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略谈文史互证 |
卞孝萱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11
|
|
2
|
“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
景蜀慧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0
|
|
3
|
文史互证与唐传奇研究 |
卞孝萱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1
|
|
4
|
“文史互证”何以可能——以百年红学为例的考察 |
曹立波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9
|
|
5
|
“文史互证”的极限 |
王阳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
|
|
6
|
“文史对话”的文学立场——李怡教授学术访谈 |
李怡
范玲
|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7
|
文史结合、文史互证与南朝三史修订——景蜀慧教授学术访谈 |
景蜀慧
洪绵绵
|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8
|
在文史互证互生中弘扬中国近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
宋运娜
朱忠元
|
《甘肃高师学报》
|
2024 |
0 |
|
9
|
陈寅恪的杜诗观述论 |
阮堂明
|
《杜甫研究学刊》
|
2005 |
4
|
|
10
|
例谈咏史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张根存
|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
2024 |
0 |
|
11
|
视角、史实与文本——重译《中国十八省府·苏州》一得 |
徐冰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2
|
20世纪初岭东基督教本土化与性别书写研究——以冯铿、张资平作品为例 |
许再佳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3
|
“文史互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理论钩沉与策略构建 |
赵宇
|
《教育界》
|
2024 |
0 |
|
14
|
文史互证:《一千零一夜》中阿拉伯奴隶贸易及商路形成 |
高异斐
|
《武陵学刊》
|
2024 |
0 |
|
15
|
《一千零一夜》中的奴隶群像与中世纪阿拉伯区域文化的形成 |
高异斐
|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
2024 |
0 |
|
16
|
北宋新旧党争影响下的笔记小说创作 |
程国赋
叶菁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7
|
论陈寅恪的文学史料观 |
郭士礼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8
|
基于文史互证的文史渊源研究——论虚构性叙事的历史化 |
张慧敏
|
《西部学刊》
|
2019 |
2
|
|
19
|
注释考据非易事,文史互证见真功——陈铁民研究员访谈录 |
王明辉
陈铁民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20
|
“文史互证”方法在高校古代文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
董定一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