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风格”在当代西方音乐学界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婧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6-147,共12页
"晚期风格"作为艺术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术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人文艺术学界高度复兴。本文拟以西方晚期风格理论为研究对象,历时性地探讨"晚期风格"这个术语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批评范畴"与&... "晚期风格"作为艺术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术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人文艺术学界高度复兴。本文拟以西方晚期风格理论为研究对象,历时性地探讨"晚期风格"这个术语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批评范畴"与"风格范畴"的过程及缘由,并评价了其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风格 批评范畴 风格范畴 风格史的终结
原文传递
漫长的90年代与当代文学的晚期风格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晓明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2,共8页
我把“漫长的90年代”与“晚期风格”结合在一起探讨,这是基于最近思考的一个问题和多年前我提的一个想法的撮合。“最近思考的问题”是2022年7月份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的主题为“两个世纪中的90年代”的研讨会上谈到的,“90年代的... 我把“漫长的90年代”与“晚期风格”结合在一起探讨,这是基于最近思考的一个问题和多年前我提的一个想法的撮合。“最近思考的问题”是2022年7月份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的主题为“两个世纪中的90年代”的研讨会上谈到的,“90年代的本己性和本体论”的问题;“多年前的提法”是十多年前我曾提出过的中国当代文学在20世纪终结时期的“晚郁风格”。当时我用了一个词:“晚郁”。那也是在十多年前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年会上,地点好像是海南师范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馆 海南师范大学 晚期风格 本体论 90年代 20世纪
原文传递
论晚期作品与晚期风格
3
作者 刘丽荣 《艺术工作》 2024年第3期52-55,共4页
晚期作品与晚期风格是艺术史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本文从20世纪四种重要的西方理论著述入手,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晚期”概念的发展演变以及晚期风格的某些规律性问题。齐美尔在晚期作品中发现了艺术性与主观性的统一,阿多诺则将... 晚期作品与晚期风格是艺术史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本文从20世纪四种重要的西方理论著述入手,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晚期”概念的发展演变以及晚期风格的某些规律性问题。齐美尔在晚期作品中发现了艺术性与主观性的统一,阿多诺则将晚期风格与不和谐和否定性联系在一起。布林克曼对“晚期”进行了清晰的阶段划分,并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一个形式分析框架。他对艺术家向晚期风格过渡的分析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在应用上更具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风格 晚期作品 关系与融合 布林克曼 阿多诺 齐美尔
原文传递
张爱玲的晚期风格:爱与真的启示
4
作者 陈芷晴 《华章》 2024年第9期3-5,共3页
张爱玲晚期作品风格反映了其在文学创作的深刻探索,体现在对传统叙事的颠覆、对语言的精练运用及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入挖掘上。晚期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技巧,揭示了个体内心与社会现实的紧密关系,同时展现了文学在个人经验与社会批判中的多... 张爱玲晚期作品风格反映了其在文学创作的深刻探索,体现在对传统叙事的颠覆、对语言的精练运用及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入挖掘上。晚期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技巧,揭示了个体内心与社会现实的紧密关系,同时展现了文学在个人经验与社会批判中的多重功能。在语言上,她追求简练而富含深意,通过非线性叙事和意识流技巧,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文学的表现手法增添了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晚期风格 现实主义
