕氏春秋》高诱注释中的“止”为例,当“止”作为训释词时,凸显的是其原型特征即“停止”义,或者说是其核心义;而当“止”作为被释词时,则展示了“止”的语义框架中的部分概念槽与填充项。在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容器图式等意象图式的联合作用下,“止”形成一个由原型——边缘的模糊认知域。在单字为训的注释语料中,高频训释词的原型范畴是不同被释词语义范畴的交叉点。训释词能否完全替代被释词,则取决于构成它们的认知模型是完全相同还是部分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字为训 高诱 语义框架 原型范畴 认知模型 意象图式
下载PDF
从历时角度看限定副词“只”的义项分合关系
3
作者 李泓霖 《语言学论丛》 2024年第1期44-58,共15页
本文以限定副词“只”的来源及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汉语史上“只”及相关形式“止”“祇”的历时考察,指出副词“只”的“完全排除”义与“向上排除”义具有不同来源。完全排除义来自对副词“祇”的继承,向上排除义则来自副词“... 本文以限定副词“只”的来源及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汉语史上“只”及相关形式“止”“祇”的历时考察,指出副词“只”的“完全排除”义与“向上排除”义具有不同来源。完全排除义来自对副词“祇”的继承,向上排除义则来自副词“止”意义的并人。唐代之后,“只”已经兼具了两类功能,成为使用最广泛的限定副词,但在否定形式中副词“只”“止”仍未完全混同。“只”的形成与发展受语法化中的语义滞留、形式择一等原则制约,既符合虚词语义演变的一般规律,又具有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 限定副词 虚词语义演变
原文传递
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的词源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易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59,共11页
根据表达语气相同、涵盖的语法单位相同、出现文献互补,以及语音差异符合上古时地演变规律等标准,可以推定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是上古同一语气词的时地变体,它们... 根据表达语气相同、涵盖的语法单位相同、出现文献互补,以及语音差异符合上古时地演变规律等标准,可以推定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是上古同一语气词的时地变体,它们声音的不同,是因为上古时地音变的影响。它们都是"兮"的变体,而"兮"又是"呵"的变体。以上古语音标准衡量,它们的声音有较大差异,原因是,上古口头语言的实际语音变化,比后人从传世文献即书面语言中得知的要复杂,汉字表意性具有的跨越时空的优势,在记载语气词时得不到像记载实词那样的体现,语气词不具备实词那样的意义,以其在口语中的实际语音为形式,与记录它们的汉字的关系不如实词紧密,所以上古诗歌记录语气词的字形容易随语气词语音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助词 时地音变
下载PDF
出、入、往、来等词兼有相对二义 被引量:4
5
作者 余大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23-26,34,共5页
本篇援引古代文献材料,论证出、入、往、来等词在古代汉语中兼有相互对立的两项词义,是古书中常见的反训词。
关键词 怀
下载PDF
至善与本真——先秦儒道“知止”观念的一个比较
6
作者 刘欢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51,共12页
先秦儒道两家都有“知止”的观念,且学贵“知止”,对于先秦儒道两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止于何的问题上,两家却表现出不一样的思想旨趣。儒家以止于至善为宗,道家基于名言的有限性,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对应观念,但从道家思想的精神来看,... 先秦儒道两家都有“知止”的观念,且学贵“知止”,对于先秦儒道两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止于何的问题上,两家却表现出不一样的思想旨趣。儒家以止于至善为宗,道家基于名言的有限性,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对应观念,但从道家思想的精神来看,《庄子》中已有苗头,后世加以运用的“本真”概念实质上可以作为“至善”的对应语,从而使我们能够借助“至善”与“本真”这两种价值类型对两家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儒家是在社群和定位中看待人,而道家则是在大化流行的背景下看待万物,这也就决定了以蕴蓄成德和性修反德为主要内容的不同的修止之方。由此,透过“至善”与“本真”这两个观念,借助于前人对“止”的工夫和本体义的挖掘,围绕止之目标、根据、方式,考察儒道在此问题上的一个差异,不惟能深入把握“知止”观念,还能增进对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善 本真 儒道
下载PDF
禅修研究的误区及心理机制纠偏 被引量:5
7
作者 彭彦琴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8-77,共10页
佛教禅修包括止禅和观禅,西方学者将之分别定义为聚焦注意(focused attention meditation,FA)和开放监控(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OM)。然而已有禅修实证研究均存在理解与操作上的偏差,本文基于传统佛教止观禅修体系提出不同观点:(1... 佛教禅修包括止禅和观禅,西方学者将之分别定义为聚焦注意(focused attention meditation,FA)和开放监控(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OM)。然而已有禅修实证研究均存在理解与操作上的偏差,本文基于传统佛教止观禅修体系提出不同观点:(1)"止"的机制主要是注意,止禅技术具有丰富完整的分类系统,且"定"才是修"止"的终极目标。(2)"观"的心理机制不仅包含对当前体验的观察,更强调反身觉知。佛教观禅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法,且有望进行实证。(3)"戒"是禅修训练的心理保护机制,用于调整身心状态,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修 聚焦注意 开放监控
下载PDF
