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被引量:22
1
作者 周小仪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7-54,共8页
“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短语形诸文字迄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自诞生之日起它所代表的艺术独立性概念就不断成为文化论争的焦点。虽然“为艺术而艺术”作为口号在思想上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光彩 ,但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对那些与之相关的观念 ,... “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短语形诸文字迄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自诞生之日起它所代表的艺术独立性概念就不断成为文化论争的焦点。虽然“为艺术而艺术”作为口号在思想上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光彩 ,但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对那些与之相关的观念 ,如“文学性”、“纯艺术”、“形式自律”等存有幻想 ,而将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与生活方式作为泛政治化、泛商业主义的对立物加以倡导。本文追溯了“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口号的思想渊源和社会文化背景 ,梳理出这一观念产生与发展的来龙去脉 ,旨在说明 :“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曾经起过一定的社会作用 ,但也携带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在评述几个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主要人物时 ,本文探讨了唯美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艺术而艺术 唯美主义 “文学性” 为文 文化论争 主要人物 商品文化 口号 代表 倡导
原文传递
90年代文化论争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4
2
作者 陶东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4-39,29,共7页
近五年来的文化讨论涉及到人文精神、知识分子及新保守主义三大问题。九十年代的文化语境是梳理与剖析这些问题的关键。中国“人文精神”的出场与西方人文主义完全相反,它是作为批判世俗化趋势而提出的;知识分子问题则反映了世俗化趋势... 近五年来的文化讨论涉及到人文精神、知识分子及新保守主义三大问题。九十年代的文化语境是梳理与剖析这些问题的关键。中国“人文精神”的出场与西方人文主义完全相反,它是作为批判世俗化趋势而提出的;知识分子问题则反映了世俗化趋势中精英知识分子在文化资本的争夺中不断边缘化命运及由此产生的不平衡心态;新保守主义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可称为东方文化或传统文化的弘扬派,它是近代以来文化民族主义的延续;第二种是对20世纪中国革命神话和激进主义神话的反思与批判。文章在对以上问题的定位中,作了较为深入的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英知识分子 大众文化 文化资本 新保守主义 人文精神 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论争 文化权力 政治文化 俗化
原文传递
谁来进行文学批评?——关于文学批评文化化的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世诚 姚新勇 《文艺争鸣》 CSSCI 2000年第2期19-26,共8页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化论争 文学本 文学理论 批评家 自身 倾向 努力 反思 暗示
全文增补中
殊途不同归:鲁迅与梁实秋翻译思想比较 被引量:9
4
作者 胡翠娥 李云鹤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83,128,共6页
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思想,除了在欧化文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外,在翻译方法、翻译标准、译品优劣与原著之难易关系等问题上都持相同的见解。因此,他们的翻译论争与其说是对硬译的论争,倒不如说是对硬译对象———无产阶级文学及理论著作... 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思想,除了在欧化文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外,在翻译方法、翻译标准、译品优劣与原著之难易关系等问题上都持相同的见解。因此,他们的翻译论争与其说是对硬译的论争,倒不如说是对硬译对象———无产阶级文学及理论著作的论争,正是后者的不可调和使两人最终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梁实秋 翻译论争 文化论争
下载PDF
论文化力 被引量:7
5
作者 樊浩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9-36,共8页
1、文化研究的四大难题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的文化论争一直延绵不断,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文化热”。第一次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之际;第二次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热与社会转型之间几乎... 1、文化研究的四大难题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的文化论争一直延绵不断,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文化热”。第一次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之际;第二次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热与社会转型之间几乎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文化讨论,文化论争,决不是经院式的无病呻吟,而是“理论到什么程度,就现实到什么程度”。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前进的方向如何选择,就需要回顾、反思已经走过的路,于是便出现全民族的文化热。文化热的核心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新的文化的建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热”就是社会选择的一种自觉表征。在文化论争中,由于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国人的心态也就不同。在三次大的文化热中,八十年代后期的文化热是内涵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文化论争,纵观三次文化热,特别是第三次文化热,有四个未能很好解决的理论难题,它们构成现代文化研究的前沿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设计 中国文化 文明古国 文化热” 文化合力 文化能量 文化传统 文化论争 文化资源
原文传递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郭建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35-140,共6页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弓泼的文化论争,是五四时期文化论争的继续。它提出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概念,对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影响重大。在...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弓泼的文化论争,是五四时期文化论争的继续。它提出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概念,对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影响重大。在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回顾与审视三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 文化论争 陈序经 “全盘西化” 三十年代 文化建设 全盘西化论 现代化 胡适 西方文化
下载PDF
“两个西方”与本土文学参照系 被引量:7
7
作者 程文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21,共8页
本文认为 ,在文化层面 ,“西方”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至少面对着“两个西方”。它是造成 2 0世纪以来中国诸多文学、文化论争的原因之一。而对“两个西方”没有自觉而清醒的认识 ,也是论争的当事人及其后来者产生误会的根源之一。... 本文认为 ,在文化层面 ,“西方”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至少面对着“两个西方”。它是造成 2 0世纪以来中国诸多文学、文化论争的原因之一。而对“两个西方”没有自觉而清醒的认识 ,也是论争的当事人及其后来者产生误会的根源之一。今天 ,我们进行“全球化”的讨论 ,首先要关注的是中国的需要、中国的问题 ,要把“两个西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文学 文化论争 自觉 西方 清醒 文化层面 误会 首先 整体 统一
原文传递
五四后期文化论争的重要成果——杨明斋《评中西文化观》试探 被引量:5
