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 被引量:75
1
作者 韩建业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69,109,共11页
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首次交融联系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所处的新时代即为庙底沟时代。总体来看,庙底沟时代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对外强力扩张影... 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首次交融联系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所处的新时代即为庙底沟时代。总体来看,庙底沟时代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对外强力扩张影响下形成的,其到来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东庄类型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庙底沟时代 早期中国
原文传递
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 被引量:28
2
作者 韩建业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1-78,共8页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二里头古都这3处大型中心聚落的发展变化,可以大致勾勒出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最先形成良渚古国为代表的各个邦国文明,以后的陶寺类型——陶唐氏古国进入雏形王国,后来的二里头青铜文明——晚期夏王朝进入王国...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二里头古都这3处大型中心聚落的发展变化,可以大致勾勒出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最先形成良渚古国为代表的各个邦国文明,以后的陶寺类型——陶唐氏古国进入雏形王国,后来的二里头青铜文明——晚期夏王朝进入王国阶段。这一从邦国到王国的发展历程,与"邦国→王国→帝国"的演进之路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二里头古都 早期中国
原文传递
略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16
3
作者 韩建业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4,共8页
商代晚期以前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根植于旧石器时代,萌芽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经历了古国时代、王国时代等发展阶段。早期中国存在以农为本、稳定内敛、整体思维、祖先崇拜等区别于世... 商代晚期以前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根植于旧石器时代,萌芽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经历了古国时代、王国时代等发展阶段。早期中国存在以农为本、稳定内敛、整体思维、祖先崇拜等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特质,具有有主体有中心的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经历了有起伏有分合的连续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庙底沟时代 文化格局 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最早中国:多元一体早期中国的形成 被引量:13
4
作者 韩建业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65,共6页
学术界对于"最早中国"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所谓"最早中国",指最早的"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最早中国,不同于政治意义上或国家阶段的最早中国,不同于狭义"地中"意义上的最早中国。... 学术界对于"最早中国"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所谓"最早中国",指最早的"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最早中国,不同于政治意义上或国家阶段的最早中国,不同于狭义"地中"意义上的最早中国。本文认为,最早中国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涵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具备有中心有主体的多元一体结构,是商周乃至于秦汉以后文化中国的前身和政治中国的基础,其最基本的特质是以农为本,最核心的观念是祖先崇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早中国 早期中国 庙底沟时代
原文传递
论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 被引量:12
5