下载PDF
流亡中的形式实验与生命之思——论米兰·昆德拉后期作品的“晚期风格”
5
作者 杨莹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4-71,共8页
自捷克流亡到法国后,米兰·昆德拉创作的小说开始发生变化。他在法国时期创作的小说较捷克时期更加晦涩难懂,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和否定性,这种变化体现了爱德华·W.萨义德所论述的“晚期风格”。导致昆德拉作品发生改变的原因... 自捷克流亡到法国后,米兰·昆德拉创作的小说开始发生变化。他在法国时期创作的小说较捷克时期更加晦涩难懂,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和否定性,这种变化体现了爱德华·W.萨义德所论述的“晚期风格”。导致昆德拉作品发生改变的原因不仅是他生存国度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在生命后期不得不直面死亡,这使他思考的命题开始向内转。从昆德拉的作品看,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其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上。一方面,昆德拉采用了作者介入和关键词写作的形式实验,用小说形式的创新引领现代派小说的发展;另一方面,他在作品中开始探讨遗忘和回归的生命主题,用书写对抗原本不可抗拒的遗忘,用永恒的流亡拒绝回归,将自己彻底地放逐在了小说艺术的道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晚期风格 流亡 形式实验 生命之思
下载PDF
重返的先锋精神——论余华《文城·补》
6
作者 王永 潘亿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6-52,共7页
无论从创作时期,还是从叙事策略、写作风格上看,《文城》都是一部“新小说”。人们对这部新作的评价褒贬不一。从《文城·补》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文本切入,研究此部分在整部著作中的地位、和“正文”构成的反讽与解构关系以及从中折... 无论从创作时期,还是从叙事策略、写作风格上看,《文城》都是一部“新小说”。人们对这部新作的评价褒贬不一。从《文城·补》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文本切入,研究此部分在整部著作中的地位、和“正文”构成的反讽与解构关系以及从中折射出的余华的创作风格转变,从中可以了解余华对补叙这种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确认《文城·补》的双重属性,即此种叙述方式取得的艺术效果和其所体现出的重返先锋精神的“晚期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城》 补叙 反讽 先锋精神 晚期风格
下载PDF
灾难般的成熟:内部传记与晚期风格
7
作者 霍俊明 《扬子江(诗刊)》 2024年第5期104-112,共9页
夜色中的杜甫,身边一定全是鬼魂。他用典就是与鬼魂说话,或者让鬼魂代自己说话。——西川《我是谁》面对着暮年的杜甫,我们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他是“失败诗人”或“悲剧诗人”吗?显然,杜甫晚期风格的成熟是以挫败、孤独、动荡和灾难为... 夜色中的杜甫,身边一定全是鬼魂。他用典就是与鬼魂说话,或者让鬼魂代自己说话。——西川《我是谁》面对着暮年的杜甫,我们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他是“失败诗人”或“悲剧诗人”吗?显然,杜甫晚期风格的成熟是以挫败、孤独、动荡和灾难为前提的,诗人也由此获得了校正与自我救赎的力量,个人性最终成为共时性和普遍性,诗歌的历史逻辑与人格魅力也由此不断走向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救赎 悲剧诗人 鬼魂 《我是谁》 个人性 用典 杜甫 晚期风格
原文传递
音乐表演视域下的贝多芬晚期风格若干面向——以《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1)为例
8
作者 陆平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75,共16页
晚期风格是贝多芬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其中“结构的重建”“技法的重拾”“乐思的重塑”等具体手法折射出贝多芬晚期风格的若干面向。“音乐表演”有其自身的视域属性,故可以站在其独特立场观察作曲家、作品、表演者和聆听者之间的深层... 晚期风格是贝多芬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其中“结构的重建”“技法的重拾”“乐思的重塑”等具体手法折射出贝多芬晚期风格的若干面向。“音乐表演”有其自身的视域属性,故可以站在其独特立场观察作曲家、作品、表演者和聆听者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并借助手稿、乐谱、录音、乐器等介质与现有研究成果形成共振效应,以此揭示贝多芬晚期风格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表演 贝多芬 晚期风格 《A大调钢琴奏鸣曲》 二度创作
