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社会性/别:一个脉络的反思 被引量:12
1
作者 何春蕤 《社会学评论》 2013年第5期45-53,共9页
本文透过典范更替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回顾"社会性/别"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作为一个研究路数的发展路径和转折,分析影响社会性/别研究的多重脉络因素。"社会性/别"的理论出现固然是一次重要的知识典范更替,使得"... 本文透过典范更替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回顾"社会性/别"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作为一个研究路数的发展路径和转折,分析影响社会性/别研究的多重脉络因素。"社会性/别"的理论出现固然是一次重要的知识典范更替,使得"社会与知识的性别构成"得以被凸显,然而最近20年"社会性"(sexuality)的快速理论发展也已经形成另一次重要的知识典范更替,使得"社会与知识的性构成"成为当代的重要知识生产进路。本文使用"社会性/别"作为主要概念,一方面是要标记中国台湾在此领域的宝贵历史经验和特殊理论洞见,另一方面则是要抗拒线性思考,希望同时关注社会性别、社会性、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如阶级、族群、年龄、身体等)的复杂关连。这些关连不但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而任何单一排他的关注都将形成严重的盲点,甚至现实的恶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研究 社会 社会 / 典范更替 交会
原文传递
论凤凰的“性”变 被引量:9
2
作者 吴艳荣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3-97,共5页
走出图腾崇拜时期的凤凰,其神性逐渐减弱,并开始出现人格化,由此凤凰被赋予了人格意义上的“性”别。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凤凰代表的“性”别也经历了由男性,到两“性”共存,并最终定型为女性这样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 凤凰 人格化 变化
下载PDF
照护中的性/别身体:边界的协商与挑战 被引量:7
3
作者 吴心越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0-218,共19页
照护作为一项亲密劳动,包含大量情感劳动以及身体工作。本文基于养老院的民族志研究,考察了围绕性/别身体的照护实践、情感经验和日常互动.一方面,身体的亲密接触往往造成强烈的羞耻和肮脏感,而护理员们通过多重划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实... 照护作为一项亲密劳动,包含大量情感劳动以及身体工作。本文基于养老院的民族志研究,考察了围绕性/别身体的照护实践、情感经验和日常互动.一方面,身体的亲密接触往往造成强烈的羞耻和肮脏感,而护理员们通过多重划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性/别身体”与“工作身体”的分离,自发建立起照护的专业脚本和工作伦理另一方面,专业性的界线也可能在长期的互动中遭遇挑战和瓦解,这一过程伴随着厌恶、惊奇、愉快等复杂流变的情感,性/别与衰老、失能身体之间的复杂交织也形塑了护理员和老年住民之间的另类亲密性,有助于我们在当前主流的性与性别规范性论述之外拓展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工作 照料劳动 / 划界工作
原文传递
中国“性”研究:学科脉络与跨界对话 被引量:2
4
作者 黄盈盈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8,共15页
本文从“学术与对话”的立意出发,首先对常见的“性学”进行拆解,概述了(广义)西方性学从sexology到sexuality的学术脉络与范式转变,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性/别”理论及其语境;接着以此为参照,对带着浓淡不一“中西”交流痕迹的20世纪初... 本文从“学术与对话”的立意出发,首先对常见的“性学”进行拆解,概述了(广义)西方性学从sexology到sexuality的学术脉络与范式转变,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性/别”理论及其语境;接着以此为参照,对带着浓淡不一“中西”交流痕迹的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两个社会时点的中国“性”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梳理。从动态与联系的视角出发,兼顾时代与研究范式的交叠与变化,初步勾勒了改革开放40多年间中国性研究的总体性状况:(1)20世纪80年代第二波性学热的兴起;(2)20世纪90年代以来性的历史文化、社会调查研究与“性革命”论述的流行;(3)2000-2015年艾滋病防治带来的契机与挑战;(4)21世纪以来建构论与“本土”话语的加强;(5)最近十余年“性研究”情境的转变及“性一性别”对话语境的凸显。希望通过学术脉络的梳理,丰富对于性研究内部范式的复杂化认识,并在跨界的多主体对话之中更好地看到当下的“中国(内地)性研究”与西方性学脉络、中国台湾地区性/别论述的联系与差异,包括扎根于中国现实的时代特点与话语变迁;最终,朝向以促进社会团结、良善生活与人际关系为导向的学术研究与跨界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 / 中国研究 研究范式 对话
原文传递
平等和差异:近代性“别”观念双重特性的建构 被引量:6
5
作者 宋少鹏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51,共9页
近代生物进化论传入中国,彻底改变了儒家人伦关系中的"人"观,建立起以生物为基础的"人"的观念。同为人类和男女类分——依据生物性(sex)分成两个性属——的观念同步建立起来。平等和差异是内在于生物人观的两种规范... 近代生物进化论传入中国,彻底改变了儒家人伦关系中的"人"观,建立起以生物为基础的"人"的观念。同为人类和男女类分——依据生物性(sex)分成两个性属——的观念同步建立起来。平等和差异是内在于生物人观的两种规范,它们作为女权运动的两种基本理据,在近代却使女权运动陷入了两难困境:诉诸同类,希望成为和男人一样的人,就会落入男人已设定的标准;诉诸差异,做一个与男性不一样的女性,意味着成为男性的"她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 差异 同类 类分