作者 韩建业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5-42,共8页
早期中国大部地区共有“一元”的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核心思想观念和文化基因,存在“多支”文化系统和多种文明起源子模式,交融形成以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为主体的、以黄河中游(或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层次的“一体”文化格局... 早期中国大部地区共有“一元”的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核心思想观念和文化基因,存在“多支”文化系统和多种文明起源子模式,交融形成以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为主体的、以黄河中游(或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层次的“一体”文化格局。这种“一元多支一体”格局,本质上趋向“一体”“一统”而又包含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既长期延续主流传统又开放包容,是一种超稳定的巨文化结构,与此相适应的文明起源模式可称之为“天下文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一元多支一体格局 天下文明
下载PDF
汉代西王母的图像志研究(下) 被引量:9
6
作者 简·詹姆斯 贺西林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6-80,共5页
汉代西王母的图像志研究(下)〈美〉简·詹姆斯(JEANMJAMES)贺西林译张敢校山东的西王母在山东西王母发生了变化,在功能上成为两个神或一个具有双重功能的神,既作为人和灵魂慈善的帮助者,同时也是一个宇宙人物。在... 汉代西王母的图像志研究(下)〈美〉简·詹姆斯(JEANMJAMES)贺西林译张敢校山东的西王母在山东西王母发生了变化,在功能上成为两个神或一个具有双重功能的神,既作为人和灵魂慈善的帮助者,同时也是一个宇宙人物。在以前的论述中,巫鸿已经提出了这个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王母 图像志 武氏祠 东王公 画像砖 汉画像石 《易林》 早期中国 “仙” 四川
原文传递
早期中国的造物设计哲学观念阐释 被引量:9
7
作者 宗立成 罗彩云 尹夏清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5-20,65,共7页
目的中国的器物历史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善、发展最为系统的人类文化遗产,对早期中国的造物设计哲学观念进行归纳、阐释和分析。方法以早期中国(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的器物、文献资料和考古遗迹为基础,结合设计学、考古学、社会学、历... 目的中国的器物历史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善、发展最为系统的人类文化遗产,对早期中国的造物设计哲学观念进行归纳、阐释和分析。方法以早期中国(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的器物、文献资料和考古遗迹为基础,结合设计学、考古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早期中国造物设计的基本发展脉络,并结合早期中国基本物质文化背景,分析造物设计哲学观念。结论早期中国造物设计思维历经了阶段性的发展,在经验主义设计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自然主义设计、生态主义设计,由此诞生了实用理性主义设计和民本主义设计观念,造物设计思想观念的主体和设计思维演变阶段模型,都与这五种主要的造物设计观念密切联系,也是研究早期中国造物设计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造物设计 设计思维 设计哲学
下载PDF
辐与辏:史前中原文化优势的确立——兼论早期中国与华夏文明观的形成 被引量:8
8
作者 曹兵武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6期15-25,共11页
从三代到唐宋,国家人口、政治与文化中心基本上没有远离从西安至开封、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这种历史格局的形成,有一个发生发展的长期过程,其中庙底沟化和二里头化是史前时期最重要的两次奠基性文化整合和提升运动,它们... 从三代到唐宋,国家人口、政治与文化中心基本上没有远离从西安至开封、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这种历史格局的形成,有一个发生发展的长期过程,其中庙底沟化和二里头化是史前时期最重要的两次奠基性文化整合和提升运动,它们使得中原地区在相对独立的几个早期区域性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中脱颖而出,并影响到中国早期文明的天道观、人文观以及国家与意识形态结构。本文以农业村落的诞生为起点,追寻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基底上区域性文化传统在早期中国形成、演变、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中原中心的历史过程,并试图解释此一过程赋予的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若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华夏文明起源 庙底沟化 二里头化 分封制度
