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曾国和曾国铜器综考 被引量:21
1
作者 曾昭岷 李瑾 《江汉考古》 1980年第1期69-84,共16页
一、引论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发现以来,关于湖北有个姬姓曾国的论说,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曾国即随国”之说①。现将我们的不同看法,综述如下。
关键词 左传 楚国贵族 西周晚期 南阳盆地 史记 春秋战国 先秦文献 杜注 族姓 杜预注
下载PDF
帝繫、族姓的歷史還原——讀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説時代》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零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3,共29页
古史傳説是個長期困擾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問題,本文試以帝繫、族姓的歷史還原作爲釐清這一問題的突破口。首先,筆者回顧了疑古運動後爲何許多學者不約而同,全都把目光聚焦於"族團説",指出此説乃應運而生,背後有深刻的政治... 古史傳説是個長期困擾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問題,本文試以帝繫、族姓的歷史還原作爲釐清這一問題的突破口。首先,筆者回顧了疑古運動後爲何許多學者不約而同,全都把目光聚焦於"族團説",指出此説乃應運而生,背後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和學術機緣。其次,筆者討論族姓,把兩周常見的20個族姓分别歸入黄帝集團、炎帝集團、二皞集團和祝融集團,指出族姓制度是發明於兩周時期。其次,筆者把先秦帝繫分爲兩種"五帝説",一種屬周帝繫,一種屬秦帝繫,指出前者是西周大一統的總結,後者是秦代大一統的預告。最後,筆者對上述討論進行總結,涉及古史傳説的層次,帝繫和族姓的關係,以及"二重史證"在考古研究上的分寸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系 族姓 传说时代 两种五帝说 二重史证
下载PDF
试论殷墟卜辞之“周”为金文中的妘姓之琱 被引量:21
3
作者 董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8-63,共16页
本文根据黄天树先生对殷墟卜辞分类断代的研究,确定了卜辞国族名称"周"的时代属殷墟二期,并根据文献记载古公亶父迁岐的时间相当于殷墟三期,指出殷墟卜辞"周"不会是姬姓周人。然后根据王恩田先生的考释,用古文字学... 本文根据黄天树先生对殷墟卜辞分类断代的研究,确定了卜辞国族名称"周"的时代属殷墟二期,并根据文献记载古公亶父迁岐的时间相当于殷墟三期,指出殷墟卜辞"周"不会是姬姓周人。然后根据王恩田先生的考释,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将甲骨、金文中表示国族名称的两种写法的"周"相联系;又据张懋镕先生姬周贵族不用族徽和日名的说法,指出西周金文中的"周"族也不是姬姓,而是妘姓,此妘姓之周应与殷墟卜辞中的"周"为同一族属。最后指出,同族氏称号而不同族姓是先秦历史上常见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周 妘周 族氏 族姓
原文传递
鄩氏诸器铭文及其相关历史问题 被引量:19
4
作者 陈絜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26,157,共14页
周代金文所见之鄩氏,应该是文献失载的子姓之国或子姓之族,乃殷商王族之支庶,或为殷末征人方的直接产物,其地望大致在今山东济南附近。周人入主中原后,鄩氏臣服于有周,甚至直接成了齐国的附庸。两周之际,该族曾经与曹姓之邾、任姓之吕... 周代金文所见之鄩氏,应该是文献失载的子姓之国或子姓之族,乃殷商王族之支庶,或为殷末征人方的直接产物,其地望大致在今山东济南附近。周人入主中原后,鄩氏臣服于有周,甚至直接成了齐国的附庸。两周之际,该族曾经与曹姓之邾、任姓之吕或曹姓之莒等小国联姻。春秋晚期,则为强齐所吞并。而传统的莒国改姓之说,尚有疑点,曹姓之说或更为可靠。至于鄩仲匜铭中的"(?)",实为"吕子"二字的合文,其中的"(?)"符,是借笔合文的指示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青铜器铭文 鄩族 族姓 地望
原文传递
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曹定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8-87,共10页
关键词 铜器铭文 女子 金文 周代 族姓 母国 国名 妇人 称谓类型 育成
原文传递
眉县盠器群的族姓、年代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0
6
作者 韩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21,共6页
关键词 眉县 族姓 单氏家族 史料价值 50年代 青铜器 杨家村 出土
下载PDF
古息国变迁考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燕姣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35,共7页