新型止血材料Arista AH在脊柱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刘鹏 赵建华 +2 位作者 范伟力 刘明永 李远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2382-2384,共3页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止血材料AristaAH控制脊柱手术中活动性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在脊柱手术中的适应证。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筛选2005年1-5月期间脊柱手术患者5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中使用AristaAH止血,对...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止血材料AristaAH控制脊柱手术中活动性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在脊柱手术中的适应证。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筛选2005年1-5月期间脊柱手术患者5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中使用AristaAH止血,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手术方法止血,评价两组的止血效果及副作用。结果两组在止血效果及副作用等各项指标评价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AristaAH对脊柱后路手术中的出血止血效果等同于常规外科操作技术,优势在于操作简单;对于前路手术中椎体切除过程中的出血止血效果略优于常规操作技术。结论AristaA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脊柱外科术中止血剂,在前后路手术中均有其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材料 脊柱手术 临床应用 Arista AH
下载PDF
《墨经》中的符号学思想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先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18-23,19,共7页
《墨经》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思想。这体现在《墨经》对于“言”与“名”的理论,《墨经》的定义方法,《墨经》对“辩”与“说”的论述等方面。《墨经》认为,“言”是口的一种功能。“执所言而意得见”。“名”是用以“举实”的。《墨... 《墨经》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思想。这体现在《墨经》对于“言”与“名”的理论,《墨经》的定义方法,《墨经》对“辩”与“说”的论述等方面。《墨经》认为,“言”是口的一种功能。“执所言而意得见”。“名”是用以“举实”的。《墨经》中的“正名”学说超出了儒家的政治、伦理的正名理论,而真正成为“名辩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墨经》中运用了多种的定义方法。《墨经》认为“辩”的特征是“争(反)”,其目的是为了“明是非之分”,“察名之理”。“辩”的准则是要“当”与“宜”。《墨经》的“说”运用的是语用推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举
下载PDF
朱熹对《大学》中《诗经》引文的阐释
10
作者 罗超 陆建华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第6期20-24,32,共6页
《诗经》成书年代较早,其诗内容大多为咏叹、记事、叙史。《大学》成书晚于《诗经》,其中引用了较多诗来阐发儒家的思想主张。儒学发展至宋明时期,朱熹著《大学章句》对其义理进行了系统完善的发展。朱熹在“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中对“... 《诗经》成书年代较早,其诗内容大多为咏叹、记事、叙史。《大学》成书晚于《诗经》,其中引用了较多诗来阐发儒家的思想主张。儒学发展至宋明时期,朱熹著《大学章句》对其义理进行了系统完善的发展。朱熹在“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中对“新”“德”二字进行了细致的挖掘,体现出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主张。对“止”的讨论,在原本停止、居住意思的基础上发挥出“至于”“不迁”两层含义,并深入讨论了何为至善,以及至善的分殊性。通过对絜矩之道的论述,朱熹指出平天下应以百姓之心为心,告诫统治者注意言行并以史为鉴,最后用“心”将絜矩之道拔高到本体的层面。相比较《诗经》而言,朱熹的阐发或多或少改变了其原意,但其为《诗经》贯入了儒家思想,焕发了《诗经》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大学 诗经 明明德
下载PDF
《周易·艮卦》释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霞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9,共7页
本文通过对《周易·艮卦》的解释,说明其中静、观、止三义。然后略述宋儒沿袭《易传》而来的 对于艮卦的阐说及其有别于佛老之处。最后本文试图立足于现象学,对艮卦所敞显的生存意义作一说 明。
关键词 周易 艮卦
下载PDF
“起、行、止”在中国古典舞动律节奏中的体现
12
作者 杨金莹 《大观(论坛)》 2023年第7期57-59,共3页
中国古典舞的核心要求是“形、神、劲、律”,外在形态的“拧、倾、圆、曲”、动作过程中的“起、行、止”以及最终所追求的“知、行、意”三者合一的状态都与古典舞动律节奏相关联。中国古典舞受到儒释道文化、雅士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强... 中国古典舞的核心要求是“形、神、劲、律”,外在形态的“拧、倾、圆、曲”、动作过程中的“起、行、止”以及最终所追求的“知、行、意”三者合一的状态都与古典舞动律节奏相关联。中国古典舞受到儒释道文化、雅士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强调人物与角色的个性化特征、身体的阴阳离合关系、循环往复的“气”与线性审美。这些审美特征决定了中国古典舞“起、行、止”的舞蹈节奏。其中,比较典型的为带有附点和重拍节奏的亮相,以及身体各部位阴阳交织分错的节奏关系。因此,从“起”的欲动,“行”的点线结合、刚柔并济、阴阳分错,“止”的“势与态”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舞动律节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舞 动律节奏 “起” “行”
原文传递
郭店楚简《缁衣》“言从行之”“之”字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善萍 《东南文化》 2002年第1期59-60,共2页