下载PDF
晚期风格中的保守与回望——理查·施特劳斯《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研究
9
作者 文闻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5-161,共7页
理查·施特劳斯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重要的德奥作曲家之一,曾以歌剧和标题交响诗的创作突破性地引领了浪漫主义晚期的艺术潮流。然而,他的晚期创作不仅在作品体裁上转向对更多类型器乐曲的尝试,还在风格上呈现出对18世纪古典音... 理查·施特劳斯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重要的德奥作曲家之一,曾以歌剧和标题交响诗的创作突破性地引领了浪漫主义晚期的艺术潮流。然而,他的晚期创作不仅在作品体裁上转向对更多类型器乐曲的尝试,还在风格上呈现出对18世纪古典音乐传统的回望。《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是理查·施特劳斯晚期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唯一的一首双簧管协奏曲作品,充分体现了其晚期风格特征,如室内化的配器倾向、保守的曲式与调性设计、纯器乐的乐思设计与发展逻辑等,展现了作曲家暮年阶段的创作方法与艺术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施特劳斯 《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 晚期风格
下载PDF
被遮蔽的《人之窝》与“晚期风格”写作
10
作者 范科苑 《南腔北调》 2024年第9期62-69,共8页
陆文夫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人之窝》,无疑是其晚年文学反思与文学探索的一项重要成果。学界涉及陆文夫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向来注目于《美食家》《小巷深处》等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小说或经典文本,有关《人之窝》的反响至今寥寥。这部... 陆文夫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人之窝》,无疑是其晚年文学反思与文学探索的一项重要成果。学界涉及陆文夫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向来注目于《美食家》《小巷深处》等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小说或经典文本,有关《人之窝》的反响至今寥寥。这部长篇小说被湮没在时间长河中,尚未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足够了解与认同。本文围绕《人之窝》文本内外的诸种因素,从作品本身、外界批评、作家主体角度切入,对当代文学史上被遮蔽、被遗忘的这部长篇小说进行再挖掘,试图打开重新理解“晚年”陆文夫的思路及意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文夫 《人之窝》 文学批评 晚期风格
下载PDF
登临漆黑顶峰的孤独灵魂——读萨义德《论晚期风格》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威廉 《书城》 2009年第10期91-94,共4页
萨义德在他生命的晚期全力写作一本名叫《论晚期风格》的书,这样的对应关系毫不夸张地说,不禁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回溯萨义德的一生,从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直到晚年论及的晚期风格,其间都有一种令人战栗的文化勇气。
关键词 萨义德 东方学 晚期风格 晚期作品
原文传递
从人文角度探寻贝多芬晚期精神境界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谊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08-113,共6页
贝多芬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所处的时期,正是欧洲的社会生活、政治宗教、哲学科技等领域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是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繁荣时期;是德国古典文化崛起的时期;同时也是伟人频出的时期。贝多芬的一生都在... 贝多芬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所处的时期,正是欧洲的社会生活、政治宗教、哲学科技等领域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是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繁荣时期;是德国古典文化崛起的时期;同时也是伟人频出的时期。