先秦时曾有一息国,殷商时既已立国,族姓不明。殷周鼎革后,姬息取而代之,且东徙其国。进入春秋后,为楚文王所灭。息国因其特殊的战略位置在先秦历史上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息国 族姓 地望 郐子
原文传递
杨再思的史实及其族别初探 被引量:9
8
作者 廖耀南 《贵州民族研究》 1983年第1期108-112,共5页
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的乡村城市,解放前一般都建有“飞山庙”(有些地区名“飞山宫”)祀杨再思,特别是侗族村寨极为普遍;侗族中的杨姓多半自称是他的裔孙。 杨再思是唐末,五代时人,北宋追封“威远侯”,南宋又追封“英惠侯”,声... 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的乡村城市,解放前一般都建有“飞山庙”(有些地区名“飞山宫”)祀杨再思,特别是侗族村寨极为普遍;侗族中的杨姓多半自称是他的裔孙。 杨再思是唐末,五代时人,北宋追封“威远侯”,南宋又追封“英惠侯”,声名传播在侗、苗、汉族社会中已有几百年之久。但是,再思的事迹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均不载。笔者仅从杂史、方志搜集的资料,结合正史中和他有关的记载,以及人们祠祀他的由来,探讨他的历史、族别,以就正于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再思 侗族 马殷 族别 家谱 靖州 族姓 州刺史 杨氏 靖县
原文传递
楚人源于羌族考 被引量:6
9
作者 一之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61-63,共3页
楚王族姓芈,而楚则源于古代羌族。 (一) 当今中原各地的不见于《百家姓》的芈姓,郡望荆襄氏,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后裔。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西北),曾一度徙都鄀(今襄阳宜城西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楚王族姓芈,而楚则源于古代羌族。 (一) 当今中原各地的不见于《百家姓》的芈姓,郡望荆襄氏,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后裔。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西北),曾一度徙都鄀(今襄阳宜城西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秦王政立,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又东迁寿春(今安徽寿春)。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蒙武灭楚。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人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姓》 寿春 郡望 蒙武 族姓 羌人 熊绎 鬻熊
下载PDF
侗族鼓楼及鼓楼文化管见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时学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65-70,共6页
鼓楼是侗族建筑文化中的瑰宝,侗族在与鼓楼密切联系的民俗活动中,创造了独特的鼓楼文化。鼓楼及鼓楼文化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侗族之中与鼓楼具有相同特点的一系列建筑是鼓楼文化的物质层面,由鼓楼透视出的宗教信仰、价值取向、... 鼓楼是侗族建筑文化中的瑰宝,侗族在与鼓楼密切联系的民俗活动中,创造了独特的鼓楼文化。鼓楼及鼓楼文化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侗族之中与鼓楼具有相同特点的一系列建筑是鼓楼文化的物质层面,由鼓楼透视出的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审美意识、思维定势是鼓楼文化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楼 侗族 族姓 村寨 侗乡 文化精神 侗族建筑艺术 主柱 群体力量 寨老
原文传递
夏部族起源的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杰祥 《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5期25-30,共6页
夏部族在我国社会发展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它开拓了夏代历史,促进了夏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诸部族中首先摆脱野蛮的原始社会阶段,进而跨入文明历史的新时期。但是,对于夏部族本身的形成,我们以往却讨论得不多。本文试图就夏部族的起源... 夏部族在我国社会发展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它开拓了夏代历史,促进了夏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诸部族中首先摆脱野蛮的原始社会阶段,进而跨入文明历史的新时期。但是,对于夏部族本身的形成,我们以往却讨论得不多。本文试图就夏部族的起源,以及它的族姓和命名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夏部族是生活于我国中原地区的原始部族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它应属于古老的黄帝族的后裔。 传说中的黄帝族“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可知最早当是以熊为图腾的古老氏族。《列子》一书又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部族 黄帝族 氏族 阳翟 图腾 起源 族姓 夏王朝 部落 雅山