原文传递
跨国视野下的身体与性/别:加拿大中国移民的“中西方”想象 被引量:2
6
作者 黄盈盈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4-204,共21页
本文基于对在加拿大工作或生活的中国人的访谈,探讨有着跨国经历的中国人如何理解中西方的身体与性/别;以性/别为切入点,透射出中国人对于"西方"、"中西方"有着怎样的认识。文章呈现了三个面向的中西方性/别想象:... 本文基于对在加拿大工作或生活的中国人的访谈,探讨有着跨国经历的中国人如何理解中西方的身体与性/别;以性/别为切入点,透射出中国人对于"西方"、"中西方"有着怎样的认识。文章呈现了三个面向的中西方性/别想象:涉及感情、性、性别、婚姻与家庭的关系层面,涉及身体吸引的物质身体层面,戴套与性教育的文化层面。研究认为,"传统中国-现代中国-西方"这个以往研究中所呈现的三维日常解释逻辑,在跨国移民中依然存在。尽管"西方"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个想象的异邦,但跨国的生活经历带来了"西方"的具象化以及对"中国保守-西方开放"的质疑;"性开放"也更为复杂化;不管是"西方"还是"传统",作为重要的参照,更多地被用来反射对当下中国各类社会问题的愤慨。文章进而延展讨论了在中国情境中迈向更为日常的"跨国性"思考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 加拿大移民 身体 /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并非耽美:郭沫若在新文学视域下的性/别意识
7
作者 郑绩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32,共8页
本文将郭沫若一生中所涉及的同性亲密交往的有关史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阐述了郭沫若本人对此的态度与认识,同时进一步发掘了郭沫若自传中相关描写的潜文本,认为郭沫若在性/别上的自我认识与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发生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 郭沫若 / 自传 新文学
下载PDF
论徐坤小说知识女性的“突围”
8
作者 贵志浩 《兰州学刊》 CSSCI 2010年第2期162-164,共3页
徐坤的小说从现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现状出发,以学者的睿智追究着知识女性话语失落的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困境,以女性的敏感叙述着知识女性突破男权话语围困的艰辛与尴尬。知识女性作为特殊的群体,具有极强的主体意识与性别意识,但以"... 徐坤的小说从现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现状出发,以学者的睿智追究着知识女性话语失落的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困境,以女性的敏感叙述着知识女性突破男权话语围困的艰辛与尴尬。知识女性作为特殊的群体,具有极强的主体意识与性别意识,但以"性"为突围的主要手段,又恰恰暴露了她们对自身认知的局限,随之而来的困扰与神伤也就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女 历史文化语境 突围窘境
下载PDF
清末民初“女性”观念的建构 被引量:14
9
作者 宋少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2-116,共15页
本文分析了"女性"作为集合名词在近代中国出现的历史过程,以及与"女性"观念相伴随的性"别"观念的建构方式。新文化运动中,破与立是一个过程的两面。掌握话语权的新型男性知识分子,努力摧毁以父子为主轴... 本文分析了"女性"作为集合名词在近代中国出现的历史过程,以及与"女性"观念相伴随的性"别"观念的建构方式。新文化运动中,破与立是一个过程的两面。掌握话语权的新型男性知识分子,努力摧毁以父子为主轴的父权儒家秩序的同时,试图建构起以两性为主轴、但却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化的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类 类分
原文传递
女性身体与情欲:日常生活研究中的方法和伦理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盈盈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7-103,共7页
基于作者十余年来对"身体与性/别"的社会学经验研究,以及来自生活现实与理论脉络的双重思考,试图在中国情境与语境中探索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女性身体,尤其是积极的"情欲身体"。具体以"女... 基于作者十余年来对"身体与性/别"的社会学经验研究,以及来自生活现实与理论脉络的双重思考,试图在中国情境与语境中探索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女性身体,尤其是积极的"情欲身体"。具体以"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身体与性"的研究为例,来实践"论方法",即探讨研究过程中的方法学问题,从研究的问题意识、如何与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谈性的具体方法与策略两个方面展开细致的描述、分析与反思,尤其侧重涉及"隐私话题"、"边缘人群"的"日常生活"研究时,研究过程中的困境、尴尬、失败、契机,以及研究者的身体在场的方法学讨论。当研究者面对生活世界的制约时,应正视自身的局限性,探寻积极的生活空间与研究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身体 情欲/ 论方法
原文传递
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单林周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85-86,共2页
探讨巩固性原则在中学教学中贯彻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贯彻这一原则的几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 中学 教学 巩固