8
作者 刘辉 《北京党史》 CSSCI 1999年第3期18-22,共5页
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五四时期文化史的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一部重要的文化论著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它就是杨明斋所著的《评中西文化观》一书。杨明斋,名好德,山东平度人,青年时到俄国谋生并加入俄共(布),接受马克... 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五四时期文化史的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一部重要的文化论著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它就是杨明斋所著的《评中西文化观》一书。杨明斋,名好德,山东平度人,青年时到俄国谋生并加入俄共(布),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他作为共产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 杨明斋 东方文化 梁漱溟 文化论争 梁启超 中国文化 五四后 重要成果 章士钊
原文传递
文化理念与文化难题的突破 被引量:2
9
作者 樊浩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8-14,共7页
本文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三次大的文化热,及其所产生的独特的文化心态为切入点,认为文化论争中理论难题的突破有赖于新的文化理念的建立,进而提出一个由三对文化理念构成的文化注释的概念系统:(一)“人化”与“文化方向”的... 本文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三次大的文化热,及其所产生的独特的文化心态为切入点,认为文化论争中理论难题的突破有赖于新的文化理念的建立,进而提出一个由三对文化理念构成的文化注释的概念系统:(一)“人化”与“文化方向”的理念。这是对文化本性与社会价值的诠释,说明的是文化与人的主体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的多样性与同质性的关系问题;(二)“文化设计”与“文化有机体”的理念。诠释的是文化比较和文化融合的问题,它派生出三对概念:文化自足与文化生态、文化的兼容性与包容性、文化内涵与文化效率;(三)“文化力”与“人文资源”。这是对文化与经济社会间的不平衡的诠释,它派生的概念是:两种资源的概念、文化的动力与活力的概念、文化合力与文明古国的文化出路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理念 文化论争 文化要素 文化有机体 人文资源 文化难题 文化设计 文化心态 中国文化 文化反思
下载PDF
启蒙的困境——20世纪50年代台港地区“五四论争”的形成 被引量:4
10
作者 蒋小波 林婷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2年第6期84-92,共9页
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思想界,围绕五四新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国民党官方、现代新儒家,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国民党官方将五四新文化看作是在大陆失败的罪魁祸首;现代新儒家肯定五四的民主与科... 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思想界,围绕五四新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国民党官方、现代新儒家,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国民党官方将五四新文化看作是在大陆失败的罪魁祸首;现代新儒家肯定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理想,但反对五四新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而自由主义派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一边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一边反击新儒家的文化批判,三方构成一出颇具复调色彩的文化论争,并对当代的台港思想界形成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国民党官方 现代新儒家 自由主义派 文化论争
下载PDF
超越文化论战——反思90年代文化的新视点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颐武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3期98-103,共6页
超越文化论战——反思90年代文化的新视点张颐武一无论人们对90年代以来的文化进程持有何种看法,但在经过了近八年的历程之后,已没有人对90年代与80年代文化的巨大差异持否定的态度。“后新时期”①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文化... 超越文化论战——反思90年代文化的新视点张颐武一无论人们对90年代以来的文化进程持有何种看法,但在经过了近八年的历程之后,已没有人对90年代与80年代文化的巨大差异持否定的态度。“后新时期”①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文化研究的概念,业已在它出现近六年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文化论战 公共领域 人文精神 “全球化” “问题” “后学” 文化论争 空间格局 经济成长
原文传递
英国成人教育与英国文化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5-149,共5页
英国文化研究是英国思想知识传统与1950年代特定的社会情境相耦合的结果,在这些多元而复杂的形构因素中,战后成人教育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英国成人教育源远流长,勾连着极具英国特色的社会文化情境,1930年代的英国成人教育围绕人文学... 英国文化研究是英国思想知识传统与1950年代特定的社会情境相耦合的结果,在这些多元而复杂的形构因素中,战后成人教育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英国成人教育源远流长,勾连着极具英国特色的社会文化情境,1930年代的英国成人教育围绕人文学科的激烈论争,一定程度上突显了这一特定领域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影响了战后成人教育运动以及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英国成人教育形构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场域,其间汇集阶级、种族、性别等多层面的议题,为再度发掘工人阶级等边缘群体的文化经验和积极介入当代文化问题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以霍加特、威廉姆斯和E.P.汤普森为代表的早期英国文化研究,其重视工人阶级文化经验与个体的能动性、反对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与还原论、坚持跨学科的研究路径等都离不开成人教育这片丰厚的沃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教育 文化论争 英国文化研究 文化政治
下载PDF
文化论争与学人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论争的再认识 被引量:2
13
作者 邓绍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2002年第5期27-34,共8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十年间,出现过不同规模的文化论争,涉及不少著名人士,其间持文化保守观点的人,在政治上并非是保守派;在文化上持激进观点的人却又充当政治上的保守派;在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人士中,也有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获得学术...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十年间,出现过不同规模的文化论争,涉及不少著名人士,其间持文化保守观点的人,在政治上并非是保守派;在文化上持激进观点的人却又充当政治上的保守派;在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人士中,也有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获得学术成就的学者。要善于分析,切忌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论争 学人评价 五四新文化运动 近代 再认识
原文传递
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海燕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6年第1期26-31,共6页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断冲击激发出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中国思想界从洋务运动至五四时期先后提出“中体西用”和“西化”作为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到30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又以文化论争的形式出现,其深度和广度大大...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断冲击激发出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中国思想界从洋务运动至五四时期先后提出“中体西用”和“西化”作为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到30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又以文化论争的形式出现,其深度和广度大大超过了以往。尽管这场论争存在着从文化层面探讨现代化理论而忽略其它层面等局限,但它所提出的“本位文化”、“全盘西化”以及直接用“现代化”一词表述的种种模式与理论,既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立的理论意义,又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年代 文化论争 现代化 中体西用 西化 中国本位文化 全盘西化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两难困境与突围之路 被引量:2
