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秦征服古蜀与“成都”得名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殿元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35-39,共5页
关于"成都"的得名有许多见解,体现得更多的是浓厚的古蜀文化人文情愫而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成都"得名是在秦灭蜀之后,这个名称是由征服者所取,它的意义更主要是体现在军事上。作为征服者的秦国在统一文字的过程... 关于"成都"的得名有许多见解,体现得更多的是浓厚的古蜀文化人文情愫而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成都"得名是在秦灭蜀之后,这个名称是由征服者所取,它的意义更主要是体现在军事上。作为征服者的秦国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灭亡了蜀文字,他们为新设立的"县"和新建立的"城"取名"成都",这个名称就一定没有古蜀文化的因素而只有中原文化的因素。秦国占领蜀和巴的主要目的是从军事战略考虑的,由"丁"和"戈"组成的"成"字体现的是军事意义,这是秦文化也是中原文化,是征服者的心理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得名 古蜀文化 征服者 军事战略
下载PDF
再论“成都” 得名是在秦灭蜀后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4年第6期45-50,共6页
本文认为,《华阳国志》中的"开明立,号曰丛帝。……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并不是"成都"的得名,而是用秦汉时期的地名去追记古蜀事迹;《太平寰宇记》中的"《史记》曰……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q... 本文认为,《华阳国志》中的"开明立,号曰丛帝。……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并不是"成都"的得名,而是用秦汉时期的地名去追记古蜀事迹;《太平寰宇记》中的"《史记》曰……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乃是误引《史记》,是按封建大一统的中原观念,硬要将当时还未纳入大一统体系的西南夷套进去。人谓金沙遗址的发掘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根据目前的资料,还不足以下这样的结论。现有的资料只能证明"成都"是以中原文字命名的城市,是在秦征服古蜀后才新建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得名 古蜀事迹 中原观念 秦征服古蜀
下载PDF
论“成都”得名研究中古蜀情结与秦文化的纠结——三论“成都”得名是在秦灭蜀后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5年第2期57-61,共5页
在今人关于"成都"得名的诸见解中,存在着古蜀情结与秦文化的纠结: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乐史,而蜀人并不接受乐史对"成都"的释名;"成都"得名研究中浓厚的乡土情结作祟,使其见解体现得... 在今人关于"成都"得名的诸见解中,存在着古蜀情结与秦文化的纠结: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乐史,而蜀人并不接受乐史对"成都"的释名;"成都"得名研究中浓厚的乡土情结作祟,使其见解体现得更多的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而是浓厚的古蜀文化人文情愫;"成都"两字是中原文字,得名研究是绕不开秦文化即中原文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得名 学术研究 古蜀情结 秦文化 情感纠结
下载PDF
论蒲江“成都矛”解读中的几个问题——六论成都得名是在秦统一古蜀后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7年第3期48-53,共6页
近期,蒲江战国船棺墓发现了刻有"成都"二字的青铜矛,引起热烈讨论,出现若干误读。"西控成都,沃野千里"不是出自《战国策》,而是《明实录》;1985年雅安发现"成都矛"已经"将成都历史的年代上限向前推... 近期,蒲江战国船棺墓发现了刻有"成都"二字的青铜矛,引起热烈讨论,出现若干误读。"西控成都,沃野千里"不是出自《战国策》,而是《明实录》;1985年雅安发现"成都矛"已经"将成都历史的年代上限向前推了200年",蒲江"成都矛"只能是对雅安"成都矛"的研究结论进行印证;最早在文献上记载专指古蜀区域内的都市"成都"的,不是《战国策》《蜀王本纪》,而是《史记》;蒲江"成都矛"与"巴蜀图语"印章同时出土,说明在秦统一古蜀后的战国晚期,以秦文字命名的"成都"不仅出现了,而且已经得到原古蜀地及秦地居民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江“成都矛” 西控成都 秦统一古蜀 成都得名
下载PDF
试评李殿元教授的“成都”得名研究
5
作者 杨铭 《文史杂志》 2016年第1期91-92,共2页
最近,李殿元教授连续刊发"五论"系列文章,认为"成都"之名是在秦灭蜀之后,是由征服者所取的名称,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和征服者的心理上。此论点有理有据,颇有新意,很有说服力,可备一说。
关键词 李殿元 成都得名 学术争鸣
下载PDF
任乃强先生对“成都”得名研究的贡献