贝多芬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而他所关心的远不仅仅是音乐,从很多史料记载中也能证实,在许多方面他也可算是博学,作为这样一个人,不可避免地会被各种相互激荡的思想意识所影响。然而,外在的思想冲击与他内心世界的自我感悟在他人生的各个时期和阶段肯定是大不相同的,本文也希望能结合对贝多芬影响较大的哲学、科学、宗教思潮等领域来考察贝多芬晚期作品所体现的艺术追求和思想表达;通过对特定时代中多种相互激荡的思想意识的考察,从人文角度尤其是哲学与宗教倾向方面,考察贝多芬的晚期思想境界,思考贝多芬晚期作品中、与其形式特点相对应的内省性、幻想性、宗教性等风格特征在形而上学层面的成因。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理解和还原一个作为凡人的贝多芬的晚年心境,从人所可能产生的信仰力量中获得对今天、对自身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多芬 晚期风格 启蒙运动 浪漫主义 哲学 宗教
下载PDF
虚拟梦境的后现代景观 张曙光晚近诗歌风格的动因、方式与效果
13
作者 袁永苹 《上海文化》 2023年第9期64-74,共11页
一在萨义德的名作《晚期风格》中,他在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莫扎特的《女人心》、让·热内的《爱与俘虏》和《屏风》当中看出了一种被他称之为“晚期风格”的样式。进而发现一种迥异于众人的“非尘世的宁静”,这种宁静与死亡的紧... 一在萨义德的名作《晚期风格》中,他在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莫扎特的《女人心》、让·热内的《爱与俘虏》和《屏风》当中看出了一种被他称之为“晚期风格”的样式。进而发现一种迥异于众人的“非尘世的宁静”,这种宁静与死亡的紧迫性相伴,成为这些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呈现出一种有共性色彩的风格——一种被萨义德称为“晚期风格”的东西。这一时期,由于作家所处生命阶段的紧迫性,迫使他们对于自身作品的突破性产生一种亟不可待的变革需求,在这种需求的渴望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风格 萨义德 张曙光 后现代景观 让·热内 《女人心》 晚期风格 方式与效果
原文传递
总体性音乐批判——再论阿多诺的贝多芬音乐哲学
14
作者 李子豪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5-23,共9页
阿多诺关于贝多芬音乐哲学的阐释结合了音乐分析方法,为理论生成奠定了形式基础。他推崇贝多芬晚期风格的消极主体、有机形式,批判中期风格的中介主体、形式整体。但批判又不完全彻底,理论立场与社会学评价的分歧造成了阿多诺对中期风... 阿多诺关于贝多芬音乐哲学的阐释结合了音乐分析方法,为理论生成奠定了形式基础。他推崇贝多芬晚期风格的消极主体、有机形式,批判中期风格的中介主体、形式整体。但批判又不完全彻底,理论立场与社会学评价的分歧造成了阿多诺对中期风格批评的两副面孔。晚期风格的解构不仅局限于音乐本身,同时包含形式整体及其他所代表的总体性社会关系,从而串联起勋伯格十二音音乐的社会批判导向。从贝多芬中期风格到晚期风格再到勋伯格,阿多诺建立起非同一性批判的作曲家星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贝多芬 中期风格 晚期风格 总体性
下载PDF
与君远相知 不道云海深——贝多芬晚期意韵的张昊辰式释读
15
作者 陆平 《人民音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6-49,共4页
艺术上的晚期风格总是裹挟着某些一眼就能识别的特质:成熟而艰涩,高远而自我。这种令人高山仰止的伟大性以贝多芬的晚期音乐为甚,其中流露出让人敬而远之的崇高感又以钢琴奏鸣曲称顶,字里行间透出的日记般私密性无疑又加剧了他人对其进... 艺术上的晚期风格总是裹挟着某些一眼就能识别的特质:成熟而艰涩,高远而自我。这种令人高山仰止的伟大性以贝多芬的晚期音乐为甚,其中流露出让人敬而远之的崇高感又以钢琴奏鸣曲称顶,字里行间透出的日记般私密性无疑又加剧了他人对其进行释读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私密性 崇高感 出让人 伟大性 释读 晚期风格
原文传递
“内在生命”的歌哭:论昌耀诗歌的晚期风格
16
作者 万冲 《江汉学术》 2023年第6期99-107,共9页
在生命的晚期阶段,昌耀敏锐地感受到“内在生命”——一个在生与死界限之间的纯粹赤裸生命,并创造了独特的表达方式——歌哭。昌耀晚期的歌哭写作,近乎突破语言的意义边界,在声音的层面进行诗学创造,为现代汉语注入了因承受苦难而生的... 在生命的晚期阶段,昌耀敏锐地感受到“内在生命”——一个在生与死界限之间的纯粹赤裸生命,并创造了独特的表达方式——歌哭。昌耀晚期的歌哭写作,近乎突破语言的意义边界,在声音的层面进行诗学创造,为现代汉语注入了因承受苦难而生的悲悯语调,令语言成为了雕刻和铭记生命的碑石,为生命的苦难提供了语言的救赎。从歌哭的写作机制、音调特征、诗学意义等角度,可以深入分析昌耀诗歌的晚期风格,不仅能解开昌耀晚期写作的语言和形式谜题,深度探讨其创作得失,且能为现代汉语诗歌建立标杆和尺度提供有益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耀 当代诗歌 内在生命 歌哭 晚期风格
