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1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述论 被引量:10
1
作者 喻大华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1期83-87,共5页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是一种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 ,力图维护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社会思潮。自道咸以降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陷入危机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保守思潮乘势崛起 ,以中体西用论为滥觞 ,经康有为的孔教活动、章太炎的国粹...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是一种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 ,力图维护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社会思潮。自道咸以降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陷入危机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保守思潮乘势崛起 ,以中体西用论为滥觞 ,经康有为的孔教活动、章太炎的国粹派而形成一个明显的思想流程。文化保守者们主张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借鉴西方文化的若干长处 ,希望以此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从而达到文化保守的目的。这一思潮影响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走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保守 中体西用 孔教 国粹派 清朝晚期
原文传递
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特质 被引量:4
2
作者 叶赋桂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1期15-21,共7页
关于现代新儒家有种种不同界定:文化保守的、意义危机的和现代化的。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儒学的命运和现代新儒家兴起的历史的具体考察,对现代新儒家漂泊的文化心态和返本寻根的思想路向的分析,认为新儒家的精神核心和思想特质是前现代... 关于现代新儒家有种种不同界定:文化保守的、意义危机的和现代化的。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儒学的命运和现代新儒家兴起的历史的具体考察,对现代新儒家漂泊的文化心态和返本寻根的思想路向的分析,认为新儒家的精神核心和思想特质是前现代的文化保守。本文坚持在思想的研究时,不能从思想到思想,应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中进行,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文化保守 意义危机 现代化 漂泊 寻根
原文传递
《金瓶梅》与运河文化 被引量:7
3
作者 田秉锷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11-16,共6页
《水浒传》是“山文学”,《金瓶梅》是“水文学”。《金瓶梅》的故事沿着运河在一个南北空间里搬演。很多人误解了运河文化的内涵,本文认为《金瓶梅》所表现的运河文化的底色是极权化与贵族化,在这种文化的“大气候”下,既不萌发人文主... 《水浒传》是“山文学”,《金瓶梅》是“水文学”。《金瓶梅》的故事沿着运河在一个南北空间里搬演。很多人误解了运河文化的内涵,本文认为《金瓶梅》所表现的运河文化的底色是极权化与贵族化,在这种文化的“大气候”下,既不萌发人文主义,又飘逸不出资本主义气息。运河文化植根于中国农业文化的土壤里,《金瓶梅》所表现的种属归附、生育意识、重谋生的吃文化,重节令的玩文化等可以证明;但这种农业文化又处在分裂与崩溃中。借助运河,《金瓶梅》描写了人生大串联,表现了运河文化自发的开放与开明趋势,进而使这种文化呈现着动态性、消耗性和倾斜性。《金瓶梅》便有了艺术文化史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 农业文化 西门庆 水浒传 文化保守 大运河 清河县 贵族化 资本主义 消耗性
下载PDF
“学衡派”史实及文化立场 被引量:7
4
作者 沈卫威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0-103,共4页
“学衡派”成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流动群体,文化认同构成了他们的“精神共同体”。文化保守成为他们的精神联系,并表现在“学衡派”成员创办的三个刊物、一个报纸副刊、三个外围刊物上。“学衡派”的国学研究在学术传承意义上体现出的是... “学衡派”成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流动群体,文化认同构成了他们的“精神共同体”。文化保守成为他们的精神联系,并表现在“学衡派”成员创办的三个刊物、一个报纸副刊、三个外围刊物上。“学衡派”的国学研究在学术传承意义上体现出的是知识传统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文化保守 国学研究
原文传递
叶德辉与日本学者的交往及其日本想像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晶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0-106,共7页
与日本学者的交往是叶德辉学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对象既有日本老宿之士,也有后学新进;交往内容则包括诗词唱和、古籍交换、经学探讨等。日本学者对中国传统古学的热爱,对叶德辉博学多识的赞赏,使叶德辉引为同道,坚定了传儒宗... 与日本学者的交往是叶德辉学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对象既有日本老宿之士,也有后学新进;交往内容则包括诗词唱和、古籍交换、经学探讨等。日本学者对中国传统古学的热爱,对叶德辉博学多识的赞赏,使叶德辉引为同道,坚定了传儒宗衍绝学的信念。同时,通过日本学人,他看到了日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产生了“东京物望若神仙”的异邦想像,由此折射出叶德辉个人的文化理想以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多重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德辉 日本 中日学术交往 文化保守
下载PDF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论纲 被引量:5
6
