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北宋隐逸文化的特质 |
林晓娜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9
|
|
2
|
虚室生白:《庄子》的心隐与心隐空间 |
潘文文
张艳艳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3
|
庆历党议与梅尧臣诗风的嬗变 |
马茂军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4
|
|
4
|
论耶律楚材父子之仕与心隐 |
和谈
侯琳琳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山水田园诗词中隐逸文化的探讨与思考 |
刘婷婷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2 |
3
|
|
6
|
隐逸文化与庄子哲学 |
岳国文
|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
2009 |
2
|
|
7
|
论盛唐、中唐隐逸诗人的“真隐”和“心隐” |
高春燕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2
|
|
8
|
苏轼词中的仕隐矛盾与自我化解 |
彭曙蓉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1
|
|
9
|
宋元士人隐逸的精神化转型 |
苏菲
|
《科学.经济.社会》
|
2014 |
1
|
|
10
|
略论古代隐逸诗人的嬗变 |
侯艳
|
《广西社会科学》
|
2007 |
0 |
|
11
|
六朝隐逸诗的风行及流变 |
郭仁昭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12
|
论北宋城市园林普及与心隐模式的契合 |
陈钰君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1 |
1
|
|
13
|
论中国隐逸思想影响下日本作家的“隐” |
孙旸
|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
2014 |
1
|
|
14
|
以书画为佛事:逃禅视域下元代诗僧释大䜣的佛禅文艺思想 |
郭明乐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5
|
论白玉蟾的“心隐”思想与“隐仙”人格 |
兰宗荣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6
|
论庄子“心隐”对儒家隐逸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
黄盼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7
|
论宋初尊隐观念与华靡世风对心隐模式的促成 |
陈钰君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9 |
0 |
|
18
|
一位旧时文人的独特文化情--王腺与《辞修邑志书》 |
陈汉初
|
《客家研究辑刊》
|
2022 |
0 |
|
19
|
“无道则隐”:孔子的隐逸思想 |
黄盼
|
《天中学刊》
|
2022 |
0 |
|
20
|
从文化人格看古代士人政治困境的形成及其解脱——以张九龄罢相为中心 |
仲红卫
|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