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阳明心学的定性及良知的公共性与无善无恶 被引量:18
1
作者 董平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9-57,129,共9页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1.否定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关于阳明心学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定性,认为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有其本身的独特义域,与主观唯心主义实有本质不同;2.强调良知作为人的本原性实在,实际指向人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1.否定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关于阳明心学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定性,认为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有其本身的独特义域,与主观唯心主义实有本质不同;2.强调良知作为人的本原性实在,实际指向人的类本质共性,是必然具有"公共性"的;3.关于良知或心体本身的"无善无恶"问题,自"天泉证道"之后即争讼不已,作者基于儒学传统的"中道"之义,就"价值"与"存在"的二重维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之处理"无善无恶"与"至善"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 良知 公共性
原文传递
良知与自然 被引量:8
2
作者 蒙培元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5-80,共6页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自然界 阳明思想 “天地万物一体” 《大学问》 终极目的 本体 “知”
原文传递
心学的理论走向与内在紧张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国荣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0-18,共9页
王阳明早年即以如何成圣为第一等事,晚年的四句教也没有脱离这一主题。本体作为根据仅仅为成圣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的实现以后天的工夫为其条件。相对于正统理学的本质主义立场,王阳明的心学确实展开了不同的哲学视野。然而,心学的思考... 王阳明早年即以如何成圣为第一等事,晚年的四句教也没有脱离这一主题。本体作为根据仅仅为成圣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的实现以后天的工夫为其条件。相对于正统理学的本质主义立场,王阳明的心学确实展开了不同的哲学视野。然而,心学的思考一开始便呈现出二重品格:心所内含的个体性与理所表征的普遍本质、先天本体与后天的工夫如何定位,始终是一个理论的难题。从心学的历史演进看,以二重性为表现形式的内在紧张又引发了王门后学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四句教 心体 本体与工夫 理论走向 心学 个体性原则 钱德洪
下载PDF
王阳明“四句教”解义及辩证 被引量:8
4
作者 傅锡洪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7-76,128,共11页
与后世质疑和批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阳明自身坚信“四句教”是既具普遍性且无弊的工夫指点语。在他看来,“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不过是对“已发”之意识状态的描述,是不同条件下达致“好善恶恶”的不同进路。无善无恶指意念完全出... 与后世质疑和批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阳明自身坚信“四句教”是既具普遍性且无弊的工夫指点语。在他看来,“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不过是对“已发”之意识状态的描述,是不同条件下达致“好善恶恶”的不同进路。无善无恶指意念完全出于良知的动力,因而没有且不必刻意和执着;有善有恶指受私欲牵累而必须有所刻意、执着。分别以两者为核心的“四无”和“四有”的为学进路并无高下之分,差异主要在入手处不同。四句教包含四无和四有两条为学进路;无善无恶的含义包含好善恶恶,并以其为根本。这两点分别保证了四句教的普遍性和无弊性。后世往往忽视这两点,质疑和批评也就由此而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四句教
原文传递
“至善者,心之本体”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紧张及其和解——兼论佛、道对于阳明的不同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培高 吴喜双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4-72,共9页
"至善者,心之本体"与"无善无恶心之体"是阳明阐述心体的关键话语,但从表面上看,两者是矛盾的。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它们只是阳明在不同层面对心体或性体作出的界定。"至善"是从体上说,即心体、性体是善的... "至善者,心之本体"与"无善无恶心之体"是阳明阐述心体的关键话语,但从表面上看,两者是矛盾的。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它们只是阳明在不同层面对心体或性体作出的界定。"至善"是从体上说,即心体、性体是善的且是最高的善;"无善无恶"之善恶则是从用上说,即心体、性体不是经验层面所讲的善恶。综合来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超越形下善恶的"至善"本体,二是不执着于善恶的工夫及其境界。其中,后者受到了佛老的影响,前者则主要受到佛教(尤其是宗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句教 释老
原文传递
王阳明晚年心境与哲学精神 被引量:4
6
