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栽培模式对“早籼晚粳”双季稻光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华斌 李波 +2 位作者 王慰亲 雷恩 唐启源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65-1578,共14页
[目的]开展多个因素集成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为水稻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栽培模式提供技术途径。[方法]在南方双季稻区,设置4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不施肥模式(早、晚季基本苗62.5和50.0万/hm^(2),不施氮肥,CK),当地农民模式(... [目的]开展多个因素集成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为水稻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栽培模式提供技术途径。[方法]在南方双季稻区,设置4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不施肥模式(早、晚季基本苗62.5和50.0万/hm^(2),不施氮肥,CK),当地农民模式(在N0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分别施纯氮150和165 kg·hm^(-2),基肥:蘖肥为7:3,FM),高产高效模式(在FM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基本苗增加1倍以上,早、晚季施氮量分别减少20%和增加27%,基肥:蘖肥:穗肥比5:3:2,锌肥作基肥施入,T1)、再高产高效模式(在T1模式的基础上早、晚稻基本苗增加20%以上,增施有机肥,晚季施氮量增加14%,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4:3:3,垄厢栽培,T2),研究这些栽培模式对"早籼晚粳"双季稻光氮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T2处理的平均周年产量为15.1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籼稻和晚粳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3.3%和24.9%;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显著增加了早籼稻和晚粳稻公顷穗数,使得群体颖花数显著提高。T1处理平均周年产量为13.3 t·hm^(-2),高于FM处理,表现为晚粳稻产量平均提高了9.5%、早籼稻产量略有下降。早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2.30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群体生长速率高于T1和FM处理,表现为移栽—齐穗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提高;晚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7.96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高于CK,高于T1处理,且2018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晚季辐射利用率分别为1.05和1.25 g·MJ^(-1),分别显著提高了31.7%和63.4%;T2处理早、晚季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N)分别为28.8、14.7 kg·kg^(-1),分别显著提高了61.6%和31.9%。[结论]基于南方双季稻生态特点,以"定苗定氮"、垄厢增氧、其他措施增强灌浆活性为主集成了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实现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早籼 栽培模式 产量 光氮利用
下载PDF
双季稻“早籼晚粳”栽培模式周年产量构成与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段里成 庞博 +3 位作者 商庆银 石庆华 潘晓华 吴自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2-85,共4页
研究双季稻"早籼晚粳"高产栽培模式高产形成机理及高经济效益形成原因,为"早籼晚粳"高产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广福镇广福村进行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早籼晚籼"和"早籼晚... 研究双季稻"早籼晚粳"高产栽培模式高产形成机理及高经济效益形成原因,为"早籼晚粳"高产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广福镇广福村进行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早籼晚籼"和"早籼晚粳"2种高产栽培模式,通过调查、取样、测产等方法,对这2种栽培模式的周年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晚粳稻生育期比晚籼稻生育期更长;早稻不同种植模式间有效穗数以"早籼晚粳"高产模式比常规"早籼晚籼"高产模式多,且差异显著;"早籼晚粳"高产模式的晚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比常规"早籼晚籼"高产模式要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种植模式周年产量方面,早籼晚粳增产效果明显,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经济效益方面"早籼晚粳"高产种植模式收益明显,比常规"早籼晚籼"高产模式约高4 000元/hm2。总体看出,"早籼晚粳"高产栽培模式比常规"早籼晚籼"高产栽培模式产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早籼 栽培模式 周年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江西省双季稻“早籼晚粳”种植模式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研究
3
作者 乐丽红 黄梅梅 +10 位作者 何虎 帅鹏 杨宙 邱在辉 肖宇龙 刘凯丽 蔡辉 杨红兰 何峰 胡雨 平先良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201-206,共6页
