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现代法治进程的法理阐释 被引量:1
1
作者 侯欣一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21,共12页
现代法治在中国肇始于清末民初,百年间经历了"法政""政法"两种既有联系又差异较大的类型。在学界既有的"革命范式""近代化范式"基础上,将"法治"作为分析工具揭示"法政"和&... 现代法治在中国肇始于清末民初,百年间经历了"法政""政法"两种既有联系又差异较大的类型。在学界既有的"革命范式""近代化范式"基础上,将"法治"作为分析工具揭示"法政"和"政法"的制度差异,并探讨从法政到政法的背后逻辑,可以从法理上对中国近现代法治进程进行整体性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政”体制 政法体制 以党治国 国际竞争
原文传递
党管政法:党与政法关系的演进 被引量:52
2
作者 周尚君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6-208,共13页
"党管政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治理经验之一。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与政法的关系一直处于互动调适之中。随着不同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国家权力配置的调整,党与政法关系经历了为巩固新生政权的"诸权合一"、归... "党管政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治理经验之一。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与政法的关系一直处于互动调适之中。随着不同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国家权力配置的调整,党与政法关系经历了为巩固新生政权的"诸权合一"、归口管理下的"一元分级"、"党政职能分开"的"一元多层、分工负责",最终确立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法领导体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十六字原则成为"党管政法"的根本指针。不同时期的领导体制伴随着不同的组织机制和运作技术,演进过程中显现出明显的目标主义逻辑和连续均衡特征。党与政法关系的演进逻辑表明,"党管政法"是通过探索性的组织机制、运作技术在党政关系、党法关系和其他关系的均衡互动中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法领导体制 党管政法 党与政法关系
原文传递
论建立我国行政法院体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被引量:8
3
作者 陈红 《浙江学刊》 CSSCI 2001年第4期181-182,192,共3页
现行行政审判体制所暴露出的各种弊端 ,表明它已无力实现行政诉讼的根本目的。立法的承诺与司法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已使行政诉讼步入困境。于是 ,改革旧有的审判体制 ,建立崭新的行政法院模式 。
关键词 政法体制 行政审判 政法 中国 可行性分析 行政诉讼法
下载PDF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行政法治解析
4
作者 孟大川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2年第3期72-75,共4页
只有充分认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法律属性,才能尊重其统一性、权威性和确定性。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解决经济区面临的行政法治问题。实现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法治一体化作保障。需要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制权威... 只有充分认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法律属性,才能尊重其统一性、权威性和确定性。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解决经济区面临的行政法治问题。实现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法治一体化作保障。需要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制权威,需要建立区域立法的机构和机制,需要清理和调整川渝地方政府原有区域经济规划文件,需要将城乡统筹改革的制度创新成果法治化。努力构建成渝经济区行政立法机制、行政决策机制、行政执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区域行政法 区域行政法体制 区域规划
下载PDF
公安院校“体改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甘肃警察职业学院为例
5
作者 叶兰萍 王刚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65-69,共5页
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安院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点与发展方向。文章结合甘肃省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实践,从培养对象的特点入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欠发达省份"体改班... 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安院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点与发展方向。文章结合甘肃省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实践,从培养对象的特点入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欠发达省份"体改班"今后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法招录体制 体改班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原文传递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行政法治解析与思考
6
作者 孟大川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1-45,共5页
充分认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法制的法律属性,才能尊重其统一性、权威性和确定性。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解决经济区面临的行政法治问题。实现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法治一体化作保障。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政法 政法体制