15
作者 左玉河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33,共7页
20世纪初,随着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等文化论争的展开,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起步并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史研究遽然冷却,思想史、文艺史研究取代了文化史研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近代文化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迅速... 20世纪初,随着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等文化论争的展开,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起步并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史研究遽然冷却,思想史、文艺史研究取代了文化史研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近代文化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迅速恢复。恢复后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沿着传统文化史范式快速推进并取得显著成绩,但因研究视域及方法备受诟病,社会文化史和新文化史随之勃然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史 文化史研究 中国文化 文化 社会文化 文化论争 突围之路 两难困境
原文传递
李敖与台湾中西文化争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刚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6-175,共10页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台湾发生的中西文化论争是一场冲决现行文化藩篱的较量,李敖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以极端反潮流、反传统的姿态出场,反映了强烈的时代性,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李敖树立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自由主义实践者、领跑者的形象,进...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台湾发生的中西文化论争是一场冲决现行文化藩篱的较量,李敖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以极端反潮流、反传统的姿态出场,反映了强烈的时代性,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李敖树立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自由主义实践者、领跑者的形象,进行着民主思想的启蒙与唤醒。当然,争论双方对问题的偏激性表述,降低了论争的理论深度与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敖 20世纪60年代 文化论争
下载PDF
以小说参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文化论争——论老舍的中短篇小说集《蛤藻集》及相关创作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书杰 《社会科学论坛》 2013年第4期178-194,共17页
本文重点分析了老舍《蛤藻集》中的诸篇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如果还原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西文化论争的语境中当能获得一种新的阐释。此时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读经"等的文化论争激发了老舍的文... 本文重点分析了老舍《蛤藻集》中的诸篇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如果还原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西文化论争的语境中当能获得一种新的阐释。此时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读经"等的文化论争激发了老舍的文化思考,而艺术地把握生活的方式又使得老舍显现出更为深邃的历史文化眼光。超越派性立场的老舍,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武术文化的现代命运、对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有着独到的艺术展呈,对当时的复古思潮也给予了有力的回应,而真正地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创作性的转化则是老舍一以贯之的关注中心。本文也结合老舍作品发表的报刊,对老舍的文化立场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给予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蛤藻集》 文化论争
下载PDF
对峙的意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世纪回眸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宝明 梁培东(整理) 《关东学刊》 2020年第1期48-60,共13页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对峙的意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世纪回眸》。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我们知道,从“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文化论争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史。近世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中与西、新与...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对峙的意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世纪回眸》。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我们知道,从“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文化论争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史。近世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中与西、新与旧的矛盾。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文化及新旧之争可以说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新青年派”和“学衡派”在文学观念的差异、文化话语权力的争夺以及思想谱系的颉颃方面,构成了今天我们进一步反思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如何使文化走向现代性的一个可资借鉴的意义资源。在我看来,“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争,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场论争,这一个世纪的纠结一直缠绕着我们,构成了我们每位学人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也构成了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前提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派 学衡派 文化论争 思想谱系 话语权力 文学观念 中与西 历史记忆
下载PDF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薛亚玲 《前进》 2006年第8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社会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文化论争 学术交流 作用问题
下载PDF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争中的泛社会主义现象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慧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共6页
东西文化论争中的对立双方不约而同地对社会主义同持关注与赞许态度。这是由双方共同的文化基础决定的。泛社会主义及其思想缘由,在客观上对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既有推动作用,也有消极隐患。
关键词 五四时期 文化论争 社会主义 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