通过设置“早籼晚粳”、优质稻全程机械化2种常用栽培模式,对比分析了周年产量构成、温光资源利用、氮肥利用、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差异,探索了“早籼晚粳”模式高产的形成机理及高经济效益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与晚籼稻相比较,籼粳... 通过设置“早籼晚粳”、优质稻全程机械化2种常用栽培模式,对比分析了周年产量构成、温光资源利用、氮肥利用、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差异,探索了“早籼晚粳”模式高产的形成机理及高经济效益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与晚籼稻相比较,籼粳杂交稻生育期更长,灌浆结实期延长了25 d,可充分利用晚稻后期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的温光资源,并且籼粳杂交稻穗大粒多、总颖花量大、库容量大,干物质积累量多,因此能获得更高的产量;与全程机械化模式相比,“早籼晚粳”模式周年产量增幅为17.57%,周年光能利用率增幅为12.68%,周年热能利用率增幅为14.07%,周年氮肥利用率增幅为6.89%,周年水分利用率增幅为11.63%,周年经济效益增加了2770元/hm2。“早籼晚粳”模式可充分利用南方稻区双季稻温光资源,大幅提升产量、水资源、温光资源及经济效益,适合在江西省进行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 生育期 温光利用 栽培模式 周年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湖北省“早籼晚粳”双季稻机械插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4
4
作者 程建平 李阳 +5 位作者 赵锋 陈少愚 汪本福 张旅峰 章桃娟 皮楚舒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3期6067-6069,6133,共4页
发展双季稻种植,能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稻谷增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然而,受农业劳动力、劳动成本、种植成本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湖北省双季稻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因此,通过多年的生产试验与示范,总结了适合湖北省双季稻的机械插... 发展双季稻种植,能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稻谷增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然而,受农业劳动力、劳动成本、种植成本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湖北省双季稻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因此,通过多年的生产试验与示范,总结了适合湖北省双季稻的机械插秧技术,以期为湖北省双季稻发展提供建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 双季稻 机械插秧 栽培技术 湖北省
下载PDF
“早籼晚粳”双季机插周年氮肥高效运筹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阳 杨晓龙 +3 位作者 汪本福 张枝盛 李进兰 程建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6,共8页
以“早籼晚粳”(早稻“两优287”,晚稻“鄂粳403”)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组氮肥组合,包括早稻3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2(6:4:0)、N3/N4(6:3:1)和N5/N6(5:3:2))、晚稻2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3/N5(5:3:2)、N2/N4/N6(... 以“早籼晚粳”(早稻“两优287”,晚稻“鄂粳403”)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组氮肥组合,包括早稻3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2(6:4:0)、N3/N4(6:3:1)和N5/N6(5:3:2))、晚稻2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3/N5(5:3:2)、N2/N4/N6(5:2:3)及不施氮肥处理(对照,CK,N0),考察双季的分蘖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值、关键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产量构成、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结果显示:早稻氮素施用后移显著提高成穗率,N5/N6的成穗率达到95.5%,晚稻以N3处理有效穗最高;早稻叶面积指数以N3/N4处理最高,较N1/N2提高42.6%,前者叶片衰老速度低于后者,晚稻LAI也以N3处理最高;早稻氮素施用后移后,N3/N4和N5/N6产量较N1/N2显著提高,增产分别达到17.3%、14.6%,晚稻N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周年产量以N3处理最高;N3处理的周年氮肥农学利用率(AE)比其他处理的平均值高43.3%,氮肥偏生产效率(PFP)高11.7%。研究表明早籼稻氮肥施用比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6:4:0,晚粳稻以5:3:2的搭配组合对提高周年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 双季稻 机插 氮肥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湖南洞庭湖区发展“早籼晚粳”的优势分析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方杰 谭旭生 +3 位作者 李智谋 姚仁祥 管恩相 管锋 《农业科技通讯》 2015年第11期166-168,共3页
分析了湖南洞庭湖区粳稻生产现状,对洞庭湖区发展"早籼晚粳"的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了双季晚稻"籼改粳"在品种搭配、育秧方式、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完熟收割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洞庭湖区双季稻发展"早籼晚粳&q... 分析了湖南洞庭湖区粳稻生产现状,对洞庭湖区发展"早籼晚粳"的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了双季晚稻"籼改粳"在品种搭配、育秧方式、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完熟收割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洞庭湖区双季稻发展"早籼晚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早籼 双季稻 关键技术
