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恐惑”理论的发展及当代意义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素英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39,共9页
"恐惑"理论已经在当代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界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该理论的形成主要归功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19年发表的散文《论恐惑》。该文在发表之初未得到足够重视,但自197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家... "恐惑"理论已经在当代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界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该理论的形成主要归功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19年发表的散文《论恐惑》。该文在发表之初未得到足够重视,但自197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批评家和理论家的关注,进而使"恐惑"概念逐渐被理论化,并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中融入存在主义的意义,加之其本身的否定美学意义,"恐惑"彰显了独特的审美现代性功能。本文通过梳理"恐惑"理论的源起与发展,分析其在心理分析、存在论、美学三方面意义的融合,说明由其审美现代性所体现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分析 美学 存在论 审美现代性
原文传递
阿彼察邦电影《记忆》中的恐惑生成与时间性分析
2
作者 贾海语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3期136-140,172,共6页
在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新作《记忆》一片中,他试图表现出作为一种指示符号的电影通过暂停封存时间与设置“复影”的角色关系而混淆影片中活物与死物的区别来生成恐惑属性。在代表听觉的声音维度中,影片借由三种主要的声... 在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新作《记忆》一片中,他试图表现出作为一种指示符号的电影通过暂停封存时间与设置“复影”的角色关系而混淆影片中活物与死物的区别来生成恐惑属性。在代表听觉的声音维度中,影片借由三种主要的声音形式将多个时间维度相互交织;在代表视觉的空间维度中,影片内部的叙事空间与外部的创作空间共同形成镜像对照的二元关系而模糊了过去与现在、死亡与生命之间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阿彼察邦 电影的时间
下载PDF
伍尔夫的“疯狂”:本真、阈限、恐惑、卑贱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素英 《社会科学论坛》 2017年第9期80-91,共12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与"疯狂"相伴。导致其"疯狂"的因素有多种说法。但问题是,"疯狂"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现象,其形成必定需要某些内在的深层作用机制。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深层机制使这些因素共同作...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与"疯狂"相伴。导致其"疯狂"的因素有多种说法。但问题是,"疯狂"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现象,其形成必定需要某些内在的深层作用机制。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深层机制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了伍尔夫一生的反复"疯狂"呢?综合考察所有相关因素,无外乎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将这两个方面相结合,伍尔夫的"疯狂"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她前期的"疯狂"主要是童年的性屈辱经历导致的创伤压抑的复现的表征,一种弗洛伊德式"恐惑"(Uncanny);后期的"疯狂"主要是她所处的社会阈限状态所导致的克里斯蒂娃式的"卑贱"和拉康式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狂 本真 阈限 卑贱
下载PDF
“恐惑”理论国内外研究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关贞兰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2-77,共6页
在现代性文化危机日益凸显和蔓延,人的生存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由弗洛伊德发表的散文《论"恐惑"》引发的"恐惑"理论,成为当代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的热点之一。恐惑理论从潜伏、兴起到发展、延伸,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现代性文化危机日益凸显和蔓延,人的生存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由弗洛伊德发表的散文《论"恐惑"》引发的"恐惑"理论,成为当代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的热点之一。恐惑理论从潜伏、兴起到发展、延伸,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进入21世纪,西方对该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涉及到文学、文化、电影、建筑、科技等多个领域。与国外相比,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还不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化 现代性
