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改革小说”:改革的后果及其意识形态表述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复生 《理论与创作》 2006年第6期22-27,共6页
关键词 改革小说 意识形态 政治体制改革 “反腐败” 90年代以来 《至高利益》 《中国制造》 《省委书记》
下载PDF
1980年代改革小说中的时间政治——一种意识形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喜田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9-64,共6页
改革便是改变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从改革的目的便可看出,时间的"新"、"旧"具有意识形态性。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时间的"异质性"(与旧的、传统的时间相比)与"快速高效性"... 改革便是改变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从改革的目的便可看出,时间的"新"、"旧"具有意识形态性。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时间的"异质性"(与旧的、传统的时间相比)与"快速高效性":"现代性是一种关于时间的文化,19世纪20世纪的欧洲哲学是这种时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一切事物都泛出不可思议的时间色彩"(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文化 改革小说 意识形态研究 80年代 政治 适应经济 意识形态性 19世纪
原文传递
“清官”“铁腕”与改革小说 被引量:2
3
作者 苏奎 《文艺评论》 CSSCI 2016年第1期99-105,共7页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文学,对改革者身上的“清官”、“铁腕”特质进行了着重的描摹。《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与《新星》中的李向南,是改革人物系列中最闪亮的形象,前者是收拾经济烂摊子的铁腕代表,后者是转型年代为民...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文学,对改革者身上的“清官”、“铁腕”特质进行了着重的描摹。《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与《新星》中的李向南,是改革人物系列中最闪亮的形象,前者是收拾经济烂摊子的铁腕代表,后者是转型年代为民做主的“清官”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官” 改革小说 改革文学 80年代 70年代 《新星》 改革
原文传递
“伤痕文学”及其文学史地位的再思考--以知识分子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章涛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26,共6页
郭志刚等人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1981年初版本最早将伤痕小说纳入文学史。身处历史现场的优势让著史者对文本中细微的差距极为敏感,他们很快根据作品中人物在思想情感上表现出的微妙不同,为新时期初的文学创作划分出了伤痕小... 郭志刚等人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1981年初版本最早将伤痕小说纳入文学史。身处历史现场的优势让著史者对文本中细微的差距极为敏感,他们很快根据作品中人物在思想情感上表现出的微妙不同,为新时期初的文学创作划分出了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等不同类型。但随着主客体间距的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地位 知识分子 伤痕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伤痕小说 思想情感 文学创作 改革小说
原文传递
国企改革小说的新视野——评楚荷长篇小说《苦楝树》 被引量:2
5
作者 田文兵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33-36,共4页
楚荷的长篇小说《苦楝树》一反先前反映国企改革的小说叙事模式,以普通工人的视角取代大刀阔斧进行国企改革的领导的视角,透过改革这个宏大叙事题材展示了社会转型时期人情的善良和人性的复杂,以底层工人的温情和苦难揭示了工厂文化这... 楚荷的长篇小说《苦楝树》一反先前反映国企改革的小说叙事模式,以普通工人的视角取代大刀阔斧进行国企改革的领导的视角,透过改革这个宏大叙事题材展示了社会转型时期人情的善良和人性的复杂,以底层工人的温情和苦难揭示了工厂文化这个以往被改革所忽视的精神力量对工人的支柱性作用;它不仅开启了改革小说的新动向,而且展示出作家积极参与社会历史进程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荷 《苦楝树》 改革小说 底层体验 工厂文化
下载PDF