原文传递
曾即随及其历史渊源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少华 《江汉论坛》 1986年第4期71-75,共5页
七十年代以来,相继在随枣走廊和南阳盆地东南部出土了大批曾国铜器.在有关古文献记载中,西周时期随枣走廊一带主要为汉东大国—随国的活动地区,从不见另有一个曾国存在,但这一带出土铜器又多属曾器,不见随国器物,其间曾随是什么关系?这... 七十年代以来,相继在随枣走廊和南阳盆地东南部出土了大批曾国铜器.在有关古文献记载中,西周时期随枣走廊一带主要为汉东大国—随国的活动地区,从不见另有一个曾国存在,但这一带出土铜器又多属曾器,不见随国器物,其间曾随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渊源何在?不少学者作过一些探讨,但有些问题仍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一曾随辨正有关曾随问题的探讨,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五说:第一说,根据曾器的出土范围、族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盆地 历史渊源 西周晚期 七十年 文献记载 古文献 西周时期 左传 湖北随州 族姓
下载PDF
从曾器看随史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浩 《江汉考古》 1988年第3期52-55,共4页
先秦时期的仅东地区,见于文献的有一个称为“随”的封国。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后,学术界就“曾国之谜”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鉴于曾器分布地区与文献中的随国地望重合,且族姓相同,学术界多认为曾即随,曾——随实... 先秦时期的仅东地区,见于文献的有一个称为“随”的封国。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后,学术界就“曾国之谜”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鉴于曾器分布地区与文献中的随国地望重合,且族姓相同,学术界多认为曾即随,曾——随实为一国。谜底似已揭开。但曾(随)国史中某些相关的问题,仍有疑团,似乎仍有可议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学术界 春秋左传 地望 封国 铜器铭文 公元前 族姓 国史 国君
下载PDF
明代前期川西北“族姓”、边政与宗教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邹立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7,共6页
大姓与小姓的"族姓"之别是明代史家区分川西北族群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影响明代前期川西北政教格局的潜在因素。受"族姓"的族群归属约束,明代前期川西北番人内部的本土政治表现为大姓与小姓的合纵与纷争,并对川西... 大姓与小姓的"族姓"之别是明代史家区分川西北族群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影响明代前期川西北政教格局的潜在因素。受"族姓"的族群归属约束,明代前期川西北番人内部的本土政治表现为大姓与小姓的合纵与纷争,并对川西北的政局演变与族群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渗透到川西北宗教信仰领域。明代川西北宗教格局的主要特点是"道教"与"僧教"的并存与交融。汉文文献记载的"道教"与苯教关系密切,有别于"僧教",两者的差异性在不同"族姓"的族群与政治纷争中被有意突显出来。宗教信仰虽然具有跨"族姓"的影响力,却并不是大小"族姓"区分的真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川西北 族姓 边政 宗教
原文传递
周原甲骨与古代祭礼考辨 被引量:4
15
作者 葛志毅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6,共6页
周原甲骨的族属问题,即究为商人遗物,抑或周人遗物?迄未取得一致意见,若据出土地点及甲骨的各种特征看,应属于周人甲骨卜辞。但由于几片所谓“庙祭甲骨”,即内容涉及到祭祀商先王成汤,求佑于商先王太甲,以及在文武丁、文武帝乙宗庙里占... 周原甲骨的族属问题,即究为商人遗物,抑或周人遗物?迄未取得一致意见,若据出土地点及甲骨的各种特征看,应属于周人甲骨卜辞。但由于几片所谓“庙祭甲骨”,即内容涉及到祭祀商先王成汤,求佑于商先王太甲,以及在文武丁、文武帝乙宗庙里占卜等记载,引起不少怀疑与猜测,因此导致认识上的一些分歧。出现这些分歧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原甲骨 宗庙 周人 先王 诸侯 甲骨卜辞 族姓 祭祀制度 周文王 祀典