作者 喻大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75-78,共4页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是一种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力图维护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社会思潮。自道咸以降,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陷入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保守思潮乘势崛起。以中体西用论为滥觞,经康有为的孔教活动、章太炎的国粹...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是一种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力图维护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社会思潮。自道咸以降,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陷入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保守思潮乘势崛起。以中体西用论为滥觞,经康有为的孔教活动、章太炎的国粹派而形成一个明显的思想流程。文化保守者们主张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借鉴西方文化的若干长处,希望以此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从而达到文化保守的目的。这一思潮影响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保守 中体西用 孔教 国粹派 现代化 借鉴
下载PDF
晚清湖湘骈文的崛起 被引量:5
7
作者 吕双伟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158,共7页
相比前代及清朝前中期来说,晚清湖湘的骈文堪称崛起。虽然在数量上依旧不如江浙地区,但在清末的影响几可比肩而行。王闿运、王先谦、易顺鼎、皮锡瑞、阎镇珩等堪为代表。序、书、启、记、碑等各类骈体竞相绽放,内容丰富;反映湖湘自然风... 相比前代及清朝前中期来说,晚清湖湘的骈文堪称崛起。虽然在数量上依旧不如江浙地区,但在清末的影响几可比肩而行。王闿运、王先谦、易顺鼎、皮锡瑞、阎镇珩等堪为代表。序、书、启、记、碑等各类骈体竞相绽放,内容丰富;反映湖湘自然风光、人事现象和人文景观的骈文也比前代增加,或重叙述言情,或重议论说理,扩大了湖湘文学内涵;形式上,骈散交融明显,魏晋骈散兼行之文得到推崇或践行。这种崛起,既是晚清湖湘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传统诗文走向兴盛的必然效果,也是乾嘉骈文在江南复兴之后向湖广延伸的自然结果。晚清湖湘诗文辞赋等雅文学兴盛,戏曲、小说等俗文学依旧低迷的现状,又反映了此时湖湘文士的保守和对传统文风的坚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湖湘 骈文 崛起 文化保守
原文传递
唐君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保守 被引量:4
8
作者 崔海亮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7,共9页
唐君毅一生以重振中华人文精神为己任。乡土风教的熏染、恻怛仁心的存养、西方文化的刺激以及内在生命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的特殊人生体验促使他文化自觉意识的产生。唐君毅将文化自信建立在道德自我的基础之上,通过树立自作主宰的民族... 唐君毅一生以重振中华人文精神为己任。乡土风教的熏染、恻怛仁心的存养、西方文化的刺激以及内在生命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的特殊人生体验促使他文化自觉意识的产生。唐君毅将文化自信建立在道德自我的基础之上,通过树立自作主宰的民族主体意识来保证文化自信。唐君毅强调文化自信的目的还是为了保守中国文化。他认为通过返本开新的文化保守不仅可以成全个人的人格,也可以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传承。在坚持自立、自尊、自重、自信的前提下,才能建立独立的中华文化学术体系,才能挺立中华民族精神。唐君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保守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强调树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意识,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保守 民族文化主体意识
原文传递
一个现代堂吉诃德的命运——吴宓及其文化保守主义 被引量:4
9
作者 龙文懋 《北方论丛》 CSSCI 1998年第4期12-18,共7页
以吴宓为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现代学术史的命运,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吴宓的追求是理想的,为追求理想,宁舍弃“实际的生活”,这就注定了他的命运是堂吉诃德式的悲壮。在文化激变的时代,吴宓更注重守成更注... 以吴宓为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现代学术史的命运,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吴宓的追求是理想的,为追求理想,宁舍弃“实际的生活”,这就注定了他的命运是堂吉诃德式的悲壮。在文化激变的时代,吴宓更注重守成更注重建设,这对于现代中国不无启示意义。在世纪之交,对有着鲜明、独到的文化主张且拥有许多与吴宓齐名的文化名人的“学衡派”作重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理想主义 文化保守 学衡派
下载PDF
晚清文化保守思想家与近代儒学的新陈代谢 被引量:3
10
作者 喻大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91,共6页
自晚清开始,儒学经历了新陈代谢的过程,对此,张之洞、康有为、章太炎等文化保守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文化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捍卫者,他们改造儒学,期望使之重获生机与活力,却适得其反,加速了儒家经学的衰落。从中虽见历史... 自晚清开始,儒学经历了新陈代谢的过程,对此,张之洞、康有为、章太炎等文化保守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文化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捍卫者,他们改造儒学,期望使之重获生机与活力,却适得其反,加速了儒家经学的衰落。从中虽见历史的大势所趋,然而对其个人来说,难免是个悲剧。同时,他们为儒学的转变和新生作出了贡献,如对现代新儒学有所启发。尽管这一转变尚未结束,对其努力还不能定论,但由此体现出的思想解放意义和怀疑、批判的精神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当时的学术、思想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文化保守 儒学 张之洞 章太炎