黄金年代的非主流改革小说——《古船》与《平凡的世界》对比研究及对底层写作的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晓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0-158,共9页
对比研究是全面理解张炜及其作品《古船》的重要路径。曾有研究者对张炜的《古船》和贾平凹的《浮躁》进行比较。王彬彬认为,在写农民之前,作者的思想境界必须达到俯瞰农民的高度。《古船》的成功就在于张炜在理智和情感上都超越了农民... 对比研究是全面理解张炜及其作品《古船》的重要路径。曾有研究者对张炜的《古船》和贾平凹的《浮躁》进行比较。王彬彬认为,在写农民之前,作者的思想境界必须达到俯瞰农民的高度。《古船》的成功就在于张炜在理智和情感上都超越了农民,而《浮躁》的局限就在于贾平凹自身的农民意识的局限,他对农民的无条件的爱导致了理性的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船》 《平凡的世界》 底层写作 改革小说 对比 非主流 农民意识 黄金
下载PDF
论改革时代的改革小说 被引量:1
7
作者 马以鑫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8-63,共6页
关键词 文学评论 中国 改革小说 改革家形象
下载PDF
卢一萍主要作品目录
8
《时代文学》 2018年第7期94-95,共2页
短篇小说:高原二题,《解放军文艺》1997,获第四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 等待马蹄声响起,《飞天》2007.7 帕米尔情歌,《西部·华语文学》2007.8 幼狼,《西部·华语文学》2007.8 夏巴孜归来,《中国作家》2008.1,《小... 短篇小说:高原二题,《解放军文艺》1997,获第四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 等待马蹄声响起,《飞天》2007.7 帕米尔情歌,《西部·华语文学》2007.8 幼狼,《西部·华语文学》2007.8 夏巴孜归来,《中国作家》2008.1,《小说选刊》2008.1,收入《乔厂长上任记——改革小说选》及中国当代作家文库(英文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作品 《中国作家》 目录 小说选刊》 短篇小说 《飞天》 当代作家 改革小说
原文传递
改革文学中的代际冲突模式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苏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3-166,共4页
现代与传统、革新与保守、克己奉公与满足私欲等截然对立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改革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作者在对两方力量此消彼长的描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从而完成改革图景的想象化建构。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现代与传统、革新与保守、克己奉公与满足私欲等截然对立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改革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作者在对两方力量此消彼长的描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从而完成改革图景的想象化建构。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已经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如何设置冲突的对立双方就成了小说创作的核心问题,改革文学由此也形成了诸多的表达模式,这其中以代际冲突隐喻改革的叙事套路是比较常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小说 代际冲突 表述模式
下载PDF
“现代化”想象与现实塑形——“改革小说”的现实书写与意识形态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金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1期49-55,共7页
"改革小说"的"现代化"想象建基于中国现代性的逻辑。与此相对应"改革小说"中的现实塑形同样是一种特定的现代性意识形态的表意形式。小说借助现代性话语对历史的断裂性叙述,与对现实的浪漫化处理相辅相成... "改革小说"的"现代化"想象建基于中国现代性的逻辑。与此相对应"改革小说"中的现实塑形同样是一种特定的现代性意识形态的表意形式。小说借助现代性话语对历史的断裂性叙述,与对现实的浪漫化处理相辅相成,其中所隐含的则是对其历史——"社会主义文化/文学"遗产的改写式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小说 “现代化”想象 现代性 社会主义文化遗产 自我认同
下载PDF
