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谈文史互证 被引量:11
1
作者 卞孝萱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2-94,共3页
文史互证不但是可能的 ,也是必要的。文史互证中应注意七个问题。提倡文史结合 ,绝非回到文史不分家的老路上去 ,而是力求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 ,使传统的文史互证与时俱进 ,呈现出现代学术的新面貌。
关键词 文史互证 与时俱进
下载PDF
“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景蜀慧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4-41,共8页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诠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此方法之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史料之拓展和解读之深入。魏晋...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诠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此方法之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史料之拓展和解读之深入。魏晋南北朝诗文的史料价值,大致有二:一,在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习、个人生活等方面,可补正史之阙。二,大量个人情感心态成分本身即构成当时历史的一个侧面。用此时期诗文证史,在解读时应做到:一,能感之。“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二,对作者其人其文,“具了解之同情”。其三,对诗文典故,要按陈先生的原则,仔细而审慎地考辩其中之古典今典,分析论证解释其真正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格 文史互证 史学方法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下载PDF
文史互证与唐传奇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卞孝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6-129,共4页
关键词 文史互证 唐传奇 心得 学问
原文传递
“文史互证”何以可能——以百年红学为例的考察 被引量:9
4
作者 曹立波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41,共8页
"文史互证"方法在近百年文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有公元前孟子"知人论世"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观念的积淀,也不乏清代"朴学"的承袭和"实验主义"方法的西学东渐。胡适以"文史互证&qu... "文史互证"方法在近百年文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有公元前孟子"知人论世"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观念的积淀,也不乏清代"朴学"的承袭和"实验主义"方法的西学东渐。胡适以"文史互证"法考证《三国演义》等小说,争议不多,考证红学的影响却相对复杂。1921年胡适考证《红楼梦》的初衷是强调"科学方法",批驳索隐派,却导致百年红学步入索隐—考证—新索隐的曲折之路。而科学方法与文学性的兼容,对作者家中人与《红楼梦》中人进行系统性观照,统筹通性真实(民族记忆)与个性真实(家族记忆)的虚实关系,应是走出困境的可行之路。尝试由古今到未来、由国内到海外时空维度的兼顾,探寻新时代的诗史互动,为经典的阐释与传承提供可资参考的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互证 红学 自叙说 过程性 前瞻性
原文传递
“文史互证”的极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11,共7页
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视角关系在性质上属不同类型 ,不可互相转换。历史叙事要求在实证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建立史实“真实性”的分辨尺度 ,而文学仅在形象性和直观感性的前提下谈论“本质”的“真实性”标准。两者之间关于“真实”... 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视角关系在性质上属不同类型 ,不可互相转换。历史叙事要求在实证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建立史实“真实性”的分辨尺度 ,而文学仅在形象性和直观感性的前提下谈论“本质”的“真实性”标准。两者之间关于“真实”概念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互证 历史叙事 文学叙事
下载PDF
“文史对话”的文学立场——李怡教授学术访谈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怡 范玲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1,共8页
近年来,“文史对话”抑或是“文史互证”的研究趋向已愈加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文学与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路。不过对于这样一种研究趋向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之于文学、史学研究的不同意义似乎仍缺乏较为细致的讨论。本期特设“文史对话... 近年来,“文史对话”抑或是“文史互证”的研究趋向已愈加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文学与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路。不过对于这样一种研究趋向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之于文学、史学研究的不同意义似乎仍缺乏较为细致的讨论。本期特设“文史对话”专栏,并邀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怡、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王东杰分别从文学和史学的不同角度,就这一论题的源流、展望以及“文”与“史”的关系与边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能重新打开这一论题的褶皱,并使其得以获得更多新的活力与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怡 文学立场 人文学院 研究趋向 历史系教授 文史互证 四川大学 史学研究