下载PDF
性/别少数者在受教育权实现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12
作者 沈飞飞 余若凡 +1 位作者 张志敏 康子豪 《反歧视评论》 2021年第1期38-89,共52页
作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受教育权是所有人应当平等享有之权利。性/别少数者在其受教育权实现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在既往研究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从校园暴力与欺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性与性别平等教育三个具有... 作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受教育权是所有人应当平等享有之权利。性/别少数者在其受教育权实现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在既往研究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从校园暴力与欺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性与性别平等教育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切入,分析性/别少数者在受教育权实现方面的现状和挑战,并结合现有法律政策体系,提出促进性/别少数者受教育权保障的建议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 受教育权 校园暴力与欺凌 平等受教育机会 平等教育
原文传递
穹若下的普绪客——解读《钢的琴》
13
作者 何燕李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18-122,共5页
为渲染男性的第一性,男权制构建了性/别政治,把女性列为第二性;为标记第二性,性/别政治设定了穹若,来囚禁女性的角色、气质和地位。电影《钢的琴》中的小菊和淑娴就遭遇了这种囚禁:角色为异类"野菊";气质响应了第二性的"... 为渲染男性的第一性,男权制构建了性/别政治,把女性列为第二性;为标记第二性,性/别政治设定了穹若,来囚禁女性的角色、气质和地位。电影《钢的琴》中的小菊和淑娴就遭遇了这种囚禁:角色为异类"野菊";气质响应了第二性的"感召";地位渗透着伪势群像。穹若下的她们,既不能越池,也无法规避,而只能携带第二性卑污,沦为幸与不幸的普绪客,去支撑男性的第一性和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穹若 普绪客 第二
下载PDF
中国西南摩梭的阿哈巴拉:表演,表述和意义
14
作者 杨敏 《音乐探索》 CSSCI 2013年第2期56-61,共6页
摩梭,西南中国少数民族族群,以称为sese的性关系制度和按母系血统组成的家庭制度为人所知。阿哈巴拉是摩梭民间歌唱和舞蹈音乐,被摩梭人称为"摩梭第一调"和"融入到摩梭人血和骨里的表达方式"。文章特别关注在表演... 摩梭,西南中国少数民族族群,以称为sese的性关系制度和按母系血统组成的家庭制度为人所知。阿哈巴拉是摩梭民间歌唱和舞蹈音乐,被摩梭人称为"摩梭第一调"和"融入到摩梭人血和骨里的表达方式"。文章特别关注在表演与访谈语境中,阿哈巴拉与摩梭独特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阿哈巴拉如何被上述两种场景语境化,且在每一个场景中阿哈巴拉的意义又如何被各种不同的话语力量所理解与分享。笔者认为,阿哈巴拉是一个在不同语境中多层面、流动、变化的开放概念。文章一方面要讨论阿哈巴拉的表演和表述如何反映摩梭的社会制度、性别意识、性(别)关系以及民族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也将通过不同于以往阿哈巴拉研究的视角,透析摩梭社会和族群深层的文化逻辑和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哈巴拉 表演语境 访谈语境 sese ()制度 母系文化 民族身份认同
下载PDF
“可见的女性”如何可能:以《青春之歌》为中心 被引量:40
15
作者 贺桂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5,共15页
本文以《青春之歌》及其主要解读形态作为分析个案,力图展开关于50—70年代女性文化研究基本思路的理论探讨。小说(也包括电影)《青春之歌》的主要文本特征,在于以女性故事来表征知识分子革命道路这一政治主题。50—60年代的主流阐释仅... 本文以《青春之歌》及其主要解读形态作为分析个案,力图展开关于50—70年代女性文化研究基本思路的理论探讨。小说(也包括电影)《青春之歌》的主要文本特征,在于以女性故事来表征知识分子革命道路这一政治主题。50—60年代的主流阐释仅仅关注文本中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层面,主人公的女性身份是"不可见"的;90年代以来的"再解读"思路,突出了人物性别身份,但认为其仅仅作为"空洞的能指"而为政治叙事提供欲望动力。文本分析的视野往往受限于特定的理论预设。第一种阐释"看不见"女性,是因其用阶级叙事替代性别叙事而导致的"性别盲",第二种阐释忽视的是女性与革命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女性做了本质化的理解。本文尝试在反省两种解读模式及其理论前提的基础上,探寻一种在具体的历史关系体制中阐释女性主体形态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知识分子 “再解读” 能指/所指 个体/主体 欲望/社会制度
原文传递
立足问题,无关中西:在历史的内在脉络中建构的学科——对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思想史考察 被引量:25
16
作者 宋少鹏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51,共19页