下载PDF
“恐惑”论视角下卡特女性政治书写之秘境寻踪
5
作者 冯海青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7,共8页
卡特的女性政治书写具有鲜明的思辨性、实践性和前瞻性。"恐惑"论观照下的重重魅影既是卡特对超现实主义运动主张的适时回应,又彰显出她与其保持距离,反思其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和滥用,并重塑女性形象的实在努力。卡特作品序列... 卡特的女性政治书写具有鲜明的思辨性、实践性和前瞻性。"恐惑"论观照下的重重魅影既是卡特对超现实主义运动主张的适时回应,又彰显出她与其保持距离,反思其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和滥用,并重塑女性形象的实在努力。卡特作品序列中的人物形象的成长演变见证着卡特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反文化运动中女性政治、性解放运动和反战思维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吉拉·卡特 女性政治书写
原文传递
巴兹尔和亨利:道连的“复影”——《道连·格雷的画像》之“恐惑”解读
6
作者 关贞兰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38-139,共2页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画家巴兹尔和亨利伯爵分别代表了道连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奥斯卡·王尔德用这两个人物作为道连的陪衬,用以突出道连与众不同的性格。根据弗洛伊德的"恐惑"理论,作为陪衬的巴兹尔和亨利就是道连...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画家巴兹尔和亨利伯爵分别代表了道连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奥斯卡·王尔德用这两个人物作为道连的陪衬,用以突出道连与众不同的性格。根据弗洛伊德的"恐惑"理论,作为陪衬的巴兹尔和亨利就是道连的"复影",是道连性格中被压抑的部分的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影” 巴兹尔 亨利 道连
下载PDF
《黑猫》之“恐惑”理论解读
7
作者 关贞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5-17,共3页
爱伦·坡在其短篇小说《黑猫》中描绘了一个精神病态的主人公。该主人公从一个喜爱猫,热爱养猫,懂得疼爱妻子的好人堕落成了一个残忍杀猫杀妻的暴君。根据弗洛伊德的"恐惑"理论来分析,主人公的这种病态的心理变化是由他... 爱伦·坡在其短篇小说《黑猫》中描绘了一个精神病态的主人公。该主人公从一个喜爱猫,热爱养猫,懂得疼爱妻子的好人堕落成了一个残忍杀猫杀妻的暴君。根据弗洛伊德的"恐惑"理论来分析,主人公的这种病态的心理变化是由他内心的"恐惑"造成的,也正是他内心的恐惑导致了他最终精神崩溃犯下杀妻的罪行。而他内心的"恐惑"主要是由黑猫的复现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黑猫 弗洛伊德
下载PDF
《美妇人》之“恐惑”理论解读——波琳之弗洛伊德氏“恐惑”
8
作者 关贞兰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44-46,共3页
劳伦斯的《美妇人》中的女主人公波琳·艾登菠洛的变态心理和她最终因精神崩溃而死的结局为读者所关注。塞西莉亚扮演亨利的鬼魂与波琳之间的对话唤起了波琳对亨利之死的罪恶感。她熟悉那种罪恶感带来的恐惧,也正是因为熟悉的恐惧... 劳伦斯的《美妇人》中的女主人公波琳·艾登菠洛的变态心理和她最终因精神崩溃而死的结局为读者所关注。塞西莉亚扮演亨利的鬼魂与波琳之间的对话唤起了波琳对亨利之死的罪恶感。她熟悉那种罪恶感带来的恐惧,也正是因为熟悉的恐惧感在陌生的环境下复现导致了她精神的崩溃。因而可以说,正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恐惑"造成了波琳的精神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妇人》 波琳·艾登菠洛 弗洛伊德
下载PDF
数字影像身体的审美特征
9
作者 唐晓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9-184,共6页
影像身体是银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时代的影像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衍生了两种新的形态:变形身体和虚拟身体,演员对这两种形象的塑造已与前数字电影大相径庭。其次,与前数字时代相比,影像身体的角色设计和表现方式也呈现迥异... 影像身体是银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时代的影像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衍生了两种新的形态:变形身体和虚拟身体,演员对这两种形象的塑造已与前数字电影大相径庭。其次,与前数字时代相比,影像身体的角色设计和表现方式也呈现迥异的风格和模式,它们是想象的、拼贴的产物,且东西方的数字影像身体各自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形形色色的数字影像身体呈现出共同的恐惑的审美特征,既体现在影像身体的恐怖形象上,也折射出技术语境下大众的某种恐惧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 影像身体 审美特征
原文传递
论迈克尔·翁达杰《遥望》中的恐惑感
10
作者 王萍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69-74,共6页
