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 被引量:35
1
作者 郝时远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6-46,共11页
中国古代的“族”字原指氏族军事组织 ,后具有了分类学意义 ,西周时期主要指宗族。随着国家组织的发展 ,血缘关系意义上的周氏宗族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力量 ,同族的观念也在国家形式的政治层面渐次扩大 ,中原“诸夏”为同族 ,蛮夷戎狄为“... 中国古代的“族”字原指氏族军事组织 ,后具有了分类学意义 ,西周时期主要指宗族。随着国家组织的发展 ,血缘关系意义上的周氏宗族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力量 ,同族的观念也在国家形式的政治层面渐次扩大 ,中原“诸夏”为同族 ,蛮夷戎狄为“他族”。先秦文献中的“五方之民”是最具民族志意义的记载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对“族类”关系的影响是一个方面 ,而以当时“中国”之“教”来教化天下的观念 ,则产生了“有教”则无“族类”之分的观念或事实。春秋战国时期的“族类”观与今天理解的“民族”具有渊源关系和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文献 “族” 族类 字义 分类学 家族 宗族 国族 社会等级结构
原文传递
论两周时期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 被引量:20
2
作者 史念海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7年第1期19-57,共39页
两周时期历年八百余载。周室东迁,接着又是春秋和战国。周人初兴,以经营农业获得建立政权的基础,出自周人的诸侯封国皆据有宜农的土地,显示出农耕地区的广大。周人的西方和北方又环居着若干族类。这些族类泰半皆从事畜牧生涯,所属的地... 两周时期历年八百余载。周室东迁,接着又是春秋和战国。周人初兴,以经营农业获得建立政权的基础,出自周人的诸侯封国皆据有宜农的土地,显示出农耕地区的广大。周人的西方和北方又环居着若干族类。这些族类泰半皆从事畜牧生涯,所属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为畜牧业地区,和农耕地区迥然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左传》 山西 公元前 族类 陕西 诸侯 周人 封国 晋国
原文传递
试析先秦“大一统”民族观 被引量:7
3
作者 周庆智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3-70,共8页
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统一于华夏的“大一统”民族观的内涵涉及华夷结构、华夷尊卑观念、以华变夷观念和华夷一统观念。虽然它在客观上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统一于华夏的“大一统”民族观的内涵涉及华夷结构、华夷尊卑观念、以华变夷观念和华夷一统观念。虽然它在客观上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功不可灭,但也有诸多弊端:“大一统”民族观的主旨是汉族文化优越论;其思想是以中国为世界中心,受地理环境制约的一个封闭系统;实质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这种观念长期深存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造成不利影响;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民族政策是功利性的,同化性的,因而是短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华夷 民族观念 华夏文化 “夷狄” 夷夏 试析 诸侯 四夷 族类
下载PDF
族性与族性政治动员——族类政治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管窥 被引量:10
4
作者 严庆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4-49,共6页
族类群体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族性是族类群体的特质与纽带,亦是政治动员可依赖的资源之一。族性政治化及族性动员是族类群体政治行为发生的基础和条件。认知族性及其政治动员是解读民族政治行为发生的重要起点。
关键词 族类 族性 政治 动员
下载PDF
地中海与“海中地”——就早期文明中心答客问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正明 《江汉论坛》 1988年第3期42-46,23,共6页
【问】近几年里,文化讨论的热度有持续上升之势.当代的文化革新,前世的文化传统,乃至远古的文化起源,无不受到人们深切的关注.您的兴趣,现在似乎转移到东方文明中心与西方文明中心的比较上去了,……【答】那是早期的东方文明中心和早期... 【问】近几年里,文化讨论的热度有持续上升之势.当代的文化革新,前世的文化传统,乃至远古的文化起源,无不受到人们深切的关注.您的兴趣,现在似乎转移到东方文明中心与西方文明中心的比较上去了,……【答】那是早期的东方文明中心和早期的西方文明中心.【问】您所讲的"早期",有明确的上限和下限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中心 文明古国 自然环境 文化起源 古代中国人 次生形态 旧大陆 文明时代 下限 族类
下载PDF
从族类到户籍:“不分满汉,但问旗民”含义析
6
作者 赵世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5,共10页