作者 陆玉林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1-97,共7页
王阳明的学说是其全部人生体验的结晶和升华。若要把握阳明哲学的精神需从对其人生体验的理解入手。本文一方面着力揭示阳明晚年洒落而沉痛的心境,为理解阳明哲学打通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对作为其哲学的血脉和灵魂的基本范畴和命题的分... 王阳明的学说是其全部人生体验的结晶和升华。若要把握阳明哲学的精神需从对其人生体验的理解入手。本文一方面着力揭示阳明晚年洒落而沉痛的心境,为理解阳明哲学打通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对作为其哲学的血脉和灵魂的基本范畴和命题的分析,发掘阳明哲学的真实意蕴。从总体上讲,阳明哲学立足于人的现实的感性生命,但又要根除人的现实的感性冲动,以此彰现人性的伟大与崇高。阳明哲学的现实意义主要不在于它解决问题的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晚年心境 致良知 阳明哲学 基本范畴 感性冲动 心即理 社会认同 社会评价
原文传递
两种《大学》诠释,两种“四句教” 被引量:7
7
作者 傅锡洪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39-49,共11页
不少学者认为王阳明的《大学》诠释与其四句教存在对应关系。不过事实上这种对应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一对应关系。因为一方面他对《大学》有两种理解,这从他对“正心”的不同诠释中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四句教在他那里也有两种不同含义... 不少学者认为王阳明的《大学》诠释与其四句教存在对应关系。不过事实上这种对应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一对应关系。因为一方面他对《大学》有两种理解,这从他对“正心”的不同诠释中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四句教在他那里也有两种不同含义。他平时教人所用的四句教对应于以心之未发实体解释心的《大学》诠释,而天泉证道时确立的作为定本的四句教则对应于以心的完善状态解释心的《大学》诠释。这样的对应关系是不能调换的,因而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除此之外,定本四句教与《大学》诠释存在一个重要差别,即它承认无善无恶代表的正心工夫可以是天分极高者的工夫入路,而不仅仅是一般人达到道德境界以后的工夫。只有理解这样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差别,我们才能对阳明的《大学》诠释以及四句教获得全面、准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正心 心之本体 四句教
下载PDF
船山批评阳明学的三个层次及检讨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昭炜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10,共10页
王船山批评阳明学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直接攻击阳明及其后学:阳明不堪小誉,阳明学附会圣说,阳儒阴释,是明亡祸根;二是批评阳明对经典的诠释:阳明假借经书,对于格物等妄加诠释,歪曲了儒学正统;三是批判阳明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无善无恶... 王船山批评阳明学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直接攻击阳明及其后学:阳明不堪小誉,阳明学附会圣说,阳儒阴释,是明亡祸根;二是批评阳明对经典的诠释:阳明假借经书,对于格物等妄加诠释,歪曲了儒学正统;三是批判阳明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无善无恶整个体系。船山以阳明学为对立面,以易知简能、至善无恶、以行兼知构建船山学体系。三个层次是相互交裹的,尽管批评中表现出明亡之恨向阳明学的宣泄,但亦是阳明学发展的重要参照系,是船山学与阳明学健康协同发展时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王阳明 良知良能 知行合一 乾坤并建
下载PDF
宋至清思想转型视野中的王阳明性论 被引量:2
9
作者 傅锡洪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1-60,共10页
王阳明对性的问题有丰富而独到的论述。不过与他对心和良知的论述相比,他的性论较少受到关注。在心性关系方面,他不是把心提升为与形而下世界相对的形而上的实体,反而是把性引向形而下的世界,使性是直接呈现于形而下世界的规范性力量。... 王阳明对性的问题有丰富而独到的论述。不过与他对心和良知的论述相比,他的性论较少受到关注。在心性关系方面,他不是把心提升为与形而下世界相对的形而上的实体,反而是把性引向形而下的世界,使性是直接呈现于形而下世界的规范性力量。现实性与规范性构成其性论的两项要义。这既不同于把性视为形上实体的朱子,也不同于单纯以现实人性为性的自然人性论,而构成了两者的过渡。在此前提下,他专门论性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阐明性呈现于现实世界,除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以外别无抽象的性;第二,阐明因为性呈现于现实世界而又是规范性的力量,所以性对完成工夫而言具有直接性与充足性。上述两类论述分别意味着直接在意识和行动层面落实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合一 内外 吾性自足
下载PDF
王阳明“四句教”探释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新民 《贵州文史丛刊》 1997年第4期36-40,共5页
关键词 四句教 王阳明 本体 历史文化 心体 王龙溪 钱德洪 致良知
下载PDF
从修身养性工夫论把握阳明心学真精神
11
作者 崔树芝 《当代贵州》 2024年第12期22-23,共2页
为帮助学生修身养性,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四句教条,晚年又把心学的修炼方法概括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为帮助学生修身养性,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四句教条,晚年又把心学的修炼方法概括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龙场悟道 四句教 工夫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修身养性