下载PDF
大上海 为何偏偏“小市民”?——同济四学者酷评上海市民文化 被引量:2
11
《市民》 2006年第9期80-85,共6页
从任何角度来看,上海都是奇特和有足够分量的城市标本:它在国内是龙头。在国际上是窗口,背负着“看中国要看上海”的重责大任,一方面,它因“国际化大都市”的招牌而备受尊崇甚至艳羡.另一方面,则遭遇着众说纷纭的非议和指责——... 从任何角度来看,上海都是奇特和有足够分量的城市标本:它在国内是龙头。在国际上是窗口,背负着“看中国要看上海”的重责大任,一方面,它因“国际化大都市”的招牌而备受尊崇甚至艳羡.另一方面,则遭遇着众说纷纭的非议和指责——学术界和政治界在“政府强势.文化保守”上做足了文章。上海人处境也很尴尬.他们的全部自得和自恃在“阿拉上海人”中溢于言表,而身后堆积了满地以轻慢和讥讽为主谓的议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市民文化 国际化大都市 文化保守
下载PDF
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雄飞 赵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19-,21+36+20+22,共5页
本文论述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包含民族自强、文化保守和维护主权方面的思想内容,其形成过程是这些思想不断丰富并日益融合为有机整体的过程。资产阶级维新派于1898年创立保国会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 本文论述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包含民族自强、文化保守和维护主权方面的思想内容,其形成过程是这些思想不断丰富并日益融合为有机整体的过程。资产阶级维新派于1898年创立保国会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特点在于:与近代救亡运动紧密相连、突出的主权思想和严重的内在矛盾。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对传统民族主义的继承和扬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民族主义 传统文化 民族自强 十九世纪 西方列强 郑观应 文化保守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护主权 传统民族
下载PDF
“文化保守”及其普泛性——论郑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人心态
13
作者 张立群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03-107,共5页
诗人兼学者的郑敏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新诗传统等一系列话题的言论,曾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这些言论不但与所谓"文化保守主义"有关,另一方面,这些言论的出现也必然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文化普遍陷入反思的历史语境。结合郑敏言... 诗人兼学者的郑敏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新诗传统等一系列话题的言论,曾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这些言论不但与所谓"文化保守主义"有关,另一方面,这些言论的出现也必然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文化普遍陷入反思的历史语境。结合郑敏言论,从心态角度切入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期望对20世纪90年代新诗论争乃至新诗的诸多历史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敏 文化保守 心态
下载PDF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新审视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作家(笔谈)
14
作者 袁进 姜扬 +1 位作者 廖太雁 曲艳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24,共7页
近百年来,支配我们文学史研究的是一种进化论文学史观,它必然带来一元化的结果。真正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多元化的。我们的近代文学研究要实行多元化,必须正视以前被否定的文化保守主义作家,理解他们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接受西方影响的做... 近百年来,支配我们文学史研究的是一种进化论文学史观,它必然带来一元化的结果。真正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多元化的。我们的近代文学研究要实行多元化,必须正视以前被否定的文化保守主义作家,理解他们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接受西方影响的做法,发掘他们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 多元化 文化保守
下载PDF
论明清以来中西文化的碰撞
15
作者 刘孔伏 潘良炽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1期79-85,共7页
晚明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对等、正常、互利的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 ,中国不仅不会落后于西方 ,而且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萌芽亦将最终冲垮封建主义的大厦。满清政权入主中原 ,采用了极其落后残忍的统治手... 晚明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对等、正常、互利的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 ,中国不仅不会落后于西方 ,而且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萌芽亦将最终冲垮封建主义的大厦。满清政权入主中原 ,采用了极其落后残忍的统治手段与方法 ,激化了民族矛盾 ,扼杀了新的生产关系 ,把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推向了极端。康熙帝虽曾一度热心于“西学”,但最终下令驱逐西方传教士 ,关闭了国门。此后 ,中西差距日渐扩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交流 文化保守 明清时期
下载PDF
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及各民族文化建设之战略选择
16
作者 宋香庆 徐国民 《理论导报》 2006年第5期18-19,共2页