“不分满汉,但问旗民”,是清史和满族史研究者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长期以来,研究者均未说明此语来自何处,因此,这句话多被理解为强调清代满汉或旗民之别的表达。然而这句俗语毕竟暗示了某种变化,这就是从强调满汉族类差异到强调旗民户... “不分满汉,但问旗民”,是清史和满族史研究者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长期以来,研究者均未说明此语来自何处,因此,这句话多被理解为强调清代满汉或旗民之别的表达。然而这句俗语毕竟暗示了某种变化,这就是从强调满汉族类差异到强调旗民户籍之别的变化,因此具有“民化”或在地化的意涵。而由“入籍”成为国家编户的“民化”或在地化过程,是从明代甚至更早时期一直延续不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分满汉 但问旗民” 族类 户籍 “民化”
原文传递
死亡与儒家文化——兼比基督教死亡文化 被引量:4
7
作者 靳凤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2期15-20,14,共7页
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生物出于本能无不极力趋避这一无可改变的命运.但对于高等智能生物的人而言,死亡这一现象所带来的远不仅是某一个体生命的结束,更为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一个文化体的灭失.唯其如此,生活在不同国度里的圣贤哲... 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生物出于本能无不极力趋避这一无可改变的命运.但对于高等智能生物的人而言,死亡这一现象所带来的远不仅是某一个体生命的结束,更为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一个文化体的灭失.唯其如此,生活在不同国度里的圣贤哲人都对人的死亡问题给以高度的重视,他们或宏篇大论,或一语中的,都给后人以众多的启示.不仅如此,受特定生活背景和多重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死亡文化,包括死亡价值文化、丧葬文化、墓地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及其与之有关的丧葬、墓地等问题的介说也独成一家之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文化 个体死亡 宗法家族 儒家文化 基督教 天地自然 存续 族类 天人合 墓地
下载PDF
鲁迅与中国文化传统 被引量:4
8
作者 高旭东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4期42-48,共7页
鲁迅是近代中国最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他对传统文化的憎恶以及对传统罪恶揭露之深,使张扬“全盘西化”的胡适都为之黯然失色。鲁迅猛烈抨击“礼教与家族制度”的罪恶,揭露国民的奴隶性格,他认为中国文明就是一席吃人的筵宴,中国历史是... 鲁迅是近代中国最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他对传统文化的憎恶以及对传统罪恶揭露之深,使张扬“全盘西化”的胡适都为之黯然失色。鲁迅猛烈抨击“礼教与家族制度”的罪恶,揭露国民的奴隶性格,他认为中国文明就是一席吃人的筵宴,中国历史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基督教 中国文化传统 伊斯兰教 传统文化 反传统主义 中国文明 族类 近代中国 孔子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族”文档名词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丁海斌 康胜利 《档案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4,共6页
"文族"文档名词包括文、公文、文字、文献、文书、文案、文牍等50余个文档名词。以数据统计和文本检索为基础,阐述了它们在中国古代的总体构成、构词方式、应用频次与范围、词语内涵等问题。按照趋势性增长、波浪式发展、逐... "文族"文档名词包括文、公文、文字、文献、文书、文案、文牍等50余个文档名词。以数据统计和文本检索为基础,阐述了它们在中国古代的总体构成、构词方式、应用频次与范围、词语内涵等问题。按照趋势性增长、波浪式发展、逐渐消亡和稀见型文档名词4种基本类型,具体说明了"文族"文档名词在中国古代的演变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档名词 族类 计量研究 文书 公文
原文传递
获奖演说:为我的族类复仇而写作
10
作者 杨国政(译) 《新华文摘》 2023年第18期93-95,共3页
从哪儿讲起呢?这个问题,我曾经数十次面对白纸问自己。就好像我必须要找到那句话,那句使我写得出书来、一举消除所有怀疑的唯一的话。它就像一把钥匙。那句话,我无须舍近求远地去找。它清晰、粗暴地冒了出来。简明扼要,无可辩驳。六十... 从哪儿讲起呢?这个问题,我曾经数十次面对白纸问自己。就好像我必须要找到那句话,那句使我写得出书来、一举消除所有怀疑的唯一的话。它就像一把钥匙。那句话,我无须舍近求远地去找。它清晰、粗暴地冒了出来。简明扼要,无可辩驳。六十年前它就写在我的日记中:“我要为我的族类复仇而写作。”它回荡着兰波的呐喊:“我是永远的下等族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可辩驳 复仇 族类 写作 简明扼要 六十年
原文传递
“民”、“氓”语义转换及周代“氓”之身份考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书灿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166,192,共5页
古代文献中"民"、"氓"从最初的族名转变为阶级名再到大多数人的通名,语义不断发生重大的变化。周代文献中的"氓"最初和"民"无别,以后逐渐专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古代从事农业上的"氓&qu... 古代文献中"民"、"氓"从最初的族名转变为阶级名再到大多数人的通名,语义不断发生重大的变化。周代文献中的"氓"最初和"民"无别,以后逐渐专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古代从事农业上的"氓"历来为"民"的主体,所以秦汉以后的学者训"氓"为"民",是有道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类 阶级 农民