下载PDF
警务模拟实训教学实践研究——以政法招录体制改革试点班为视角
7
作者 张涛 赵树青 +1 位作者 王伟 李全军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3-66,共4页
为了实现政法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以警务模拟实训引领教学改革,从警务模拟实训理念更新、使用原则、警务模拟实训内容构建、教学方法创新、模拟实训的组织与实施及软硬件保障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训... 为了实现政法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以警务模拟实训引领教学改革,从警务模拟实训理念更新、使用原则、警务模拟实训内容构建、教学方法创新、模拟实训的组织与实施及软硬件保障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训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创新型警察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法招录体制改革试点班 警务 模拟实训
下载PDF
当代中国政法体制的形成及意义 被引量:66
8
作者 侯猛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6,共14页
政法体制是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当代中国的政法体制是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在条块关系中,以块块... 政法体制是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当代中国的政法体制是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在条块关系中,以块块管理为主的同级党委领导体制;在央地关系中,党内分级归口管理和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体制。研究中国的政法体制,仅用具有普适意义的现代西方概念来理解还不够,还需要运用本土概念深描中国的法律经验事实。这样才有可能反思和建构"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法体制 社会主义法治 条块关系 央地关系 民主集中制
原文传递
中国政法体制的规范性原理 被引量:43
9
作者 黄文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2,共20页
政法体制作为当代中国最具标识性的制度范畴,是指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政法机关和各种治理主体共同建设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的治理架构。从古典礼法传统到现代政法体制的历史嬗变过程,反映了中国政治家、思想家对国家治乱兴衰问题一以贯之... 政法体制作为当代中国最具标识性的制度范畴,是指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政法机关和各种治理主体共同建设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的治理架构。从古典礼法传统到现代政法体制的历史嬗变过程,反映了中国政治家、思想家对国家治乱兴衰问题一以贯之的政治关切和思想探索。政法体制的基本构造可分解为三组主轴性关系,即政法机关的相互关系、政法机关的外部关系、执政党与政法机关的关系。这三组主轴性关系的规范性原理,构成了政法体制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的基本法则。第一组关系的规范性原理包括自成一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第二组关系的规范性原理包括社会自治优位、基层治理优位、前端治理优位。第三组关系的规范性原理包括宏观领导、归口领导、法治化领导。对这三组规范性原理的分析表明,中国的政法体制既遵循了现代国家治理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机理,又积淀了中国国家治理的本土经验和独特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法 礼法 法治 政法体制 国家治理
原文传递
权力监督哲学与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建设 被引量:43
10
作者 黄文艺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42,共12页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对执法司法权的制约监督,往往是权力监督的关键环节,也是权力监督理论的重点议题。在中国政法体制下,中国共产党的权力监督哲学是认知、思考和解决执法司法权制约监督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新的...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对执法司法权的制约监督,往往是权力监督的关键环节,也是权力监督理论的重点议题。在中国政法体制下,中国共产党的权力监督哲学是认知、思考和解决执法司法权制约监督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新的权力监督哲学的引领下,中国政法界深入推进执法司法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系统完备、权威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这一体系既具鲜明的中国特色,包括党的监督、相互制约监督、内部制约监督、人民群众监督、数据监控等机制,又遵循了权力制约监督的普遍原理,内含着以制度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科技制约权力等四大控权模式。面对快速变革的权力监督实践,中国法理学的既有监督理论应当进行重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监督 权力制约 权力监督哲学 党的监督 政法体制
原文传递
党管政法的组织基础与实施机制——一种组织社会学的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郑智航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70,220,共11页