下载PDF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婧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32,共10页
阿多诺晚期未竟之作《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是一本从黑格尔哲学角度谈论音乐学元理论问题的开创性著述,它不仅使贝多芬在哲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更是奠定了后世晚期风格的理论基点。文章意在梳理此书成书背景、写作特点... 阿多诺晚期未竟之作《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是一本从黑格尔哲学角度谈论音乐学元理论问题的开创性著述,它不仅使贝多芬在哲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更是奠定了后世晚期风格的理论基点。文章意在梳理此书成书背景、写作特点、理论目标及其在"晚期风格"上的开创性研究,阐释其为阿多诺作为音乐史学家的重要创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贝多芬 晚期风格
下载PDF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中赋格的创造性运用
18
作者 李雪梅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1-172,共12页
五首晚期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后一个风格时期的缩影,赋格手法的成熟写作和创造性运用在此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本文从作品分析的角度,通过对“传统手法的个性转化”“经典曲式结构的动摇”“乐章布局重心的后移”等问题的研究,揭... 五首晚期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后一个风格时期的缩影,赋格手法的成熟写作和创造性运用在此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本文从作品分析的角度,通过对“传统手法的个性转化”“经典曲式结构的动摇”“乐章布局重心的后移”等问题的研究,揭示赋格在贝多芬晚期风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并阐述如何运用具体的钢琴演奏手段来表现这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格 晚期风格 曲式结构 表演研究
下载PDF
威廉·透纳的晚期风格——以《威尼斯组画》为中心
19
作者 冯晗 《美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131,共10页
作为英国风景画领域的旗帜性人物,威廉·透纳的晚期风格对于他能获得今天的声誉至关重要。在晚期创作中,透纳以大胆以及近乎抽象的手法,探索了艺术作品中形式与色彩潜在的可能性,这种探索也随着现代艺术的发生显示了画家对当代美学... 作为英国风景画领域的旗帜性人物,威廉·透纳的晚期风格对于他能获得今天的声誉至关重要。在晚期创作中,透纳以大胆以及近乎抽象的手法,探索了艺术作品中形式与色彩潜在的可能性,这种探索也随着现代艺术的发生显示了画家对当代美学的一种积极参与和拓展。作为透纳晚期在单一主题下完成最多的作品,《威尼斯组画》为我们了解画家的晚期风格提供了关键性的视觉证据。因此,本文旨在结合个体境遇与时代症候对《威尼斯组画》进行分析,通过讨论蕴藏在透纳晚期创作中的审美风格与文化意蕴,并重新思考透纳与法国印象派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透纳 风景画 威尼斯组画 晚期风格
原文传递
被遮蔽的群像:第三代导演的晚期风格与改革开放早期的创作格局
20
作者 周传艺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1期64-72,共9页
国内批评领域大都将第三代导演创作的研究重心置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认知惯习往往遮蔽了其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创作实践。对比两个时期的幕呈现,这可以发现第三代影人的美学风格有着较为凸显的“前-后”断裂性。本文借鉴西方左派研究... 国内批评领域大都将第三代导演创作的研究重心置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认知惯习往往遮蔽了其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创作实践。对比两个时期的幕呈现,这可以发现第三代影人的美学风格有着较为凸显的“前-后”断裂性。本文借鉴西方左派研究中的“晚期风格”概念,介入到第三代导演改革开放早期的批评实践中,对这一失焦的群体进行重新解读,希冀能够在“早期”与“晚期”“个体”与“群体”“(创作)主体”与“时代”等多重话语张力的结构中,重新思考代际、身份、市场、启蒙、转型等错综复杂的深刻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 晚期风格 改革开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