八十年代初改革小说英雄叙事的内结构与外结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红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6-127,共2页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小说的轰动效应和它们的内、外双结构有很大关系,其外结构是对中国传统英雄叙事的继承,内结构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一个命题:改革是艰难的,也是必胜的,呼应了当时的政治风向和民众心声,更是作品具有深度感染力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 改革小说 英雄叙事 外结构 内结构
下载PDF
论贾平凹改革小说中的男女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翟业军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75,共8页
《周易》第三十八卦“睽”卦,其“序卦”日:“睽者,乖也”;其“彖辞”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也就是说,天乾地坤,男阳女阴,万事万物只有被分裂成相互排斥、彼此... 《周易》第三十八卦“睽”卦,其“序卦”日:“睽者,乖也”;其“彖辞”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也就是说,天乾地坤,男阳女阴,万事万物只有被分裂成相互排斥、彼此乖离的两半,才有感通、化育并进一步开创出生生不息的世界的可能。这样一来,摆在每一位生而为人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处理好男女关系,从而达成情感的满足、欲望的排泄和物种的存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女关系 改革小说 贾平凹 《周易》 万物
原文传递
新时期改革小说创作发展观察
13
作者 张红玲 《求索》 CSSCI 2004年第3期207-20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新时期文学 改革小说 理想型 现实型 创作方法 人物形象 思想内容
下载PDF
从“新权威主义”到“文明的冲突”——当代历史小说的帝王形象谱系
14
作者 刘复生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102,共13页
一、历史题材的"改革小说":《少年天子》寒光中夜玫瑰醒了醒又睡为一口气想到尾永不后悔为一个人全线崩溃眼泪太可贵明知道心要碎也不后悔——电视剧《少年天子》主题歌"新时期"的政治主题是"现代化"和"改革"。与现实题材的"... 一、历史题材的"改革小说":《少年天子》寒光中夜玫瑰醒了醒又睡为一口气想到尾永不后悔为一个人全线崩溃眼泪太可贵明知道心要碎也不后悔——电视剧《少年天子》主题歌"新时期"的政治主题是"现代化"和"改革"。与现实题材的"伤痕""改革"文学并行的,是悲情的历史书写。^((1))它们选取的历史时段多是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表达的重心在于呈现前现代的"停滞的帝国"的腐朽没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小说 “文明的冲突” 新权威主义 帝王形象 《少年天子》 谱系 当代 改革小说
原文传递
论改革小说的“地方性”书写——以京津冀工业小说为例
15
作者 高露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131,共6页
改革小说常常被置于国家意识形态、现代化等普适性话语下,而忽视了其内部存在的不同声部。京津冀工业小说因政治地缘因素,始终同国家意识形态保持紧密互动,以改革为叙述主题,以改革者为叙述核心,关注改革进程中具体问题的阐释,从时间序... 改革小说常常被置于国家意识形态、现代化等普适性话语下,而忽视了其内部存在的不同声部。京津冀工业小说因政治地缘因素,始终同国家意识形态保持紧密互动,以改革为叙述主题,以改革者为叙述核心,关注改革进程中具体问题的阐释,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都呈现出新的地域特质,为人们理解新时期文学一体化与地方性、工业化与地方性提供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小说 地方性 京津冀工业小说
下载PDF
改革痛史的地方性叙事——评楚荷长篇小说《苦楝树》
16
作者 李婷 刘郁琪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84-88,共5页
楚荷的长篇小说《苦楝树》,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视角来探察国有工厂的兴衰史,企图对1980年代初以来的中国"改革文学"进行历史化的超越。它避开以往改革文学仅关注工厂领导层的的叙事惯例,聚焦底层职工生活,着力表现改革过程中的... 楚荷的长篇小说《苦楝树》,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视角来探察国有工厂的兴衰史,企图对1980年代初以来的中国"改革文学"进行历史化的超越。它避开以往改革文学仅关注工厂领导层的的叙事惯例,聚焦底层职工生活,着力表现改革过程中的人性与文化之痛,并创造性地再现和建构了以湘潭为依托的地方性知识,是新世纪以来改革文学的又一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楝树》 改革小说 史诗性小说 人性痛苦 地方性叙事