"文化全球化"是学术界争论非常激烈的一个话题,要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就必须研究文化的概念和特征;世界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文化全球化及其原因;加强各民族先进文化建设,反对文化霸权与文化保守是维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 "文化全球化"是学术界争论非常激烈的一个话题,要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就必须研究文化的概念和特征;世界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文化全球化及其原因;加强各民族先进文化建设,反对文化霸权与文化保守是维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全球化 文化霸权 文化保守 先进文化
原文传递
国学教育的价值、困境及超越 被引量:1
17
作者 戚庆沛 《科教文汇》 2020年第21期9-11,共3页
在全球化进程和文化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国学作为承载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媒介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国学教育因其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道德价值和教育价值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践行。然而,国学教育却存在着被质疑为文化保守主义、遭受... 在全球化进程和文化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国学作为承载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媒介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国学教育因其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道德价值和教育价值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践行。然而,国学教育却存在着被质疑为文化保守主义、遭受快餐文化与碎片化阅读的冲击、缺乏具有良好国学素养的师资和国学教学方法落后单一等现实困境。国学应保持扬弃的精神品质,积极融入新式文化浪潮之中,并大力培养国学素养过硬的师资,积极尝试多元的教学方法,以期对国学教育的现实困境进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教育 文化保守 现实困境 超越
下载PDF
调适非保守——评析杜亚泉的“文化保守” 被引量:1
18
作者 卫佳琪 《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11期136-,138,共2页
对于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于杜亚泉的认知基本上都是以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姿态而出现的。但事实上,杜亚泉并非是一个"保守"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笔者认为在看待杜亚泉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杜亚泉的调适思想。以调合理念为基调,对宇宙... 对于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于杜亚泉的认知基本上都是以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姿态而出现的。但事实上,杜亚泉并非是一个"保守"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笔者认为在看待杜亚泉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杜亚泉的调适思想。以调合理念为基调,对宇宙,社会,人生以及中国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诸多层面的思考,无不以折衷综合的"调和"立论。其调和思想代表了民初至五四启蒙中主流的转化思潮之外的另一种温和渐进的调适传统。本文尝试从杜亚泉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身份以及其多远调适思想来分析其思想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亚泉 调适主义 文化保守
下载PDF
从“解放”的视角看中国文化的意旨
19
作者 郭继承 《华夏文化》 2012年第1期56-59,共4页
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关乎“国基永固”。这样说,并非文化保守,而是有着历史、现实和理论的依据。在人类历史上,唯一历史没有中断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究其原因,中华文化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支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关乎“国基永固”。这样说,并非文化保守,而是有着历史、现实和理论的依据。在人类历史上,唯一历史没有中断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究其原因,中华文化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支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激烈竞争的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意旨 人类历史 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全球化背景 文化保守 激烈竞争
下载PDF
晚清鎮江文宗閣重修計劃及其夭折考
20
作者 李鵬 《中国四库学》 2022年第2期1-15,共15页
鎮江文宗閣的修建,本爲貯藏《古今圖書集成》,及至《四庫全書》修成方被指定爲庋藏該書的“南三閣”之一。文宗閣及庫書先遭入侵英人戰火,後全毁於太平軍戰亂。曾國藩在平定太平軍後,曾派莫友芝尋訪文宗、文匯閣遺書。王先謙任江蘇學政... 鎮江文宗閣的修建,本爲貯藏《古今圖書集成》,及至《四庫全書》修成方被指定爲庋藏該書的“南三閣”之一。文宗閣及庫書先遭入侵英人戰火,後全毁於太平軍戰亂。曾國藩在平定太平軍後,曾派莫友芝尋訪文宗、文匯閣遺書。王先謙任江蘇學政時公開提出重修二閣的想法。之後,鎮江知府王仁堪與學政溥良協作,正式提出文宗閣重修計劃并獲批准,但該計劃隨著二人職務的變遷以及王的突然離世不了了之。文宗閣與康乾盛世緊密相聯,閣中藏書被視爲斯文在兹的文化傳統的象徵,其被毁緣於西方文化的巨大衝擊。文宗閣重修計劃,反映了晚清士人精英在戰後恢復思想文化秩序的努力以及保守文化傳統的企圖,既寄寓著對昔日盛世的追憶,也承載著帝國由此逐步中興的夢想。計劃的夭折,主要是因爲甲午海戰後救亡的壓力空前,被視爲能够富國强兵的西學日益興盛,中學則日漸式微,文宗閣的重修被視爲不急之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宗閣 四庫全書 同治中興 文化衝擊 文化保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