原文传递
文史结合、文史互证与南朝三史修订——景蜀慧教授学术访谈
7
作者 景蜀慧 洪绵绵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共11页
主持人语:中国素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至现代更以不同的方式延续。有的是在古代史领域,有的则是在现当代文学领域,他们各自的理解会有怎样的特点?本期“文史对话”专栏刊发的景蜀慧教授与陈建华教授的访谈,一为历史,一为文学,或能为... 主持人语:中国素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至现代更以不同的方式延续。有的是在古代史领域,有的则是在现当代文学领域,他们各自的理解会有怎样的特点?本期“文史对话”专栏刊发的景蜀慧教授与陈建华教授的访谈,一为历史,一为文学,或能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 文史结合 文史互证 学术访谈 古代史 主持人 教授
原文传递
在文史互证互生中弘扬中国近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8
作者 宋运娜 朱忠元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1期111-116,共6页
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近代文学的教学中是近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运用启发、探究、讲授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用文学的社会批判性增强爱国意识,用文学... 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近代文学的教学中是近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运用启发、探究、讲授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用文学的社会批判性增强爱国意识,用文学的情感体验性内化爱国情感,在文史互证互生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目标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互证 近代文学 课程思政 爱国主义精神
下载PDF
陈寅恪的杜诗观述论 被引量:4
9
作者 阮堂明 《杜甫研究学刊》 2005年第2期64-74,共11页
关键词 陈寅恪 述论 诗观 古典文学 二十世纪 文学修养 史学研究 文史互证 历史研究 史学方法 研究路径 学术史 史学家 传统
下载PDF
例谈咏史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0
作者 张根存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4年第5期254-256,共3页
史学大师陈寅恪提出的“史诗互证”历史研究方法影响广泛。史学和文学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学科。高中历史课堂中适当引用“咏史诗”辅助课堂教学,能有效提升课堂效果和教学魅力。本文以例谈的形式探索咏史诗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史学大师陈寅恪提出的“史诗互证”历史研究方法影响广泛。史学和文学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学科。高中历史课堂中适当引用“咏史诗”辅助课堂教学,能有效提升课堂效果和教学魅力。本文以例谈的形式探索咏史诗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实践,并对咏史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史诗 文史互证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下载PDF
视角、史实与文本——重译《中国十八省府·苏州》一得
11
作者 徐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9-57,共9页
20世纪初西方地理学探险家威廉·埃德加·盖洛曾到中国考察,并撰著《中国十八省府》,其中有《苏州》章。盖洛不通汉语,亦非学者,一方面他所吸收、采纳和记录的苏州资料有相当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这些资料的可信度和价值... 20世纪初西方地理学探险家威廉·埃德加·盖洛曾到中国考察,并撰著《中国十八省府》,其中有《苏州》章。盖洛不通汉语,亦非学者,一方面他所吸收、采纳和记录的苏州资料有相当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这些资料的可信度和价值意义需要读者仔细斟酌考辨。通过重译《苏州》章并与之前的译文进行比较,发现对于此类文本侧重文史互证的翻译方式较为有效,它不仅凸显盖洛观察苏州选取的独特视角和人文深度,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译文的信实度,还原历史的真实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威廉·埃德加·盖洛 苏州 文史互证 《中国十八省府》
下载PDF
20世纪初岭东基督教本土化与性别书写研究——以冯铿、张资平作品为例
12
作者 许再佳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4-79,共6页