6
作者 田小彬 《文史杂志》 2023年第4期45-51,共7页
任乃强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连续发表了《成都》《赞同〈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两文。他是继北宋史家以后第二个解释成都名义的,引发了关于“成都”来源和涵义的研究,有益于成都的发展。在这方面,任先生是引导者,贡献极大。之后,... 任乃强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连续发表了《成都》《赞同〈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两文。他是继北宋史家以后第二个解释成都名义的,引发了关于“成都”来源和涵义的研究,有益于成都的发展。在这方面,任先生是引导者,贡献极大。之后,在有关成都历史的介绍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多采用了任先生的说法。任先生学识非常渊博,却决不故步自封,在关于“成都”得名的研究中,堪称“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不过,任先生撰写、发表两文时,年已耄耋,记忆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他在《成都》一文的文末特别注明“未暇翻检书史,详作考证”。可叹的是,许多对任先生文字的引用者“懒”得去翻检书史,核对古籍原文,以致沿袭了任先生文字的某些舛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乃强 成都得名研究 引导与贡献 引用误导
下载PDF
从汉字构造论“成都”两字的含义
7
作者 吕卫梅 《文史杂志》 2023年第2期69-71,共3页
秦人占领了蜀地后,对于新征服和新统一的新国土,又是新建立的大城市,还是在刚刚推行秦文化秦文字之时新建立的大城市,他们理所当然要用秦文字命名。之所以取名“成都”,就是因为“成”字的构形及其含义中有符合秦统一战略的内容。简而... 秦人占领了蜀地后,对于新征服和新统一的新国土,又是新建立的大城市,还是在刚刚推行秦文化秦文字之时新建立的大城市,他们理所当然要用秦文字命名。之所以取名“成都”,就是因为“成”字的构形及其含义中有符合秦统一战略的内容。简而言之“成都”这个名称的得来就是因为“成”字具有军事内涵,它表示新建的这座城市是“在统一全国战略中走向成功之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字构造 军事内涵 成都得名 成功之都
下载PDF
论古蜀地名都是后人的追记——八论“成都”得名是在秦统一古蜀后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20年第2期56-61,共6页
今天有许多关于古蜀时期的考古发现,让我们知道了古蜀国辉煌的历史与文化,不过这些考古发现只能用"现在地名+遗址"这种方式去命名。古籍中记载有不少古蜀时期的地名,应该都是在古蜀时期并不存在的地名,而是后人根据传说的古... 今天有许多关于古蜀时期的考古发现,让我们知道了古蜀国辉煌的历史与文化,不过这些考古发现只能用"现在地名+遗址"这种方式去命名。古籍中记载有不少古蜀时期的地名,应该都是在古蜀时期并不存在的地名,而是后人根据传说的古蜀事迹而进行的追记;因为传说记载已经是中原文化的表述方式,涉及到的地名也必然是在古蜀文化、文字消失以后才存在的以中原文化、文字命名者。作为地名的"成都"两字,是在秦灭古蜀以后才存在的,可以肯定是中原文字,体现的是中原文化的表述方式。它是在古蜀文化、文字消失以后才以中原文化、文字命名的地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地名 秦统一古蜀 古蜀文化消失 成都得名 后人追记
下载PDF
学术研究必须有严谨态度和史料证明——七论成都得名是在秦统一古蜀后兼评周宏伟文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9年第6期14-20,共7页
周宏伟先生认为古蜀历史只有13王两百多年,“成都”是得名于成都附近有700平方千米的“滇池”。学术研究不能想当然,必须有严谨态度和史料证明。“巴蜀文化和楚文化”乃中华文明起源六大板块之一块。从古地理学、考古学角度考察,成都平... 周宏伟先生认为古蜀历史只有13王两百多年,“成都”是得名于成都附近有700平方千米的“滇池”。学术研究不能想当然,必须有严谨态度和史料证明。“巴蜀文化和楚文化”乃中华文明起源六大板块之一块。从古地理学、考古学角度考察,成都平原不可能有达700平方千米的“滇池”。“成都”与“郫”“临邛”,是秦征服古蜀国后最早建立的三个城三个县,它们的得名都没有古蜀文化的因素而只有中原文化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得名 学术研究 古蜀文化 中原文化
下载PDF
论“成都”得名研究中的资料误导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21年第4期95-98,共4页
在“成都”得名的研究中,《太平寰宇记》关于“成都”二字的解释被广泛引用,形成讹传、误导。需要明确的是,《太平寰宇记》不仅对“成都”的解释有误,而且它也不是唯一、最早对“成都”进行解释的古籍。比《太平寰宇记》稍早一些的《太... 在“成都”得名的研究中,《太平寰宇记》关于“成都”二字的解释被广泛引用,形成讹传、误导。需要明确的是,《太平寰宇记》不仅对“成都”的解释有误,而且它也不是唯一、最早对“成都”进行解释的古籍。比《太平寰宇记》稍早一些的《太平御览》才最早对“成都”作出解释,虽然它的解释也极为牵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得名研究 太平御览 太平寰宇记 讹传误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