加拿大当代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的《遥望》充满了似曾相识、既陌生又熟悉的恐惑感,文章综合心理学、创伤学等理论从交错的时空、人物的分身以及现实与虚构的融合三个方面探究小说恐惑感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深层意义,认为恐惑感既赋予... 加拿大当代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的《遥望》充满了似曾相识、既陌生又熟悉的恐惑感,文章综合心理学、创伤学等理论从交错的时空、人物的分身以及现实与虚构的融合三个方面探究小说恐惑感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深层意义,认为恐惑感既赋予作品后现代主义小说跨界性的形式特征,又揭示了创伤事件后时间的断裂和自我的危机,体现出作家对心灵创伤的深刻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克尔·翁达杰 《遥望》 界线 创伤
下载PDF
《玻璃城》中的“恐惑”与非传统审美体验研究
11
作者 周玉明 《今古文创》 2022年第9期13-15,共3页
为探究奥斯特《玻璃城》一作中的"恐惑"效果与非传统审美体验,本文拟基于"恐惑"理论从叙事的不确定性与真伪性、近似于机械木偶的人物以及复影主题这三大方面展开论述,同时揭示"恐惑"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 为探究奥斯特《玻璃城》一作中的"恐惑"效果与非传统审美体验,本文拟基于"恐惑"理论从叙事的不确定性与真伪性、近似于机械木偶的人物以及复影主题这三大方面展开论述,同时揭示"恐惑"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城》 怖美学
下载PDF
《黑暗的心》:从审美到伦理的“恐惑”
12
作者 关贞兰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37-40,共4页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在叙述结构上采用了套层式叙述,外层是海员讲述的马洛的故事,内层是马洛讲述的库尔兹的故事,而外层马洛的故事和内层库尔兹的故事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马洛讲述的库尔兹的故事成为马洛故事的自我反射。在审美形...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在叙述结构上采用了套层式叙述,外层是海员讲述的马洛的故事,内层是马洛讲述的库尔兹的故事,而外层马洛的故事和内层库尔兹的故事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马洛讲述的库尔兹的故事成为马洛故事的自我反射。在审美形式上,叙述的内外界线被模糊,构成了"恐惑"式叙述;在伦理意义上,作为欧洲文明使者的马洛从库尔兹身上窥到了以文明自居的欧洲人内心深处暗藏的野蛮本性。欧洲文明的神话被颠覆,欧洲与非洲、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界线被模糊,从而构成了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恐惑"。《黑暗的心》从审美到伦理,都是一部"恐惑"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的心》 弗洛伊德 复影 审美 伦理
下载PDF
“人转向”:为何机器人跌入的是恐惑谷而非恐怖谷? 被引量:7
13
作者 程林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0年第5期93-97,共5页
森政弘的概念“不気味の谷”多被译为“恐怖谷”,但本文认为“恐惑谷”与其词汇内涵、概念本身、问题脉络、接受情况和现象成因等更吻合。类人机器人引发了人的自我、同类和“它者”认知困惑,进而引发人的排斥、不安或害怕,这种“恐惑... 森政弘的概念“不気味の谷”多被译为“恐怖谷”,但本文认为“恐惑谷”与其词汇内涵、概念本身、问题脉络、接受情况和现象成因等更吻合。类人机器人引发了人的自我、同类和“它者”认知困惑,进而引发人的排斥、不安或害怕,这种“恐惑”关乎人在当下和未来的自知、自寻和自适。关于恐惑的探讨不仅要关注类人机器人,而要更加关注人的感知与自身(即“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怖谷 机器人 森政弘 自我认知
原文传递
论“人机交互”式数字电影表演——以“恐惑谷”效应为中心
14
作者 陈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9,共9页
在数字时代的大银幕上,3D建模、虚拟摄影、动作表情捕捉、合成技术、AI成像等计算机CGI技术同真人表演相结合,创造出形态各异、风格多元的银幕形象。这样一种“人机交互”式数字表演,强调了有别于传统电影“照相写实主义”的“感觉写实... 在数字时代的大银幕上,3D建模、虚拟摄影、动作表情捕捉、合成技术、AI成像等计算机CGI技术同真人表演相结合,创造出形态各异、风格多元的银幕形象。这样一种“人机交互”式数字表演,强调了有别于传统电影“照相写实主义”的“感觉写实主义”美学,也带给观众差异化的审美体验。一味追求“逼真”的数字表演,很容易陷入“恐惑谷”效应的深渊;也有一些影片能规避、利用或跨越“恐惑谷”,实现积极或正面的表演效果。数字时代银幕上的“恐惑谷”效应,彰显了人机交互、融合与协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电影 表演 人机交互 感觉写实主义
下载PDF
超越“跨越与否”的思考与探索:“恐惑谷”理论相关研究五十年传播发展综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江晖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0年第5期98-102,共5页
日本机器人学家森政弘于1970年提出了“恐惑谷”假设,却经历三十年遇冷,直至二十一世纪初重获学术界关注并引发研究热潮。本文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式,从传播、接受和应用三个方面对“恐惑谷”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梳理五十年间... 日本机器人学家森政弘于1970年提出了“恐惑谷”假设,却经历三十年遇冷,直至二十一世纪初重获学术界关注并引发研究热潮。本文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式,从传播、接受和应用三个方面对“恐惑谷”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梳理五十年间学术界围绕该理论进行的探讨和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政弘 机器人 麦克多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