本文认为“之”与“止”在战国文宇中形近而可通假,因此郭店楚简《缁衣》中“言从行之”一句,“之”应释为“止”,句意为言行不一致。今本《礼记·缁衣》亦应作如是解。
关键词 郭店楚简《缁衣》《礼记·缁衣》
下载PDF
抒情传统论述的“之”与“止”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承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4年第2期12-17,共6页
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抒情传统的沿寻,自陈世骧、高友工以降,在海外及港台地区华人学者中形成了一股持续的学术潮流,近年王德威甚至把抒情传统论述延伸至中国现代文艺的领域。然而,号称“中国大陆以外地区最重要的中国文学解释体系”... 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抒情传统的沿寻,自陈世骧、高友工以降,在海外及港台地区华人学者中形成了一股持续的学术潮流,近年王德威甚至把抒情传统论述延伸至中国现代文艺的领域。然而,号称“中国大陆以外地区最重要的中国文学解释体系”(陈国球语)的抒情传统沦述尽管也在中国内地学界引起了不少关注,却并没有真正为后者所接纳和吸收。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仍在于抒情传统论述自身究竟属于事实判断还是过度阐释,依旧是一个辩驳不清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之” 中国文学 文学艺术 学术潮流 华人学者 港台地区
下载PDF
《墨经》中“援”、“推”、“辟”、“止”、“效”诸方法的性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晴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14,共3页
辩是推理的运用 ,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 ,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 ,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关键词 墨经 方法 性质 "援" "推" "辟" "" "效"
下载PDF
齐国故城发现的石磬铭文释说 被引量:1
16
作者 侯乃峰 《励耘语言学刊》 2010年第2期87-93,共7页
山东临淄市齐都镇齐国故城东南部韶院村发现的石磬,上刻铭文二字,其中第二字有多种考释意见。根据齐系古文字类似字形的释读,可推知石磬铭文的第二字当分析为"从宀,垖声",读为"殿",训为"止"。石磬上所刻的两个字铭文是要标示此石... 山东临淄市齐都镇齐国故城东南部韶院村发现的石磬,上刻铭文二字,其中第二字有多种考释意见。根据齐系古文字类似字形的释读,可推知石磬铭文的第二字当分析为"从宀,垖声",读为"殿",训为"止"。石磬上所刻的两个字铭文是要标示此石磬在演奏时的音律位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磬铭文 殿
下载PDF
《诗经》中的“止”字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灿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42,共6页
关于《诗经》中“止”的注解历来众说纷纭,于省吾先生的《<诗经>中“止”字的辨释》较系统地分析了“止”的用法,但“止”的分类还未尽善。本文在此基础上,重新考察了《诗经》中“止”的用例,谨对“止”进行整理、比较、分析,再... 关于《诗经》中“止”的注解历来众说纷纭,于省吾先生的《<诗经>中“止”字的辨释》较系统地分析了“止”的用法,但“止”的分类还未尽善。本文在此基础上,重新考察了《诗经》中“止”的用例,谨对“止”进行整理、比较、分析,再进行分类,描写《诗经》中“止”的实际所属词类和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语法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代词 语气词
下载PDF
提高企业凝聚力 增进员工自豪感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安妮 吕林 《辽宁经济》 2009年第8期60-61,共2页
企业的“企”字就是“人”字当头,如果去掉这个“人”字,下面就是一个“止”字,企业就变成了“止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建立和提高企业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已成为关乎一个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 企业凝聚力 员工队伍 自豪感 “人”字 企业发展 竞争
下载PDF
论朱熹对艮卦的阐释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振香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35,共6页
朱熹对《周易》艮卦的阐释主要体现在:将卦辞"艮其背"解释为"止得其当止之所",由人的身体动静之规律而论道德实践行止之定律;强调"只是道理所当止处",反对人事所为中任何私欲的计算对"道理"的... 朱熹对《周易》艮卦的阐释主要体现在:将卦辞"艮其背"解释为"止得其当止之所",由人的身体动静之规律而论道德实践行止之定律;强调"只是道理所当止处",反对人事所为中任何私欲的计算对"道理"的遮蔽。提出艮卦"主静",并由"静"的吉凶训诫上升到"中有定止"的义理推明。这些阐释不仅反映了朱熹通过易学诠释对其哲学理本论的积极建构,而且体现了其理学视域下所凸显的儒家价值取向,即对群体、社会以及宇宙生命的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艮卦
下载PDF
以“止”观“礼”:荀子礼思想新探
20
作者 杨书玲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5-21,共7页
“止”是荀子“礼”思想的一个重要精神体现,不仅有“故学至乎礼而止矣”“止于礼义”的言语表达,在礼之发端、礼之过程和礼之境界上,“止”同样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穿并作用于“礼”的方方面面。从“止”的视角探讨荀子“礼”思想... “止”是荀子“礼”思想的一个重要精神体现,不仅有“故学至乎礼而止矣”“止于礼义”的言语表达,在礼之发端、礼之过程和礼之境界上,“止”同样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穿并作用于“礼”的方方面面。从“止”的视角探讨荀子“礼”思想,可以发现“礼”的另一面特质即由“止”而“知止”“知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知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