下载PDF
甬优1538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
7
作者 华育坚 季英 +4 位作者 黎军来 车勇安 谢忠平 曾磊 黄小军 《江西农业》 2020年第12期1-1,3,共2页
为了筛选适合江西省抚州市的水稻品种,在分析试验情况和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从科学播种、设置播种量、科学栽植、肥水管理、化学除草等方面探究抚州甬优1538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甬优1538 早籼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永丰县早籼晚粳“双季双机插”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示范总结
8
作者 艾爱武 高春庭 《基层农技推广》 2019年第12期4-5,共2页
根据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排,2019年永丰县开展了早籼晚粳双季双机插示范工作。早籼晚粳双季双机插是早稻种植籼稻,晚稻种植粳稻(早籼晚粳),双季都实行机插(双季双机插),在同一年内籼粳轮植栽培的一种技术集成新模式,能有效推进&qu... 根据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排,2019年永丰县开展了早籼晚粳双季双机插示范工作。早籼晚粳双季双机插是早稻种植籼稻,晚稻种植粳稻(早籼晚粳),双季都实行机插(双季双机插),在同一年内籼粳轮植栽培的一种技术集成新模式,能有效推进"籼改粳"和"双季双机插"工作进程,达到省工省时、绿色高产、节本增效的目的。示范结果表明,示范片区产量达1160.8kg/亩,纯收入达1043.8元/亩,较常规生产(非示范区)增产126.6kg/亩,效益增加323元/亩,增长率30.9%,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 双季双机插 高产高效 集成技术
原文传递
双季稻早籼晚粳机插生产模式示范栽培技术探讨
9
作者 陈传安 段银庭 +3 位作者 高汉红 汪友元 杨学军 李月娥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z1期-,共3页
介绍了双季稻早籼晚粳机插生产模式的技术要点,结果表明,该生产模式具有品种搭配合理、安全生产系数高、增产增效显著、有利于全程机械化的生产及产业化经营等优点.
关键词 早籼 机插秧 生产模式 技术总结
下载PDF
早籼晚粳双季机插秧示范效果及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0
作者 陈传安 段银庭 +4 位作者 高汉红 汪友元 熊路 杨学军 李月娥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z1期-,共3页
天门市是水稻早晚连作主栽区,受倒春寒气候和机械插秧植伤造成秧苗缓苗期延长、生育期推迟的双重因素影响,晚稻安全齐穗风险较大,增产潜力难以发挥,种粮效益低水平徘徊.早籼晚粳双季机插示范表明,能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保证水稻的安全生... 天门市是水稻早晚连作主栽区,受倒春寒气候和机械插秧植伤造成秧苗缓苗期延长、生育期推迟的双重因素影响,晚稻安全齐穗风险较大,增产潜力难以发挥,种粮效益低水平徘徊.早籼晚粳双季机插示范表明,能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保证水稻的安全生产,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省工节本降耗,优化稻米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增产、提质、降耗、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早籼 双季机插秧 示范效果 配套技术
下载PDF
播期及秧龄对湖北二季晚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彭福燕 杨罗浩 +5 位作者 高俊阳 夏方招 曹志刚 陈杰 姚璇 杨特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5-112,共8页
为建立二季晚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推动湖北省“早籼-晚粳”种植模式的发展,以鄂粳403为材料,在2个播期(6月25日和7月2日)和4种秧龄(15、20、25和30 d)组合下研究播期和秧龄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灌浆结实期气温与二季晚粳稻米品... 为建立二季晚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推动湖北省“早籼-晚粳”种植模式的发展,以鄂粳403为材料,在2个播期(6月25日和7月2日)和4种秧龄(15、20、25和30 d)组合下研究播期和秧龄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灌浆结实期气温与二季晚粳稻米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秧龄的延长,二季晚粳抽穗时间推迟,灌浆结实期和全生育期延长,但本田营养生长期缩短。在正常播期(6月25日)下随着秧龄延长经济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以20 d秧龄最高,长秧龄导致显著减产;迟播显著降低二季晚粳产量,但不同秧龄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迟播和长秧龄降低稻米加工品质,但可改善外观品质。不同播期和秧龄处理的稻米糊化温度差异较小。相同播期的稻米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以及正常播期下的最终黏度均随秧龄的延长而呈先升后降趋势,以20 d秧龄最高;迟播则导致稻米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降低,蒸煮食味品质下降。因此,本地区二季晚粳在正常播期播种、秧龄为20 d时可获得较好的综合品质。在抽穗较迟时,灌浆结实期低温可能成为二季晚粳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形成的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 产量 播期 稻米品质 温光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