下载PDF
关于“有教无类”的另一种解释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松辉 《齐鲁学刊》 CSSCI 1989年第6期93-94,共2页
《释“无类”兼解“有教无类”》一文列举了关于“有教无类”的三种解释:一是“教育不分贫富贵贱”,二是“按地域教练奴隶,不分族类”,三是“虽有教令,却无善德”。其实,除这三种解释之外,还有一种古代学者提出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而这一... 《释“无类”兼解“有教无类”》一文列举了关于“有教无类”的三种解释:一是“教育不分贫富贵贱”,二是“按地域教练奴隶,不分族类”,三是“虽有教令,却无善德”。其实,除这三种解释之外,还有一种古代学者提出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而这一解释一直为今人所忽视。这种解释解“有教”为“有了教育”,解“无类”为“品行无差别”。概括起来说,就是“有了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品行趋向一致,不再有善恶之分。”这种解释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柔弱褊厄。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 受教育 司马相如 思想品行 孔子思想 读书法 善德 道德 地理志 族类
下载PDF
论陕西省的历史民族地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史念海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3年第1期1-37,共37页
一 上古时期各族活动的地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在上古时期就已如此。那时黄河流域就杂居着不同的族类,现在陕西的中部和北部,位于黄河的中游,在那时同样也是各族活动的地区。 论陕西最古的居人固可上溯到旧石器时期。
关键词 民族地理 上古时期 旧石器时期 黄河流域 多民族 陕西 族类 居人 《晋书》 《史记》
原文传递
南汉刘氏族属平议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70-78,共9页
南汉主刘氏族属问题为南汉史研究关键部分。南汉奠基人刘谦父子,《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均有立传。然自日本学者藤田于本世纪20年代著文提出刘氏为大食后裔说后,族属问题一直悬疑至今。1989年《历史研究》始见刘美崧著文提出俚僚说... 南汉主刘氏族属问题为南汉史研究关键部分。南汉奠基人刘谦父子,《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均有立传。然自日本学者藤田于本世纪20年代著文提出刘氏为大食后裔说后,族属问题一直悬疑至今。1989年《历史研究》始见刘美崧著文提出俚僚说作出回应,但论说粗糙,语多牵强。本文即针对两氏之说而发。文章分四部分,以事立论,兼评两氏持论之失。题为平议者,恢复旧史原说之意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汉 谱牒 俚僚 族类 大食商人
下载PDF
论女真族群的形成与演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恩实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134-141,共8页
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把古代社会族群演化过程分作三个阶段———族类、族群网络与族裔共同体。借助这一族群研究视角,考察女真族群的形成、发展与嬗变:五代、辽初,"女真"逐步代替靺鞨,成为一类社会发育相对迟缓的东北... 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把古代社会族群演化过程分作三个阶段———族类、族群网络与族裔共同体。借助这一族群研究视角,考察女真族群的形成、发展与嬗变:五代、辽初,"女真"逐步代替靺鞨,成为一类社会发育相对迟缓的东北土著人群的一个新族类名称。由于受到辽、宋、高丽几大文明相对发达的政治势力的挤压,女真人得以在从原始状态迈向阶级社会的初期就具有了一定的同族意识,虚拟同宗与联姻也促使该族类人群形成族群网络。以完颜部为首推动的反辽战争则为女真族群认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真正将全体女真人纳入统一的族裔共同体之内的,却是猛安谋克制度,可以说猛安谋克制度是女真族群认同存续的基础。女真族群的逐步"汉文化化",并不是女真族群消亡的根本原因,而是随着金朝灭亡,猛安谋克制度解体,猛安谋克身份成了致命的负累,才最终导致女真人转冒汉人,并在蒙元"四等人"制度下完成"汉族群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类 族裔共同体 女真 猛安谋克
下载PDF
也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6
作者 杨绍溥 《齐鲁学刊》 1986年第5期54-57,共4页
晁福林同志《关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文(见《历史研究》1978年第五期),批评了那种对这个口号任意解释、任意引申的作法,对问题的研究应当说是进了一步,他对“种”字的诠释,论定这个口号不反天命,我都不敢苟同,现就我所知写几点意见。(... 晁福林同志《关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文(见《历史研究》1978年第五期),批评了那种对这个口号任意解释、任意引申的作法,对问题的研究应当说是进了一步,他对“种”字的诠释,论定这个口号不反天命,我都不敢苟同,现就我所知写几点意见。(一)“种”字的训诂晁福林同志从《史记》中寻求内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探讨“种”字的含意,方法是正确的.他指出:“用‘种’来指人时,通常指人的族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统论 祖宗神 史记 族类 口号 内证 所知 互训 司马迁 反天命