下载PDF
方学渐“一圣三贤”的道统论及其意义
12
作者 刘元青 谭悠然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0,共8页
方学渐将尧舜以来的道统传承谱系中言心体尤为真切者称为“一圣三贤”,“一圣”是指舜,“三贤”是指孟子、陆九渊和王阳明,又泛指孔孟和宋明诸儒。方学渐认为“道统肇自尧舜”,尧舜“执中”之道乃性善真面目。孔孟“如叙族谱”,宋明诸... 方学渐将尧舜以来的道统传承谱系中言心体尤为真切者称为“一圣三贤”,“一圣”是指舜,“三贤”是指孟子、陆九渊和王阳明,又泛指孔孟和宋明诸儒。方学渐认为“道统肇自尧舜”,尧舜“执中”之道乃性善真面目。孔孟“如叙族谱”,宋明诸儒混气言性,王阳明虽是“圣学嫡派”,然其“造语太高”。也就是说,孔孟之后的道统乃每况愈下,以至于出现“无善无恶”说。不过,“道统肇自尧舜”是以有典可考而言,无文字记载的伏羲亦以道治天下,因此从根源上说,道就存于天地之间。方学渐道统论的意义有三,一是尧舜“执中”得之宇宙天地,这无疑开启了直面天地的实证新路向。二是王龙溪的“无善无恶”说容易滋生蔑视伦理纲常之流弊,方学渐教人止于日用彝伦尤其是孝悌,成为明末“外转”经世的新兴力量。三是对方以智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尧舜得之乾坤”的道统论,开眼读“天地之书”的方法论,察“百谷草木、鸟兽虫鱼”的实证精神,以及“立在千古圣人之上”的学术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学渐 一圣三贤 道统 执中
下载PDF
宋明理学的性说
13
作者 申绪璐(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3,共13页
北宋王安石承继唐代韩愈彰显孟子、肯定孟子的性善说,与程颢、程颐开创的道学派学者具有共同的性论基础。与王安石、程颢强调伦理意义上的善恶只是已发阶段的概念不同,南宋朱熹依据张载的心统性情与程颐的性即理,建立性情二层构架。同时... 北宋王安石承继唐代韩愈彰显孟子、肯定孟子的性善说,与程颢、程颐开创的道学派学者具有共同的性论基础。与王安石、程颢强调伦理意义上的善恶只是已发阶段的概念不同,南宋朱熹依据张载的心统性情与程颐的性即理,建立性情二层构架。同时,《大学》“身有所忿懥”的身、心理解反映了道学家不同的思想特色。有关性本善与无善无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反映了理学家不同的思想重点。尤其是尊德性与道问学对立的思想史叙事不断地再生产,直至今天仍保持着生命力。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可为代表,这样的叙事非常稳妥,但也因此需要保持警惕。一方面这样的叙事容易忽略不同学者思想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即使强调“朱陆和会”的学者也不可避免地局限在朱陆对立的理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王阳明 陆九渊
下载PDF
“隐默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新解读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泽波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1-69,共9页
对于阳明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除一些人持质疑态度外,主要有“无滞说”和“至善说”两种解读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有所得,也都有不足。儒家生生伦理学将良知界定为建基于生长倾向之上的伦理心境,为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 对于阳明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除一些人持质疑态度外,主要有“无滞说”和“至善说”两种解读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有所得,也都有不足。儒家生生伦理学将良知界定为建基于生长倾向之上的伦理心境,为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隐默说”。所谓“隐默说”是指作为伦理心境的良知具有“第二本能”的特性,其本质是一种潜意识,未遇事接物时处于隐默状态,不显现自身,既无善相,也无恶相,只是在遇事接物后才会显露自己,进而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去恶。“隐默说”不完全排斥“无滞说”和“至善说”,但更加重视良知作为道德本体的特性和状态,可能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解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生伦理学 王阳明 隐默
原文传递
王阳明“四句教”的争议:逻辑矛盾还是理解差异?
15
作者 刘立夫 刘雨田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4,共9页
王阳明晚年提出的“四句教”,长期以来遭到学者的质疑。明清以降的正统儒者,多以为“无善无恶”与禅学无异,颠覆了儒家性善论的根基。这个问题只有回到“三教合流”的特殊语境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答。王阳明通过对“人心本体”与“良知... 王阳明晚年提出的“四句教”,长期以来遭到学者的质疑。明清以降的正统儒者,多以为“无善无恶”与禅学无异,颠覆了儒家性善论的根基。这个问题只有回到“三教合流”的特殊语境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答。王阳明通过对“人心本体”与“良知本体”的区分,实际上化解了四句教的逻辑矛盾,即良心解决人的道德生活,人心则解决人的精神自由,人心的无善无恶并不影响良心的知善知恶。这可视为阳明心学对传统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经典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句教 良心本体 人心本体