下载PDF
“广域”国家:早期中国疆域形态与观念再讨论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坤鹏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62,共9页
有学者否定夏、商、周三代国家广大疆域的存在,认为早期中国只是邑的聚合体,其疆域是不连贯的,尚未形成“面”的疆域观念。这种看法缺乏坚实的证据。夏王国应已大体确立了广域国家的疆域形态,商周时期又拓展而充实之。商王不只关注具体... 有学者否定夏、商、周三代国家广大疆域的存在,认为早期中国只是邑的聚合体,其疆域是不连贯的,尚未形成“面”的疆域观念。这种看法缺乏坚实的证据。夏王国应已大体确立了广域国家的疆域形态,商周时期又拓展而充实之。商王不只关注具体的邑,也关注邑间成片的领土。周王将土地和民众赐予贵族并根据需要对侯伯进行册封或徙封,均显示了周代疆域之广大。早期国家疆域的边界虽具有模糊性,但并非不存在。商代“内服”“外服”均是王廷设官以治理的区域,而周人对何处属其领域、何处非其领域亦有相对清晰的认知。夏商周三代与秦汉在疆域形态与观念方面并无本质不同,只是统治方式与强度有别。相较不连贯性,早期中国“疆”“略”有别的特征更具代表性。“疆”是王国设官征赋、实施稳定统治之区;“略”则是王国影响所及之区,其地通常不置常设机构,暂不属王国疆域,不过却属于其势力范围,也是其疆域的盈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疆域形态 广域国家
下载PDF
佛教初传与早期中国佛教艺术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文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6-50,共15页
佛教初传与早期中国佛教艺术黄文昆一佛教初传1.佛教形成和初传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但长盛不衰,绵延千年,光芒常在,硕果永存,却是在中国。佛法三藏,赖汉译宝典而得保全。可是,佛教几时初传中国,至今仍是一个讨论的热点,引起... 佛教初传与早期中国佛教艺术黄文昆一佛教初传1.佛教形成和初传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但长盛不衰,绵延千年,光芒常在,硕果永存,却是在中国。佛法三藏,赖汉译宝典而得保全。可是,佛教几时初传中国,至今仍是一个讨论的热点,引起学者们反复的追究。公元前五世纪至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艺术 《历代名画记》 《出三藏记集》 早期中国 《高僧传》 佛像 康僧会 文物 初传 迦腻色迦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战争与早期中国文明演进 被引量:7
11
作者 韩建业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9-107,282,共10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曾经有三个时期发生过规模较大的战争,分别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和公元前2000年前后,而这恰好是早期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三个关键时期。文明起源引发战争,战争推进文明化进程,而文明的成长又促使更大... 中国新石器时代曾经有三个时期发生过规模较大的战争,分别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和公元前2000年前后,而这恰好是早期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三个关键时期。文明起源引发战争,战争推进文明化进程,而文明的成长又促使更大规模战争的发生,战争和文明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这大约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战争和文明演进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战争 早期中国 文明
原文传递
早期中国的环境限制、神祗崇拜与文明特质——基于古埃及的比较研究兼论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中文明形态的多样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禹阶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89,共11页
早期中国与埃及的历史发展道路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两种文明生态环境的差异即“大流域”与“小流域”生存环境的区别。它使早期中国先民社会组织形成血缘性、封闭性、内聚性的聚落社会组织,使先民在宗教信仰上将聚落祖先神提升到先... 早期中国与埃及的历史发展道路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两种文明生态环境的差异即“大流域”与“小流域”生存环境的区别。它使早期中国先民社会组织形成血缘性、封闭性、内聚性的聚落社会组织,使先民在宗教信仰上将聚落祖先神提升到先民信仰、尊崇的核心神祗,并导致史前中国的神权、礼制与文明发展路径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它说明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文明形态亦具有特质各异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埃及 环境限制 神祗崇拜 文明特质 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
