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敬之体:形式和历史的和谐
1
作者 张统宣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67-69,共3页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绚丽多彩的文学星空,贺敬之的诗歌犹如一颗燃烧着的巨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释放着感情热力。贺敬之所独创的敬之体,不但把他自己理想主义的革命激情酣畅淋漓的抒发了出来,而且也唱出了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心声。...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绚丽多彩的文学星空,贺敬之的诗歌犹如一颗燃烧着的巨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释放着感情热力。贺敬之所独创的敬之体,不但把他自己理想主义的革命激情酣畅淋漓的抒发了出来,而且也唱出了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心声。他的诗歌形式和意识到的时代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意识形态形式
下载PDF
论“敬之体”及其文学史意义
2
作者 吴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9-176,共8页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昂扬奔放,又带有明显的"颂歌"调子,是"十七年"文学中最具时代特色的代表作,被称为"敬之体"。这种诗体往往不用比喻或者象征去设定作品主题,直接歌颂具有强烈号召性和情感内容的政治对...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昂扬奔放,又带有明显的"颂歌"调子,是"十七年"文学中最具时代特色的代表作,被称为"敬之体"。这种诗体往往不用比喻或者象征去设定作品主题,直接歌颂具有强烈号召性和情感内容的政治对象,"小我"与"大我"近乎重合。抛开对它的褒贬,这种诗体的文学史意义就在于应和成功了的革命对一种新的美学理想的期待,为那个"颂歌"时代找到了一种恰切的艺术方式,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国家话语。不过,由于贺敬之的诗歌被充分"本质化"了,缺少"情绪上、心理上的焦躁不安、困惑和痛苦",缺少论者们可以发现的与体制游离的"缝隙",没有与革命史诗冲突的个人声音,在后革命时期的学界受到了冷遇。但贺敬之的文体建构及其美学特色是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最终完成,是这个时代美学理想的完美凝结物,它以自己的模式实现了这个时代的美学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抒情诗 “红色抒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