运用文学社会学研究法,对20世纪初岭东基督教本土化背景下的书写文本进行研究,以冯铿、张资平的作品为例分析西方现代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乡村相遇的多重面影,揭示“原罪”“救赎”意识、“宽恕”“仁爱”教义、男女平等观等与岭东乡土官... 运用文学社会学研究法,对20世纪初岭东基督教本土化背景下的书写文本进行研究,以冯铿、张资平的作品为例分析西方现代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乡村相遇的多重面影,揭示“原罪”“救赎”意识、“宽恕”“仁爱”教义、男女平等观等与岭东乡土官本位思想、自我中心意识以及封建社会“贞操观”“节烈观”之间产生的剧烈冲突。将性别书写置于女性主义理论视域中考察,剖析现代化转型的阵痛期里,新女性以积极“介入”的姿态不断进行探寻试错,拒绝成为被男作家物化的“客体”,勇敢反抗封建伦理和基督教道德规范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东基督教 本土化 性别书写 文史互证
下载PDF
“文史互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理论钩沉与策略构建
13
作者 赵宇 《教育界》 2024年第9期26-28,共3页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助力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文史互证”是一种史学研究方法,是“以文证史”与“以史释文”的有机融合。文章聚焦“文史互证”理论,在理顺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助力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文史互证”是一种史学研究方法,是“以文证史”与“以史释文”的有机融合。文章聚焦“文史互证”理论,在理顺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教学思路引领和教学案例借鉴,从而助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文史互证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下载PDF
文史互证:《一千零一夜》中阿拉伯奴隶贸易及商路形成
14
作者 高异斐 《武陵学刊》 2024年第4期80-87,124,共9页
《一千零一夜》中有大量故事涉及奴隶与奴隶贸易问题,从文学的角度呈现了阿拉伯奴隶贸易的起源及其商路的形成。阿拉伯奴隶贸易伴随着阿拉伯民族的整个发展历程,特别是在近世时期呈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贸易规模向东、西、南、北方渐次扩... 《一千零一夜》中有大量故事涉及奴隶与奴隶贸易问题,从文学的角度呈现了阿拉伯奴隶贸易的起源及其商路的形成。阿拉伯奴隶贸易伴随着阿拉伯民族的整个发展历程,特别是在近世时期呈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贸易规模向东、西、南、北方渐次扩展,逐渐形成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东至亚洲中国、西至西欧西班牙、南至非洲坦桑尼亚的海陆国际奴隶贸易商道。在这些贸易通道中,东西线最为繁荣,南北线次之,北面几乎可忽略不计,这主要是由当时世界各区域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的。《一千零一夜》对奴隶及奴隶贸易的津津乐道充分表明,阿拉伯国际贸易的兴起、商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奴隶贸易来推动的,并显示了近世阿拉伯的非生产性转运贸易的根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 奴隶贸易 文史互证
下载PDF
《一千零一夜》中的奴隶群像与中世纪阿拉伯区域文化的形成
15
作者 高异斐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4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中世纪阿拉伯社会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区域。在其形成的过程当中,“奴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奴隶问题是理解阿拉伯社会历史和区域文化的一个关键。研究阿拉伯奴隶问题,必须将相关的历史著作与文学... 中世纪阿拉伯社会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区域。在其形成的过程当中,“奴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奴隶问题是理解阿拉伯社会历史和区域文化的一个关键。研究阿拉伯奴隶问题,必须将相关的历史著作与文学作品进行互证式的研究,用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与现场感来补足历史著作粗陈大概的不足。在这方面,《一千零一夜》是不可多得的文学文本,其中的大多数故事都有奴隶形象描写,甚至以奴隶为主人公,由此形成了以奴隶群体为对象的“奴隶群像”。将《一千零一夜》的奴隶群像置于中世纪阿拉伯历史中,参照历史文本及相关史学著作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清晰、更生动地见出奴隶这一群体通过战争、抢掠、贩卖等途径的复杂多样的形成过程,也可以更细致地发现黑奴、白奴、家奴、性奴、释奴等不同类型的奴隶所起的不同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这种文史互证不仅可以使我们获得对《一千零一夜》史学价值的理解,也可以在史学著作之外加深对中世纪阿拉伯区域的历史文化,乃至阿拉伯式“奴隶社会”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阿拉伯区域文化 《一千零一夜》 奴隶群像 奴隶问题 文史互证
原文传递
北宋新旧党争影响下的笔记小说创作 被引量:3
16
作者 程国赋 叶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2,共8页
北宋新旧党争是宋代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此进行论述的笔记小说亦有不少。整理涉及新旧党争的55部笔记小说,其类别有:其一,属于旧党成员并坚定地反对变法者;其二,与旧党成员有亲缘或师从关系者;其三,与新党成员有亲缘关系者。他们在笔... 北宋新旧党争是宋代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此进行论述的笔记小说亦有不少。整理涉及新旧党争的55部笔记小说,其类别有:其一,属于旧党成员并坚定地反对变法者;其二,与旧党成员有亲缘或师从关系者;其三,与新党成员有亲缘关系者。他们在笔记小说中记录政事,描写党争,阐明自己的观点,使得笔记小说成为党派斗争的另一面镜子。其目的或补史之阙,或为党争而作,涉及新旧两党关于新法的论争、旧党对于新党用人方面的不赞成、新旧党人在学术上的冲突、新旧党争中的诗案、旧党对于新党人士的人身攻击、旧党指责王安石《日录》的问题等6个方面。而这6个方面中具有文学性的小说故事大多出现在写作于南宋时期的笔记小说中,以打击新党为写作目的。其写作手法主要有扭曲事实、虚构故事和曲意理解及引申发挥等三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党争 笔记小说 文史互证 王安石