下载PDF
早期中国长柄香炉造型来源及设计创意研究
13
作者 杨海霞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11期8-12,共5页
中国古代熏香风俗由来已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演化出众多不同造型、不同使用方式的熏香用具。长柄香炉是中国古代熏香用具中,出现历史较早,使用较广泛,制作较精美,延续时间较长的一类。文章通过对实物与图像资料的对比,分析了长柄香炉在... 中国古代熏香风俗由来已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演化出众多不同造型、不同使用方式的熏香用具。长柄香炉是中国古代熏香用具中,出现历史较早,使用较广泛,制作较精美,延续时间较长的一类。文章通过对实物与图像资料的对比,分析了长柄香炉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样貌以及可能的联系,并进一步分析了早期中国长柄香炉设计的本土设计创意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长柄香炉 造型来源 设计创意
下载PDF
早期中国嫡庶之分与宗法制度形成--基于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的哲学反思
14
作者 余治平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20-31,共12页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指出,立子立嫡之制是周人对殷商“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的突破和创新。天子在众多公子中选拔接班人,难免任意性、随机性,容易导致祸乱事变。周政的特点是让政治道德化,让道德政治化,使血亲社会化,使社会宗法化。...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指出,立子立嫡之制是周人对殷商“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的突破和创新。天子在众多公子中选拔接班人,难免任意性、随机性,容易导致祸乱事变。周政的特点是让政治道德化,让道德政治化,使血亲社会化,使社会宗法化。血缘关系是生来如此而并非后天人力所为。把血缘关系上升到一种天定法则的高度予以确认,等于在为“亲亲”之制建构可靠根基。以嫡系长房、长孙为大宗,血缘正统可靠,是“百世不迁之宗”,秉承先祖恩德最隆最多;而以庶子系统、旁支所出为小宗,是先祖余泽播撒。“五世而迁之宗”要求小宗超过五世则剔出丧服范围。“大宗维翰”而具有核心地位,“宗子维城”则能够起到拱卫、守护作用。对别子小宗和别子大宗强调尊过去的祖,无疑是变相要求他们尊现在的王。依据亲亲尊尊法则所建构出的宗法社会,以一种向内挖掘亲和力而不是向外诉诸神力的形上方式,来实现一种具有儒家鲜明特色的王道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嫡 宗法 亲亲尊尊 《殷周制度论》 早期中国
下载PDF
早期中国公共秩序之建构
15
作者 曹胜高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早期中国在自然、生产、行政、生活和社会领域内持续建构公共秩序,并确立了秩序运行的道德原则,将之强化为道德认同,作为衡量社会行为的标准,形成了道德秩序。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礼乐制度,将道德认同作为内在要求,形成了既能别异又能合同... 早期中国在自然、生产、行政、生活和社会领域内持续建构公共秩序,并确立了秩序运行的道德原则,将之强化为道德认同,作为衡量社会行为的标准,形成了道德秩序。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礼乐制度,将道德认同作为内在要求,形成了既能别异又能合同的秩序形态,使之担负价值判断的职能,不断促成公共秩序的运行。两汉将孟子所总结的四端拓展为仁、义、礼、智、信五伦,依托天地自然秩序建构起人伦秩序的运行模式,阐释了公共伦理的基本逻辑,建构了公共秩序的评骘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秩序建构 道德认同 礼乐制度 公共秩序
下载PDF
彩陶文化视角下的早期中国设计文化研究
16
作者 宗立成 王娜娜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4年第3期69-77,共9页
早期中国是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源头,形成了丰富、庞大的文化体系。通过对早期中国、设计文化、设计文明等相关概念、研究内容的分析和整理,了解早期中国设计文化研究现状与进展,提出设计文化研究基本模式,结合彩陶文化视角进... 早期中国是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源头,形成了丰富、庞大的文化体系。通过对早期中国、设计文化、设计文明等相关概念、研究内容的分析和整理,了解早期中国设计文化研究现状与进展,提出设计文化研究基本模式,结合彩陶文化视角进行早期中国设计文化研究。彩陶文化是早期中国手工业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中国设计文化的代表。彩陶设计文化集中反映了史前先民的思维进化、意象表达、部族文化和审美意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设计文化 设计文明 彩陶
下载PDF
记忆:艾兰与中西学术交往访谈录
17