文章从历史的内在视域出发,就gender进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妇女/性别研究"的命名进行了思想史考察,指出相对西方的同类研究,中国妇女/性别研究"以妇女为中心"、重"社会性别"轻sexuality研究的学科特质... 文章从历史的内在视域出发,就gender进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妇女/性别研究"的命名进行了思想史考察,指出相对西方的同类研究,中国妇女/性别研究"以妇女为中心"、重"社会性别"轻sexuality研究的学科特质,恰恰是90年代的中国学者基于自己的问题意识、为解决自己关切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与理论焦虑,从在地出发的"拿来主义"的策略,是在既有的历史条件下,包括既有理论基础、文化传统、思维结构与问题意识下的创造性运用与转化。文章意在阐明对于学科建设,勿囿于中/西、传统/现代的二元架构,故步自封。真正的文化自信应立足在时在地的问题,从问题出发,在长时段的历史脉络与宽阔的全球视域中理解自己的文化与精神特质,打通古今中西之思想资源,面向未来构建自己的学术真问题,才能走出"本土化"的焦虑,因为一切真问题都是在时在地化的。"本土化"与中—西权力结构中的权力焦虑有关,这一敏感当然需要,甚至必不可少,但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逻辑困境中而不可自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DER 社会 /社会研究 本土化 历史内在视域
原文传递
基督教信仰中的社会性别构建——以怒江娃底傈僳人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卢成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29,共7页
盖尔.卢宾曾提出"性/社会性别制度"概念,用此概念考察基督教信仰对娃底傈僳人婚姻过程、性和性别关系的影响得知,基督教与娃底人在"性/社会性别制度"上存在互动与共存关系,这为傈僳族社会的发展建立了内在基础。同... 盖尔.卢宾曾提出"性/社会性别制度"概念,用此概念考察基督教信仰对娃底傈僳人婚姻过程、性和性别关系的影响得知,基督教与娃底人在"性/社会性别制度"上存在互动与共存关系,这为傈僳族社会的发展建立了内在基础。同时,在"中秋会"和逃婚过程中,娃底傈僳人还表现出制度化行为的特征,这表明娃底社会存在着"性/性别平衡机制",这一机制是基督教信仰下傈僳人社会性别构建过程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 /社会制度” 基督教 傈僳族 “中秋会”
原文传递
健康、权利、政策:性别失衡新解读--多元视野下的性、社会性别与性别失衡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树茁 杨博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21,共5页
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挑战。引入多元视野,有助于分析性、社会性别以及性别失衡之间的本质含义与交叉共性,发现三者之间在健康促进、权利保障方面存在的广泛联系,反思传统制度体系的局限,探索治理政策的创新空间。由此... 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挑战。引入多元视野,有助于分析性、社会性别以及性别失衡之间的本质含义与交叉共性,发现三者之间在健康促进、权利保障方面存在的广泛联系,反思传统制度体系的局限,探索治理政策的创新空间。由此对性别失衡问题作新解读:(1)概括多元视野下性别失衡及其治理的新含义与新特征;(2)确立以社会全体成员的健康促进和权利保护为根本理念;(3)构建治理工作的政策创新体系和制定社区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衡 社会 健康 权利 公共政策
原文传递
唯物主义女性主义的五条批判路径
19
作者 高碧叶 《北方论丛》 2022年第6期13-20,共8页
唯物主义女性主义采取五条不同的批判路径:女性主义立场理论、对私人领域父权制的批判、性阶级、性/社会性别系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对资本/资本主义的批判等。虽然这五种路径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但是唯物主义女... 唯物主义女性主义采取五条不同的批判路径:女性主义立场理论、对私人领域父权制的批判、性阶级、性/社会性别系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对资本/资本主义的批判等。虽然这五种路径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但是唯物主义女性主义依然无法解决后现代以来主体性消解、文化再现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未来可以吸收文化女性主义,实现唯物主义女性主义的“文化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女主义 立场理论 阶级 /社会系统
下载PDF
性别压迫中的政治经济学——论盖尔·鲁宾的“性/社会性别制度”
20
作者 司晨 金鑫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48,54,共5页
性别压迫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女权主义中争论的一个主要话题。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和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都对其提出过不同的看法。美国女学者盖尔.鲁宾结合前者的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启发下,提出了"性/社会性别... 性别压迫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女权主义中争论的一个主要话题。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和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都对其提出过不同的看法。美国女学者盖尔.鲁宾结合前者的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启发下,提出了"性/社会性别制度"这一概念。在这一概念的建构中,她从亲属制度的产生入手,将性别的形成纳入生产制度来考察,以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对性别压迫的形成原因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这一概念的提出充实了女权主义的理论武库,同时为思考中国的女性问题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制度 政治经济学 亲属制度 女权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