下载PDF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思想重释
16
作者 叶云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历来对于王阳明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中的“无善无恶”,学界多以至善无恶与无执著性解之。两种解释路向固然在阳明学中渊源有自,但也蕴含张力,不好统一。良知心体作为善的根据和来源,被强化为至善无恶之善,这与先前儒家所论尚... 历来对于王阳明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中的“无善无恶”,学界多以至善无恶与无执著性解之。两种解释路向固然在阳明学中渊源有自,但也蕴含张力,不好统一。良知心体作为善的根据和来源,被强化为至善无恶之善,这与先前儒家所论尚无实质区别。但考诸阳明的说法,他以“无善无恶”说心之体,还表达了两层“无”的意义:其一是未发之中义,指良知心体未显发时不显露自身之为善的内容和标准;其二是自然知觉义,指良知心体遇事是非善恶自然知之、自然觉之的发用特性。阳明以“明莹无滞”,也即无执著性统称这两层含义,是其在佛道之学的影响下创造性诠释的结果。从今天的角度,可以看得比较清楚,良知心体未发之中、自然知觉二义,分别指的是隐默之知与当下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四句教 未发之中 自然知觉
下载PDF
陈龙正《阳明要书》的核心要旨及其思想史意义
17
作者 刘海成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5-21,共7页
为应对晚明的政治危机与王门后学重本体、轻工夫所造成的空疏玄荡的学风,东林学者陈龙正编纂《阳明要书》对王阳明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评点。概括起来,该书的义理要点有三:一是朱熹理学未尝不有心理合一的维度,但心不等同于理;二是... 为应对晚明的政治危机与王门后学重本体、轻工夫所造成的空疏玄荡的学风,东林学者陈龙正编纂《阳明要书》对王阳明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评点。概括起来,该书的义理要点有三:一是朱熹理学未尝不有心理合一的维度,但心不等同于理;二是阳明“无善无恶”的本旨是“善本无善”,后人执着于“无”反而造成种种流弊;三是“致良知”的经世维度,良知必落实于现实经世,“致良知”是“万物一体”之政治理想的根本前提。从《阳明要书》的批注来看,调和朱王是陈龙正的学术倾向,但无论是宗朱抑或崇王,陈龙正的最终目的都在于经世致用。由此我们可以反观明清之际的学术走向,为东林学派的学术定位提供一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龙正 《阳明要书》 阳明心学 经世
下载PDF
从体用论、工夫论与境界论看王阳明的“无善无恶”说 被引量:5
18
作者 傅锡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70,共8页
王阳明倡导的“无善无恶”思想,是引发中晚明思想界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阳明那里,无善无恶既可表示无善恶可言,也可表示好善恶恶但却无所刻意、执着。前一含义涉及体用论,后一含义涉及工夫论与境界论。就体用论而言... 王阳明倡导的“无善无恶”思想,是引发中晚明思想界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阳明那里,无善无恶既可表示无善恶可言,也可表示好善恶恶但却无所刻意、执着。前一含义涉及体用论,后一含义涉及工夫论与境界论。就体用论而言,阳明认为无论物还是心之本体原本都无善恶可言,只有心之本体发动以后才有善恶可言,这反映了他离用无体、即用言体的主张。就工夫论和境界论而言,无善无恶就是不作好恶,就是自然好善恶恶,指意念完全出于良知而无所刻意、执着;与之相对,有善有恶就是作好恶,就是勉然好善恶恶,指意念部分出于良知而仍然有所刻意、执着。阳明提出有善有恶和无善无恶,主要是为了给学者分别指点出由勉然好善恶恶工夫达到道德境界和由自然好善恶恶工夫达到天地境界的为学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意念 良知
下载PDF
王阳明“四句教法”及其后学之分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庞万里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100-106,共7页
王阳明“四句教法”及其后学之分化庞万里在王阳明的学说中本身包含着虚无与实有二个方面的矛盾,既有儒家实学成分又有禅学成分。王阳明死后,王门后学发生了思想派别之分化,出现了禅学化和实学化二种不同的倾向,而分成禅学派和实学... 王阳明“四句教法”及其后学之分化庞万里在王阳明的学说中本身包含着虚无与实有二个方面的矛盾,既有儒家实学成分又有禅学成分。王阳明死后,王门后学发生了思想派别之分化,出现了禅学化和实学化二种不同的倾向,而分成禅学派和实学派两大基本派别。王阳明在后期把“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本体与工夫 四句教法 现成良知 泰州学派 致良知 钱德洪 “四
下载PDF
许孚远哲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5
20
作者 姚才刚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4-99,共6页
许孚远是明代哲学家。其学说"以克己为要",突出了工夫的重要性。在心、性关系上,许孚远虽未一概反对"心即性"说,但他更倾向于将心、性确立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或者说,心与性不离不杂。在人性善恶... 许孚远是明代哲学家。其学说"以克己为要",突出了工夫的重要性。在心、性关系上,许孚远虽未一概反对"心即性"说,但他更倾向于将心、性确立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或者说,心与性不离不杂。在人性善恶问题上,他对王门"无善无恶"之说较为不满,故作《九谛》以批驳大力宣讲此说的王门后学周汝登。本文认为,从师承关系上来看,许孚远可称为湛门后学(湛若水二传弟子);从其哲学思想的大端来看,我们也可以将许孚远定位为一个王学修正者,他的"克己"说、心性之辨及其与周汝登关于"无善无恶"问题的辩论,都可以看作是对王阳明及其后学弊病的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孚远 明代儒学 “克己” 心性 修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