下载PDF
侗族“鼓楼”探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94-96,共3页
侗族“鼓楼”,具有悠久历史,是侗族固有的光辉灿烂文化之一。它是侗族村寨或族姓的标志,也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主要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毗连的黎平、榕江、从汀、三江龙胜、通道等县。侗寨“鼓楼”,皆为木质结构,全以木榫、木栓穿合,... 侗族“鼓楼”,具有悠久历史,是侗族固有的光辉灿烂文化之一。它是侗族村寨或族姓的标志,也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主要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毗连的黎平、榕江、从汀、三江龙胜、通道等县。侗寨“鼓楼”,皆为木质结构,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铁钉,结实牢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村寨 建筑艺术 木质结构 通道县 族姓 文化影响 汉族 民族研究 木榫 扣合
下载PDF
《无匹壶》的定名及江汉曾国的族姓问题 被引量:5
17
作者 任伟 《文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37,70,共3页
关键词 《无匹壶》 江汉曾国 族姓 《曾姬壶》 陶壶 春秋时期
下载PDF
论鲜虞国的族姓、都城及其他 被引量:4
18
作者 天平 王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57-61,共5页
鲜虞、中山的历史并存问题,已由何志刚在《中山国史杂考》一文中述及。而鲜虞国号的来历。
关键词 昔阳 中山 族姓 都城 箕子 白狄 姬姓 杜预 刘炫 铁刃
下载PDF
陈元光族姓新考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超云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57-60,共4页
提要:陈元光(657-711)被称为“开漳圣王”,系第一任漳州刺史。自漳民渡台以后,陈姓在台蔚为大族,有“陈林半天下”之说,而陈元光开漳功绩遂洋溢于闽台两地,威惠庙之建比比皆是。顾陈元光事迹,新旧《唐书》皆付阙如。是以宋漳浦知县吕王... 提要:陈元光(657-711)被称为“开漳圣王”,系第一任漳州刺史。自漳民渡台以后,陈姓在台蔚为大族,有“陈林半天下”之说,而陈元光开漳功绩遂洋溢于闽台两地,威惠庙之建比比皆是。顾陈元光事迹,新旧《唐书》皆付阙如。是以宋漳浦知县吕王寿有“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之叹。无征不信,清版府县方志取《颖川陈氏开漳世谱》资料,益之以《白石丁氏古谱》构成唐代漳史框架,详实均未惬人意,疑义百端,而后世撰文修志,陈陈相因,守旧弥笃,莫敢细考核实,遂使陈元光族属家世成为千古之谜,以讹传讹,可叹也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元光 归德将军 府兵 鲜卑族 魏孝文帝 漳州刺史 族姓 唐朝 考证 家谱
下载PDF
试论中山国的族姓及有关问题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华 《河北学刊》 1984年第4期72-76,共5页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仅次于齐、察、楚、燕、赵、魏、韩的,与东西周、宋、卫诸国并称的千乘之国。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战国策》、《左传》、《史记》、《吕氏春秋》以及《水经·滱水注》等文献虽有零散记载。但它的兴起、发展、诸王...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仅次于齐、察、楚、燕、赵、魏、韩的,与东西周、宋、卫诸国并称的千乘之国。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战国策》、《左传》、《史记》、《吕氏春秋》以及《水经·滱水注》等文献虽有零散记载。但它的兴起、发展、诸王世次等问题,文献记载不明,这给后人研究中山国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葬和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得以看到二千多年前中山国的遗物和文字,给人们深入探讨中山国史和中山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然而,战国时期的中山究竟是何族建立的国?战国中山与春秋鲜虞的关系究竟怎样?目前史学界和考古界尚有异议,这些问题如果不首先解决,对于中山国史的研究无疑是有影响的。 辨中山族属诸说之是非 战国时期的中山与春秋时期的鲜虞有一定的关系。《史记·赵世家》载:“中山武公初立。”《索隐》:“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杜预《春秋释例》也悦:“鲜虞、中山、白狄、姬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 白狄 戎狄 姬姓 族姓 赤狄 左传 史记 赵世家 周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