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研究社会性/别:一个脉络的反思 |
何春蕤
|
《社会学评论》
|
2013 |
12
|
|
2
|
论凤凰的“性”变 |
吴艳荣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9
|
|
3
|
照护中的性/别身体:边界的协商与挑战 |
吴心越
|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7
|
|
4
|
中国“性”研究:学科脉络与跨界对话 |
黄盈盈
|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5
|
平等和差异:近代性“别”观念双重特性的建构 |
宋少鹏
|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6
|
跨国视野下的身体与性/别:加拿大中国移民的“中西方”想象 |
黄盈盈
|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7
|
并非耽美:郭沫若在新文学视域下的性/别意识 |
郑绩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8
|
论徐坤小说知识女性的“突围” |
贵志浩
|
《兰州学刊》
CSSCI
|
2010 |
0 |
|
9
|
清末民初“女性”观念的建构 |
宋少鹏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4
|
|
10
|
女性身体与情欲:日常生活研究中的方法和伦理 |
黄盈盈
|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11
|
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初探 |
单林周
|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1
|
|
12
|
性/别少数者在受教育权实现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
沈飞飞
余若凡
张志敏
康子豪
|
《反歧视评论》
|
2021 |
0 |
|
13
|
穹若下的普绪客——解读《钢的琴》 |
何燕李
|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2 |
0 |
|
14
|
中国西南摩梭的阿哈巴拉:表演,表述和意义 |
杨敏
|
《音乐探索》
CSSCI
|
2013 |
0 |
|
15
|
“可见的女性”如何可能:以《青春之歌》为中心 |
贺桂梅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0
|
|
16
|
立足问题,无关中西:在历史的内在脉络中建构的学科——对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思想史考察 |
宋少鹏
|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5
|
|
17
|
基督教信仰中的社会性别构建——以怒江娃底傈僳人为例 |
卢成仁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18
|
健康、权利、政策:性别失衡新解读--多元视野下的性、社会性别与性别失衡 |
李树茁
杨博
|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9
|
唯物主义女性主义的五条批判路径 |
高碧叶
|
《北方论丛》
|
2022 |
0 |
|
20
|
性别压迫中的政治经济学——论盖尔·鲁宾的“性/社会性别制度” |
司晨
金鑫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