党管政法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将其领导机制嵌入国家政权体制的一种机制。为了有效地实现党管政法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势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党管政法的组织机构,重构政权合法性的生产机制。从组织目的、组织决策和组织环境等方面来看... 党管政法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将其领导机制嵌入国家政权体制的一种机制。为了有效地实现党管政法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势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党管政法的组织机构,重构政权合法性的生产机制。从组织目的、组织决策和组织环境等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管政法这一机制具有组织社会学的基础。它有助于将党的权威渗透到政法机关的决策活动中,从而将党的意识形态和整体精神嵌入具体的政法活动中;有助于各级政法部门进行具体的组织决策;有助于解决政法部门以'孤岛现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合作困境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利用党管干部、归口管理和意识形态机制等一系列的组织机制,充分实现了党管政法这一机制的制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管政法 政法体制 政法委员会 组织社会学
原文传递
在裁判与教谕之间:当代中国的司法建议制度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红勃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49,共11页
司法建议是中国大陆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律制度,有着传统法律文化和当代意识形态的基础。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司法建议发挥了特殊的政治、法律、社会功能:一方面补充了司法裁判的局限和不足,另一方面参与了社会治理和法治启蒙。经由... 司法建议是中国大陆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律制度,有着传统法律文化和当代意识形态的基础。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司法建议发挥了特殊的政治、法律、社会功能:一方面补充了司法裁判的局限和不足,另一方面参与了社会治理和法治启蒙。经由合理的设计,司法建议可以在中国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建议 政法体制 能动司法 社会效果
原文传递
我国司法理论中“人民”的多重意涵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邵六益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4-145,共12页
在我国司法理论与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项基本要求,但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拥有多重意涵,包括:法律程序中同质化的"当事人"、社会学意义上分化的"群众"以及政治学意义上作为正当性来源的"人民"。... 在我国司法理论与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项基本要求,但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拥有多重意涵,包括:法律程序中同质化的"当事人"、社会学意义上分化的"群众"以及政治学意义上作为正当性来源的"人民"。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专业化为指针的司法改革中,复杂多样的群众被塑造为同质化的当事人。然而,理想的当事人更多停留在概念之中,现实司法中的人民是分化的。在程序中得不到满足的当事人会借助信访等途径恢复其政治身份,退出法律程序之网,也解构了司法公信力的社会基础。在当前的司法改革中,应该避免"一刀切"误区以面对真实而分化的社会大众及其多样化诉求,重视作为正当性基础的整体意义上的人民,并借助政法体制实现对人民的实质代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司法的初心与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 当事人 群众 政法体制
原文传递
“政法冤案”的政治背景阐释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涛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63,共10页
"政法冤案"是指在政法委协调下发生的冤案,是中国政法体制的副产品,是中国法治建设内在矛盾的反映。由于"政法冤案"的政治事件性质,有必要将其还原到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予以阐释。以佘祥林案和赵作海案为切入点,以亨... "政法冤案"是指在政法委协调下发生的冤案,是中国政法体制的副产品,是中国法治建设内在矛盾的反映。由于"政法冤案"的政治事件性质,有必要将其还原到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予以阐释。以佘祥林案和赵作海案为切入点,以亨廷顿的政治现代化理论为分析框架,可以发现权威再造中的权威弱化、结构分化中的功能混同、法治动员中的参与拥堵分别构成了"政法冤案"发生的权力背景、组织背景和民意背景。在"政法冤案"的形成中,权威弱化后的治理压力是深层动因,动员过剩后的民意呼声是中介环节,政法机构的功能混同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在政治现代化建设的框架中展开。对"政法冤案"的政治背景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法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法冤案 佘祥林案 赵作海案 政法体制 政法 冤案背景
原文传递
理解环境司法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启梁 张丽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5-94,233,共11页
环境司法的产生、发展和运作,根植于政治、法治和体制三重逻辑的共同塑造。政治方面,党的领导是建构环境司法的核心力量,"条块"治理结构决定着环境司法的生成路径,而"政法体制"则塑造了环境司法的回应机能。法治方... 环境司法的产生、发展和运作,根植于政治、法治和体制三重逻辑的共同塑造。政治方面,党的领导是建构环境司法的核心力量,"条块"治理结构决定着环境司法的生成路径,而"政法体制"则塑造了环境司法的回应机能。法治方面,环境司法的形成和发展立足于规则体系的不断完善,其运作遵循司法的基本规律,践行保护环境公益的理念,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体制则是环境司法运作的基本环境,"央地"关系决定了其治理角色,"压力型体制"提供了其运行动力,微观的科层内部结构则规范了其具体运作。从以上三个方面观察,有助于对环境司法的产生、发展和运行形成整体性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司法 党政体制 “条块关系” 政法体制 政治逻辑 法治逻辑 体制逻辑
原文传递
中国政法体制下“枫桥经验”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发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钰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29,107,共11页