下载PDF
论犹太文化的特征及其发生 被引量:2
17
作者 顾晓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41-48,40,共9页
我曾在《论犹太文化对文化研究的意义》一文中概略地提及了犹太文化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如果我们透过文化外观的这些表现,在文化内在特征的深层上加以考察,就会进一步发现对文化理论研究和世界文化史研究更具有挑战意味的一系列问题。正... 我曾在《论犹太文化对文化研究的意义》一文中概略地提及了犹太文化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如果我们透过文化外观的这些表现,在文化内在特征的深层上加以考察,就会进一步发现对文化理论研究和世界文化史研究更具有挑战意味的一系列问题。正如安德烈·内埃(Andre Neher)在《犹太文化中的时间观和历史观》一文中所说的:“犹太思想对全球文化最丰富的贡献之一,不仅在于它通过把犹太人的生命空间归结为纯粹绵延,从而把时间与空间联系了起来,而且在于它把时间契合于一种富有建设性的历史维度之中。……犹太人是‘时间创立者’(亚伯拉罕·赫谢尔语,Abraham Heschel [1907—1972],当代犹太哲学家),这个定义是准确而富有感染力的,但我们必须将其置于一种恰当的视野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人 犹太教 美索不达米亚 民族心理 一神教 希伯莱人 上帝 族类 基督教文化 宗教
下载PDF
“民族”与“族群”之辨 被引量:2
18
作者 史成虎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02-106,共5页
围绕着"民族"与"族群"问题,学界争议相当激烈,而要使争鸣富有意义,学术价值得以彰显,其关键是将"民族"、"族群"放在同一学术语境下来加以理解和研讨,进而找准其本源,辩明其概念,弄清其适用范围... 围绕着"民族"与"族群"问题,学界争议相当激烈,而要使争鸣富有意义,学术价值得以彰显,其关键是将"民族"、"族群"放在同一学术语境下来加以理解和研讨,进而找准其本源,辩明其概念,弄清其适用范围,理顺其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类 民族 族群 学术语境
下载PDF
苏联社会学文献中的“社区”与“共同体” 被引量:2
19
作者 夏杰 《社会》 1984年第4期20-21,共2页
在社会学词汇中,英文Community 常常译成“社区”,俄文通常译作“共同体”.莫斯科俄语出版社出版的《俄英词典》上俄文的第一个英文解释就是Community.Community 这一词是西方社会使用得较为普遍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内容偏重于社会地域共... 在社会学词汇中,英文Community 常常译成“社区”,俄文通常译作“共同体”.莫斯科俄语出版社出版的《俄英词典》上俄文的第一个英文解释就是Community.Community 这一词是西方社会使用得较为普遍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内容偏重于社会地域共同体。在苏联社会学论文集或文献中,所见到的“共同体”这一词,通常在词前都加上一个定语,因此,严格地说,他们没有把共同体作为一个单独的社会学概念。例如,用于社会地域研究的社会共同体叫社会地域共同体;用于民族、族类研究的民族、族类共同体、语言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文化分布区共同体等等,在共同体前都加上一个定语使用。但苏联社会学文献上对社会共同体的概念的表述与西方社会学“社区”的概念颇为接近,他们认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共同体 西方社会学 社会组织 民族 族类 社会学文献 社会集团 生活方式 社区 苏联
下载PDF
有天无神——中国文化非宗教心态的主体性阐释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越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7-42,共6页
与世界上其他大文明圈相比,似乎惟独中国没有产生高级意义上的宗教。原因何在?单纯着眼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分析恐怕仍不足以把握问题的实质。例如,按照流行的历史公式,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民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和精神鸦片。如... 与世界上其他大文明圈相比,似乎惟独中国没有产生高级意义上的宗教。原因何在?单纯着眼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分析恐怕仍不足以把握问题的实质。例如,按照流行的历史公式,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民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和精神鸦片。如此看来,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理应充分利用宗教为自己服务,但事实上在中国封建时代里,既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高级宗教,而且外来的佛教和土产的道教却往往被历代统治者所排斥,几乎从来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唯独儒家无神的泛道德学说始终被奉为正统。这个事实启示人们,普遍的历史模式并不足以解决具体的历史和文化问题,人们有必要转换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类 普泛 非宗教 中国文化 主体性 天道观 个体化 孤独感 万物 超现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