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 |
王向远
|
《江淮论坛》
CSSCI
|
2014 |
24
|
|
2
|
论“兴”的审美意义 |
袁济喜
|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5
|
|
3
|
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 |
王泽龙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4
|
|
4
|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 |
李健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9
|
|
5
|
对山水国画中应物象形理论的思考与探析 |
金长安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5 |
7
|
|
6
|
“感物”与“观物”──兼论山水诗的产生 |
蒲友俊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1995 |
5
|
|
7
|
论《文心雕龙》“风骨”之内涵 |
潘华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8
|
16世纪中国博古图与西方静物画中的物比较 |
倪爱珍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9
|
唐前“感物”“物感”用例释义 |
许朝晖
|
《闽江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0
|
“兴”起一个世界——论早期儒家诗教中的“兴” |
黄少微
|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1
|
南国柘浆 糖业支柱 甘蔗如何缔造中国甜味 |
首阳
|
《国家人文历史》
|
2024 |
0 |
|
12
|
略论魏晋文学中的“感物”说 |
王毅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 |
5
|
|
13
|
“道”文化心灵精神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话语塑造 |
张宏辉
郑春兰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4
|
感兴:魏晋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以“感赋”为例 |
薛富兴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5
|
感物创造艺术意象的美学机制 |
李健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16
|
从观物、感物到具身物——媒介革命视域下中西文艺美学的互鉴与前瞻 |
朱晓军
|
《艺术传播研究》
|
2023 |
0 |
|
17
|
刘勰论物色 |
周振甫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2 |
4
|
|
18
|
诗歌翻译中的格物、感物和体物 |
刘华文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19
|
我国古代诗论中的物感说 |
陈庆辉
|
《中国韵文学刊》
|
1988 |
1
|
|
20
|
“感物”:“心”“物”感应与审美创造 |
胡乃文
路卓杭
|
《中国美学》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