“枫桥经验”是中国政法体制在基层治理中的制度实践典型,其发展历程与中国政法体制的变革演进联系紧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法治化治理的政法体制下“,枫桥经验”实现了以法治方式“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新飞跃,回应了... “枫桥经验”是中国政法体制在基层治理中的制度实践典型,其发展历程与中国政法体制的变革演进联系紧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法治化治理的政法体制下“,枫桥经验”实现了以法治方式“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新飞跃,回应了中国政法体制制度结构的变革趋势,凸显了党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国家法治与社会自治协作以及政法机关分工、协调、配合的创新发展特征。按照新时代政法改革中政法体制规范塑造的要求,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我们应将推动党的领导法治化、社会自治规范化、政法机关权力配置优化作为“枫桥经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桥经验 政法体制 法治化治理 党的领导
原文传递
民法典编纂的政法叙事 被引量:8
17
作者 邵六益 《地方立法研究》 2020年第5期36-51,共16页
近代以来,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借助个人主义的价值本位,试图将全体国民塑造成自治的独立公民,在此基础上确保社会契约建国的正当性,民法典在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中发挥了事实上的宪法作用。新中国政法体制建立在身份区分的基础之上,... 近代以来,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借助个人主义的价值本位,试图将全体国民塑造成自治的独立公民,在此基础上确保社会契约建国的正当性,民法典在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中发挥了事实上的宪法作用。新中国政法体制建立在身份区分的基础之上,在婚姻法和土地法等“事实民法”中推行区别化逻辑,这与欧陆民法典形式平等的基本假设存在一定的内在张力,加之经济制度的影响,前三次民法(典)编纂工作未能顺利完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日渐成熟,我们更有能力将民法典传统纳入新时代的政法体制之中,民法典制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步,有利于将叙事性的中国故事上升为规范性的中国经验。21世纪的时代性只是中国民法典无法选择的时间限定,社会主义性质才是其更为根本的精神品格,不同法律传统在实验主义之下得以融合,形成了中国民法典的技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政法体制 治理现代化 社会主义性质
下载PDF
政法体制的政治历史解读 被引量:7
18
作者 邵六益 《东方学刊》 2021年第2期42-56,122,共1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体制植根于20世纪中国的根本议题之中。"自生自发"的社会转型模式只适用于西方"文明世界"的范畴内,落后国家只能通过革命的方式争得民族解放,实现国内政治秩序的重建。近代中国的大转型需要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体制植根于20世纪中国的根本议题之中。"自生自发"的社会转型模式只适用于西方"文明世界"的范畴内,落后国家只能通过革命的方式争得民族解放,实现国内政治秩序的重建。近代中国的大转型需要借助列宁式政党重塑和凝聚力量,不同于国民党政治革命模式,共产党借助社会革命重构了中国革命的动力,通过打造先锋队并塑造无产阶级取得革命成功,对群众进行政治动员的需要促生了司法为民的基本要求。从革命时期就开始形成的党管政法、司法为民等,构成了政法体制的基本内容;其中,党管政法提供了社会革命的领导者和方向,而大众司法则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这一框架在今天依旧具有解释力。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最重要的内容,接续了政法体制中党管政法、司法为民的两项要求,也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政法体制在新时代的最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转型 政法体制 党管政法 司法为民
原文传递
中国宪法如何保护家庭——《宪法》第49条的政法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邵六益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92,共13页
《宪法》第49条的家庭条款拥有爱情和亲情两条线索,但长期以来感情破裂学说主导婚姻法理论,家庭关系被简化为夫妻间爱情关系,无法揭示相关条款背后的多重价值及法益冲突。《宪法》第49条包含国家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不同层次的... 《宪法》第49条的家庭条款拥有爱情和亲情两条线索,但长期以来感情破裂学说主导婚姻法理论,家庭关系被简化为夫妻间爱情关系,无法揭示相关条款背后的多重价值及法益冲突。《宪法》第49条包含国家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不同层次的规范含义。在宪法家庭规范中,妇女也有多重身份:作为婚姻自由主体的妇女,作为家庭成员的妻子以及作为子女养育者的母亲。一方面,保护婚姻不仅要保护婚姻自由,也要维系婚姻形成的家庭关系,保护婚姻双方的权益及彼此间身份权利。另一方面,保护母亲既是为了照顾作为弱者的孕妇和产妇,也要将对子女权益的保护纳入考虑范围,从而自然带来对妇女权益的限制。理解《宪法》第49条背后的规范含义,既有学理意义,也能为回应现实难题提供宪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第49条 家庭 妇女 政法体制
原文传递
转型社会的司法功能建构——从卡理斯玛权威到法理型权威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洪杰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71,共15页
自"革命"以降的民主政治实践,既要绝对保证"党的领导"不动摇,又要以群众自愿跟从的"民主"方式来保有"领导权",最为可行的策略就是诉诸卡理斯玛式的政治权威。然而,当卡理斯玛权威经历复杂的&qu... 自"革命"以降的民主政治实践,既要绝对保证"党的领导"不动摇,又要以群众自愿跟从的"民主"方式来保有"领导权",最为可行的策略就是诉诸卡理斯玛式的政治权威。然而,当卡理斯玛权威经历复杂的"祛魅"之后,那种意识形态化的信仰机制愈发难以为继。对此,执政党的理性选择是调用国家政治机器的法理型资源,以具有"普适性"的法律来建构社会信任。但是,政治支配的合法性基础必须在"政治性、程序性、职责性"的权力交往结构中合理预设来自法律的"忠诚反对",将政治权力交往内化为法律沟通的理性结构。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司法也面临着权威机制转型与信任机制重构的艰巨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管司法 政法体制 政治官僚制 司法改革 法律信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