作者 汪涛 艾兰 张欣毓(译) 《国际儒学(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1期121-134,188,共15页
汪涛与艾兰交流了改革开放以来,艾兰在推动中西方学术合作上作出的贡献。艾兰回忆了与中国学者的往来,并特别谈及和李学勤交往的经历。二人推动了欧洲所藏甲骨、青铜器的出版,还促成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年... 汪涛与艾兰交流了改革开放以来,艾兰在推动中西方学术合作上作出的贡献。艾兰回忆了与中国学者的往来,并特别谈及和李学勤交往的经历。二人推动了欧洲所藏甲骨、青铜器的出版,还促成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年度交流项目。该项目在敦煌研究等更广泛领域的国际合作上贡献非凡。汪涛谈及自己翻译的艾兰论著,并与艾兰讨论了其参加中国学术会议的体会。其后,艾兰追溯了在亚非学院和达慕思大学组织的早期中国研究的相关活动,尤其讨论了郭店《老子》研讨会的筹划过程、会议模式和后续影响。该研讨会采取共读文献的形式,为不同背景学者间的对话及宏大问题的展开提供了平台。这种形式延续到了后来的其他会议。接下来,艾兰分享了未来在著述、授课、与清华大学合作等方面的打算,并谈及自己与中美学生的合作,对早期中国领域寄予开放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汉学 中西学术交往 出土文献 早期中国 敦煌研究
原文传递
文本赋义:早期中国经典的阐释方式
18
作者 曹胜高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7-216,共10页
文本赋义是早期中国经典形成的基本路径。借助制度赋义、道德赋义和学术赋义,文本获得了经验阐释、价值阐释和学术阐释,成为知识体系、判断体系和学理体系。通过赋义,口传文本稳定为知识文本,知识文本确立为公共文本,公共文本强化为经... 文本赋义是早期中国经典形成的基本路径。借助制度赋义、道德赋义和学术赋义,文本获得了经验阐释、价值阐释和学术阐释,成为知识体系、判断体系和学理体系。通过赋义,口传文本稳定为知识文本,知识文本确立为公共文本,公共文本强化为经典文本。凝聚历史经验、价值认同、学理建构的早期文本,经过持续阐释成为传承知识的经验来源、衡量德行的价值依据、阐释学理的学术体系,凝聚为早期中国文化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文本赋义 经验阐释 价值阐释 学理阐释
下载PDF
早期中国天下观中的“九州”次序及其时代特征
19
作者 罗凯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9-72,共14页
传统中国,尤其是在早期,人们习惯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然不同文献中的“九州”次序颇有区别,其中既有时代因素,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政权、不同人群“天下观”的差异。传世史籍中,系统论及“九州”的,《尚书·禹贡》成书最... 传统中国,尤其是在早期,人们习惯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然不同文献中的“九州”次序颇有区别,其中既有时代因素,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政权、不同人群“天下观”的差异。传世史籍中,系统论及“九州”的,《尚书·禹贡》成书最早,九州次序亦最为严谨;《周礼·职方氏》稍晚于《禹贡》,但九州排列最为杂乱;《吕氏春秋·有始览》撰成时间最为确定,其九州次序亦较为顺畅;《尔雅·释地》年代最晚,其九州之间的顺序却并不连贯。由此可知,“后出转精”的一般规律并不适用于九州次序的界说。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容成氏》成书时间晚于《禹贡》,约在楚怀王晚年,其记述九州的顺序也大体依循《禹贡》,虽偶有跳脱,但逻辑性明显优于稍后成书的《职方氏》,不过这一论断需建立在充分发掘简文所载信息的基础之上,且《容成氏》九州有着鲜明的楚国人立场,与传世文献九州的北方(中原)人立场迥然有别。隋唐文献中的“古九州”多依据《禹贡》,但其次序却完全不同,有着十分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关中本位政策”的体现,也是西魏、北周、隋朝疆域次第扩张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州 次序 《容成氏》 天下观 早期中国
原文传递
陶寺文化与早期中国的初构
20
作者 李禹阶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45,M0003,M0004,共24页
陶寺文化是史前中原核心区最早产生、具有较完备权力要素的都邑邦国文化形态。在中原地区特有的内外压力与应力机制中,陶寺文化形成以族权为基础、祖先神崇拜为信仰、早期"王权"为中心的制度模式,构成了"其外无界"... 陶寺文化是史前中原核心区最早产生、具有较完备权力要素的都邑邦国文化形态。在中原地区特有的内外压力与应力机制中,陶寺文化形成以族权为基础、祖先神崇拜为信仰、早期"王权"为中心的制度模式,构成了"其外无界"、"其内无间"的早期中国体制雏形和跨血缘、族群、文化的"天下结构"理念。它在龙山时代四方文化的"碰撞"、"熔合"中,继承仰韶晚期传统,并以外来文化之"用"充实本土文化之"体",形成内聚性与开放性的政治特质,建立了政治机制、文化融合与族群整合的社会结构。由于陶寺文化与唐虞时代存在时空交集,陶寺制度为夏朝的建立奠立了政治制度基础,并为"最初的中国"的形成,以及先秦华夏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奠定了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文化 文明起源 早期中国 文化传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