下载PDF
论陈寅恪的文学史料观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士礼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0-145,共6页
陈寅恪在其学术著作中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小说资料的运用,对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显示了他广博的学术视野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开启了"文史互证"的研究典范。通过考察陈先生中后期的相关著述,能... 陈寅恪在其学术著作中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小说资料的运用,对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显示了他广博的学术视野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开启了"文史互证"的研究典范。通过考察陈先生中后期的相关著述,能够探析他对文学特别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的态度以及这些著述所呈现出的文化取向和深邃而丰富的人文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文学作品 文史互证
下载PDF
基于文史互证的文史渊源研究——论虚构性叙事的历史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慧敏 《西部学刊》 2019年第10期58-62,共5页
文史互证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其来源于中国文学与历史起源的共通性。中国文史起源的交融从以神话传说、符瑞征兆等为代表的叙事上可见,表现为虚构性叙事的历史化和文学对史书虚构性叙事的继承发展。虚构性叙事... 文史互证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其来源于中国文学与历史起源的共通性。中国文史起源的交融从以神话传说、符瑞征兆等为代表的叙事上可见,表现为虚构性叙事的历史化和文学对史书虚构性叙事的继承发展。虚构性叙事的历史化主要体现在史书上,尤其是正史对感生神话一类虚构性叙事史料的选取。史书与小说的互文,展现了文史互证的叙事渊源。这对我们打造文史贯通的学术视野,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互证 史书 虚构性叙事
下载PDF
注释考据非易事,文史互证见真功——陈铁民研究员访谈录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明辉 陈铁民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7-85,共9页
一、受命为学逾廿载,归耕唐诗遂平生王明辉陈先生好。您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文史研究,请问您是从小就对古代文学有兴趣吗?陈铁民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小学时没看过一本课外书。初中时,读了不少解放区小说,如《吕梁英雄传》《暴... 一、受命为学逾廿载,归耕唐诗遂平生王明辉陈先生好。您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文史研究,请问您是从小就对古代文学有兴趣吗?陈铁民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小学时没看过一本课外书。初中时,读了不少解放区小说,如《吕梁英雄传》《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还有《阿Q正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互证 陈铁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访谈录 研究员 《吕梁英雄传》 考据 注释
原文传递
“文史互证”方法在高校古代文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定一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117-121,共5页
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颇多缺陷与痼疾.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引入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来对其进行改革,并利用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将这一方法引入课堂之内,以史籍佐证文学;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学... 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颇多缺陷与痼疾.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引入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来对其进行改革,并利用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将这一方法引入课堂之内,以史籍佐证文学;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阅读、鉴赏及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课 教学 文史互证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