下载PDF
乡土社会的官场悖论--评王向力《寒尽不知年》
17
作者 韩红艳 《陕西文学》 2013年第1期77-79,共3页
在力度极大的城镇化进程中,在这个裂变产生的阵痛中,乡村已经不再是以往意义上有着淳朴家园情怀的土地,而是一个原有概念崩溃,现有形象没有建立起来的意义不再清晰的名词.中篇小说《寒尽不知年》可以说是这个裂变过程的微观描述.宋克俭... 在力度极大的城镇化进程中,在这个裂变产生的阵痛中,乡村已经不再是以往意义上有着淳朴家园情怀的土地,而是一个原有概念崩溃,现有形象没有建立起来的意义不再清晰的名词.中篇小说《寒尽不知年》可以说是这个裂变过程的微观描述.宋克俭的乡长一职是在各种利益权衡之下产生的,清水川乡则是典型的在城镇化过程中被忽略,被遗忘的乡村的代表.穷山恶水、泼妇刁民是宋克俭到任之后面临的意料之中的境况.而他想在一片混乱的无秩序中有所作为,按照常规的改革小说的理想做法,在清水乡是行不通的,宋克俭无疑也不具备这样的抱负和高度,他只能以一个乡村式的智慧来来处理乡村的困境而力图有所作为,这是一个不得已的二律背反,充满矛盾和冲突.通篇读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社会 悖论 官场 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过程 利益权衡 中篇小说 改革小说
原文传递
论改革小说作家的现代性追求
18
作者 安忆萱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08-111,共4页
作为改革小说创作的主体,改革小说作家以对中国改革独立性、自主性的强调表征着其之于"中国化"观念的艰难坚守;同时,在相对主义的框架中以发展的眼光观照改革进程,实现了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潜在转移,表现了深厚的"家... 作为改革小说创作的主体,改革小说作家以对中国改革独立性、自主性的强调表征着其之于"中国化"观念的艰难坚守;同时,在相对主义的框架中以发展的眼光观照改革进程,实现了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潜在转移,表现了深厚的"家园意识"。此外,他们将自身之于现实的透彻领悟贯穿于民族渴望的内在关怀,在特殊时期的中西文化碰撞中,书写改革时代的现代性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小说 中国化 家园意识 民族渴望 现代性
下载PDF
《谁主沉浮》人物群像及主题论述
19
作者 李丽 《萍乡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56-59,共4页
改革文学作为工业题材小说的另一种形式,敏感而又真实地反映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众对“现代民族国家构想”的认知变化及思考。从发轫期对“速度与数字”的迷恋,到20世纪90年代对国有企业改革重重困难及工人生存窘境的关注,作家们力... 改革文学作为工业题材小说的另一种形式,敏感而又真实地反映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众对“现代民族国家构想”的认知变化及思考。从发轫期对“速度与数字”的迷恋,到20世纪90年代对国有企业改革重重困难及工人生存窘境的关注,作家们力图更进一步运用文学的方式,探讨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赫东军新作《谁主沉浮》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这样的思路。所不同的是,他以更大胆的写实方式,以更悲悯的现实观照精神,在中国工业题材小说这条路上做出了两大探索:一是塑造了一批充满理想又荒谬、无奈的“推石头之人”;二是探讨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后,中国国家企业中“人”与“企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谁主沉浮》 改革小说 “推石头的人” 现代化
下载PDF
重读改革小说——公化的现代性与私化的矛盾性
20
作者 首作帝 张卫中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5-178,共4页
改革小说以大刀阔斧的态势呼唤和表现中国城乡的改革,在"文革"的"废墟"上矗立起现代性的丰碑——一种集体性的显性的公化的现代性。与此同时,一种个人性的隐性的私化的矛盾性渗透在改革小说的叙述中,对不确定性的... 改革小说以大刀阔斧的态势呼唤和表现中国城乡的改革,在"文革"的"废墟"上矗立起现代性的丰碑——一种集体性的显性的公化的现代性。与此同时,一种个人性的隐性的私化的矛盾性渗透在改革小说的叙述中,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对同化的担忧、对爱的追求是其异于现代性的典型特征。这样的二元对立直接导致了改革小说发展的两难,慷慨激昂与悲天悯人同时融入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协同性心理,恰恰昭示出改革小说自身存在的矛盾与焦虑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小说 现代性 矛盾性 重读 “文革” 典型特征 二元对立 悲天悯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